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早期大肠癌内镜诊疗新技术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大肠癌是指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大肠癌.现已公认内镜检查是诊断早期大肠癌的最佳手段,但文献报道的早期大肠癌检出率平均不到10%。随着内镜设备及技术的发展可望改变这一现状。一些新技术如放大结肠镜技术、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等,均有助于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内镜下的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 Resection,EMR)是治疗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本文仅就早期大肠癌的诊疗进展作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2.
内镜筛查及切除息肉病理检查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为探讨临床内镜筛查及切除息肉病理检查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总结分析了北医大三院1978年至1996年9月所有大肠镜检查的资料。18年间行大肠镜检查18123例、内镜下息肉切除2345例,共发现早期大肠癌80例、86个癌灶,占同期发现大肠癌总数的15.1%(86/569)。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1987年开展临床内镜筛查以来升高尤为显著。相关分析显示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率与内镜检查特别是内镜下息肉切除后的病理检查密切相关,提示该两项方法为诊断早期大肠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内镜下对早期大肠癌的认识与诊断王年吉内镜用于大肠的检查已20多年,虽然近10年来在内镜治疗方面有很大近展,但内镜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依然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目前有关早期大肠癌的定义,仍无世界性统一标准。1975年日本参照早期胃癌的概念,将局限于粘膜层或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目前诊断及治疗早期大肠癌的方法,并评价其意义.方法 在复习近期部分关于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与治疗的文献的基础上,对早期大肠癌诊断及治疗的方法,包括经肛门内镜微创治疗(TEM)、内镜下治疗、经肛门局部切除术等治疗方法进行介绍.结果 内镜检查是确定早期大肠癌的有效诊断方法;经肛门内镜微创治疗(TEM)、内镜下治疗、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均是早期大肠癌的有效治疗方法.结论 术前确定大肠癌的临床分期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早期大肠癌的早期治疗对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大肠癌的基本形态、病变部位、年龄分布、病理类型及内镜诊断要点。方法 对13年来经内镜诊断的大肠癌209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早期癌6例,进展期癌203例。病变部位:脾曲以下占68.9%、横结肠3.9%、肝曲以上23.0%。发病年龄中位数为52.5岁,40岁以下23.4%,40-70岁67.9%,70岁以上8.7%。组织学以腺癌居多数。结论 内镜仍是目前准确诊断大肠癌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右半大肠癌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大肠癌发病高峰年龄在40~70岁,且在这一年龄段中呈均匀分布。组织学类型以腺癌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早期大肠癌的诊断水平,探索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治疗方法.方法 对结肠镜检查发现的小病变用0.4%靛胭脂行黏膜染色,观察腺管开口及分型,对早期大肠癌直接切除或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结果 发现大肠癌23例,其中早期大肠癌14例,行内镜下治疗10例.结论 黏膜染色及对腺管开口分型,能明显提高早期大肠癌的诊断水平,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早期大肠癌内镜治疗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早期大肠癌可以采用内镜下切除治疗,但其疗效和预后仍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目的:评价内镜治疗早期大肠癌的疗效和预后。方法:对1986年1月~2005年10月经内镜确诊的早期大肠癌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内镜治疗组和外科手术治疗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9例早期大肠癌(104个癌灶)中,无症状人群普查发现34例,临床就诊发现65例。内镜治疗69例(共72个癌灶),外科手术治疗30例(包括内镜治疗后追加手术者,共32个癌灶)。内镜治疗组癌灶完全切除率为97.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外科手术治疗组有1例病理证实癌组织浸润达黏膜下深层,肝脏有多个微结节转移灶。内镜治疗组经3个月~19年的随访,除19例失访、6例死于心脏病等疾病外,无一例肿瘤复发。比较两组黏膜和黏膜下层早期大肠癌的临床资料、随访结果和5年生存率,内镜治疗组的疗效与手术治疗组相似(P〉0.05)。结论:早期大肠癌,特别是黏膜层早期大肠癌内镜治疗的疗效和随访结果与手术治疗相似,且损伤小、安全、简便。黏膜下深层癌易发生转移,内镜下切除应注意判断肿瘤黏膜浸润深度,非提起征是内镜切除的关键指征。无症状自然人群普查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人大肠癌的发病特点、内镜下表现、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2000~2007年间,总计18041例结肠镜检查结果,经结肠镜及病理证实的大肠癌患者有811例,其中老年组(≥60岁)565例,中位年龄73.19岁,复习内镜下表现,分析其临床特点,并与非老年组(〈60岁)作对比分析。结果大肠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男女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以便血、腹痛、大便习惯改变等为主要症状,老年组贫血和便秘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而腹痛和便血发生率低于非老年组。内镜下老年人大肠癌以肿块型最多见,直肠和乙状结肠仍是好发部位,老年组病例大肠癌的发生率为34.05%,高于非老年组。老年人大肠癌以中、高分化腺癌为主,预后较好。早期癌预后好,同时癌预后差。结论老年人是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对临床疑诊大肠癌者,应尽早行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早期诊断老年人大肠癌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分类:中日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中日两国内镜医师关于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分类意见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异同点。方法 选择7例早期大肠癌病例,邀请中日各5名内镜医师阅读其内镜彩色照片及相关资料,各自提出自己的诊断意见有为诊断依据,最后,将收集的诊断意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日方医师诊断为Ⅱ型(表面型)的某些病变,中国医师则认为是Ⅰ型(隆起型)。对于表面隆起伴中央凹陷的病变,两国医师大都根据隆起部分与凹陷部分之面积比,相应诊断为Ⅱa Ⅱc或Ⅱc Ⅱa。日本医师近年使用了一些新的概念,比如Ⅱa depresion,LST(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等,在中国分类中尚未采用。结论 中日两国医师关于早期大肠癌的内镜分类判定标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有必要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以期建立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  相似文献   

10.
我院1999至2004年共行结肠镜检查8581例,检出大肠癌1284例,检出率15.0%,其中病变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早期大肠癌47例(3.7%)。现将47例早期大肠癌的病变部位、临床表现、内镜表现、病理类型和治疗方法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结肠癌的结肠镜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星  徐富星 《胃肠病学》2001,6(4):237-238
自临床开展大肠镜检查和息肉摘除术以来,早期大肠癌的发现迅速增多[1]。以Morson的腺瘤-癌因果关系学说解释大肠癌的发生已得到公认,即大部分大肠癌由腺瘤或经过一定的腺瘤期演变而来,所以在过去几十年中,所发现的早期大肠癌内镜下表现均为隆起型,或在隆起的基础上有凹陷表现,病理上均有腺瘤组织存在。近年随着内镜诊断和治疗技术的提高,尤其是内镜下染色、扩大内镜、超声内镜和内镜下粘膜切除(EMR)等技术的应用,日本发现了许多<1cm甚至<0.5cm的微小癌病灶,内镜下呈单纯平坦(oa)或单纯凹陷(Dc)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富士能智能电子分光技术(FICE)结合放大内镜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普通内镜发现存在大肠黏膜可疑病灶且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共325例,行FICE结合放大内镜及靛胭脂染色检查,部分病变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396个病变中非肿瘤性病变占13.6%(544396);各类腺瘤占76.0%(301/396),其中3例腺瘤恶变,占腺瘤的1.0%(3/301);进展期肠癌41例,占10.4%(41/301)。上述病变黏膜腺管开口类型分析显示在非肿瘤性病变中尤其增生性病变、炎性息肉绝大部分为Ⅰ、Ⅱ型腺管开口,占92.7%(38/41)。在肿瘤性病变中,管状腺瘤及管状绒毛腺瘤之腺管开口以Ⅲ。型为主,而绒毛状腺瘤则以Ⅳ型为多见。在进展期癌中,无1例外地表现为腺管开口的破坏。甚至无腺管结构。将FICE结合放大内镜及靛胭脂染色检查结果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得出:FICE结合放大内镜诊断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97.8%(361D96)、92.6%(38/41)、99.4%(353/355)、92.6%(38/41)、99.4%(353/355):靛胭脂染色诊断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7.7%(390/396)、87.8%(36/41)、98.9%(351/355)、1.12%(4/355)、12.3%(5/41);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FICE结合放大内镜可以提供清晰的大肠黏膜血管图像,有助于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可提高活检检查的准确性.与靛胭脂染色联用可提高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杨玉秀 《山东医药》1997,37(6):41-42
大肠恶性息肉的内镜治疗河南省人民医院(450003)杨玉秀恶性息肉是早期大肠癌的主要表现形式,常在内镜下切除息肉后作出诊断。由于恶变早期癌灶可处于不同的位置和深度,故仅靠内镜下活检极易漏诊。1969年,Wolf和Shinya首先介绍了纤维结肠镜下息肉...  相似文献   

14.
内镜超声、微血管计数在大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内镜怕,微血计数在大肠癌术前分期的应用及意义,30例大肠癌病人术前作谝面检查结果表明,内镜超声诊断癌侵侵犯肠壁的深度的准确度为76.7%,诊断癌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73.3%,总的术前Duke’s分期准确率为70%。微血管计数结果显示癌犯肠壁达外膜层的比未达外膜层癌的数血管计数高,而且有转移的大肠癌比无转移的大肠癌的微血管计数高。而且朋转移的大肠癌比无转移的大肠癌的微血管计数高。两都能较正确  相似文献   

15.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治疗及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早期大肠癌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黏膜切除术应用、内镜质量的提高,早期大肠癌内镜治疗条件日益成熟,并已有不少对早期大肠癌采用内镜切除治疗的报道。近年来我院对大肠镜检查发现18例早期大肠癌病灶,根据病灶不同形态,采用高频电摘除术和不同的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并在术后进行随访观察,探讨内镜治疗早期大肠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开展大肠肿瘤“伺机性筛查”,提高早诊早治水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肠癌在中国呈上升趋势,筛查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最佳手段。粪隐血试验(FOBT)以及肠镜检查是最有效的筛查方法。"伺机性筛查"(一种新的、基于临床的筛查模式)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和政策,有必要制定我国大肠癌"伺机性筛查"的指导方案(或共识意见)。此外,应提高内镜下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大肠癌的技术及水平。  相似文献   

17.
据统计学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大肠癌将超过胃癌成为引起死亡的主要胃肠道肿瘤。因此,如何早期检测和处理大肠癌已成为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早期大肠癌用常规方法如大便潜血、血清标记物或钡灌肠检查等难以检出。因此,内镜检查是目前发现早期大肠癌唯一有效手段,而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应用常规内镜技术是难以发现胃肠道微小病变或平坦病变。  相似文献   

18.
大肠癌是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各种恶性肿瘤的第三位,早期大肠癌是河以治愈的,进展期大肠癌则预后很差‘”。生存率的提高有赖于二级预防,即检出可治疗的癌前病变或早期癌。同此,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相当重要.由于常规的诊断手段(如大使隐血试验,常现肿瘤标记物检测,结肠镜检等)均难以真正实现大脑肿瘤的早期诊断,直肠粘液T抗原检测虽可提高敏感性,但仍存在特异性不高这个严重不足.所以,寻找新的肿瘤标志物一直是人们努力药方向.目前,基因诊断技术的建立和发展为大肠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性‘。‘。1989年,…  相似文献   

19.
大肠镜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肠镜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与治疗王丽颖郑玉贵吴长江本文分析了53例早期大肠癌经大肠镜对诊断与治疗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1984年1月至1993年12月大肠镜发现并经术后病理证实早期大肠癌53例,占同期大肠镜诊断大肠癌的9.85%(53/...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染色放大内镜观察不同大肠黏膜病变的Pitpattern形态,探讨其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染色放大内镜对146例患者的大肠黏膜进行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并与观察部位活检所得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46例患者中放大内镜检出息肉172枚,经0.2%的靛胭脂染色放大后又发现0.1~0.5cm大小的息肉84枚,共计息肉样病变256枚。染色放大内镜可明显提高息肉病变的检出率。各种腺管开口分型的病理诊断结果构成差异有显著性,Ⅰ~Ⅴ分型与病变严重程度之间呈明显正相关。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病变诊断符合率89.5%、敏感性82.2%、特异性92.3%,放大内镜诊断符合率71.5%、敏感性61.8%、特异性77.9%,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疾病诊断与放大内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的诊断优于放大内镜,能够提高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从而为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内镜下正确处理提供快速而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