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1 毫秒
1.
脑卒中偏瘫患者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和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最大等长收缩(MIVC)过程中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图的特征,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训练提供电生理依据。方法 选择18例轻偏瘫或处于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在进行肘关节屈、伸肌MIVC时,检测其力矩和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结果 MIVC状态下,肘屈曲时肱二头肌健侧的积分肌电值(iEMG)明显大于患侧(P〈0.05),肱三头肌健、患侧iE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肘伸展时肱三头肌健侧iEMG明显大于患侧(P〈0.01),肱二头肌患侧iEMG明显大于健侧(P〈0.05)。肱三头肌患侧协同收缩率明显大于健侧(P〈0.01),肱二头肌患侧协同收缩率有大于健侧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屈肌收缩还是伸肌收缩,患侧的峰力矩均明显小于健侧(P〈0.01)。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肘关节痉挛以屈肌为主,提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康复治疗应以训练伸肌侧肌力和抑制拮抗肌协同收缩为主。  相似文献   

2.
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膝屈伸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单侧膝关节骨关节炎(OA)患者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健、患侧膝屈伸肌的肌肉功能和协调活动差异,为临床制定康复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用Noraxon Myosystem1200型表面肌电图仪对26例单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等长肌肉收缩功能和下蹲运动进行表面肌电信号的测试。结果 患侧股外侧肌和股二头肌在最大等长收缩和下蹲运动时的肌电振幅均值小于健侧(P〈0.05)。在最大等长收缩过程中,患侧的拮抗肌协同收缩率较健侧增高(P〈0.05);在下蹲运动过程中,患侧的胭绳肌共同活动比率高于检测(P〈0.05)。结论 表面肌电图测试可用于量化评价膝OA患者在不同运动过程中肌肉功能。膝OA患肢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均可能存在肌肉功能降低和肌力平衡异常。康复治疗不仅应重视股四头肌肌力增强而且应重视改善膝关节的肌力平衡。  相似文献   

3.
师昉  李上  刘惠林  吕泽平 《中国康复》2015,30(4):288-289
目的:比较健康人和偏瘫患者在立位下胫前肌和腓肠肌的收缩能力,为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的恢复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临床量化评定指标。方法:分别选取20例健康人(健康组)和20例脑卒中患者(偏瘫组),在立位下完成背屈,并将表面电极贴到胫前肌和腓肠肌内外侧头,收集肌肉收缩时的肌电信号。 结果:偏瘫组的患、健侧胫前肌的iE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健侧胫前肌的iEMG值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偏瘫组患侧腓肠肌的iEMG值及协同收缩率均明显高于健侧(P<0.05), 健侧腓肠肌的iEMG值及协同收缩率又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不仅患侧胫前肌和腓肠肌的肌肉收缩不协调,同时健侧也存在肌肉收缩不协调。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髌股关节炎患者膝周肌群肌肉功能和协调活动差异,及其与膝关节疼痛的关系.方法:选择20例髌股关节炎患者,记录屈膝90°最大等长收缩(MVIC)、下蹲和站起时,双侧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二头肌和半腱肌的表面肌电图.计算均方根值(RMS)和协同收缩率(CCR),并观察CCR与疼痛的关系.将单膝患病患者健侧及双膝患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sEMG信号的特点及规律。方法:17例偏瘫患者分为两组.A组9例均为BrunnstromⅣ期的患者,B组8例均为BrunnstromⅤ期的患者,在进行踝关节背屈最大自主收缩的同时,采用表面肌电图仪记录患侧和健侧的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外侧头收缩的肌电信号,并对两组的积分肌电值、协同收缩率等观测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B组患侧胫骨前肌积分肌电值明显高于A组(P〈0.01),B组患侧协同收缩率则明显低于A组(P〈0.01),而两组的患侧腓肠肌、健侧胫骨前肌、健侧腓肠肌积分肌电,以及健侧的协同收缩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B两组的患侧与健侧胫骨前肌积分肌电、患侧与健侧协同收缩率之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P〈0.01或P〈0.05),而两组患侧与健侧腓肠肌积分肌电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恢复后期的偏瘫患者踝背屈主动肌的收缩功能及对拮抗肌协同收缩的控制能力明显好于恢复前期的偏瘫患者。sEMG作为一种简便的、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在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评价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健康老人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踝背伸和踝跖屈肌群的收缩功能 ,为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2组对象参加研究 ,对照组为 11位健康老人 ,年龄 62 .3± 5 .7岁 ;脑卒中组为12位初发患者 ,年龄 66.6± 8.3岁。测试时下肢固定在支架上 ,压力传感器放在足底 ,肌电图的表面电极放在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体表上 ,记录踝背伸或踝跖屈时最大等长收缩、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肌电活动 ,并计算力矩和积分肌电图的变化。结果 健康老人左、右侧踝背伸和踝跖屈肌群收缩各参数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脑卒中组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协方差分析 (年龄作为协变量 )发现 ,脑卒中组的患侧与对照组比较 ,踝背伸和踝跖屈力矩、积分肌电图以及协同收缩率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 ,脑卒中组健侧与对照组的踝背伸协同收缩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踝背伸和踝跖屈肌群收缩功能明显降低 ,增强这些肌群的收缩功能 ,特别是增强主动肌的收缩 ,抑制拮抗肌的协同收缩应作为脑卒中急性期康复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的影响。 方法 将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镜像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镜像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无线表面肌电系统采集并分析患侧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的最大收缩力量(MVC)及随意收缩时的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比较上述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评估训练效果。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患侧下肢胫骨前肌、股二头肌、股直肌的MVC、iEMG及RM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下肢胫骨前肌、股二头肌、股直肌的MVC、iEMG及RMS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镜像组患者患侧下肢胫骨前肌、股直肌、股二头肌MVC、iEMG及RMS的提高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镜像疗法能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下肢肌肉运动过程中运动单位的募集及同步化程度,增加参与运动的运动单位数量及放电总量,并促进下肢肌肉力量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偏瘫患者大腿前、后肌群收缩功能及协调性的变化,为针对性康复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选取18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18例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2组受试者均取俯卧位进行主动膝关节屈伸运动,采集股内侧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及半腱半膜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病例组患者双大腿肌群均采集,对照组仅采集左侧大腿肌群。以标准化均方根值(stRMS)、协同收缩率(CR)作为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伸膝时, 病例组患者偏瘫侧股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stRMS值明显大于健侧及对照组stRMS值(P<0.05);屈膝时, 病例组患者健侧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stRMS值明显大于偏瘫侧及对照组stRMS值(P<0.05)。屈膝时,病例组偏瘫侧CR值明显大于健侧及对照组CR值(P<0.05), 结论脑梗死后偏瘫侧大腿前、后肌群功能均有受损,其中伸膝肌以股直股受损明显,屈膝肌群中半膜半腱肌及股二头肌受损程度相当,偏瘫侧膝伸屈肌群拮抗-收缩模式异常。康复治疗应加强偏瘫侧大腿前后肌群训练,改善异常收缩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膝部损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对股四头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3例单侧膝部损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膝屈曲30°,记录最大伸展等长收缩(MIVC)时的力矩,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和股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结果 在患侧膝屈曲30°膝最大伸展MIVC时的力矩,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和股直肌的平均肌电值(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均低于健侧(P<0.01);健侧股外侧肌的AEMG、MPF大于股内侧肌、股直肌(P<0.01或P<0.05), 股直肌大于股内侧肌(P<0.05);患侧股直肌的AEMG、MPF大于股外侧肌、股内侧肌(P<0.01或P<0.05);股外侧肌大于股内侧肌(P<0.05).结论 sEMG能够定量评价膝部损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肌肉功能.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患肢肌力及股四头肌受累肌肉活动水平显著降低,股直肌可能受影响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各关节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的表面肌电(sEMG)信号变化,定量分析异常协同运动模式,为上肢肌肉协调性的康复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选取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和10例健康成人纳入研究,在进行屈腕、屈伸肘及肩外展MIVC时,记录尺侧腕屈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三角肌的sEMG信号,计算协同收缩率(CR)和共激活比值,对两者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屈伸肘时,病例组患侧肱二头肌CR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肱三头肌CR大于对照组(P<0.05),患侧、健侧及对照组肱二头肌CR均大于肱三头肌CR(P<0.05),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CR差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屈肘时,患侧尺侧腕屈肌、肱三头肌、三角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尺侧腕屈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肱三头肌(P<0.05);伸肘时,患侧尺侧腕屈肌、肱二头肌、三角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尺侧腕屈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肱二头肌(P<0.05);屈腕时,患侧肱二头肌、三角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肱二头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三角肌及肱三头肌(P<0.05);肩外展时,患侧肱二头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 结论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常表现为屈肌痉挛和典型异常的协同运动模式,在康复治疗中,应注重抑制屈肌痉挛,改善上肢异常协同运动模式,促进上肢肌肉整体协调性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朱燕  齐瑞  张宏  乔钧  张广渊 《中国康复》2006,21(5):308-310
目的:探讨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肘屈伸肌群的生物力学变化及对应的表面肌电图特征,为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制定康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Biodex-HI型等速测试仪里面“双侧等长收缩模式”对14例健康人群(健康组)及16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卒中组)进行双侧肘屈伸肌测试,用Noraxon2400表面肌电图仪同步观察肘屈伸肌的肌电信号。结果:健康组右侧肘屈肌及伸肌的峰力矩、峰力矩体重比均高于左侧(P〈0.05);右侧肱二、三头肌的积分肌电面积也高于左侧(P〈0.05)。卒中组息侧肘屈肌及伸肌的峰力矩、峰力矩体重比均低于健侧,而屈伸力矩比高于健侧(P〈0.05);息侧肱二、三头肌的积分肌电面积比健侧下降,而协同收缩率则明显升高(P〈0.05)。与健康组比较,卒中组健侧肘屈伸肌也存在等长肌力及肌电信号的异常。结论: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上肢健患侧屈伸肌都存在肌力及主动肌拮抗肌协调性的异常,制定康复方案时不应忽视加强双侧屈伸肌力量的训练。  相似文献   

12.
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屈伸膝肌存在脊髓水平的选择性抑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膝关节骨关节炎屈伸膝肌抑制的特性。方法 对36例单侧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股神经和坐骨神经的最大电刺激、定量的髌腱反射和股二头股健反射诱发曜闰的肌电图检查,比较健患侧的差异。结果 36例单侧膝骨关节炎健患侧的股神经最大电刺激的诱发电位峰-峰值和潜伏期无显著差别,但患侧的髌腱反射诱发电位峰-峰值要显著低于健侧(P<0.001)。健患侧坐骨神经最大电刺激的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峰-峰值和股二头肌腱反射诱发电位峰-峰值判别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从脊髓水平的反射角度看,膝骨关节炎的伸膝肌存在抑制而屈膝肌无明显抑制,膝骨关节炎对屈伸膝肌运动神经元的抑制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卒中对下肢肌肉协调性的影响以及康复训练对肌肉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共选取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处于基线期)和6例年龄和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采用速度编码相位对比MRI(VE—PCMRI)和表面肌电图(sEMG)评价膝关节屈伸运动中股四头肌和大腿后部及内侧肌群(恫绳肌和内收肌群)的肌肉协调性以及康复训练对上述肌肉的影响。结果 VE—PC MRI检查结果显示,在基线期间,患侧股直肌的最大运动速度较正常对照者显著降低(P〈0.01),且股直肌和股肌(股内侧肌、股中间肌、股外侧肌)达到最大运动速度的时间具有非同步性,而正常对照者具有同步性。患肢伸膝时大腿内、后组肌群和股四头肌的共同收缩较正常对照者明显(P〈0.05),共同收缩主要归因于内收肌群的活动。sEMG结果表明,患侧股直肌和股二头肌在膝屈伸运动时的活动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P〈0.05),各组间股内侧肌的活动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侧股二头肌和股四头肌的共同收缩水平较正常对照者显著(P〈0.05)。经平均40d康复训练后随访发现,脑卒中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提高(P〈0.05),患侧股四头肌各部分肌肉活动趋向于同步性。结论 脑卒中患者股直肌和股肌的收缩具有非同步性,股直肌在脑卒中后其功能受损较严重。VE—PCMRI可定量评价在体肌肉功能活动信息,对于指导行之有效的个体化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偏瘫型脑瘫患儿腕屈伸肌群最大等长收缩时肌肉募集和协调功能的肌电信号特征.方法 选取痉挛型偏瘫患儿68例,年龄2~14岁,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其健手和患手腕屈伸肌群最大等长收缩时的表面肌电信号,通过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确定其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和协同收缩率的特征.结果 使用患手抓握时,患手腕部的RMS、iEMG均明显高于健手(P<0.05),患手与健手腕伸肌RMS、腕屈伸肌iEMG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使用健手抓握时,健手腕部的RMS、iEMG均明显高于患手(P<0.05),健手与患手腕屈伸肌iEMG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健手抓握时健手腕部的RMS、iEMG均明显高于患手抓握时患手腕部的RMS、iEMG,但健手腕部的协同收缩率(0.48±0.02)明显低于患手(0.54±0.04)(P<0.05).结论 偏瘫型脑瘫患儿使用患手时腕屈肌群存在过度协同激活,患手肌肉募集能力明显弱于健手,其双手的分离运动控制能力可能受限,提示增强腕伸肌收缩功能、抑制腕屈肌协同激活水平、合理引导患手开展功能锻炼应成为偏瘫患儿康复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患者不同强度随意运动时的sEMG反应特点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静态及动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sEMG信号变化的影响,研究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活动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与其神经运动控制的关系。方法:24例脑卒中患者参加本项研究,采用患、健侧自身对照实验方法设计,采用上肢屈肘和下肢伸膝静态运动,以及肘关节和膝关节动态屈伸运动负荷试验,采集主动肌和拮抗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信号振幅和拮抗比值等sEMG信号活动特征。结果:最大用力收缩时,上、下肢患侧主动肌AEMG小于健侧,而拮抗比大于健侧;小强度静态运动负荷过程中,患侧上肢主动肌的AEMG略高于患侧,拮抗比明显大于健侧。患侧下肢股外侧肌(VL)、股直肌(RF)和股内侧肌(VM)的平均AEMG、?T标准化值大于健侧,拮抗比小于健侧;小强度动态运动负荷过程中,上肢患侧主动肌AEMG明显高于健侧。下肢患侧VL、RF和VM的AEMG均值具有增大趋势,但无明显差异。而患侧拮抗比明显小于健侧。结论:脑卒中患者由于高位神经元和运动控制功能受损,导致其患侧在最大随意收缩时运动单位募集能力下降,而在轻负荷运动时运动单位募集过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运动再学习联合针刺法对脑梗死患者下肢痉挛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阳明经针刺组和综合法针刺组,每组25例。2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运动再学习康复训练,阳明经针刺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阳明经针刺法治疗,综合法针刺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综合针刺法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表面肌电图仪记录患侧膝屈曲和踝背伸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主动肌及拮抗肌的肌电活动,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Fugl-Meyer量表(FMA)下肢部分及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结果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FAC、FMA及C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明经针刺组治疗后[(2.15±0.16)分]比较,综合法针刺组FAC评分[(3.87±0.99)分]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膝屈曲肌群MIVC时的股直肌积分肌电值(iEMG)、膝屈曲协同收缩率(CO)、健侧与患侧CO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明经针刺组治疗后[(35.25±4.47)mV?s]比较,综合法针刺组治疗后股直肌iEMG[(30.32±3.98)mV?s]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腓肠肌iEMG、踝背伸CO、健侧与患侧CO比值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法针刺组治疗后胫前肌iEMG[(31.32±3.68)mV?s]与组内治疗前[(29.36±4.51)mV?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综合法针刺组与阳明经针刺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运动再学习联合综合针刺法较运动再学习联合传统阳明经针刺法更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的痉挛程度,增强患侧的步行能力,提高其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表面肌电图和等速肌力测定方法比较膝骨关节炎患者与正常人股内侧肌、股直肌和股外侧肌间的协调性改变。方法34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和34名膝关节健康者在膝关节屈曲10°、60°、100°等长伸膝和等速60°/s、180°/s伸膝运动测试模式下,进行股内侧肌(VM)、股直肌(RF)和股外侧肌(VL)的表面肌电图和股四头肌肌力的评测,包括肌肉激活启动顺序和VM/VL神经肌电比值。结果与正常人对比,膝骨关节炎患者在等速180°/s伸膝运动时VM相对于VL启动延迟(P<0.05);在膝屈10°等长伸膝运动时,VM/VL神经肌电比值降低(P<0.05)。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患侧股四头肌的协调性减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表面肌电评定双侧肢体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双侧组和单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双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健侧肢体训练,共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利用Delsys表面肌电图仪测试患者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直肌、股二头肌和胫前肌的相关指标,对其最大自主收缩(MVC)、随意收缩状态下的积分肌电值(iEMG)和均方根值(RMS)等指标进行比较,评估患者疗效。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直肌、股二头肌、胫前肌的MVC、iEMG、RM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直肌、股二头肌、胫前肌的MVC、iEMG、RMS均较组内治疗前提高,且双侧组MVC、iEMG、RMS较单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侧肢体训练较常规康复训练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陆上运动训练与水中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肌肉力量及其表面肌电指标的影响。 方法初次发病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30例,病程2~6个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陆上运动组和水中运动组,每组15例。陆上运动组在康复大厅进行陆上运动康复训练;水中运动组在水中运动池中进行水中运动康复训练。2组患者均为每次治疗30min,每周5次,共观察4周。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4周后(训练后),记录2组患者下肢主要肌群的最大等长收缩(MIVC)力量,并同步监测其表面肌电,利用客观数据对比研究恢复期卒中患者的下肢肌肉功能。 结果训练后,陆上运动组患者的伸膝力矩以及水中运动组踝跖屈力矩、跖屈腓肠肌积分肌电(iEMG)、伸膝力矩、伸膝协同收缩率均较组内训练前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水中运动组患者的踝跖屈力矩[(8.9±3.8)N?m]、跖屈腓肠肌iEMG[(22.1±11.3)μV?s]、伸膝力矩[(19.1±11.5)N?m]、伸膝协同收缩率[(24.5±7.3)%],均显著优于陆上运动组(P<0.05)。 结论与陆上运动相比,水中运动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股直肌和腓肠肌的肌肉力量以及伸膝动作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表面肌电图和等速肌力评测方法比较膝骨关节炎患者与正常人股内侧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肌肉收缩特征,包括收缩速度、收缩力量和抗疲劳性.方法 34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参与观察组;34名健康人参与对照组.两组的年龄、身高、体重、性别、左右侧、Q角相匹配.所有受试者均在膝关节屈曲10°、60°、100°等长伸膝和等速60°/s、180°/s伸膝运动测试模式下,进行股内侧肌、股直肌和股外侧肌的表面肌电图和股四头肌肌力的评测.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对两组评定指标包括募集速率、平均振幅、峰力矩/体重比、疲劳指数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观察组股内侧肌在膝屈60°等长伸膝测试和等速60°/s、180°/s伸膝测试中募集速率较对照组减小;股直肌在膝屈60°等长伸膝测试和等速60°/s伸膝测试中募集速率较对照组减小;股外侧肌在等长膝屈10°和100°伸膝测试和等速60°/s伸膝测试中募集速率较对照组减小( P<0.05).②观察组股内侧肌、股直肌在等速60°/s、180°/s伸膝测试中平均振幅较对照组增大;观察组股直肌、股外侧肌在等长膝屈10°伸膝测试中平均振幅较对照组增大( P<0.05).③观察组股内侧肌、股直肌和股外侧肌在膝屈10°、60°、100°等长伸膝和等速60°/s、180°/s伸膝运动测试模式中峰力矩/体重比均小于对照组( P<0.05).④观察组在等速180°/s伸膝测试中股四头肌耐疲劳能力较对照组增强( P<0.05).结论 膝骨关节炎患者患侧股内侧肌、股直肌和股外侧肌的收缩速度减慢、收缩力量减小、抗疲劳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