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arrett食管的内镜和病理学诊断标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食管下段腺癌的发病率在西方国家上升了350%以上,此癌惟一公认的癌前病变是Barrett食管(BE)。这是极常见的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的并发症之一。由于食管腺癌预后差,5年生存率低,因此对BE的诊断和治疗是预防食管腺癌的主要途径。目前,对BE的诊断依赖于内镜和病理学诊断。本文对此两种诊断标准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Barrett食管基础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arrett食管(BE)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近年来,对于Barrett食管的发生及其与食管腺癌的关系开展了诸多研究,此文就BE有关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疾病,包括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和Barrett食管(BE),近年其发病率逐渐增高。目的:探讨RE、BE与各种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反流性疾病问卷筛选具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行胃镜检查检测RE、BE和食管腺癌的检出率,分析吸烟、饮酒、饮食、年龄、性别和民族与RE、BE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834例具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其中RE患者234例(12.8%);BE患者213例(11.6%),包括特殊肠化生型BE 47例;食管腺癌5例(0.3%)。蒙古族RE、BE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汉族和其他民族。饮酒者中RE和BE的比例明显升高。BE患者中-重度异型增生和食管腺癌的检出率升高。结论:蒙古族人群RE和BE的检出率较高,饮酒与食管反流致损伤的关系密切,BE为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4.
Barrett''s食管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由英国心胸外科医生Barrett在上世纪50年代首次报告提出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2000年日本Barrett黏膜定义研讨会制订了Barrett食管的定义、诊断与分类,定义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以食管与胃黏膜交界的连接线(齿状线)为界,在齿状线2cm以上出现柱状上皮者即为Barrett食管。许多研究表明,BE是一种癌前病变,与食管腺癌密切相关。国内外众多文献报道,BE发病率呈上升趋势。BE为慢性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的严重并发症,在引起GER的众多因素中,胃酸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Barrett食管癌前性质的认识逐渐深入,目前认为可引起GER的原因都可以成为BE的病因,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与BE的关系也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研究还表明环氧  相似文献   

5.
Barrett食管的诊断和随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 20多年,食管腺癌和贲门癌的发病率在西方国家和亚洲地区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北美和西欧 [1]。食管腺癌的发生和 Barrett食管 (BE)有直接的关系。大量的研究发现,食管末端的腺癌几乎都产生于 BE,而 40%的贲门(胃-食管交界处)癌同 BE有关 [2,3]。   一、 BE的定义 :BE是在 1950年由一位名叫 Norman.Barrett的英国心胸外科医生首次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 [4]。   BE的最初定义 [5]:食管远端的正常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替代,其受累长度≥ 3cm,也称为长节段 BE( Long- segment Barrett's Esophagus,LSBE) [6]。 …  相似文献   

6.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远端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学现象,又称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化。因为首先是由英国著名的外科医生Dorman Barrett提出,所以后来这种病变即以他的名字命名。BE在欧洲和北美常见,亚洲人和黑人少见。西方国家食管腺癌比鳞癌更常见,在西欧国家近30年来食管腺癌发病率上升了8倍,上升率超过任何一种实体肿瘤。在亚洲食管腺癌也呈上升趋势。BE病人中每年约有0.5%发展为腺癌,由于BE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因此,BE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老年Barrett食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它是反流性食管炎常见并发症之一,正常人群BE发生率仅1%左右,而有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发生率高达10%~15%。BE与食管腺癌发生关系密切,较正常人群发生几率高40~100倍。平均5%~10%BE遵循肠化——不典型增生——腺癌规律逐渐进展为食管腺癌,80%食管腺癌发生于BE,40%贲门腺癌与BE有关。  相似文献   

8.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正常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BE作为食管癌的一种常见癌前病变,与Barrett腺癌(EA)关系密切,约1%的BE可发生恶变。  相似文献   

9.
Batter's食管是指食管下段正常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如受累长度>3 cm称为长段BE(Short-segment Barrett′s esopha-gus,LSBE),<3 cm称为短段BE(Long-segment Barrett′sesophagus,SSBE).BE是食管腺癌和部分贲门癌的癌前病变之一,近年来Barrett相关食管腺癌(即BAD)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本文就这一疾病韵若干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胆汁酸在Barrett食管(BE)及食管腺癌(EAC)发病中的作用,为预防、治疗BE、EAC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2017年8月10日至2020年10月30日于茌平区人民医院就诊,反流性疾病问卷评分>12分的患者,对其行无痛胃镜检查,镜下胃液留取及食管下段(胃食管结合部上1 cm处)黏膜组织活检,进行胃液、食管下段黏膜胆汁酸浓度检测。 结果所检患者胃液中均检测到不同浓度的胆汁酸,且BE、EAC患者胃液及食管下段黏膜组织总胆汁酸浓度较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胃液及食管下段黏膜组织总胆汁酸浓度明显升高(P值均<0.05)。 结论胆汁酸在BE、EAC患者胃液及食管下段黏膜组织中的浓度较无Barrett食管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浓度明显升高,提示胆汁反流可能与胃食管结合部黏膜细胞恶性转化相关,抑制胆汁反流可能成为预防BE、EAC发生的必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