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87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鼻内窥镜下治疗顽固性鼻腔出血的优越性和实用性。方法对87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全部在表麻下经鼻窦内窥镜直视下找到出血点,通过高频电凝或MEROCEL止血海绵填塞等手段完成止血治疗。结果位于鼻底、后鼻孔出血16例,占18.39%;中鼻道后上部出血43例,占49.43%;中鼻甲对应的鼻中隔中、上部出血23例,占26.44%;鼻腔广泛出血,无法找到明确出血部位5例,占5.74%。中鼻甲对应的鼻中隔中上部及鼻腔广泛出血的用MEROCEL止血海绵填塞压迫止血,其余病例用高频电凝止血。全部病例1次治愈72例占82.76%;第2次治愈13例,占14.94%;第3次治疗失败2例,改行血管造影动脉栓塞后治愈,占2.3%。全部病例随访3个月以上均无复发。结论鼻腔深部的顽固性鼻出血,临床上传统的治疗方法要达到有效的止血目的仍很困难。而鼻内镜直视下通过高频电凝或止血海绵填塞等手段完成的止血治疗,方法简单、止血效果好,明显减轻病人的痛苦,是一种实用及有效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2.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鼻出血8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治疗鼻出血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09年11月因反复鼻出血来我科就诊行鼻内镜检查85例明确出血点患者,采用鼻内镜直视下双极电凝止血,结合可吸收性明胶海绵局部填塞压迫创面治疗,术后随访3~6个月,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治愈78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6%,其中无效1例,再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止血后治愈。另1例无效患者为鼻中隔高位偏曲,鼻腔极度狭窄,出血点位于嗅裂区,鼻内镜及双极电凝无法到达出血区行电凝治疗,改为前鼻孔填塞后治愈。术后随访3~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心脑血管意外、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等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鼻出血是一种准确、安全、有效的方法,其治愈率高,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张晓根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559-560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配合微波烧灼止血明胶海绵填塞治疗鼻出血的临床经验。方法对30例鼻出血患者在鼻内镜下确定出血部位,微波电凝,明胶海绵填塞止血。结果 30例在鼻内镜下找到出血点,经微波电凝止血后,明胶海绵填塞,出血停止。结论鼻内镜下微波止血明胶海绵填塞治疗鼻出血视野清晰,安全简便准确,止血迅速,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赵哲弘 《江西医药》2008,43(4):340-34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嗅裂区鼻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鼻内镜下按顺序检查鼻腔,寻找出血点。结果186例顽固性鼻出血中嗅裂区出血者89例,占47.8%,其中第1次检查发现出血点60例,占67.4%;第2次检查发现出血点21例,占23.6%;第3次检查发现出血点8例,占9.0%。全部嗅裂区鼻出血病例均在鼻内镜下双极电凝 明胶海绵填塞止血或单纯明胶海绵填塞止血获得成功。结论鼻内镜下嗅裂区鼻出血的诊断率在不断提高,局部电凝止血及微型填塞可取代传统的鼻腔填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性分析对于治疗鼻出血的疗效及方法。方法对200例来武警黑龙江省总队医院就诊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常规鼻内镜检查未发现出血点,并经规范的鼻腔填塞未能控制的鼻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与年龄的关系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例鼻出血患者中,一次性治愈126例。结论在鼻内镜下等离子点凝止血具有视野清晰,解剖结构清楚准确,止血迅速准确、安全有效,而且等离子止血对出血点周围组织损伤轻,损伤范围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常规鼻内镜检查未发现明确的出血点的高血压鼻出血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 对150例鼻内镜未发现出血点的高血压鼻出血患者,采用短期强化降压治疗,其中48例患者加用改良前鼻孔填塞法。观察鼻出血的止血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150例患者中140例一次性止血。5例拔出填塞物后再出血,重新填塞并延长填塞时间并强化降压后治愈,5例最后通过手术止血,均未出现心、脑血管等并发症。随访半年未鼻出血复发。结论 短期强化降压治疗并改良前鼻孔填塞法是治疗鼻内镜难定位的高血压鼻出血的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33例顽固性鼻出血临床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疗效。方法在鼻内镜引导下认真寻找33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的出血点,行电凝止血加选择性鼻腔填塞,其中30例在鼻腔黏膜局部麻醉下进行,3例在全身麻醉下完成。结果1次治愈31例,2次治愈2例。皆未出现并发症,无不能耐受手术者。结论鼻内镜下可准确寻找出血点。能有效治疗顽固性鼻出血。  相似文献   

8.
鼻出血为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而难治性鼻出血仍是耳鼻咽喉科的难治病症之一,主要原因是出血点难以找到,盲目填塞下仍不能止血。我科于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采用鼻内镜治疗住院及急诊留观11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获成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1例难治性鼻出血均为,经常规前鼻镜下检查,未发现鼻出血。并且经规范鼻腔填塞(前鼻孔填塞或后鼻孔填塞)仍未能控制的鼻出血。11例患者中,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39~69岁。其中10例并发有高血压病史,1例合并肾功不全,无外伤史及血液病史。11例均接受鼻腔填塞,其中5例接受后鼻孔填塞治疗。1·2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先用吸引管清除鼻腔凝血块和积血。然后用2%的普鲁卡因加0·1%盐酸肾上腺素少许混合液制成的棉片充分麻醉收缩鼻腔黏膜。在出血状态下沿出血方向,结合中下鼻甲骨折移位,充分暴露下鼻道穹隆顶部、嗅裂鼻中隔部以及中鼻道上部等区域,多可探明出血点,若出血为间歇期,可根据棉片血染部位明确出血部位。对可疑部位应用吸引管触探寻找出血点。明确出血部位后,采用电凝、微波止血,亦可采用明胶海绵压缩填塞。如仍无法控制,可于出血部位行凡士林沙条微填塞。2结果11例病...  相似文献   

9.
鼻内窥镜下微填塞治疗鼻腔深部出血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镜下不能见到明确出血部位的鼻出血称为鼻腔深部出血,以往常称为后鼻孔出血,临床上常以前后鼻孔填塞治疗,但因出血点不能得到有效压迫而止血困难。我院在2002年1月到2004年3月之间,对经前后鼻孔填塞后仍有活动性鼻出血的12例患者行鼻内窥镜下微填塞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218例鼻出血的定位及疗效分析。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218例鼻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127例)行局麻鼻内镜下出血点查找并双极电凝结合填塞止血,对照组(91例)行前、后鼻孔填塞止血。结果:实验组1次治愈123例,2次治愈4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1次治愈63例,2次治愈15例,总有效率8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电凝结合鼻腔填塞治疗鼻出血具有视野清、定位准、止血快、痛苦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2013年1月267例难治性鼻出血行鼻内窥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后,进行双极电凝治疗。结果267例均明确出血部位,下鼻道穹隆部、嗅裂区、鼻中隔中后段、中鼻道最常见,分别有125、51、59例和32例。所有病例经1-3次双极电凝止血后均彻底止血。结论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疗效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经鼻内镜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手术技巧及优点。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我科对鼻中隔偏曲患者施行鼻中隔矫正术1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手术过程进行总结并观察其术后疗效。结果 100例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地获得完全矫正,术后鼻腔通气良好。随访612个月,主观治愈率95%(95/100),好转率5%(5/100)。无塌鼻、鼻中隔穿孔及鼻中隔脓肿等现象,鼻塞、头痛、流涕等症状均消失或明显改善。结论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具有直观、微创、精细、安全、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便于示教等优点,可以同时行鼻窦炎或鼻息肉的功能性鼻窦内镜术,具有绝对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鼻腔应用不同填塞材料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将鼻窦炎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48例,术后鼻腔常规予凡士林纱条填塞,实验组(B组)48例,术后鼻腔予可吸收性止血纱+PVF医用海绵填塞,分别观察术后12 h头痛和鼻腔胀痛程度、术后鼻腔出血量及术后1月鼻腔黏膜肿胀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术后疼痛、鼻腔出血量以及术后鼻腔黏膜肿胀情况等方面较对照组均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联合应用PVF医用海绵和可吸收性止血纱使患者痛苦减少、术后出血降低,患者鼻腔黏膜水肿程度明显减轻,恢复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手术不同开窗方式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手术途径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40例已确诊慢性上颌窦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经下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治疗组(Ⅰ组)、经中鼻道上颌窦口开窗术治疗组(Ⅱ组)、双径路上颌窦病变清除术治疗组(Ⅲ组).通过术后回访比较鼻内镜下手术3种开窗方式治疗慢性上颌窦炎在各组中的手术途径及临床疗效.结果 3组共240例患者经治疗后鼻塞、流涕、嗅觉减退和头痛等症状均基本消失,术后经鼻内镜和鼻窦CT冠状位加水平位扫描复查,定期随访,其中Ⅰ组80例痊愈46例,好转30例,治愈率为57.5%,Ⅱ组120例痊愈78例,好转30例,治愈率为65%,Ⅲ组40例痊愈32例,好转8例,治愈率为80%,Ⅲ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Ⅰ组、Ⅱ组,各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术后的鼻腔-鼻窦结局测试评分显著优于Ⅰ组、Ⅱ组,各组手术前后的鼻腔-鼻窦结局测试评分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疗效确切,患者预后理想,而选择双径路开窗上颌窦病变清除术治疗更能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三种不同方法治疗慢性泪囊炎所需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效果。方法:98例慢性泪囊炎分为三组,A组28例(31眼)在鼻内镜下应用膨胀海绵行鼻腔泪囊吻合造口术(置管),B组33例(35眼)鼻内镜下应用银夹、膨胀海绵行鼻腔泪囊造口术(不置管),C组37例(40眼)在鼻内镜下联合应用眼光导纤维、电刀、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耳脑胶及明胶海绵行鼻腔泪囊造口术(不置管),三组所需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及有效率(6个月、12个月)分别是A组、B组、C组。结论:鼻内镜下联合应用内光导纤维引导,电刀、丝裂霉素c和耳脑胶及明胶海绵行鼻腔泪囊造口术,能减少手术时间,出血少,疗效好、复发率低,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经济、快速、实用、疗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与鼻阻力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患者30例( OSAHS组)、30例打鼾但不伴OSAHS者30例(鼾症组)及正常组30例进行多导睡眠检测的基础上行鼻阻力的检测。结果 OSAS组和鼾症组鼾声指数(42.7±27.3)、(19.4±18.5),夜间睡眠呼吸紊乱指数(AHI)(38.7±30.2)、(5.9±1.6),左右侧鼻阻力(Resl+r)(1.63±1.11)Pa· s^-1· mL^-1、(0.72±0.31)Pa· s^-1· mL^-1,明显高于正常组(t=6.451、7.444、7.698,均P<0.05);最低血氧饱和度(SaO2)、左右侧鼻气流(Fowl+r)明显低于正常组(t=7.551、7.334,均P<0.05);鼻阻力与鼾声指数呈明显的正相关(r=5.658,P<0.01);鼻阻力与AHI指数(r=0.002,P>0.05),与醒觉次数(r=0.083,P>0.05),与最低SaO2均无明显相关(r=0.105,P>0.05);OSAS患者X线头影测量结果提示,多数鼾症或OSAS患者其症状在仰卧位明显。结论 OSAHS患者的鼻阻力增加,可能与OSAHS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鼻内镜手术后病人疼痛的评估,及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以减轻术后病人疼痛。方法:采用描述性疼痛量表及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108例鼻内镜术后鼻腔填塞患者进行相关内容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综合止痛措施。结果:术后4~8 h疼痛强度最大,实施综合护理后,满意度提高,疼痛程度均在术后24 h后逐渐缓解。结论:医护人员主动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避免盲目性,达到减轻患者疼痛、缩短疼痛周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不同临床分级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17例采用鼻外入路,27例采用单纯鼻内镜,16例采用鼻内镜下联合柯一陆手术。比较三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问、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的复发情况。结果三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鼻外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大于鼻内镜入路组或者鼻内镜下联合柯一陆手术组(P〈0.05)。鼻外人路组术后复发率为29.4%,鼻内镜入路组复发率为25.9%,鼻内镜下联合柯一陆手术组复发率为25.0%,三组术后肿瘤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着肿瘤Krouse级别增加,复发率呈上升趋势。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KrouseI、Ⅱ级NIP损伤小,恢复快,对病变范围较大的Ⅲ期患者,鼻内镜下鼻内外联合人路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合并鼻中隔偏曲的难治性鼻出血的临床诊治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42例合并鼻中隔偏曲的难治性鼻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合并鼻中隔偏曲的难治性鼻出血的临床诊治策略。结果5例未明确出血部位行鼻中隔矫正术后仍出血,行鼻内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低温射频止血成功,33例鼻中隔偏曲不影响鼻内镜检查而鼻内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后低温射频止血成功,4例因鼻中隔偏曲明显鼻内镜检查困难同期行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加低温射频止血成功。结论鼻中隔偏曲并难治性鼻出血的治疗首先应在鼻内镜下明确出血部位,若未明确出血部位不应盲目行鼻中隔矫正术,若鼻中隔偏曲影响鼻内镜检查则应同期行鼻中隔矫正加低温射频止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鼻内镜检查在评价儿童腺样体肥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门诊就诊的打鼾患儿69例及无打鼾患儿17例,采用鼻内镜检查鼻咽部,同时行X线鼻咽侧位片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结果腺样体大小与打鼾程度呈负相关关系(P<0.01),较大的腺样体其持续打鼾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间断型和缺如型(P<0.01),腺样体大小与A/N比率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鼻内镜检查与X线鼻咽侧位片评价腺样体大小有高度的一致性,应用鼻内镜检查儿童鼻咽部,在诊断腺样体肥大及选择腺样体切除术时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