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常规的影像手段对视放射纤维束的成像、分析缺乏特异性,为了弥补常规影像检查的不足,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研究成人视放射的各向异性程度和视放射纤维束的构象特征.方法 对20例正常视放射和24例视放射区域病变的患者进行MR常规及DTI序列检查,分别测量双侧视放射区的部分各向异性(F...  相似文献   

2.
弥散张量成像是目前唯一能够对人的活体大脑进行无创性研究脑白质纤维束形态结构的方法,目前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神经外科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将对DTI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神经外科研究中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应用弥散张量成像及纤维束示踪技术进行锥体束重建的可重复性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例接受术中MRI及导航辅助切除颅内肿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两种不同的感兴趣区(ROI)选择对正常一侧锥体束进行重建,每种方法重复3次。针对同一方法不同次重建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以及两种方法之间重建结果的一致性进行评估,计算重复性系数к。两种重建方法的主要不同是起始ROI的不同。第一种方法的起始ROI包含一侧半卵圆区白质。第二种方法起始ROI放置在脑干。结果同一方法的不同次重建结果一致性:方法一的к值为0.65715~0.81239,平均0.73616±0.04209。方法二的к值为0.58368~0.86336,平均0.76622±0.0712;二者к值无显著差别(P0.05)。方法一与方法二重建结果的к值为0.31508~0.67464,平均0.46962±0.07817,与前二组к值差异显著(P0.05)。方法一重建锥体束体积为(11.88505±2.06821)cm3,方法二重建锥体束体积为(7.02245±1.75883)cm3。二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两种方法的不同次重建结果之间均能达到基本一致(к:0.61-0.8),而两种方法之间只能达到中等的一致(к:0.41-0.6)。方法一重建锥体束范围明显大于方法二,更接近锥体束的实际形态。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R-DTI)可以无创地测量体内水的平移运动,提供关于其在不同组织中的各向异性的信息;在组织内水分子进行自由热运动时的各向异性特点进行成像,可以观察到神经纤维束损伤后的定性及定量的变化,对神经纤维束损伤后肢体功能恢复做出比较客观的预后评估。近些年来DTI已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疾病,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肿瘤定性与分级、降低手术风险、评估术中切除和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DTI在神经外科疾病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正常脑组织水分子运动具有明显各向异性,然而,损伤神经元的各向异性会减弱[1]。1994年,Basser等[2]首次报道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MR-DTI),可无创检测体内水分子在不同组织中各向异性,定量评估神经组织的完整性。近20多年,MR-DTI在神经系统疾病中被广泛应用,定性及定量分析神经纤维束损伤后的变化。本文就MR-DTI在神经外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1 MR-DTI的基本原理MR-DTI的生理基础是水分子弥散的各向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探讨以磁共振三维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价术前神经传导纤维情况及其在导航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例磁共振提示脑胶质瘤的病人进行两方面研究:1、术前对每例病人均以DTI评价神经传导纤维的完整性;2、DTI与神经导航序列影像融合进行术中导航。结果1、术前DTI提示2例神经纤维以推移为主、4例有不同程度神经纤维的破坏。2、本组术后弥散张量影像复查神经传导束未见进一步损伤,临床症状无加重。结论(1)DTI可以帮助医师在术前评价神经纤维损伤程度,借以估价预后。(2)DTI融合影像神经导航有助于术者设计合理的手术入路及指导手术的神经保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神经导航在颅内病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DTI导航下切除颅内病变30例。结果 所有病变均准确定位,手术顺利,注册误差(2.11±0.37)mm,手术时间(222±60)min,术中出血(207±133)ml,均未输血。1例活检准确定位,术后未出现功能障碍;3例动脉瘤均准确夹闭,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其余26例28个病灶中,显微镜下全切26个,次全切2个,全切率为92.9%;术后复查CT或MRI示全切25个,次全切3个,全切率为89.3%。术后出现一过性功能障碍2例,出院时恢复正常;运动功能障碍及面神经受损各1例。结论 DTI导航系统安全、易于操作、容易掌握,有助于准确定位颅内病变,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磁场术中磁共振成像(iMRI)导航手术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可能性和应用价值。方法:19例涉及锥体束的脑肿瘤患者,应用多影像融合技术将术前DTI与iMRI影像融合指导手术,术中利用非刚体配准计算法和手动点配准融合技术把修正的DTI逐层与更新的iMRI影像融合,并导航手术。术后随访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成功获得DTI变形预测结果,肿瘤全切除率63.2%,次全切除率15.8%,肢体运动较术前好转或维持术前症状者84.2%。结论:iMRI与DTI融合导航手术可实时提供病灶与邻近锥体束间三维可视化解剖信息,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术后致残率。  相似文献   

9.
白质纤维束的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MRI弥散张量成像(DTI)显示脑白质纤维束在脑胶质瘤外科的意义。方法:2003年9月至2004年12月,30例脑内肿瘤患者接受术前常规头颅MRI序列检查的同时,进行DTI序列扫描,经后处理得到各向异性分数(FA)图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结构,并进行FA值、图像信号强度及对比度的分析研究。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现包括DTI序列扫描以及FA图像生成。脑白质纤维束显示为显著的高信号结构;灰质显示为等信号;脑脊液显示为低信号;脑内肿瘤呈类圆形等、低信号灶;肿瘤周围间质水肿区白质纤维束仍能在DTI的FA图上显像。DTI的FA图像对于脑白质纤维束显影的信号对比度明显优于常规的T1W图像。结论:DTI影像可以清晰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形态结构。结合其他序列的MRI应用于脑胶质瘤的术前诊断,可以准确判别肿瘤和周围脑白质纤维束的毗邻关系,对脑胶质瘤手术方案设计以及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预测与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 - fMRI)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融合结合神经导航在枕叶视觉功能区附近病变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BOLD-fMRI、DTI结合神经导航进行图像融合,在20例视觉功能区附近病变患者术前设计手术入路,术中定位视觉功能区,指导手术,合理保护功能区,切除病变。结果 15例镜下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术后复查MRI及DTI视皮层及视辐射保护完好。结论 BOLD - fMRI和DTI融合技术在神经导航下应用可以准确确定大脑枕叶视觉功能区和视辐射走行,术前精确定位功能区,提高病变切除程度,降低术后致残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观察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内囊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探讨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技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于入院时采用Brunnstrom评分法对20例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对所有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的Volume-one 1.72下的Dtv.Ⅱ.R2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成像,比较观察双侧内囊白质纤维束形态.结果 健侧内囊白质纤维束解剖形态与正常人大致相吻合,患侧内囊白质纤维束则受血肿的侵犯,表现为受压、移位、不同程度的破坏;患侧皮质脊髓束受损级别和患肢肌力有明显相关性(r's=-0.8911,P<0.05).结论 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了解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内囊白质纤维束的损伤情况,这有助于临床医生全面掌握病情.  相似文献   

12.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涉及锥体束的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涉及锥体束的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涉及锥体束的胶质瘤患者,术前行核磁检查及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图,观察锥体束的结构、走形及其与肿瘤的毗邻关系,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术后再行DTT以评价手术对锥体束的影响,并于入院及出院时行KPS评分以评估预后。结果DTT显示出锥体束与肿瘤的位置关系,10例患者中,2例表现为锥体束单纯移位(术后移位均减轻),术前、术后KPS评分平均为80和90;2例表现为锥体束单纯破坏(术后1例部分恢复,1例未恢复),术前、术后KPS评分平均为70和85;6例表现为锥体束移位伴破坏(术后2例移位及破坏均部分恢复,3例移位恢复,1例均未恢复),术前、术后KPS评分平均为71和76。结论DTT可明确锥体束与肿瘤的空间毗邻关系,为术前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及术后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状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联合弓状束纤维示踪技术和任务态fMRI,评价弓状束终末投影定位额叶语言皮质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采用任务态fMRI定位语言皮质激活区,并纤维示踪定位弓状束终末端;将两者皮质投影在导航系统融合,比较两者吻合度.结果 弓状束终末投影区域与任务态fMRI语言皮质激活区高度吻合.弓状束投影区主要位于左侧中央前回腹侧部(87.5%)及左侧额下回(75.0%).弓状束终末投影平均半径(R1)=(12.4±5.3)mm;fMRl语言任务激活区平均半径(R2)=(10.9±4.6) mm;两者中心距离(D)=(10.6±6.9)mm.结论 弓状束纤维示踪不仅可用于定位和保护皮质下语言通路,还可用于额叶语言皮质定位,并与fMRI的定位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4.
目前,手术仍是脑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如何在最大范围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神经功能,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是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一个挑战。肿瘤浸润生长及占位效应可导致脑功能区变形及重建,单纯解剖学定位不能满足对神经功能保护的要求。随着MRI技术的发展,脑功能定位成为可能,特别是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可以对脑白质纤维束走形进行示踪。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MS)患者看似正常白质(NAWM)纤维束微结构变化。方法 17例MS患者与年龄、性别匹配健康志愿者参与研究。使用TrackVIS软件持续纤维跟踪成像方法重建白质纤维束,记录白质纤维束的部分各向异性(FA)、表观弥散系数(ADC)和纤维束容积值,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MS及健康对照组各男8例,女9例。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S患者通过胼胝体压部和整个胼胝体神经纤维束的容积下降,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患者通过胼胝体膝部、压部及整个胼胝体纤维束的FA值下降(P0.05)。与病灶对侧NAWM相比,通过MS患者病灶的纤维束容积更小,FA值降低,ADC值升高(P0.05)。较之健康对照组,通过患者病灶对侧NAWM的纤维束FA值降低(P0.05)。结论弥散张量纤维成像技术可用于早期NAWM微小损伤的评估,FA值可作为NAWM纤维束损伤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弥散张量及纤维束成像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病人梗死灶弥散张量的参数变化及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以早期判断病情、评估预后。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入院及治疗后分别行NIHSS评分记为NIHSS1、NIHSS2,常规MRI、DWI、DTI/DTT检查,分析病灶FA值的变化及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结果①梗死灶FA值降低百分比和NIHSS1相关(r=0.411,P<0.01)。②45例患者中,皮质脊髓束完整(1级)者15例,病灶致使皮质脊髓束受压、移位(2级)者20例,皮质脊髓束中断(3级)者10例。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与NIHSS2相关(r=0.894,P<0.01)。结论病灶FA值下降越明显,患者病情越重;皮质脊髓束破坏越严重,患者运动功能受损越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评价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皮质脊髓束(CST)受损程度的意义及其与肌力恢复的关系.方法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1月至2009年5月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单侧基底节区HICH患者35例,术后10 d应用3.0T磁共振DTI技术检测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CST,应用Functool软件进行图像分析观察CST损伤程度,HICH患者康复治疗2月后采用Brunnstrom标准进行肢体肌力检查,分析CST损伤程度与肢体肌力的相关性.结果 10例健康志愿者CST显示清晰.35例HICH患者CST受损的模式有3种:纤维束显示达正常侧的2/3或相仿(11例),患者肢体肌力恢复最好;纤维束显示小于正常侧的2/3(18例),患者肢体肌力恢复较好;纤维柬显示小于正常侧的1/3(6例),患者肢体肌力恢复最差.CST受损患者患侧的FA值均较健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模式CST损伤患者患侧的FA值、肢体肌力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患者CST损伤程度与肌力恢复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r=0.931,P=0.000).结论 应用磁共振DTI技术可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束的走形及分布,能够早期检测HICH患者CST的损伤程度,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损伤的评估、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的MRI弥散张量成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用MRI弥散张昼成像(DTI)分析腩梗死的弥散张量改变,探讨脑梗死的DT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肓法分析临床及常规MRI和(或)CT确诊的69例脑梗死患者的DTI图像.分析脑梗死的DTI信号改变,测量病变区域的各向同性(ADCiso)值和各向异性(FA)值,并与健侧相应正常解剖区域进行比较.结果 根据ADCiso图和FA图上病变区的信号改变和定量测量,总结归纳出69例脑梗死病例分以下4种类型:I型(8例):病变区ADCiso值降低,FA值升高:ADCiso图表现为低信号,FA图表现为高信号.Ⅱ型(23例):病变区ADCiso值和FA值均降低,但病变周围区域ADCiso值降低.FA值升高;ADCiso图为低信号,FA图呈中央低信号,周围高信号改变.Ⅲ型(7例):病变区ADCiso值和FA值均降低;ADCiso图和FA图上均为低、等信号.Ⅳ型(31例):病变区ADCiso值升高,FA值降低;ADCiso图表现为高信号,FA图表现为低信号.以上病变区弥散张量参数与健侧镜像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l定性、定量分析有可能更好地揭示脑梗死病变的病理生理过程,有望为临床提供更精确的影像学分期,成为指导临床诊疗、监测病情进展和评定预后等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指导脑深部肿瘤手术中的价值。方法对25例脑深部肿瘤病人(实验组)利用DTT对肿瘤与毗邻纤维束的位置关系及纤维束状态进行评估,结合常规MRI设计手术入路及切除范围;另24例病人(对照组)仅根据常规MRI设计手术人路及切除范围。对两组肿瘤的全切除率及术后致残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中,肿瘤全切除18例,部分切除7例;术后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或障碍加重3例。对照组中,肿瘤全切除13例,部分切除11例;术后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或障碍加重11例。两组肿瘤全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术后致残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结论DTT能清楚显示脑深部肿瘤与毗邻纤维束的位置关系及纤维束被侵犯的程度,有助于设计合理手术入路及切除范围.对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同时减少术后功能缺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fMRI与DTI联合应用在神经导航下切除运动区附近病变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fMRI与DTI联合应用在大脑皮层运动区附近病变手术中的价值.方法 对18例大脑皮层运动区附近病变的患者,采用组块设计,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获得运动区皮层激活,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获得白质纤维束走行,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进行影像融合后,术中定位皮层运动区与锥体束,经神经电生理检查验证后,避开功能区在显微镜下切除病变.结果 fMRI确定的功能区与术中电生理检查结果基本一致.12例病变全切,6例大部切除.术后肢体肌力好转或无变化14例,3例出现一过性加重,1例遗留永久性功能损害.结论 在神经导航辅助下fMRI与DTI联合应用可以准确定位大脑皮层运动区和锥体束,提高病变切除程度,减少术后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