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陈卫衡  齐亮  林坤弟  张印  王和鸣 《中医正骨》2012,24(2):11-13,16
目的:探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股骨头供血动脉解剖类型及其对发病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了60例75髋经旋股内外动脉插管造影融通术治疗的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资料,将其统计分析并与正常人进行对比,归纳出患者股骨头供血动脉解剖走行特点及旋股内、外动脉起源类型.结果:患者组股骨头血供深外干型(占41.10%)多于正常人组(占25%);而深全干型(占34.25%)则少于正常人组(占52.78%).患者组旋股内侧动脉多起源于股动脉(占58.11%),正常人组多起源于股深动脉(占90.62%).而两组旋股外侧动脉同样多起自股深动脉.结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股骨头供血动脉解剖类型与正常人之间存在一定差别,股骨头动脉的解剖类型异常可能对本病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运用选择性血管造影技术观察股骨颈骨折早期股骨头血供及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选择性旋股动脉及支持带动脉造影(DSA),对26例5天内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股骨头、颈血供变化观察,并评价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外侧支持带动脉完整显影17例,内侧支持带动脉完整显影13例,其中9例内、外支持带动脉同时显影,4例无内、外支持带动脉显影或显影中断.3例早期出现股骨头坏死.内外支持带动脉显影与股骨颈骨折的Garden分型呈负相关;与早期股骨头坏死呈正相关.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技术可以评价股骨颈骨折早期股骨头的血供,早期评估预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从患肌理论出发探讨浮针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患肌是存在一个或多个肌筋膜触发点(MTrP)的肌肉,也就是在运动中枢正常的情况下,完全放松时仍处于紧张状态的肌肉。长期缺血缺氧导致患肌形成,这种紧张挛缩的肌肉会压迫伴行血管,进一步导致下游组织的缺血缺氧。股骨头供血动脉单一,当患肌卡压其供血动脉时,易出现缺血性坏死。浮针疗法通过皮下扫散及再灌注活动解除肌肉紧张、缓解疼痛、改善股骨头血运,从而减缓股骨头坏死进程、促进其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效果,分析其临床疗效和相关因素。方法选取非创伤因素所致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80例,共计112个股骨头,采用Seldinger技术,经旋股内、外动脉、闭孔动脉选择插管灌注融通扩血管药物治疗。治疗后给予康复干预,并血管造影,观察临床症状及股骨头血供改善情况。结果股骨头主要供血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多、增粗、延长;经介入治疗6个月、12个月后,优者分别为58例、91例;良者分别为32例、9例;可者分别为14例、8例;差者分别为8例、4例。结论介入治疗配合康复干预可以改善股骨头局部血液循环,对早期病变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效果,分析其临床疗效和相关因素。方法:选取非创伤因素所致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80例,共计112个股骨头,采用Seldinger技术,经旋股内、外动脉、闭孔动脉选择插管灌注融通扩血管药物治疗。治疗后给予康复干预,并血管造影,观察临床症状及股骨头血供改善情况。结果:股骨头主要供血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多、增粗、延长;经介入治疗6个月、12个月后,优者分别为58个髋、91个髋;良者分别为32个髋、9个髋;可者分别为14个髋、8个髋;差者分别为8个髋、4个髋。结论:介入治疗配合康复干预可以改善股骨头局部血液循环,对早期病变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临床上常见病,主要是由于股骨头供血动脉损伤中断,或狭窄、闭塞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单纯内科治疗效果较差,外科多采用皮瓣移植和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痛苦较大。我院自2007年开展股骨头介入结合中药治疗以来,经临床观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西药放射介入治疗股骨头无菌坏死的疗效。方法24例股骨头无菌坏死患者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进行超选择股骨头供血动脉插管,动脉造影,推注尿激酶、复方丹参注射液等药物溶通治疗。结果24例患者治疗后髋部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及改善;病变区血管分支增多、增粗;影像随访显示股骨头骨质不同程度修复。结论中西药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病率日渐增高,成为骨科临床难治疾病之一,国内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尝试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及髂内动脉药物灌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随着解剖学、医学影象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现综述如下。1介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理论依据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由股骨头的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即髓内压增高,髓内微循环淤滞,静脉回流障碍,从而引起动脉供血不足导致骨坏死,因此改善股骨头的血液循环成为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理论依…  相似文献   

9.
目的:经导管中药动脉灌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疗效的临床探讨.方法:对7例患者,10年缺血性坏死的股骨头,采用SeMinger's穿刺超选择灌注,将扩张、溶栓及改善微循环的中药制剂直接注3,ANFH的供血动脉内.结果:介入治疗后疼痛的缓解或消失占100%,X线、CT复查有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无并发症,效果满意.结论:中药动脉灌注介入方法治疗ANFH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介入手段将溶栓及血管扩张药物直接导入股骨头供血动脉,达到溶栓、扩张血管、改善股骨头血液供应,阻止股骨头坏死的发展,促进坏死骨吸收、新生骨形成的目的。方法:采用股动脉穿刺法,将导管超选择至股骨头供血动脉内,缓慢注入溶栓及血管扩张药物进行介入治疗。结果:通过1-3a的随访观察,疼痛缓解率Ⅰ-Ⅱ期患者为94%,Ⅲ-Ⅳ期患者为50%;关节活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管造影可见I-Ⅱ期血管增加为86%,Ⅲ-Ⅳ期为25%;Ⅰ-Ⅱ期有50%骨质明显改变,Ⅲ-Ⅳ期无明显变化。结论:介入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由于创伤破坏了股骨头的血供,导致股骨头发生缺血性坏死,且呈上升趋势.近年来运用中医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取得较大成就.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髓芯减压自体骨髓细胞移植联合3种带血管蒂骨瓣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和术前术后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术(DSA)评价.方法:6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均实行髓芯减压自体骨髓细胞移植,按血管蒂的骨瓣移植手术方法分为3组: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术(A组)20例,25髋;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移植术髂骨瓣移植术(B组)20例,23髋和吻合血管的腓骨瓣移植术(C组)20例,22髋,了解其术前股骨头血供情况,评价术后疗效.结果:3组Harris评分术后均高于术前(t=2.292,t=2.212,t=2.273,P均〈0.05);3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1.945,χ^2=1.815,7 χ^2=1.835,P均〉0.05);手术后DSA造影显示:全部病例随手术方式不同DSA表现出现髋部血管发生解剖性改变.结论:股骨头坏死术前DSA造影可准确判断病侧股骨头动脉供血情况,手术后DSA造影对判断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是指由于不同原因造成骨内和关节内压增高使骨内静脉回流障碍,继发动脉供血不良使股骨头发生部分或完全性缺血,导致骨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坏死的病理过程[1]。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1999~2005年笔者用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疗效。方法:采用经外周动脉穿刺插管的方法,经血管造影明确供血血管的位置,经导管向其内灌注扩张血管药、舒筋活血中药和溶栓药物,以改善股骨头供血状况;并追综随访1—3年,根据杨白明评定标准从疼痛、功能、X片3个方面进行判定,观察其临床症状的改善。结果:Ⅰ~Ⅲ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病人的临床症状减轻,甚至消失;痊愈50%、显效25%、有效15%,(p〈O.05)。结论:通过对介入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疗效观察,发现其介入治疗Ⅰ~Ⅲ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以往常称为无菌性坏死,其病因多种多样,多见于应用类固醇激素、长期过量饮酒及创伤后.治疗股骨头坏死的难点在于恢复血供和刺激新骨生长.股骨头坏死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临床发现时大多已有局部骨吸收或形成空洞,此时不仅需要恢复血供,更重要的是诱导新骨生长,以往多采用带血管蒂的骨移植等方法,但疗效不确切.近年来对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也逐步深入,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治疗股骨头坏死也开始逐渐被大家所关注,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脑循环治疗仪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脑循环治疗仪加辨证论治内服中药和单纯辨证论治内服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1%,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循环治疗仪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皮下蒂岛状鼻唇沟皮瓣血供特点,临床应用该皮瓣修复鼻部分缺损.方法 10 例(20 侧)成人尸体标本,经颈外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鼻唇沟区及皮下蒂岛状鼻唇沟皮瓣的供血动脉.临床应用皮下蒂岛状鼻唇沟皮瓣修复鼻部分缺损75 例(男55 例,女20 例),平均年龄34.5 岁,皮瓣大小于2.5cm×1.5cm 至5.5cm×3.0cm,观察术后皮瓣的成活及稳定性,外观及功能情况.结果 鼻唇沟区血供主要来源于面动脉、眶下动脉、内眦动脉和面横动脉及其分支,上述动脉分支入浅筋膜形成皮下动脉网,再由此分支至真皮下层形成真皮下动脉网以供应该区皮肤,皮下蒂岛状皮瓣血供来自皮瓣区皮下动脉网,蒂部供血源自上述任一血管的分支血管.75 例皮瓣均成活良好,术后随诊外形、功能满意.结论 皮下蒂岛状鼻唇沟皮瓣供血主要来源于面动脉,眶下动脉、内眦动脉和面横动脉的分支相互吻合形成之皮下血管网,皮下蒂岛状鼻唇沟皮瓣可以由上述任一血管的分支供血.皮下蒂鼻唇沟皮瓣为修复鼻部分缺损提供了一个简单、可靠、易操作,修复效果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致密动脉征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C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6例临床怀疑为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行多层螺旋CT平扫,所有病例均在发病后12小时-3天复查CT1-3次,分析大脑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早期改变.结果:致密动脉征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塞的CT诊断中具有特异性,CT复查动脉致密征较首次CT表现明显多提示梗死进行性加重.结论:致密动脉征强烈提示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本文阐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及辨证要点,并介绍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20.
泽泻汤加味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10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自敏 《四川中医》2005,23(5):52-52
目的:观察用健脾利水、燥湿除饮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用泽泻汤(泽泻、焦白术)加味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106例.结果:总有效率100%.提示:用泽泻汤加味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方证相符,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