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药品说明书解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解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现状,提出可行的建议,以保证用药安全。方法:收集我院现供应的4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品说明书,采用Excel 2003对其中皮肤过敏试验的警示内容进行归纳分析;同时结合文献,解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皮试现状。结果:4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品说明书中,只有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明确列出皮肤敏感试验方法;明确建议用药前应皮试的有16种药物,占药品总数的35.56%,包括4种注射用头孢菌素类药物、9种注射用青霉素类药物和3种口服青霉素类药物。目前国内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皮试问题仍存在争议,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无统一规定,国内各医院的皮试方法也不尽相同。结论:为减少用药隐患,建议在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严格按药品说明书要求谨慎使用,注射给药前应皮试。口服青霉素类药物给药前也应进行皮试。  相似文献   

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儿科使用率最高的一类药物,过敏反应是该类药物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关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使用前是否进行皮肤过敏试验(简称皮试)一直存有争议。根据我们对国内55家医院开展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现状调查结果,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发生过敏反应的机制与原因、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的价值与意义、国内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的现状及国内皮试存在的问题;认为青霉素皮试是目前预测青霉素I型过敏反应最快捷、敏感、经济的方法,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类从科学性、规范性、经济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目前的循证依据并不支持进行皮试;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国内至今还未形成统一的皮试规范,包括皮试标准试剂、操作方法和皮试液浓度、剂量以及皮试结果的判定标准,临床在皮试操作和皮试结果的正确解读存在困惑,建议国家政府层面加强统一规范,重视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反应的救治措施,防止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避免药品浪费和大量人力物力消耗以及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更好地促进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变态反应发生的机制和皮肤敏感试验(简称皮试)国内外现状,为临床安全合理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我院现应用的44个品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品说明书,对其中的皮试警示内容进行归纳统计;同时查阅国内外文献和共识对当前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皮试研究进展进行了解。结果 我院目前应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44个品规的药品说明书中,明确要求用药前皮试的有青霉素类药物9个品规,头孢菌素类1个品规,占22.72%,建议皮试有口服青霉素类1个品规、注射用头孢菌素类3个品规,占9%,其余的青霉素类2个品规、头孢菌素类25个品规、碳青霉素类3个品规,共30个品规未注明皮试要求,占68.18%,明确列出皮试方法的仅有注射用青霉素钠1个品规;目前青霉素类的致敏机制非常清楚,和皮试方法有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标准,而头孢菌素类的皮试必要性,多数研究结果认为无意义,而且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和统一的行业标准。结论 为降低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的风险,建议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的要求和结合患者的过敏史等综合情况考虑是否进行皮试,全程严密观察并且做好防范救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邹兴国 《中国药业》2009,18(23):57-57
目的改进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液的配制方法。方法以配制500μg/mL的皮试液为例,第1步抽取药物剂量4倍的生理盐水将药物溶解;第2步抽取上液0.2mL,加生理盐水溶解成1mL;第3步抽取上液0.1mL,加生理盐水溶解成1mL;第4步抽取上液0.1mL,加生理盐水溶解成1mL。结果方法的第2~4步与青霉素皮试液的配制方法相似,有利于临床的操作和统一。只需调整第1步生理盐水的抽取量即可配制质量浓度为300μg/mL和600μg/mL及其他质量浓度的皮试液。结论该方法适用于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液的配制,操作简单,便于计算,还利于建立一个统一的配制流程和配制方法。  相似文献   

5.
刘俊嫒 《中国新医药》2004,3(1):106-106
本文从非交叉过敏反应,皮试结果假阴性与假阳性,与现行行政法规的矛盾三方面论述了不应以青霉素皮试结果取代半合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皮试反应。强调应以临床治疗所用本品制备皮试液,以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和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的机会。建议尽快应用青霉素标准抗原决定簇制备皮试液。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阅相关药品说明书,借助药物化学知识和专家共识,从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过敏反应发生机理进行分析,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皮试问题进行探讨,为临床合理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宏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7):125-127
2005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仅对青霉素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以下简称皮试)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所有具有法律效应的规定对其他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前是否要做皮试及结果如何判定没有定论,药品说明书也存在标准不一的现象,这给实际工作带来了困难。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指分子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氧头孢类、碳青霉烯类、单酰胺环类等,其品种繁多,剂型、规格各不相同,是临床最为常用的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及过敏性休克发生率较高,为皮试的主要对象。由于各类药物的…  相似文献   

8.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皮肤过敏试验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目前我国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皮肤过敏试验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通过对β内酰胺类抗牛素过敏机制原因的分析及国内皮肤过敏试验现状的了解,结合我国现行的管理措施,对该类药物临床是否应进行皮肤过敏试验提出建议.结果 和结论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前,应仔细询问病史,有明确过敏史者禁用;青霉素类药物使用前,应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可不作为常规,但对青霉素过敏者应用拟用药物进行皮试.  相似文献   

9.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临床应用比较广泛,且存在不合理用药的问题。该类药物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屡有报道,严重影响患者的用药安全,应引起重视。笔者对我院急诊科2010-2013年抢救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14例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供临床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10.
肖勋立 《海峡药学》2016,(11):258-259
目的 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存在不良反应的患者10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儿童和老年人是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人群,原发疾病主要为呼吸系统疾病;头孢曲松是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静脉给药最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全部患者在经过有效的针对性处理后,均治愈和好转,并没有患者死亡.结论 要想让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就需要加强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含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门诊处方4000张,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分类统计并加以分析。结果 不合理处方共2044张,占所查处方的51.10%,存在给药方案、重复用药、输液浓度、溶媒使用、β-内酰胺类药理拮抗、毒性增加、老年人用药等不合理用药现象。结论我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应用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各类β-内酰胺类药物相互交叉过敏反应相关性研究,找寻各类β-内酰胺类药物相互交叉过敏反应比率。为临床合理选择β-内酰胺类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在2011年3月至5月期间住院的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患者进行调查,对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青霉素与头孢类抗生素发生交叉过敏的的概率较低;头孢类抗生素与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相互交叉过敏反应的概率相对较高。结论对于有青霉素过敏的患者且头孢皮试阴性的患者,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202例采用过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患者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202例ADR患者中84例患者为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占所有ADR患者的41.58%;ADR累及变态反应患者居多,占45.24%,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少量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引起ADR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青霉素类占40.48%,头孢菌素类占59.52%。结论临床上合理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十分关键,同时治疗时要多注意观察、监测,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敏结果及应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资料及依据。方法:分别统计某综合医院检验科细菌室药敏试验检出菌对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试验结果和15种常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用药频度(DDDs),结合药敏结果及DDDs值,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青霉素抗生素的耐药率极高,β-内酰胺酶抑制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联合制剂,碳青霉烯类等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低。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舒他西林的用药频度(DDDs)分别列1-4倍。结论:青霉素类抗生素存在不合理应用,部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应用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循证药学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用药的合理性。方法:使用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检索1995~2013年医药学文献,对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应用的体外试验用药、临床治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大量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表明,这两类抗菌药物联用,可以扩大抗菌谱、降低耐药性,增强疗效,这与传统的快速杀菌剂和快速抑菌剂不能联用的理论相悖。结论: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用药利大于弊,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资料支持这两类药物的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6.
<正>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菌药物同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高效低毒的优点,在临床使用非常广泛。两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都可能发生过敏反应,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因此,部分药品说明书、文献要求或建议进行皮试,在临床实践中,大多数医院对两类药均进行皮试且多采用护理教材中介绍的青霉素G钠的皮试液配制方法[1],即传统的皮试液配制方法。但该方法存在药品规格变化时应如何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并分析我国医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肤试验的实际操作情况。方法:通过电子邮件或传真方式对国内100家医院的临床药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医院的名称、级别;β-内酰胺类药物皮肤试验方法,包括皮试液的来源和浓度、操作方法、观察时间、阳性结果的判定标准;涉及过敏史时,β-内酰胺类药物的皮肤试验以及针对口服青霉素制剂是否需要皮肤试验等14个方面的相关问题。结果:共收到信息完整的反馈问卷80份(反馈比80%)。调查显示各医院β-内酰胺类药物皮肤试验流程各有不同。不同医院在抗生素皮试品种、皮试方法、涉及过敏史时药物的选择以及口服青霉素制剂是否进行皮试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医疗机构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肤试验方面缺乏统一标准,亟需尽快出台相关临床指南或共识,以保证临床使用该类药物的安全性与规范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主要的抗生素类药物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喹诺酮类药物的适应症、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及抗生素的联合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β-内酰胺类是临床应用广泛、抗感染效果强大的一类抗生素,但细菌的耐药性目前已成为此类药物的严重问题.细菌耐药最主要机制是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而解决细菌产生耐药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开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使不耐酶的抗生素发挥它原有的抗菌作用.目前临床应用的品种日益增加,且涉及多种组方、多种配比,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主要有舒巴坦、克拉酸和他唑巴坦的复方制剂[1,2].本文对2008-2012 年本院使用这类制剂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及其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领弟 《安徽医药》2005,9(3):227-227
近年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并制成的复方制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病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治疗急性细菌感染,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及恶性血液病并发严重感染.这种联合应用大大减少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单一用药的缺点.本文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和其酶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