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颈椎病80例的X线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颈椎病的X线表现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颈椎病的X线平片的临床资料.结果 椎间隙狭窄变形53例,占66.3%.颈椎生理曲度改变62例,占77.5%.骨质增生48例,占60%.椎间孔狭窄42例,占52.5%.颈椎韧带钙化27例,占33.8%.双边征14例,占17.5%.结论 X线特征分析对颈椎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椎动脉型颈椎病与神经根型颈椎病X线片表现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的X线片诊断水平。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收集的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VCS)及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NCS)患者[(年龄25~65岁,平均(48.4±12.3)岁,男36例,女84例)]的颈椎侧位及功能位X线片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颈椎曲度、寰枕关节间角、寰枢关节间角、C2/C3间角及下颈椎失稳情况及分布节段,通过数据分析,比较两组间差异;并结合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进一步分析椎动脉型颈椎病X线片的影像学特征。结果:在前屈位X线片中,两组的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寰枕关节间角的后伸活动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侧位X线片中,两组的寰枢关节间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寰枢关节间角的前屈活动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2/C3间角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下颈椎失稳情况及节段分布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VCS组的临床表现中,头晕程度以轻中度为主,颈部屈伸活动诱发头晕最常见,头晕多伴有头痛症状,压痛部位多集中在上颈段。结论:X线片征象及临床表现均提示VCS多伴随上颈段结构或功能的异常。临床上,诊断VCS时应重视对功能位X线片枕颈部前屈活动的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X线平片在颈椎病诊断中的意义。材料及方法对156例颈椎病及165例单纯颈椎退变的X线平片的各项X线表现,用两种方法作了对照分析(1)不按X线改变程度,对两组各项X线异常的发生率作对照分析;(2)按X线改变程度,对两组各项X线明显异常的发生率作对照分析。结果按(1)法,两组在椎体后缘骨刺,曲度异常,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及后关节突退变,椎间孔变窄,韧带钙化等各项X线异常的发生率相差不明显(P>0.05);而按(2)法,两组在上述各项X线异常及椎体滑脱或旋转,椎管真实失径变窄的发生率相差非常显著(P<0.01).结论明显X线异常对颈椎病有非常重要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4.
X线片辅助定位下针刀松解治疗颈型颈椎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瞿群威 《颈腰痛杂志》2003,24(3):171-173
目的 研究运用X线片测量定位来进行针刀松解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方法。方法 测量X线片和人体上特定部位的距离,根据颈部最容易触摸的枢椎或隆椎棘突的位置换算成等比例,再根据所测数据在人体上进行定位,分别对有病变的棘突、小关节或横突末端进行针刀松解,共治疗颈型颈椎病168例。结果痊愈97例,显效51例,有效20例,痊愈显效率88.1%,总有效率100%。结论 该方法能使治疗部位在体表的投影位置达到个体量化,避免了徒手触摸的不确定性,经济实用且更为安全准确,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汪波  吴华  杨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9):1744-1748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的特征性改变.[方法]选取2007年1月~ 2010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出院病人中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侧位X线片1 18例设为颈椎病组,随机选取84名无症状的成年志愿者拍摄中立位颈椎侧位X线片设为对照正常人组.定量测量所有颈椎X线片的解剖参数,比较颈椎病组与正常人组之间的差异,分析病变的节段并探讨病变节段对其邻近节段的影响.[结果]颈椎病组与正常人组相比,棘突间距离和椎体高度增大,而颈椎管率、椎间盘前后缘高度比、椎体间角度和颈椎生理曲度均减小.大多数颈椎病患者为多节段病变,病变最多的节段为C5、6,病变节段对其下位节段的影响较大,病变节段数目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结论]颈椎病患者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有特征性的改变,这些改变对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颈型颈椎患者颈椎中立、常规侧位X片解剖数据的差异,讨论较有诊断价值的侧位X片。方法150例颈型颈椎病人随机分为甲组(70例)与乙组(80例),甲组先拍摄中立侧位X片,后拍摄常规侧位X片,乙组则相反。测量甲乙二组病人X片的颈椎弧弦距、颈椎(2-3、3-4、4-5、5-6、6-7)间隙前后缘的距离,进行t检验。结果1.颈椎弧弦距:甲组中立、常规侧位分别为(2.2±5.5)mm、(7.9±6.3)mm。乙组中立、常规侧位分别为(2.1±4.7)mm、(7.8±5.0)mm。甲乙二组相同侧位弧弦距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侧位弧弦距有统计学差异(P0.001)。2.颈椎4-5间隙前后缘的距离:甲组中立、常规侧位前缘分别为(3.4±1.1)mm、(4.1±1.2)mm,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1)。甲组中立、常规侧位后缘分别为(2.1±0.8)mm、(1.7±0.8)mm,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1)。乙组中立、常规侧位前缘分别为(3.3±1.0)mm、(3.8±1.1)mm,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1)。乙组中立、常规侧位后缘分别为(1.9±1.0)mm、(1.7±0.8)mm,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甲乙组相同侧位相同前缘或后缘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0.05)。3.颈椎(2-3、3-4、5-6、6-7)间隙前缘、后缘距离测量统计结果基本上同颈椎4-5。4.颈椎间隙总均值,中立与常规侧位片组分别为(2.64±0.58)mm与(2.79±0.61)mm,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对于颈型颈椎病来讲,颈椎中立侧位与常规侧位X片是有差别的,中立侧位X片较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吴巍  徐勇  孙允龙  廖晖 《骨科》2019,10(5):418-422
目的 探讨X线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selective nerve root blocks, SNRBs)在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并行X线引导下SNRBs进行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与治疗的病人67例,其中52例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接受神经根阻滞治疗,15例经阻滞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或确定责任节段并接受治疗。记录所有病人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操作是否成功、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和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结果 所有病人均操作成功,2例病人分别出现上肢乏力和头晕,于术后6 h和4 h后恢复;病人阻滞后即时、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NDI评分均较阻滞前有所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63例病人症状均获得明显缓解,获得满意保守治疗效果;4例病人后转行手术治疗。结论 X线引导下SNRBs操作简单、安全,可用于辅助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确认责任节段;并可作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RI与颈椎X线片矢状位参数的差异性及相关性。方法:收集在我院脊柱外科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在颈椎MRI及X线片上测量T1倾斜角(T1-Slope,T1S)、胸廓入口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颈倾斜角(neck nilting NT)、C2-C7 Cobb角(Cobb角)等矢状位参数,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种测量方式的差异性,利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对两种测量方式测量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线性回归建立两种测量方式各参数的线性模型。结果:X线片上测量的NT、Cobb角与MRI上测量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T1S、TIA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MRI上,TIA与T1S(r=0.677)、NT(r=0.547)、Cobb角(r=0.50)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T1S与TIA(r=0.677)及Cobb角(r=0.514)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与NT不存在相关性。在X线片上TIA与T1S X(r=0.706)、NT(r=0.361)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与Cobb角之间无显著相关性;T1S与NT(r=-0.325)、TIA(r=0.706)及Cobb角(r=0.370)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MRI上T1S、NT、TIA和Cobb角与X线片上T1S(r=0.660)、NT(r=0.624)、TIA(r=0.746)和Cobb角(r=0.547)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Cobb(X)=8.12+0.59Cobb(MRI),T1S(X)=10.12+0.58T1S(MRI),TIA(X)=25.74+0.64TIA(MRI);NT(X)=23.55+0.51NT(MRI)。结论:颈椎MRI上测量的TIA及TIS与X线片上相近,NT和Cobb角与X线片有显著相关性,可以用MRI测量的参数来评价颈椎矢状位平衡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柱全长X线片对非矩形化腰椎骶化的诊断价值。方法:2008年8月~2009年7月共153例腰腿痛并颈部或胸背部不适的患者接受脊柱全长X线片检查,男84例,女69例,年龄14~82岁,平均47.9±13.7岁。观察其脊柱全长X线片,明确是否有腰椎X线平片难辨出的腰椎骶化。结果:共发现7例腰椎X线平片难辨出的非矩形化完全型腰椎骶化,男5例,女2例,年龄21~60岁,平均39.7±13.7岁。所有骶化的椎体均为正常S1椎体矩形化表现,下方椎间隙为正常S1/2椎间融合表现。合并颈肋2例,第12肋骨缺如4例。结论:脊柱全长X线片能确诊单纯腰椎X线平片难以明确的非矩形化腰椎骶化。  相似文献   

10.
Keegan型颈椎病又称为分离性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型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少见的非典型性颈椎病。1965年由Keegan首次报告。我院从1998年~2009年共收治3例,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寰枢关节不稳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9例寰枢关节不稳患者和96例健康患者的正侧位、开口位和侧屈开口位X线片,采用Borden 氏法测量患者X线片的颈椎生理曲度,分析对比两组寰枢关节不稳与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相关性。结果经过统计学比较两组间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寰枢关节不稳患者中不同年龄段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的发生率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30~49岁发生率最高,与其它年龄段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结论寰枢关节不稳与颈椎生理变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颈前路经椎间隙扩大锥状减压融合术(enlarged anterior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cone-shape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EACDF)治疗严重椎间隙狭窄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7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的135例严重椎间隙狭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3例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纳入ACCF组;82例患者行EACDF,术中采用撑开扩大椎间隙、切除椎体部分后缘及部分钩椎关节的扩大减压方式,纳入EACDF组。对比两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术前和术后即刻、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颈肩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颈椎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腰椎手术椎弓根钉置钉过程中毗邻椎前大血管损伤的原因、诊断与预防。方法回顾8例腰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中发生椎前血管损伤的原因、诊断和治疗过程。结果术中死亡2例,术后发现腹膜后血肿形成3例,血管瘤形成3例,对症处理后无主观不适症状。结论下腰椎前毗邻血管损伤与手术操作、解剖、血管病理变化等因素有关,术者熟悉解剖结构,术前充分了解血管变异情况及术中精准操作是预防椎前血管损伤的前提。术中如突然出现血压急骤下降时,应即想到有损伤腹腔大血管的可能。早期诊断,一旦确诊,及时剖腹探查止血,是救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王惠  陆兵  卢霖 《中国骨伤》1993,6(5):10-11
运用中药止眩汤加手法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75例,疗效满意,总有效率达99.4%。中药由补阳还五汤合导痰汤化裁而成,具有补气活血。导痰祛瘀,镇惊安神作用。手法以提颈拔项法和旋转摇项法为主。  相似文献   

15.
颈椎病患者突出椎间盘周围的炎症反应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颈椎病患者突出椎间盘周同组织的病理表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79例颈椎病患者手术切除100个突出的椎间盘;取出间盘周围的绀织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绀化染色。将染色结果结合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5个(45%)突出间盘周围的组织内可见血管增生、炎症细胞浸润:炎症组与无炎症组患者在病程、术后脊髓功能改善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炎症反应与颈椎不稳定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1)部分颈椎病患者突出椎间盘周围组织内存在慢性炎症反应,炎症浸润细胞多为单核-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2)颈椎不稳定可能是造成突出椎间盘周围组织内炎症反应的原因之一;(3)慢性炎症因素可能参与了颈椎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血管成像(SCTA)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目的 评价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方法 用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2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进行三维重建,显示椎动脉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观察椎动脉有否压迫、迂曲、狭窄、畸形等改变。结果 22例患者(占总数91.7%)椎动脉不同程度地改变。椎动脉平直,一侧变细4例;迂曲,无压迫5例;受压、管腔狭窄11例;闭塞1例;畸形1例。结论 螺旋CT血管成像能同时显示椎动脉和毗邻结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高压氧与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高压氧与药物应用的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研究组加用高压氧治疗。以症状评估量表判断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另外采用经颅多谱勒(TCD)测量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分析比较治疗手段的作用,探讨最佳治疗方法。结果治疗两疗程后患者症状均减轻,研究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CD显示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改善,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联合应用高压氧与药物治疗,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症状,改善脑的血液供应,是值得推广应用的优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96例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行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对照组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颈椎固定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以及患者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颈椎平均活动度(44.6±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4±4.9)°,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固定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5%,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患者颈椎固定时间及恢复健康的时间,并可保证术后颈椎活动度在正常水平,增加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多节段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临床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8年4月~2011年5月,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46例多节段颈椎病.男32例,女14例;年龄49~73岁,平均58岁,均为连续3个节段病变,其中C3、4、C4、5、C5、6 30例,C4、5、C5、6、C6、7 16例.46例均有不同程度四肢与躯干感觉减退,双手握力减弱,双下肢行走不稳及腱反射亢进.颈椎MRI示均有3个节段椎间盘退变、突出,相应节段脊髓受压.病程7~ 29个月,平均13.5个月.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系统作为疗效评价标准,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3、12个月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椎动脉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发生.46例均莸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1个月.术后2周内患者神经症状明显好转,下肢肌力增加,肢体活动较术前明显改善,且双上肢感觉异常基本消失.内固定物位置均良好.46例术后12个月颈椎正侧位X线片均可见椎间隙融合,椎间高度及生理弧度维持良好.JOA评分由术前(8.1±0.3)分提高至术后12个月(14.6±0.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改善率为(69.8%±0.2%).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由术前(19.0%±3.4%)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7.8%±2.2%),颈椎融合节段前凸Cobb角由术前的(8.8°±1.2°)增加到术后的(18.0°±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Odom临床效果分级标准评价:获优20例,良17例,可8例,差1例、[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可达到充分减压,即刻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及稳定性,植骨融合率高,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焦点解决模式对颈椎病患者抑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以焦点解决模式为基础的心理干预对颈椎病患者抑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该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提供帮助。方法选取颈椎病住院患者75例,按病区分为观察组(37例)与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焦点解决模式进行心理指导。结果出院前1d,两组SDS评分降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提高,但观察组较对照组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P<0.05,P<0.01)。结论采用焦点解决模式能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