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分析临床检验凝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出现异常结果的原因,对结果真实性和采血护理的相关对策进行研究。方法对本院在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76例患者的凝血检验APTT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对患者进行静脉采集血液复查,对两次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首次对患者的检查结果和再次复查的结果有很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凝血APTT检查时,样本的采集和处理以及分析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很大影响,然而对出现的异常结果需要进行再次采集血液进行复查,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凝血功能检测的影响因素,总结凝血功能检测的处理方法。方法对25例患者按照标本采集操作规程重新抽血复查,统计分析25例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异常的原因。结果复查结果显示18例血液样的PT、APTT两项指标检测结果正常,7例标本的两项指标均延长,追查结果显示18例标本异常原因分为抗凝比例正确、保存时间过长,分别有10例和8例。7例标本指标延长的原因为肝病和服用抗凝药物,分别有5例和2例。结论凝血功能检测结果主要受抗凝比例、保存时间以及患者自身情况有关,工作人员需要加强以上抗凝比例、保存工作和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减少外界因素对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凝血四项分析前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解决措施.方法 收集本院2010年7~11月1196例住院患者静脉血标本,采用BE-Compact血凝分析仪测定凝血四项.结果 本组送检标本有质量问题的患者151例(12.63%),其中采血量不符合标准144例(95.36%),血液未与抗凝剂充分混匀3例(1.99%),从留置针处采集含有肝素混合血4例(2.65%).36例重新送检后标本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均高于重新送检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均低于重新送检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标本采集不当、标本量过多或过少、药物、待测时间等均可影响凝血四项结果 的准确性.标本的正确采集与转运是凝血四项检测结果 准确性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进行分析讨论,为凝血检验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进行凝血检验项目的一共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每位患者分别取3份用以进行凝血检验的标准血量的血液样本,对血液样本的离心时间、放置时间、以及样本溶血情况的三方面进行控制,观察影响凝血检验项目的因素,具体检查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检验、凝血酶时间(TT)检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验以及纤维蛋白原(FIB)检验,通过对于不同影响因素的控制进行观察,并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研究发现,血液样本的离心时间会对PT以及APTT的数值造成影响,血液样本存放时间会对TT、FIB、以及APTT的数值造成影响,血液样本溶血会对四项检验指标的数值均造成影响。结论血液样本的离心时间、放置时间以及血液样本溶血均会对凝血检验项目造成影响,其中离心时间主要影响的是PT以及APTT的检验结果;放置时间主要影响的是TT以及FIB的检验结果;溶血则会对所有的凝血检验项目的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5.
唐琴 《家庭医药》2016,(7):223-224
正凝血功能检测是检验科最为常见的检验内容,现阶段,检测项目主要包括FIB、TT、APTT、PT四项指标。通过自动血凝仪对以上四项指标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效率~([1]),并且结果更准确。其中,PT(即为凝血酶原时间)是体现外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异常;APTT(即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可体现内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异常;TT(即为凝血酶原时间)是体现体内抗凝物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检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沈阳市中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集的血液样本200份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不同放置时间、不同离心时间以及溶血条件下,比较其凝血四项(PT、TT、APTT、Fib)的检测结果,分析不同条件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观察所有患者的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可见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PT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TT和Fib均不断降低,而APTT则不断升高;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PT、TT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Fib不断降低,APTT不断升高,同时,溶血前的PT、Fib低于溶血后,而TT、APTT高于溶血后的情况,各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液标本采集后的放置时间、离心时间、是否发生溶血等都会对凝血指标的检测结果造成影响,要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检验,把握最佳检验条件,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检验科静脉采血过程中对凝血四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进行的术前静脉采血行凝血四项检查标本200例进行抽血复查比对。结果:本组资料中200份标本中.影响检查结果因素的有,血液凝固62例(31.0%)、小凝块98例(49.0%)、采血量少27例(13.5%)、溶血和脂血13例(6.5%)。结论:临床检验工作者应结合临床检验工作中的长期实践,对静脉采血影响凝血四项结果做细致的分析,避免错误发生,减少误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血液标本对凝血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09年3月江苏省灌南县人民医院门急诊、住院部的认为有问题的凝血标本,其中脂血13份,溶血的27份,血量不足(血与抗凝剂总量小于1.4ml)的30份,样本放置时间过长的(2~4h)23份,其他有问题的标本21份。对以上标本再次抽血进行复检,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脂血、溶血、血量不足、未及时送检等问题标本与重新采血后的标本PT、APTT再次检测,除未及时送检的标本PT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凝血检查对标本的要求较高,对标本或结果有怀疑的应重新抽血复检,以保证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标本因素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1225例血液标本,对其进行凝血四项(PT、APTT、TT、FIB)检测。结果1250份标本中,62份标本检测结果出现误差,误差率5.07%。采血量与抗凝剂比例存在误差者52例;血液标本有小凝块者6例;静脉采血注入到肝素抗凝生化管后倒至血凝专用管送检者3例;自留置针处或静脉输液处采血,标本中存在含肝素及其他液体者1例。结论不合理标本采集及送检时间会使得凝血四项测定结果存在误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凝血四项分析前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解决措施.方法 收集本院2010年7~11月1196例住院患者静脉血标本,采用BE-Compact血凝分析仪测定凝血四项.结果 本组送检标本有质量问题的患者151例(12.63%),其中采血量不符合标准144例(95.36%),血液未与抗凝剂充分混匀3例(1.99%),从留置针处采集含有肝素混合血4例(2.65%).36例重新送检后标本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均高于重新送检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均低于重新送检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标本采集不当、标本量过多或过少、药物、待测时间等均可影响凝血四项结果 的准确性.标本的正确采集与转运是凝血四项检测结果 准确性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邓光权 《临床医药实践》2011,20(12):915-916
目的:探讨Sysmex-CA7000与SF8000两款凝血分析仪对正常值质控及异常质控标本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以广东省室内质控(包含正常质控及异常质控标本)作为检测对象,以Sysmex-CA7000与SF8000两款凝血分析仪同时进行1个月的常规质控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bg),并对其各个相对应的指标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ysmex-CA7000与SF8000两款凝血仪对凝血参数PT,APTT的检测,正常值质控标本及异常值质控标本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bg的检测,正常值质控标本及异常值质控标本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如果科室内同时使用Sysmex-CA7000与SF8000两款凝血分析仪,应区分并注明其正常参考值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并且总结能够提高凝血检验项目准确性的操作方法,提供可靠的依据来开展临床手术。方法自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共选择169例行凝血检验患者。每位患者分别取3份标准检验用血量所需血液,分别采取控制血液样本时间,控制样本离心时间,分析样本的溶血情况的方式,观察可能会对凝血结果有所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以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果血液样本在不同存放时间下,PT(凝血酶原时间)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放置时间超过1 h后,TT(凝血酶时间)与FIB(纤维蛋白原)值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APTT(部分凝血酶时间)值则出现明显的上升,三者间差异显著(P<0.05)。样本的离心时间不同对TT值与FIB没有显著的影响,但会对PT和APTT值有显著影响(P<0.05)。血液标本溶血对四项指标值都有显著影响,溶血会使PT、APTT以及FIB的值上升,并使TT值出现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项目检验应在血液样本采集后的短时间内进行,并且控制好离心的时间与速度,同时避免溶血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凝血功能检测的检测前采集因素、检测中标本状态和操作因素、治疗中药物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某院住院病人及门诊健康体检病人的标本检测凝血功能,对标本不合格者重新抽血或排查影响因素重新检测。结果:(1)标本量不足2ml者PT结果(14.3±2.0)s、APTT结果(45.2±3.9)s、TT结果(26.3±3.2)s显著高于重抽血后合格标本测定结果,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离心5min测定PT结果(10.2±1.67)s、APTT结果(24.5±1.30)s显著低于离心10min测定结果,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标本PT结果(9.2±1.1)s、APTT结果(26.1±3.5)s、TT结果(23.1±2.2)s与重抽血后的合格标本测定结果,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凝块标本与正常标本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标本的采集、离心、标本状态不合格、标本处理不当以及药物治疗都对凝血功能测定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静脉采血过程中影响凝血四项结果因素。方法选入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的静脉采血凝血四项检查不合格标本200例,合理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在200例标本当中,小凝块50例(25.0%),采血量少50例(25.0%),血液凝固60例(30.0%),溶血与脂血40例(20.0%)。结论在静脉采血的过程中,对凝血四项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合理预防错误问题,降低结果误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试室内质控失控的原因。方法根据Levey-Fenning质控图的基本原则,对136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室内质控失控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 136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室内质控失控记录中,其中假性升高72例,假性降低64例。结论 APTT测试室内质控失控主要由标本的采集、检测试剂、仪器设备引起,探索有效的控制影响APTT实验因素的方法,有助于检验者对APTT试验获得准确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达比加群酯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抗凝活性监测的意义。方法 临床药师根据1例肺栓塞患者服用达比加群酯的凝血指标,提出合理的药物治疗建议。结果 患者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延长超过正常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2倍,临床药师建议服药后12 h重新检验APTT,目标值为1.5倍ULN,患者复查后达标。结论 特殊人群常规凝血指标监测有助于明确抗凝疗效,采血时机非常关键。APTT可供定性评估,但结果解读需谨慎。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确保凝血检验项目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150例凝血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每例患者抽取3份血液检测样本,然后对不同放置时间、不同离心时间以及不同溶血情况的血液样本进行凝血项目的检验,其中包括TT、PT、FIB和APTT的检验,通过分析不同状态下的血液样本的检验结果,探讨问题的解决对策。结果不同存放时间下的血液样本PT检验结果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时间超过1 h,TT与FIB的检测值有明显差异,呈下降趋势,而ATPP检测值有显著上升态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离心时间下的样本TT与FIB检测值没有明显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与APTT检测值存在明显差异,离心时间越长检测值越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后的血液样本的凝血各项目的检验结果都有显著变化,即PT、APTT与FIB检测值增加,TT检测值减小,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置时间、离心时间以及溶血情况都会影响凝血检验项目的检测结果,因此,为了使凝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所保证,应当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血液的检测工作,使其在临床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资料随机选自本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的血液检验样本120例,在不同条件下检验PT、TT、APTT及Fib等凝血检验项目,以探讨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影响因素提出相应对策。结果标本放置1、2、4 h后PT、Fib值无明显差异(P>0.05),而放置1 h的APTT值明显低于放置2、4 h的数值,TT值则高于放置2、4 h的数值,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样本进行5 min的3000 r/min的离心后,其PT值与APTT值均明显低于离心10 min与15 min的数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样本溶血后的PT、APTT及Fib数值均明显高于溶血前的数据,TT则低于溶血前的数据,对比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项目检验需在血液样本采集后的短时间进行,并控制离心的时间与速度,同时尽量避免溶血现象发生,从而有效保证凝血检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凝血检验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2月随机选取200份血液样本进行凝血检验,对比分析不同放置时间、离心时间、溶血状态下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四项检验结果的差异性。对200例患者样本进行复查,统计凝血检验正确率、失误率,观察上述指标与检验失误之间的关系。结果样本放置2、4h的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离心5min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明显低于离心10min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前后的四项指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凝血检验的正确率为90.0%,失误原因包括仪器因素、样品处理情况、内源性因素及其他。结论凝血检验指标的质量控制需缩短标本的放置时间,严格控制离心时间,防止发生溶血,以免造成假性检验结论误导医师作出错误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影响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并探讨生化质量控制,为临床诊断和判断预后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利用TOSHIB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不同采血部位(输液同侧与异侧)、不同采血管(分离胶管和普通真空管)、标本重复离心次数(1次与3次)以及标本放置时间(1h、3h和6h)对部分生化检验项目(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甘油三酯)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不同采血部位、标本重复离心次数以及标本放置时间均对生化检验有影响,而分离胶管和普通真空管对生化检验无影响。结论采血部位、标本离心次数及放置时间是生化检验的影响因素,采用输液异常采血、标本离心一次及控制标本放置时间可对生化检验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