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膈淋巴管发育及其与腹腔直接通连的过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目的:探讨膈淋巴管的发育及淋巴管小孔与腹腔直接通车的过程。(2)方法:应用组织化学,氢氧化钾腐蚀,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对174只Wistar大鼠膈淋巴管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3)结果:胚胎第16天,膈淋巴管首先出现在膈胸腔面的两侧部,此阶段内皮细胞含有大量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少理的吞饮泡。胚胎第18天,淋巴管内开始出现瓣膜,生后第42天,集合淋巴管长有平滑肌。肌胚第19天,膈的腹腔面开始出现淋巴管,随着年龄增长,胸腔面的淋巴管发出枝芽互相连接形成多角形淋巴管网,腹腔面的淋巴管形成梯形网。生后第0天,膈淋巴管小孔开始开孔于腹腔,此阶段以后,淋巴管小孔急剧增加直至生后第70天。(4)结论:Wistar大鼠膈淋巴管出现于胚胎期;出生后,膈淋巴管开始具有运送腹腔液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膈淋巴管三维构型和淋巴吸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自行合成的新型铸型剂PAES-3,用扫描电镜淋巴管铸型技术对5例人胎膈淋巴管的三维构型进行研究。人胎隔淋巴管分布较密集,多形成淋巴管网。隔淋巴管网主要由集合淋巴管、淋巴吻合管和毛细淋巴管组成。在膈肌性部,有两层淋巴管网,即浆膜下淋巴管网和深淋巴管网,两者由丰富的淋巴吻合管相沟通;在膈中心腱部,仅一层淋巴管网,淋巴吻合管与集合淋巴告密集相连,呈密网状。膈中心腱部淋巴管网较膈肌性部密集。在膈淋巴管网中,毛细淋巴管常延续为呈扁平状膨大的淋巴陷窝。在集合淋巴管和淋巴吻合管的表面,有许多切迹和缩窄。经透射电镜证实,这些切迹和缩窄即是淋巴管瓣膜所在部位。通过本实验,对腹膜腔淋巴转归径路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肝表面结构的观察与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60例小儿和5例胎儿的新鲜肝脏及63例教学标本,观察和测量了肝表面结构。星状浅淋巴管和少量区域浅淋巴管经小凹和裂隙注入小叶间淋巴管。阻断肝深淋巴管,注射剂经小凹或裂隙返流入肝浅淋巴管。  相似文献   

4.
沈忠飞  陈金龙 《浙江医学》2004,26(2):103-105
目的研究膈中心腱腹膜口与淋巴陷窝的结构与分布,揭示淋巴管的分布规律.方法30只出生后1~2d的仔兔,作膈间皮细胞硝酸银染色,膈淋巴管墨汁标记,光镜及电镜检查.结果间皮细胞铺片显示陷窝区与非陷窝区细胞的不同形态.膈肌性部腹膜口数目多于腱性部.膈淋巴管排列成二个丛:位于膈腹膜淋巴陷窝区与膈胸膜的集合淋巴管.在Epon包埋的半薄切片上,观察到淋巴陷窝的结构为间皮、间皮下组织和淋巴内皮3种成分.结论与腹膜吸收有关的结构为膈腹膜口、淋巴陷窝和淋巴管.本文揭示出未见报道过的膈腱性部淋巴陷窝的结构与膈淋巴管的分布.  相似文献   

5.
我院近年采用脾肺固定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1例,取得满意效果。患者为52岁男性,呕血、黑便,尿少3天入院。巩膜轻度黄染,腹壁静脉曲张,血流由下而上,肝剑下5cm,脾左肋下可及,腹水征阳性,双下肢水肿,左小腿有浅溃疡面3处。肝功轻度损害,X线示食管下段静脉曲张,下腔静脉肝后段阻塞,长约4cm,测压305mmH_2O。手术采取左胸后外侧切口,第8肋床进胸,自食管裂孔至肝脾间隙弧形切开膈肌,先做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近脾门处结扎脾动脉,将膈肌顶部切除约10×10cm,脾膈面与膈肌作褥式缝合固定,关闭膈切  相似文献   

6.
6.6椎前解剖用平拉钩插入前部牵开暴露术野,拉钩下推膈肌,暴露膈肌在脊柱的嵌入部。用钝探测器可触及运动节段的前部和其中的主动脉部。膈肌的解剖标志用电凝烧灼标出。膈肌用内镜-剪刀切开,注意在脊柱侧留1cm边缘以便于关闭前膈肌的缝合。腹膜后脂肪组织从腰大肌嵌入部的浅面暴露及推开。腰大肌肌肉自椎体部开始小心解剖,以防损伤下方的节段性血管。  相似文献   

7.
综合征简介     
膈肌下结肠嵌入综合征 (Chilaiditi's Syndrome) 本征系指因肝韧带的先天性异常或因膈肌松弛、麻痹、外伤、膈肌运动障碍、结肠胀气、高度消瘦等原因,导致结肠肝曲部分嵌入到膈与肝脏之间,出现上腹部疼痛并背部放散和便秘等症状而言的。诊断要点: 1.具有这种解剖异常的人,可以出现一过性的,或持续性的上腹部胀痛,并向右肩背部放散,同时多数伴有便秘。  相似文献   

8.
<正> 患者,男,21岁,住院号:12320。右胸下部疼痛三年,加重月余。一年前体检,胸透发现“右肺有病”,入院前一个月,咳嗽,盗汗,食欲减退,他院以“右下胸内包块”转来本院。既往无特殊。检查:除右肝浊音界上升至第五肋间(锁中线)外无特殊。胸片:部份右膈较左膈高两个肋间(封四图1、2)。心电图检查正常。血、尿常规正常;血沉1mm/一小时;肝肾功能正常。透视下行肝脏超声波探查,肝波上界与透视下的包块上缘相当。气腹后胸片见膈肌完整,膈下包块与膈肌有粘连(封四图3,4)。全麻下行开胸探查:右后外侧切口,第八肋床进胸,肺胸膜及膈肌有粘连,分离后有一质软的实质性包块。打开膈肌见膈下为肝脏,外观无特殊,但有约10厘米直径一片与膈肌不易分离,将此片膈肌保留于肝脏上,此突起呈蕈伞样,似为一肝副叶,即行膈重叠缝合,剪除多余膈肌,送检:横纹肌结构清晰,杂有脂肪纤维组织,有轻度急慢性炎细胞浸润。术后恢复良好。透视见两侧膈肌位置等高,膈肌运动良好。平片上看到两侧膈影不等高应考虑:膈上病变:肺盘状不张;肺下性积液。膈下病变:膈下脓肿;腹腔病变:胃或肝脏病变。膈肌本身病变:膈神经瘫痪;膈肌弱升症;膈疝。本例可见右膈下阴影浓度不一致。如透视下,膈肌活动度减低甚至有矛盾运动多提示有膈神经麻痹;如见膈肌不完整,或见空腔脏器,则可能是膈疝。  相似文献   

9.
<正> 肝性胸水系指肝硬化时伴发的胸水。这个名词不仅表明了胸水的性质,而且也指出了其与肝病的关系。致发肝性胸水的主要原因有:(1)门静脉高压引起奇静脉高压;(2)在肝硬化时,由于窦后阻塞,致使淋巴管内淋巴液流量增加;(3)腹水经过横膈淋巴管进入胸腔;(4)横膈的先天性缺陷。前二者在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山羊脾被膜的淋巴流向。方法 将中华墨汁注射脾被膜内 ,局部按摩 ,30min后解剖观察。结果 山羊脾被膜淋巴流向有 3条途径 :(1)沿脾膈韧带引流到膈肌肌性部 ,部分穿膈肌到达纵隔后淋巴结 ;(2 )向脾门引流 ,再汇合成一条较大的淋巴管到达胰体上淋巴结 ;(3)沿脾胃韧带到达胃体。结论 山羊脾被膜的淋巴流向属于分散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喉癌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和超微结构特征,为探讨喉癌淋巴转移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半薄切片光镜观察、超薄切片电镜观察人喉癌组织中央区、周边区和正常区内淋巴管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喉癌中央区未见淋巴管,周边区淋巴管数量较正常区明显增多,管腔扩大;毛细淋巴管管壁破坏,细胞器发生明显改变。正常区毛细淋巴管的形态和超微结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喉癌淋巴管的分布及形态的改变与肿瘤细胞经淋巴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①目的 探讨门静脉左支矢状部的暴露途径,为右三肝叶和肝左外叶切除提供解剖学基础。②方法 取30例成人肝标本,以肝镰状韧带和左纵沟所在的平面为中心,向两侧行平行连续性切面以观测门静脉左支矢状部及其分支情况。③结果 矢状部、囊部的左右侧和角部的左右侧在肝膈面的对应点三维坐标(单位均为cm)分别为(0.65、4.64、4.35),(-0.45、4.72、4.40),(0.55、6.65、3.76),(-0.45、6.67、3.70);在肝脏面对应点三维坐标分别为(0.66、4.50、2.74),(-0.45、4.54、2.40),(0.50、6,51、2.76),(-0.51、6.54、2.70)。④结论 在肝脏面左纵沟右0.5cm处做切口较易暴露处理门静脉左支矢状部的右侧分支;在肝的膈面镰状韧带左0.7cm处做切口可以较为容易地结扎门静脉左支矢状部的左侧分支,从而避免损伤矢状部主干。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家兔胰腺器官内的淋巴管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胰腺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存在小叶间和被膜下。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与其他器官所见相同。  相似文献   

14.
对家兔、大白鼠和豚鼠的结肠器官内的淋巴管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结肠粘膜层毛细淋巴管位于肠腺底与粘膜肌之间。粘膜下层毛细淋巴管位于粘膜肌直下方;淋巴管多位于其深方。肌层和浆膜层存有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  相似文献   

15.
大鼠直肠壁内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和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大鼠直肠壁内淋巴管的分布和形态、结构特点,为探讨直肠癌淋巴道转移的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用半薄、超薄切片、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大鼠淋巴管的微细分布。结果大鼠直肠壁的黏膜固有层深部可见毛细淋巴管,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均有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结论直肠壁各层内均有毛细淋巴管,除黏膜层外,还存有淋巴管。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肝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测30例(男18、女12)新生儿肝的形态和位置;肝的形状(前面观)分八型;Ⅰ~Ⅳ型占70.00±8.37%。肝裸区的形状分三型;Ⅰ型占56.67±9.05%。肝左右径为100.80±8.07mm,前后径为42.87±4.48mm,上下径为63.40±7.49mm,重为130.68±3.700g。新生儿肝相对地比成人大。肝右叶均大于肝左叶。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腹上区及右腰区,小部分达脐区、左季肋区及左腰区。详细地观测了肝的体表投影;新生儿肝的上下界均比成人低。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大白鼠壁内淋巴管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不同年龄大白鼠胃壁内淋巴管的检出率不同,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白鼠胃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都有毛细淋巴管,除粘膜层外,还有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内皮无孔窗,内皮外无基膜,胞质内含有大量的囊泡。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家兔肝脏内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及各叶淋巴管的分布密度。方法:采用半薄切片光镜观察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方法。结果:肝脏的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仅见于小叶间的门管区结缔组织内,而肝小叶及肝被膜内均未见到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肝脏各叶淋巴管的检出率:右外侧叶占17%,右内侧叶占23%,左外侧叶占27%,左内侧叶占17%,尾状叶占20%。结论:家兔肝小叶内不存在淋巴管及肝脏各叶淋巴管的分布密度无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