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解在已经确诊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中骨髓细胞形态学(M)、细胞免疫学(Ⅰ)、细胞遗传学(C)和分子生物学(M)4者即MICM的关系及对临床诊断的指导意义,对55例APL患者的MICM分型检测结果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显示,以FAB分型为基础的形态学确诊率可达96.4%;免疫表型检测以CD33和CD13阳性共表达率为最高,达96.4%;APL特征性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87.3%,其中核型为t(15;17)(q22;q21)100%易位者(单纯型)占75%,其它可累及的染色体有1,8,9,11,12,21号;PML/RARα基因检测阳性率达96.4%。但MICM联合检测用于APL诊断的准确率可达100%。结论:骨髓细胞形态学观察仍然是APL确诊的基础,MICM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APL的确诊率,减少误诊率;MICM联合检测,可能为发现APL新的亚型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2.
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许多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存在染色体t(15;17)易位[‘j。t(l;17)染色体易位是由15号染色体上的早动粒细胞白血病基因(PML)与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基因(RARa)之间发生融合所致,其结果是形成APL特征性的PML—RARa融合基因,它在APL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在组化等方面的一些表现,强调形态学重要性,必要时进行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基因分型(MICM分型)。方法通过统计68例ALL病例,报告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结构变化、外用血和骨髓中原幼淋巴细胞比例及组化特征。结果通过统计分析,发现ALL患者男女比例约为2:1;其中19~50岁年龄段占47.1%,另外三个年龄段患病机会比较接近;约29.4%的病例外周血中原幼淋细胞〈10%;过氧化物酶(POX)、氯醋酸AS—D萘酚酯酶(NAS—DCE)所有病例100%阴性;70.6%的患者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AKP)积分明显增高,偶有患者积分减低;16.2%的ALL患者过碘酸-雪夫(PAS)的阳性率〈5%,个别AIJJJ患者PAS染色为阴性;中性非特异性酯酶即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NAS—DAE)和+NaF抑制试验二者染色阳性程度偏低,多表现为阴性或弱阳性,计算抑制率为不抑制或抑制率〈20%,意义不大。基层医院现仍实行1976年法关英协作组诊断标准(FAB)协作组的分型方法,它与MICM分型无相关性。结论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注意ALL的形态学及组化特征等方面变化, 它是ALL分型和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骨髓细胞形态学、分子细胞遗传学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采集62例APL患者骨髓及外周血标本,用细胞化学染色法[瑞-姬氏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POX)、糖原染色(PAS)]检测细胞形态特征;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 结果: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62例APL患者均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其中典型捆柴状Auer小体46例(74.19%),单个Auer小体12例(19.35%),无Auer小体的4例(6.45%);亚型分析发现,M3b型患者外周血WBC升高比例高于M3a型 (χ2=15.25,P<0.01)。56例APL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43例(76.79%)患者染色体核型t(15;17)(q22;q21)易位(单纯型);4例未见分裂相(7.14%),5例为正常核型(8.93%),附加染色体异常者4例(7.14%)[包括+8异常2例,+21异常1例,i(17q-)1例];FISH检测结果发现,PML-RARα融合基因检出率为96.43%(54/56),高于染色体异常检出率83.93%(4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P<0.05)。 结论: 细胞形态学联合分子遗传学检测可以提高APL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伴有2个t(15;17)易位的四倍体核型APL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 选取5例伴有2个t(15;17)易位为特征的四倍体核型APL病例,采用骨髓细胞直接法或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例患者进行DNA倍性分析,检测APL患者白血病细胞表面CD2、CD13、CD15、CD33和CD34的表达;采用PML/RARα双色探针和FISH技术,检测其中1例APL患者的PML/RARα融合基因;采用RT-PCR技术,检测2例APL患者的PML/RARα融合基因的转录本.结果 5例APL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38岁.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显示,骨髓早幼粒细胞胞体巨大、胞核畸形.R显带染色体分析显示,5例APL患者均有以2个t(15;17)(q22;q12)为特征的四倍体或近四倍体核型细胞,其中1例同时伴有t(15;17)二倍体核型细胞和1个正常细胞,2例同时伴有正常核型的细胞.5例APL患者中,1例经间期FISH检测证实,含有2个PML/RARα融合荧光信号;2例经RT-PCR检测证实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5例APL患者中,1例患者的白血病细胞仪表达CD33;其余4例表达CD13和CD33,其中2例同时表达CD2,1例同时表达CD34.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例患者进行DNA倍体分析,发现四倍体克隆峰,其DNA指数为1.998,变异系数为8.2%.全部病例经全反式维甲酸和(或)砷剂治疗后均获得完全缓解.结论 伴2个t(15;17)易位的四倍体APL患者的骨髓涂片中均可见到巨大畸形白血病细胞;此类患者多为短型PML/RARα转录本;此类核型异常并不影响全反式维甲酸的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道1例细胞形态误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CD56+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为临床上对其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形态似APL的CD56+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对其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化学染色、免疫表型检测、染色体核型分析、融合基因等检查分析。结果患者骨髓细胞形态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以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占59.2%),考虑AML-M3;细胞化学染色示:髓过氧化物酶(POX)阴性,非特异性酯酶乙酸萘酯酶(NAE)和丁酸萘酯酶(NBE)双染色阳性,且阳性反应可被氟化钠抑制;免疫表型检测结果示:表达CD56,CD4dim,CD33,CD14,CD64,CD123,CD9,CD13,CD11b,MPOdim;部分表达HLA-DR,CD15;不表达CD7,CD117,CD34,CD16,CD19,CD22,CD20,c CD3,c CD79a,诊断为恶性幼稚单核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示:染色体核型正常(46,XY[20]);白血病43种融合基因筛查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免疫表型分析可确诊形态特征不典型的无特定重现性遗传学异常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MICM)分型对APL临床实用性及意义。方法:对2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进行了MICM的联合检测。结果:显示形态学分型的确诊率为90.5%(19/21);免疫学分析:提示CD34、CD13、CD9、CD34有一定阳性表达。尤其是CD33、CD13阳性表达高;染色体异常:在初治20例APL中,t(15;17)检出率为50.0%(10/20);采用RT/PCR技术检测:A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率为75.0%(15/20)。结论:形态学是诊断APL的基础,免疫学有辅助作用,t(15;17)及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是APL生物学本质的反应,也是APL的诊断、ATRA治疗的选择、疗效评价及微小残留病监测的一个快速、准确且灵敏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1例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_(4C)的MICM分型,以提高对M_(4C)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M_(4C)的病历资料,并对其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骨髓活检、免疫表型、染色体核型、融合基因、二代测序等检查分析。结果患者骨髓细胞形态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单核细胞占85.6%。细胞化学染色示:过氧化物酶(POX)染色部分弱阳性;特异性酯酶(AS-DCE)染色部分阳性;非特异性酯酶(α-NBE)染色部分阳性,且被氟化钠抑制;非特异性酯酶(AS-DAE)染色部分阳性,且部分被氟化钠抑制。骨髓活检示:骨髓增生极活跃,幼稚细胞弥漫性增生。免疫表型结果示:异常细胞群表达CD11B、CD64、CD56、cMPO、CD33、CD41、CD61、CD38和CD58,不表达CD13、CD34、CD117、CD7、CD123、HLA-DR、CD10、CD19、CD20、CD2、CD14、CD235、CD15、CD303、CD304、CD25、cCD79a、cCD3、cCD22、CD1a和TDT。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见克隆性异常t(9;11)(p22;q23),+mar。白血病43种融合基因筛查检出MLLT3-KMT2A融合基因阳性。二代测序检出NRAS、TET2基因突变阳性。诊断为AML(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_(4C)伴t(9;11)(p22;q23);MLLT3-KMT2A。结论 M_(4C)既具有粒细胞系又具有单核细胞系的特征,细胞形态学表现复杂,其诊断必需结合MICM分型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1例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_(4C)的MICM分型,以提高对M_(4C)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M_(4C)的病历资料,并对其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骨髓活检、免疫表型、染色体核型、融合基因、二代测序等检查分析。结果患者骨髓细胞形态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单核细胞占85.6%。细胞化学染色示:过氧化物酶(POX)染色部分弱阳性;特异性酯酶(AS-DCE)染色部分阳性;非特异性酯酶(α-NBE)染色部分阳性,且被氟化钠抑制;非特异性酯酶(AS-DAE)染色部分阳性,且部分被氟化钠抑制。骨髓活检示:骨髓增生极活跃,幼稚细胞弥漫性增生。免疫表型结果示:异常细胞群表达CD11B、CD64、CD56、cMPO、CD33、CD41、CD61、CD38和CD58,不表达CD13、CD34、CD117、CD7、CD123、HLA-DR、CD10、CD19、CD20、CD2、CD14、CD235、CD15、CD303、CD304、CD25、cCD79a、cCD3、cCD22、CD1a和TDT。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见克隆性异常t(9;11)(p22;q23),+mar。白血病43种融合基因筛查检出MLLT3-KMT2A融合基因阳性。二代测序检出NRAS、TET2基因突变阳性。诊断为AML(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_(4C)伴t(9;11)(p22;q23);MLLT3-KMT2A。结论 M_(4C)既具有粒细胞系又具有单核细胞系的特征,细胞形态学表现复杂,其诊断必需结合MICM分型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应用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MICM)分型技术联合检测伴有复杂变异核型t(2;21;8)(p12;q22;q22)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并探讨其特征及诊断意义。取患者骨髓涂片行瑞氏-姬姆萨染色和细胞化学染色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FAB分型;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新鲜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常规制备染色体标本,RH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采用双色双融合AML/ETO探针及全染色体涂染(CP)探针检测有丝分裂中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信号,并与常规R显带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巢式RT—PCR检测AML1-ETO融合转录本。结果表明:病例1原始粒细胞伴嗜酸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比例增高;病例2符合以异常中幼粒细胞增高为主的AML—M2b;染色体核型分析结合FISH检测证实两例患者均存在t(2;21;8)(p12;q22;q22)复杂核型;AMLL/ETO融合基因转录本阳性,免疫表型显示CD34和HLA—DR共表达,伴CD19和cD56表达。结论:应用WHO提出的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MICM)联合检测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对准确诊断复杂变异核型t(2;21;8)(p12;q22;q22)AML的分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7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MICM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71例形态学(Morphology)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初发患者骨髓标本同时进行了免疫学(Immunology)、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和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简称MICM)的分型研究。典型的APL免疫学粒细胞抗体中CD33、CD13有很高的表达;染色体核型为t(15;17)(q22;q11~21);RT/PCR检测可见PML/RARα融合基因。这种APL占本组病例的95.8%。另二例有其他的染色体易位和基因的异常。提示APL是不均一性疾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MIC分型不髓确诊的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进行鉴别诊断。方法应用筑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ML/RARa融合基因。结果9例不能完全确诊的患者,5例PML/RARa阳性,另4例结合MIC分型与融合基因结果分别诊断为MDS,CIVIL,M2,M2复发。2倒长期完全缓解的APL患者,临床和遗传学达缓解,但1例融合基因仍然阳性。结论利用RT-PCR检测PML/RARa融台基因不但可以用来进行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鉴别诊断,而且可以用来供临床选择治疗药物、预后判断、疗效观察以及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检测。  相似文献   

13.
背景:传统的形态学分型法仅能使70%左右的急性白血病得以准确分型,单纯的FAB分型已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目的:评价形态学、免疫分型、融合基因、染色体检查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M2)中的诊断价值及预后意义。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M2型76例,男40例,女36例。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AML1/ETO融合基因的表达、R带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流式细胞仪免疫分型检测,应用形态学和免疫分型、融合基因、染色体检查,并持续观察,定期检查血象等相关检查,由是否能明确诊断或协助诊断,对复发有无相关检查预测性来分析其诊断价值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与结论:76例患者中有形态学不易分类的6例患者,结合免疫分型、融合基因及染色体检查可明确,单纯髓系抗原表达较伴有干祖系抗原表达缓解率高,CD19抗原可与部分急性髓系白血病有交叉表达,且有交叉表达的有较好的预后,伴有CD7抗原表达7例均完全缓解,可能更倾向于分化成熟的细胞,具有单纯t(8,21)、融合基因阳性者预后较佳,完全缓解率高。提示形态学、免疫学分型结合融合基因、染色体检查可提高急性白血病M2的诊断准确性、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对髓系/NK细胞急性白血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本文报告1例酷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表现的髓系/NK细胞急性白血病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对患者进行了一系列临床检查,血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分析,以及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检测。结果表明:患者无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伴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高,白血病细胞酷似异常早幼粒细胞尤其是变异型M3(M3v)细胞;免疫表型主要为CD34-、HLA-DR-、CD117+、CD33+、CD13-、CD15+、CD56+、cMPO+和CD16-,伴有del(7)(q22q32)染色体异常,但无t(15;17)改变和PML/RARα融合基因阴性,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反应不佳。结论:髓系/NK细胞急性白血病临床少见,易与APL尤其是M3v混淆,应采用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方案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在临床检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前后的意义。研究PML—RAR饯融合基因含量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病变进程的关系。方法运用RT-PCR技术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内PML-RARα融合基因含量。结果所有51例初诊为APL的患者均做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其中阳性4l例,阳性率为80.4%。初诊为APL的51例患者治疗18个月后(进行随访),其中死亡3例,阳性3例,阳性率为5.9%。结论PML-RARα融合基因的检测对APL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定期检测PML—RAR仅基因可尽早发现分子学复发以及时治疗,并避免血液学复发。  相似文献   

16.
林纲  陈蕾  焦志军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0):1203-1204,1207
目的探讨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维甲酸受体α融合基因(PML-RARα)定量检测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1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初诊、治疗后完全缓解及复发时PML-RARα进行定量检测,分析不同阶段其变化程度,并与同阶段细胞形态学、染色体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1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初发时PML-RARα均为阳性,完全缓解阶段转为阴性或定量结果呈逐渐下降趋势,当复发时PML-RARα再次并早于细胞形态学和染色体分析出现阳性,且定量结果明显高于初发阶段。结论 PML-RARα定量检测可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断、治疗及提示复发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实时定量RT-PCR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a融合基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旨在建立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PML-RARa mRNA的方法,探讨APLPML-RARa融合基因表达水平与疗效的关系。用RT-PCR扩增培养的NB4细胞的PML-RARa融合基因,取1μgNB4细胞的总cDNA进行10倍的梯度稀释,作为标准品,建立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方法的灵敏性、稳定性、重复性进行了测定。定量检测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内PML-RARa融合基因转录本水平,并对1例经治疗完全缓解后又复发的患者PML-RARa转录本水平(拷贝数)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用本研究建立的实时定量RT-PCR方法可检测出10-5μgNB4细胞cDNA中的PML-RARa融合基因,其重复性的CT值,管间、批间变异系数(CV)分别为2.1%、3.8%。4例患者初治骨髓PML-RARa基因转录本水平的分别为1884、5533、1803、4677拷贝,平均为3475拷贝。经ATRA+化疗治疗后其PML-RARa基因转录水平下降至40、135、79、229拷贝,平均为121拷贝。还有1例患者治疗前PML-RARa基因转录本水平为8600拷贝,经过4个月治疗,虽然此时患者处于完全缓解期,但其转录水平拷贝数仍有730。3个月后患者出现复发,转录本水平升至为11000拷贝。经过ATRA+化疗治疗后转录本水平又逐渐下降至1200拷贝。结论;建立的实时定量RT-PCR灵敏、重复性好。治疗后APL患者的PML-RARa融合基因转录本水平明显下降,复发时基因转录本水平又升高。融合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与临床疾病进展关系一致,这有助于监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Livin、PTEN基因在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Livin、PTEN基因表达情况,并与缺铁性贫血患者相比较。结果:30例AML-M3患者当中Livin基因的阳性率为63.3%(19/30),对照组为15.0%(3/20)。AML-M3患者当中PTEN基因的阳性率为43.3%(13/30),对照组为85.0%(17/20),与对照组相比较,AML-M3的Livin和PTEN基因表达异常有显著意义(P&lt;0.01)。结论:Livin、PTEN基因在AML-M3呈异常表达,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Livin和PTEN有可能成为AML-M3重要诊断指标和基因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