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40例正常青年和21例心室晚电位(VLP)阳性病例以两种频率的带通滤波(25~250Hz和40~250Hz)所获得的体表信号平均心电图(SAECG)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0~250Hz滤波的VLP阳性检出率(85.7%)高于25~250Hz滤波(71.4%),但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以时域法(TDA)检测VLP采用40~250Hz滤波的同时也应观察25~250Hz滤波的检测结果,以提高SAECG对VLP检出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3.
心室晚电位(ventricular late potentials)是出现在 QRS 波群末部或 ST 段的高频低振幅的破碎电活动,近来认为是心室内某些小块肌肉组织延迟除极的结果。由于除极不均匀和传导缓慢,因此心室内存在潜在的折返途径,易产生折返性心律失常,故晚电位 相似文献
5.
对733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行心室晚电位(VLP)检测。结果:通过测定得知在各类心血管病中,心室晚电位阳性率以冠心病了多见,尤以心肌梗塞者发生率最高(达30%),其余各类心血管病VLP阳性发生率依次为心肌病组(18.2%),心肌炎(15.6%),原因不明的心律失常(14.5%),风心病(10.9%),而心包炎组无1例为阳性。说明VLP与心肌细胞损伤有较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心性猝死发生率的逐年上升,人们正力图寻找某些能预测心性猝死的方法,以期达到能够尽早防治,减少猝死的发生。国外一些学者采用体表信号叠加技术结合心室程序刺激,心血管造影和对病人随访,证明了晚电位与室速室颤的发生、心功能及心性猝死有关。目前国内对晚电位的检测仅限予心内膜标测和少数病例体表信号叠加技术的应用,而结合其它检测方法综合评价心室晚电位的临床意义则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7.
王无锡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1994,8(3):26-27
<正>体表信息叠加方法,对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高危病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者通过对343例老年人心室晚电位(VLP)的检测,以探讨其对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意义及实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及检查方法 343例受检查者年龄均在55岁以上,最大91岁;男239例,女104例。其中冠心病193例(本文均按1979WHO制定标准。)心肌梗塞12例,心肌病10例(包括扩张型、肥厚型)均按1980WHO有关DCM诊断和分类标准及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进行诊断选定的,其它心脏病44例(包括风心、肺心、高心、预激征侯群)、脑动脉硬化及脑梗塞18例、非心血管病45例(包括慢支、肺气肿、血液病、糖尿病、甲亢等)、高血压21例。以上病例 相似文献
8.
<正> 心室晚电位(Ventricular Late Potential,VLP)是在心电图QRS波终末或ST段内出现的微弱高频低振幅碎裂电活动,常规心电图不能描记出来,对心脏手术病人从外膜、内膜或采用导管内膜电图标测,可记录到这种VLP。目前可采用体表非创伤性信号叠加平均技术检测之。VLP的研究对心室折返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冠心病(心肌梗塞、室壁瘤)的辅助诊断、疗效和预后评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VLP的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对407例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心室晚电位检测分析显示,冠心病心肌梗塞,心肌病,非特异性室内传导阻滞及高压电击伤心律失常患者心室晚电位阳性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0.
11.
心室晚电位(VLP)是指出现在QRS末端或ST段内的碎裂波,其特征是低振幅高频的多形性尖波,尖波之间有时有等电位线。晚电位是心室某部小块心肌内延迟发生除极所产生的电活动,窦性心律时,心室电图上出现晚电位就表明心室内有潜在的折返径路。近年来一些作者研究表明,晚电位与室速和室颤有一定关系,可用来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本文分析340例心室晚电位检测结果,以探讨各种心脏病患者心室晚电位的阳性率及心梗部位、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室晚电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应用信号平均心电图(SA-ECG)时域分析法(TDA),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心室晚电位(VLP)的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心室晚电位阳性率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尤以心肌梗塞和冠心病伴有室性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高于同时,心室晚电位阳性率与心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心功能愈美,阳性率愈高,故认为,VLP的检测,能够为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及预后判定提供信息,是一个较实用的无创性心电学方法和指标。 相似文献
13.
高健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0,12(3):77-77
目的:探讨各种心血管疾病与心室晚电位(VLP)的关系。方法:对320例心脏病患及200例正常人进行心室晚电位检测,分组比较,以探讨心脏病组VLP检出阳性率。结果:心脏病组VLP阳性率显高于正常人组(P〈0.01);心肌梗塞、不明原因室性心律失常高于其它心脏病组;下壁心肌梗塞明显高于前壁心肌梗塞(P〈0.05)。结论:VLP检测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509例心室晚电位分析结果表明;心肌梗塞阳性率42%,心肌病阳性率36%,冠心病阳性率23%。在冠心病组中有室性心律失常的阳性率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室晚电位有相关性。本文健康人组中心室晚电位无一例阳性。应用心室晚电位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性时,应密切结合患者的左室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等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5.
16.
17.
<正> 关于心室晚电位(VLP)国外的临床研究开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近几年来国内众多学者亦开始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是VLP与心律失常、左室功能、心肌梗塞的关系及对心肌梗塞愈后的临床意义。本文对我院检查的727例晚电位资料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均为我院住院及门诊病人共727例,男620例,女107例,年龄25~77岁之间,分三组。 冠心病组:共244例,男213例,女31例。其中心肌梗塞组33例,非梗塞组211例。 正常组:共396例,男329例,女67例,指无冠心病及其它疾病史,且心电图,向量图正常者。 相似文献
18.
<正>心室晚电位(VLP)为局部心肌延迟除极产生的碎裂电位.许多研究认为VLP对预测心肌梗塞(MI)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对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塞(OMI)有或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史的患者进行体表VLP时域分析,对各组患者VLP阳性率进行比较,对不同部位MI患者VLP阳性率进行比较,并观察VLP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1 材料与方法1.1 病历选择 1组:正常对照组245例,男156例,女89例,年龄21岁~72岁,平均48.2±13.4岁.经询问病史、查体、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排出心脏疾患;Ⅱ组:心绞痛患者196例,男131例,女65例,年龄34岁~80岁,平均56.3±11.6岁;Ⅲ组:有恶性心律失常发作史的OMI患者65例,男53例,女12例,年龄31岁~79岁,平均56.1±9.9岁.恶性心律失常包括频发室性早搏、多源性定性早搏、RonT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