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是一组体积较小、无包膜的双链环状DNA病毒,可引起鳞状上皮细胞增殖。研究表明,HPV感染是宫颈、阴道、外阴和肛门上皮内瘤变及癌变等共同的致病因素。近年来,肛门癌、外阴上皮内瘤变的发生率有逐年升高趋势,HPV感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对HPV与肛门及外阴上皮内瘤变的关系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2.
人乳头瘤病毒(HPV)在人体肛门、生殖器部位肿瘤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研究集中于宫颈病变上,关于外阴上皮内瘤变(VIN)、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VIN及VaIN中HPV的分布,有助于理解低级别的VIN及VaIN(VIN I、VaIN I)的性质以及与高级别病变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外阴鳞癌(VSCC)是外阴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第5版WHO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强调了将VSCC及其癌前病变区分为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相关与不相关两种类型, 两者在病因、癌变分子机制、预后及治疗方面都存在差异。外阴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与分化型外阴上皮内瘤变(dVIN)的形态特点完全不同, 但少数病例也存在形态重叠, p16、p53等标志物可以协助鉴别诊断。变异分化型外阴棘层肥厚(VAAD)和分化型外生性外阴上皮内病变(DEVIL)是更为少见的HPV感染不相关性外阴上皮内瘤变(VIN), 细胞非典型性不明显, 诊断更加困难。很多情况下区分dVIN、VAAD、DEVIL很困难, 三者可能属于同一谱系病变。目前的研究提示, PIK3CA基因突变是HPV感染相关性和不相关性VSCC共有的分子事件;HPV感染不相关性VSCC及其癌前病变全部存在TERT(C228T)基因突变, TP53基因突变与HRAS基因突变可能具有排他性。病理诊断困难的dVIN或高度可疑但缺乏形态支持的病例, 分子病理检测是重要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4.
通过性传播的特殊类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是生殖疣的病因。常规对性病门诊就诊的妇女作巴氏涂片,如有空泡细胞表明有宫颈 HPV 感染灶。对于有核异型者作阴道镜检查,从异常宫颈上皮取活检作组织学检查。55名外阴生殖器疣的妇女巴氏涂片均为阴性,无阴道炎的症状或体征,淋病与衣原体检查阴性,阴道与宫颈的肉眼检查无 HPV 感染现象。宫颈涂5%醋酸前及涂后两分钟作阴道镜检,有遇酸变白上皮即在该区取活检。如阴道镜检查正常,则活  相似文献   

5.
寻常型外阴上皮内瘤变(VIN)是一种高危型HPV感染引起的慢性疾病,与浸润性疣状癌和基底细胞癌有关。分化型VIN是一种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无关的疾病,与角化型鳞状细胞癌有关,其预后不良。外阴尖锐湿疣和VIN均可合并宫颈上皮内瘤变。因此,临床上应注意行宫颈组织细胞病理学检查。目前,HPV疫苗已用于HPV感染相关的外阴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巴西是外阴癌高发区之一。近年来,认为HPV可能是包括外阴癌的诸多生殖道疾病的病原之一。 根据HPV感染状态及组织病理形态,外阴癌分两类。一类为密集生长方式,病人年轻(35~65岁)有上皮内瘤变病史,与HPV感染有关。另一类发生于年长者(55~85岁),角化型,常有p53突变,与硬化性苔癣及增生性上皮改变有关,HPV DNA检测  相似文献   

7.
在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妇女中,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普遍,使HIV感染妇女患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风险增加。研究观察HIV感染妇女CIN1的自然转归和相关因素。这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中,对HIV感染及非HIV感染妇女进行宫颈细胞学和HPV检测,对HIV感染者选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研究对象每年做2次宫颈细胞学检查,如有非典型增生或CIN病情进展,做阴道镜检查。选择CIN1病变妇女观察其自然转归。剔除病例包括已行子宫切除、宫颈治疗、CIN2、CIN3或宫颈癌患者。结果:1994年11月~2002年9月801例HIV感染妇女中,307例(38%)…  相似文献   

8.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妊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乳头瘤病毒 (HPV )属乳多空病毒科A亚群内的一组DNA病毒 ,病毒颗粒在电镜下呈球形 ,遗传信息包含在一个共价团环的双链DNA内。HPV可感染人的皮肤及粘膜上皮细胞 ,诱发细胞增生 ,产生乳头瘤样病变 ,其中人生殖道感染较常见。在目前已发现的 70余型HPV中 ,3 0余型与泌尿生殖道感染有关 ,其中最常见的是HPV -6、11、16、18型。根据其引起病变的恶性程度分为高危型与低危型。HPV -6、11等为低危型 ,多诱发良性湿疣 ;HPV -16、18等为高危型 ,与宫颈上皮瘤样病变及宫颈癌、阴道癌、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以及外阴癌等有关。HPV感染是一…  相似文献   

9.
近来,基于流行病学和病毒学证据,外阴癌可分为病因学上完全不同的两组,一组占外阴癌中小部分,发生于年轻妇女,组织学上呈基底细胞样或疣状,并存在有邻近的外阴上皮内瘤样变(VIN),人类乳头瘤病毒(HPV)DNA呈阳性;另一组为占外阴癌大部分的老年人。已有研究证明HPV感染是VIN及基底细胞样/疣状外阴癌的有关致病因素,HPV已知的E_6、E_7癌基因的表达能破坏细胞周期调节功  相似文献   

10.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宫颈尖锐湿疣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宫颈尖锐湿疣 (condylomaacuminatum)是人乳头瘤病毒 (hu manpapillomavirus,HPV)引起的皮肤粘膜增生性疾病 ,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 ,据国外资料报道 ,人群中约有 2 6 %~ 4 6 %的妇女有HPV的感染。HPV有 10 0多个亚型 ,其中HPV6、HPV11、HPV16、HPV18、HPV2 4型与宫颈尖锐湿疣有关 ,尤其与HPV6型有关 ,2 0 %的HPV感染者是HPV6的感染。HPV易在潮湿温热环境下生存增殖 ,故生殖器是最易受侵的部位。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容易患尖锐湿疣。生殖器的HPV感染主要通过性接触 ,经过细微损伤的皮肤粘膜而接种到该部位。1 HPV感染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术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科门诊行LEEP术并参与术后随访至少一次的CIN患者临床资料,共297例,分析其临床病理指标、术后HPV分型检测及病变残留或复发等情况。结果:LEEP术后HPV阳性率为14.5%(43/297)。LEEP术后HPV感染与切缘情况、病变累及外阴和/或阴道壁具有相关性(P0.05)。术后HPV阳性69.8%(30/43)在首次复查时发现,30.2%(13/43)为HPV首次复查转阴后再次感染。LEEP术后高危型HPV阳性与病变残留或复发具有相关性(r=0.401,P=0.000)。手术前后HPV同一型别持续感染发生病变残留或复发的风险明显高于HPV不同型别感染(χ2=5.619,P=0.046),常见型别是HPV16、HPV58。结论:术前CIN合并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和/或外阴上皮内瘤变(VIN)及切缘阳性是术后HPV感染的高危因素,LEEP术后HPV分型检测对预测病变残留或复发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术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科门诊行LEEP术并参与术后随访至少一次的CIN患者临床资料,共297例,分析其临床病理指标、术后HPV分型检测及病变残留或复发等情况。结果:LEEP术后HPV阳性率为14.5%(43/297)。LEEP术后HPV感染与切缘情况、病变累及外阴和/或阴道壁具有相关性(P<0.05)。术后HPV阳性69.8%(30/43)在首次复查时发现,30.2%(13/43)为HPV首次复查转阴后再次感染。LEEP术后高危型HPV阳性与病变残留或复发具有相关性(r=0.401,P=0.000)。手术前后HPV同一型别持续感染发生病变残留或复发的风险明显高于HPV不同型别感染(χ2=5.619,P=0.046),常见型别是HPV16、HPV58。结论:术前CIN合并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和/或外阴上皮内瘤变(VIN)及切缘阳性是术后HPV感染的高危因素,LEEP术后HPV分型检测对预测病变残留或复发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外阴癌前病变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 (vulvarintraepithelialneoplasia ,VIN)是一组外阴上皮内基底膜之上的病变 ,是外阴癌的前期病变。多见于绝经后妇女 ,近年来年轻患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2 ] 。我院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3年 3月共收治VINⅠⅢ级患者 32例 ,其中年龄最小者 2 2岁 ,年龄最大者 6 8岁 ,平均 35 9岁。1 发病诱因VIN发病与病毒感染、外阴慢性皮肤病、性传播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及吸烟有关 ,其中以病毒感染和外阴慢性皮肤病关系最为密切[3 ] 。有文献表明 ,近年来年轻患者VIN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与人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有关[4,5] 。…  相似文献   

14.
既往研究证实,异性伴侣间HPV传播主要通过外生殖器。近几年研究发现,口腔、手部、精液等其他部位也有向女性宫颈或外阴传播HPV的可能。多数研究表明,患HPV相关疾病或感染HPV者会增加其性伴侣感染HPV的风险。研究异性伴侣间HPV类型吻合率及影响因素对夫妻共治与预防措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HPV6/ 11、16/ 18在外阴癌组织中的感染情况及与p5 3、MDM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用原位杂交法 (ISH)检测HPV6/ 11、16/ 18在 30例外阴癌、2 1例外阴上皮内瘤变 (VIN)及 10例外阴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同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 3、MDM2蛋白的表达。结果 :HPV6/ 11、16/ 18在外阴癌、VIN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0 % (18/30 )、33.33% (10 / 30 ) ,4 2 .86% (9/ 2 1)、2 8.5 7% (6/ 2 1) ,正常对照组没有表达。p5 3、MDM2蛋白在外阴癌、VIN、正常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3.33% (19/ 30 )、4 0 .0 0 % (12 / 30 ) ,4 7.62 %(10 / 2 1)、5 2 .38% (11/ 2 1) ,0 % (0 / 10 )、0 % (0 / 10 )。HPV6/ 11的表达在外阴癌组、VIN组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外阴癌组HPV16/ 18表达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外阴病变各组p5 3、MDM2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HPV6/ 11、HPV16/ 18、p5 3、MDM2蛋白在外阴组织的不同病变中表达均差异有显著性 ,在外阴癌的发生发展中HPV感染、p5 3突变和MDM2表达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患者外阴症状及外阴乳头状瘤病的关系,研究了患者生殖器HPV感染状况。 16例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28.37(20~40)岁,条件是:①有外阴乳头状瘤病;②根据已定参数诊有外阴前庭炎综合征;③微生物实验除外尿道、外阴、阴道感染性疾病。外阴前庭炎综合征诊断依据:①严重的性交痛;②前庭触痛;③不同程度的前庭红斑。研究由意大利Milan大学医学院妇产科与H San科学  相似文献   

17.
        阴道癌是指病灶原发于阴道癌症。罕见,仅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但是阴道是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常见转移部位。宫颈、外阴肿瘤可直接侵犯阴道,子宫内膜癌、滋养细胞疾病可经由淋巴或脉管转移到阴道。其他系统恶性肿瘤亦可直接侵犯、转移至阴道,如膀胱、尿道、肾上腺和直肠肿瘤,乳腺、肺或其他部位肿瘤。若病灶侵犯宫颈、累及宫颈外口,应归为宫颈癌;若病灶局限于尿道,则诊断为尿道癌;若病灶累及外阴,则诊断为外阴癌。
        大部分阴道癌好发于绝经或老年妇女。年轻患者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相关。将近90%原发性阴道癌是鳞状细胞癌,腺癌罕见。高达30%原发性阴道癌患者有5年前患宫颈原位癌或浸润癌病史。部分阴道癌由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发展而来,亦可能诱发于既往盆腔放疗。  相似文献   

18.
小儿生殖道感染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生殖道感染包括外阴阴道炎和内生殖器炎症,以外阴阴道炎为主,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外伤、病原体感染或物理化学因素等,约占小儿妇科门诊病例的40%~50%,是小儿妇科中最常见的疾病。杨冬梓等1401995年的资料显示,幼女外阴阴道炎的发病率为7.4%。内生殖器炎症极少见,主要见于有性生活史的青少年,与外阴阴道炎诊治不及时有关。杨丹等发现25.0%的生殖道感染可形成盆腔包块。  相似文献   

19.
人乳头瘤状病毒(HPV)与宫颈癌有关,在HPV感染中免疫状态起着重要作用。有报道在妊娠和免疫抑制的病人在免疫状态改变的情况下HPV感染的危险性增高,认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与HPV感染有关。如果这种情况确立,则对HPV感染和宫颈癌的病人要严密检测是否有HIV感染。在1986年~1989年间对92名患生殖道湿疣的妇女进行HIV检测。其中15名HIV阳性占总数的16.3%,而对照的100名妇女未发现HIV。HIV阳性妇女间HPV流行的相关损伤明显升高。生殖道湿疣HIV阳性妇女其年龄和分娩次数明显低于生殖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普通型外阴上皮内瘤变(uVIN)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9月在北京五洲妇儿医院门诊诊治的10例uVI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3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外阴瘙痒和性交疼痛。妇科检查见外阴斑片疣状突起,多位于会阴联合或小阴唇内侧。病变部位活检,病理诊断均为uVIN,有7例患者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对P16表达阳性。10例患者同时检测宫颈HPV,其中8例高危型HPV阳性,1例低危型HPV阳性,另1例阴性。有6例接受了外阴高频电熨治疗,1例行外阴切除术,2例阴道上药治疗宫颈HPV感染,1例未治疗失访。随访9例无复发和癌变。结论:uVIN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提高对年轻患者容易发生与高危型HPV感染相关的外阴病变的认识,积极正确地诊断uVIN,采用局部治疗,定期随访,预防复发,对于预防外阴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