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以按摩为主配合中西医治疗颈椎病的颈曲值变化,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颈曲值在颈椎病.的诊断、指导治疗、疗效评定等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6例18-50岁的颈椎病患者,治疗前摄颈椎正、侧、斜、张口位片,并测量颈曲值,根据颈曲值及其它X线征象,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治疗一个月后,再摄颈椎片并测颈曲值.结果 36例颈椎病患者治疗后颈曲值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颈曲值对50岁以下颈椎病患者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和疗效评定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因素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至2006年12月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选取JOA改善率>75%(A组38例)和<25%的病例(B组32例)进行分析.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术前JOA评分、术前Pavlov比率、术前颈椎活动度、术前颈椎曲度指数、脊髓受压节段数、随访时间等可能影响术后JOA改善率的术前参数行统计学分析,两组只在年龄和术前JOA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去除两组中年龄>60岁的病例以及JOA评分<6分的病例.A组剩余24例(A1组),B组18例(B1组).再次对A1组和B1组行以上统计学分析,两组各项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A1和B1两组术后颈椎活动范围及其改变率、术后颈椎曲度指数及其改变率、术后Pavlov比率及椎管扩大率等六项参数进行成组设计t检验,并与JOA改善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上述六项参数中除两组术后颈椎活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五项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中除术后颈椎活动范围与JOA改善率无相关性,其余指标均与JOA改善率有相关性;B1组中除术后颈椎活动范围及其改变率与JOA改善率无相关性,其余各指标均与JOA改善率有相关性.结论 术后减小颈椎活动范围、维持颈椎前凸及尽量扩大椎管直径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并探讨采用ZERO—P内固定系统应用于颈椎病行颈前路椎问融合术的疗效。方法对25例颈椎病行颈前路椎间融合术的患者采用ZERO—P内固定,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7例,脊髓型颈椎病3例,混合型颈椎病15例。结果25例术后获得随访10~18个月,患者术后JOA评分及VAS评分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均未见椎间结构改变及内固定松动。结论对比传统颈前路手术方式,ZERO—P内固定系统应用于颈前路手术,能简化手术过程,加强椎体间的稳定性,并减少对椎前组织的刺激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改善了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孔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自2007年2月~2010年4月对2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行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孔减压、椎间cage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按照VAS、NDI评分及融合节段的影像学资料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的程度、日常生活的影响及颈椎曲度的改变进行疗效评判.结果 17例获得随访,平均19个月.术中均未出现椎动脉损伤、神经根损伤及硬膜破裂的情况.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达到骨性融合,钢板无松动.术后1周、终末随访时,VAS、NDI和融合节段曲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终末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VAS和融合节段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ND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孔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可靠,减压彻底,术中应避免损伤推动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后颈部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的发生,并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 2004年10月-2006年4月,对22例患者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组),男13例,女9例;年龄33~54岁,平均43.3岁.病程1~21个月,平均6个月.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6例.单节段置换20例,2个节段置换2例.对同期30例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5~64岁,平均50.3岁.病程1~23个月,平均7个月.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1例.单节段融合26例,2个节段融合4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手术节段颈椎曲度、颈椎总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变化情况及颈部AS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42个月,平均30.6个月.A组术后无假体移位、脱落等并发症发生:B组术后6个月x线片示植骨全部达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脱落、断裂等.两组神经根型患者术后随访时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疗效满意.两组脊髓型患者JOA评分术后随访时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1);两组术前及随访期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手术节段颈椎后凸发生率明显增高,且高于A组(P<0.05).B组ROM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A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部AS发生率A组为18.18%,B组为4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前路融合手术相比,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在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同时能维持手术节段ROM及曲度,避免ROM的减少及术后颈部AS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尿道下裂患儿中阴茎下曲的分类诊断及其针对性治疗的重要性与意义.方法 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89 -2011年诊治的尿道下裂合并阴茎下曲的患儿进行随机抽样回顾与对照研究.患儿分两组:A组为传统组(232例),术前仅依据临床症状或人工刺激诱发勃起诊断阴茎下曲,术中经验性地进行下曲纠正,未进行客观评估,下曲纠正方法包括阴茎脱套、浅深筋膜松解、尿道板离断等;B组为研究组(25例),术前依据临床症状和人工刺激诱发勃起诊断阴茎下曲外,均严格实行术中阴茎海绵体盐水注射人工勃起试验对阴茎下曲进行分类诊断、针对性治疗以及矫正效果评估.根据病因病理不同,将阴茎下曲分为皮肤型、筋膜型、尿道型、海绵体型及阴茎头型.下曲纠正方法除了针对性选用A组的术式外,接受不同方式白膜折叠术者占24%(6/25). 结果 A组术后阴茎下曲持续或复发者86例(37%),痛性勃起者25例(11%),患者或家属对下曲改善满意与基本满意者183例(79%),随访时年龄≥18岁者25例,IIEF-5评分<21分者7例(28%).B组阴茎下曲单一类型者7例(28%),合并类型者18例(72%),术后随访无下曲持续与复发,无痛性勃起,患者或家属对下曲改善满意度为100%.两组阴茎下曲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折叠组(6例)矫正前后阴茎勃起时长度分别为(4.58±1.59)、(6.16±2.54) cm;非折叠组(19例)分别为(4.01±1.18)、(5.82±1.51)cm,两组术后阴茎勃起长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重视尿道下裂患儿阴茎下曲的分类病因病理诊断,针对性地选用下曲纠正治疗方式能进一步提高尿道下裂治疗效果.尿道下裂中阴茎下曲的病因病理改变可单一也可合并存在.阴茎下曲纠正术能增长阴茎长度,与其他阴茎下曲矫正术相比,阴茎背侧白膜折叠术对阴茎长度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和前路单间隙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结果 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5月连续治疗的59例单间隙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Bryan组)和前路减压融合固定组(ACDF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等临床数据,同时分别于术后6周和3、6、12、24个月应用颈痛、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部功能异常评分指标(NDI)、影像学测量手术节段及整个下颈椎的过伸过曲位角度变化等方法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和3个月,两组颈痛VAS、ND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随访时点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测量:Bryan组置换节段正常活动范围存在,ACDF组置换节段无角度变化;整个下颈椎的屈伸范围,Bryan组在各个随访时段与术前相比无变化(P>0.05),而ACDF组在术后6周和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中期随访结果显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保持了病变节段正常的屈伸活动范围,可以取得与前路减压融合固定相同的临床效果,而且手术后短期内治疗效果优于传统前路减压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8.
颈椎病患者颈椎曲度的X线测量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研究国人颈段脊柱颈曲以及伸屈活动度,比较颈椎病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方法对300例成人和300例临床确诊为颈椎病的患者行动态条件下的X线测量,测量颈椎屈伸弧度及屈伸活动度。结果正常成人不同年龄组的颈曲值各不同,随年龄的增加,颈曲值减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单侧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联合棘突钢板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9—2019-09采用单侧TLIF联合棘突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mProlo评分,比较术前与术后3、6、12个月全腰椎前凸角、节段性前凸角、椎间盘间隙角、腰曲指数、椎间盘高度指数。结果 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浅表及深部感染,植骨融合满意,未出现螺钉松动,螺钉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降低,mProlo评分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全腰椎前凸角、腰曲指数较术前减小,椎间盘高度指数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节段性前凸角、椎间盘间隙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TLIF联合棘突钢板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术后康复快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并探讨采用ZERO-P内固定系统应用于颈椎病行颈前路椎间融合术的疗效。方法对25例颈椎病行颈前路椎间融合术的患者采用ZERO-P内固定,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7例,脊髓型颈椎病3例,混合型颈椎病15例。结果 25例术后获得随访10~18个月,患者术后JOA评分及VAS评分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见椎间结构改变及内固定松动。结论对比传统颈前路手术方式,ZERO-P内固定系统应用于颈前路手术,能简化手术过程,加强椎体间的稳定性,并减少对椎前组织的刺激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改善了疗效。  相似文献   

11.
椎动脉横突段交感神经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椎动脉横突段交感神经的结构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用成年尸体10具,借助显微镜,观察椎动脉横突段周同的神经行程、分支及其分布特点。结果来自颈交感干的交感神经在椎动脉横突段周围相吻合,并攀附于椎动脉表面。结论依据解剖位置关系,颈椎病变压迫、刺激椎动脉及周围神经可能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免疫功能改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葛军  吴毅文 《颈腰痛杂志》2003,24(4):203-205
目的 探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两病并存者与自身免疫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SH-TdR掺入法检测短寿命的抑制性T淋巴细胞(Ts细胞)功能;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结果分别与对照组相比。结果 患者组的每分钟脉冲数(Cpm)值变化不大,即SI值较小,与对照组相比其Ts细胞功能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增高(IgM)。结论 Ts细胞功能降低有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发生的可能。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两者并存者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有关,TgM水平升高也为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椎动脉扭曲与颈椎前路减压的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动脉扭曲与颈椎前路减压椎动脉损伤的危险性。方法:32例拟诊为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同时接受颈椎平片、MRI和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23例椎动脉直行无扭曲,5例椎动脉有轻度扭曲,4例椎动脉明显扭曲突入钩椎关节内侧。椎动脉扭曲与颈椎退行性变有关。结论:颈椎严重退行性变可导致椎动脉扭曲突入钩椎关节内,从而增加颈椎前路减压损伤椎动脉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手法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探讨袁经琳导师经验手法治疗椎动脉型椎病的临床疗效。作用机理,方法 对随机的两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别用本手法和复方丹参进行治疗对照。结果 本手法疗法能通过纠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异常X线表现,降低患者异常增高之血液粘度,缓解其椎动脉痉挛,从而达到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体征以及临床治愈的目的。结论 本手法安全、合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板开窗与神经根管扩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与效果。方法:采用选择性颈椎板开窗与神经根管扩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7例。结果:疗效标准按优、良、可、差4级评定,全组优良率82.3%。结论:颈椎板开窗与神经根管扩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通过有限的颈椎板开窗,为神经孔的扩大、椎间盘或脊髓侧前方骨赘切除,提供有效的手术操作空间,同时保留了椎板、棘突、韧带等颈椎后方结构复合体,维持颈椎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初步探讨(附65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了探讨颈椎病与血液流变血的关系,本文对65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有关项目的检测,其结果表明七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尤以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原增高较为明显,说明改变,引起微循环障碍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个体化颈椎刚柔保健枕防治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06-2010-06我院门诊诊治颈型颈椎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分别采用枕颌带牵引与个体化颈椎刚柔保健枕治疗,治疗3周后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6个月前后的颈椎曲度、颈部残障指数(NDI)与生存质量(SF-36)评分的改变。结果治疗3周后,治疗组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颈椎曲度、NDI与SF-36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颈椎曲度、NDI和SF-36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的改善(均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颈椎曲度、NDI和SF-3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个体化颈椎刚柔保健枕防治颈型颈椎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寰枢关节不稳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9例寰枢关节不稳患者和96例健康患者的正侧位、开口位和侧屈开口位X线片,采用Borden 氏法测量患者X线片的颈椎生理曲度,分析对比两组寰枢关节不稳与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相关性。结果经过统计学比较两组间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寰枢关节不稳患者中不同年龄段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的发生率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30~49岁发生率最高,与其它年龄段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结论寰枢关节不稳与颈椎生理变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后中期随访影像学变化,评价该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PLDD治疗的22例颈腰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12例;年龄44~73岁,平均58岁;随访时间36~54个月,平均41.5个月.椎间盘分布:颈椎12例27个,腰椎10例22个;其中C_(3~4)3个,C_(4~5)8个,C_(5~6)10个,C_(6~7)个,L_(2~3)2个,L_(3~4)2个,L_(4~5)9个,L_5S_1 9个.在侧位x线片应用手术椎间隙高度与椎体高度比值观察手术前后病变椎间隙高度变化;在MRI横断面上,应用椎间盘突出指数观察手术间盘突出情况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末次随访病变椎间盘椎间隙前缘高度、中心高度及后缘高度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颈椎间盘病变节段突出指数术前为0.10~0.54,术后末次随访为0.06~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病变节段突出指数术前为0~0.71,末次随访为0~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LDD术后对椎间隙高度没有明显影响,该手术能有效促进椎间盘突出物的缩小.从影像学上分析,PLDD是治疗颈腰椎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20.
经皮穿刺椎间盘激光汽化减压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经皮穿刺椎间盘激光汽化减压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04年8月至2008年9月间在我院住院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共92例,其中男40例,女52例;年龄41~65岁,平均48岁。术前均经颈椎X线、颈椎MRI和椎动脉CT血管造影影像学检查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在C型臂X线机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局麻后用16 G穿刺针从右侧穿刺,进入病变椎间盘中央稍偏后部,然后置入光纤,以自动脉冲式激光烧灼汽化,每个椎间盘使用激光能量500~1 000 J,分别于术后第1天、6个月、1年,按照Nagashima的标准评价疗效。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按照Nagashima标准评分,术后第1天总体优良率为86.95%,术后6个月总体优良率为82.61%,术后1年总体优良率为80.43%。结论经皮穿刺椎间盘激光汽化减压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