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浅议六味地黄丸的临床功效及副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味地黄丸系北宋名医钱仲阳之名方,始创于其《小儿药证直诀》,名六味者,其由六味药组成: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其二方中酸苦甘辛咸淡六味俱备。总体来讲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为滋补肾阴,它是治疗肾阴不足的基本药方,主要用于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手脚心发热、遗精盗汗等症状。  相似文献   

2.
六味地黄丸系北宋名医钱仲阳之名方,始创于其《小儿药证直诀》,名六味者,实际由六味药组成: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其二方中酸苦甘辛咸淡六味俱备。总体来讲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为滋补肾阴,它是治疗肾阴不足的基本药方,  相似文献   

3.
左归丸出自明代名医张景岳之《景岳全书》、书中写道:“左归丸,治肾虚腰痛,真阴不足,壮水之主,以培左肾之元阴,而经血自充”,并提及“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的学术观点。由此,“阳中求阴”的滋补肾阴的代表方——左归丸得以创建,其与张景岳所创另一补肾代表方——温肾阳的“右归丸”,被后人并称为中医方剂史上的两颗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4.
高益民 《首都医药》2006,13(20):42-44
六味地黄丸(以下简称“地黄丸”)是中医名方,始见于宋代名医·钱仲阳《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开始称为地黄丸,是从《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干地黄改为熟地黄而成。原方主治小儿“五迟”之证,因该方配伍精当、疗效稳定,适应范围宽广,经过历代诸多医家不断扩大应用与发挥,治疗的范围相应增加,现已广泛用于肾虚的各种证候,并在此基础上加味用于肝肾阳虚等证,成为滋补肾阴的母方,本方已由《中国药典》收载,国内有百余家中药企业生产。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科技”),秉承北京同仁堂“配方独特,选料上…  相似文献   

5.
相传清道光年间,一个大年初一,湖北蕲水名士李士彬去给老师拜年。老师见他穿着一身蓝色绸缎衣服,便指着他的衣服出了一个上联:“三尺天蓝缎”,并示意要他对下联。李士彬想起从家里出来时,路上有一家药铺的招牌上写有几种方药正好用上,便随口答道:“六味地黄丸”。“六味”对“三尺”、“地黄”对“天蓝”、“缎”对“丸”,  相似文献   

6.
本篇旨在探析《小儿药证直诀》中高频用药之一青黛的应用规律,通过整理《小儿药证直诀》中含有青黛的方剂,综合上卷脉证治法中提及所含方剂的条文及中卷具体病案中方剂的应用,三者结合共同分析青黛在其中的功效作用,青黛对于小儿肝火旺盛所引发的惊风抽搐以及疮疡疹癣等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通过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青黛在治疗银屑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方面的效果显著。期待此篇能为现代儿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六味地黄丸出自于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又名六味丸、地黄丸。本方可上溯至东汉张仲景之金匮肾气丸,又名八味丸。六味地黄丸即金匮肾气丸去桂枝、附子而成。适用于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呜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舌燥咽干、小便淋漓、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症。方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辅以山茱萸肉滋养肝肾而固肾气,山药健脾益胃以助运化,共为臣药;三药相伍,滋养肝肾脾,为“三补”,其中重用熟地黄以补肾阴为主,是以补其不足而固其本之故。  相似文献   

8.
<正>地黄丸出自钱仲阳之《小儿药证直决·卷下》,由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金匮肾气丸"衍化而来。它由"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6味中药组成,故称为六味地黄  相似文献   

9.
《小儿药证直诀》丸剂方中调配方式主要以蜂蜜为主,其次为面糊;送服方式中米饮所占数量最多,其次是薄荷汤、温水;送服时间主要包括发时服、临卧服、食后服3种;丸剂剂量各有不同,主要依据小儿的年龄进行调整,其中最常用的剂量为5~20丸,具体还需根据病情的缓急、药效的强弱、药物的毒副作用进行变动;丸剂大小最常用如绿豆,其次如麻子...  相似文献   

10.
脾主困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的辨证论治方面,在治疗上,钱乙首创运脾法,在饮食方面也处处顾及脾胃.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小儿药证直诀》中有关中医儿科护理学的学术思想,包括望诊思想、季节辨证护理思想、脾胃辨证护理思想、饮食辨证护理思想和用药剂量5个方面。该书包含的学术思想对现代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护理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琴 《黑龙江医药》2010,23(6):1019-1020
钱乙,字仲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儿科专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下称《直诀》)对小儿生理、病理以及治疗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化裁古法,多创新意。对儿科患者的护理,贯穿了辩证施护的思想,体现了顾护脾胃的学术观点,本文拟浅析于后,请同仁们指正。  相似文献   

13.
六味地黄丸始出于宋代医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决》,是将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主治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盗汗等肾虚不足之证。  相似文献   

14.
六味地黄丸,首载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对于上述剂量,有人总结的"地八山山四,茯苓丹皮泽泻三"很方便从业者记忆。六味地黄丸,不仅仅在中医药领域,在普通民众的日常保健里,其也可以称得上如雷贯耳。在知名度和服用人次方面,六味地黄丸可谓一骑绝尘,其他中成药都难以望其项背。源流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圆",是钱乙将张仲景《金匮要  相似文献   

15.
16.
六味地黄丸起源于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决笺正》,是以《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用以治疗补肾专药,其方剂由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组成,是治疗肾阴虚基本方,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药,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以补肾阴为主治本,配伍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三药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性以治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泻,相辅相成,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配伍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妇科护理工作中,由于护理工作面对的是一些具有妇科疾病的患者,并且由于一些疾病与患者的生育能力息息相关,进而在护理中,一些护理人员的护理不到位,影响到护理工作的质量,甚至会出现患者的投诉。针对于这类情况,护理人员应该创新护理方法,运用科学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减少患者的投诉率。  相似文献   

18.
六味地黄丸来源于宋代名医钱乙的《小儿药证真诀》,由塾地、山芋肉、山药、丹皮、泽泻、云苓六味药物组成。该方有滋阴补肾之功效,主治肾阴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呜耳聋,盗汗、遗精、?肖渴、骨蒸等症。笔者应用该方辨证治疗糖尿病、不孕症、泌尿系统结石、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病,收效甚好。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周京燕  韩立新 《中国药师》2008,11(6):710-711
六味地黄丸的记载始见于宋代名医、儿科专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用来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等病症,是滋阴补肾的传统基础方剂。组成:熟地黄24g,山萸肉、淮山药各12g,泽泻、茯苓、丹皮各9g。功用:滋补肾阴。主治’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的头目眩晕,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牙齿动摇,足跟作痛,骨蒸潮热,手足心热,盗汗遗精,消渴,或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在中医临床被广泛应用,是我国中医中药领域的经典方剂。近代对于六味地黄丸的药理研究已经达到一个相当广泛的程度,而且证明它具有多方面的临床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20.
B超在妇科普查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影辉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6):157-157,161
目的:收集于本院采用B超进行妇科普查的987例女性的检查资料,分析和总结B超在妇科普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B超对987例女职工进行子宫、附件的常规检查,对出现的疾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普查中检查出多种妇科疾病,其中以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妇科炎症为主。结论:B超在早期发现妇科疾病,使患者及时治疗方面,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