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56例肝硬化病因分析及并发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研究肝硬化患者的发病病因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元市中心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在广元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56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6例患者中单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17例,单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5例,乙型与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2例,单纯饮酒所致肝硬化11例,酒精合并肝炎病毒共同损伤所致肝硬化8例,其他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4例,不明原因肝硬化9例,肝炎病毒感染和酒精中毒所致肝硬化相比,除蜘蛛痣外,其他症状和体征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肝硬化并发症为上消化道出血23例、原发性肝癌14例、继发感染11例和肝性脑病6例。结论肝硬化病因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主,单纯病毒感染所致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以门脉压力增高为主。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PHC)密切相关,被认为是PHC的重要致病原因之一。本文对1991年以来收住入院的青岛地区的PHC患者,从肝炎病史及HBV感染的血清学指标(HBVM)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病例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系1991年10月至1994年8月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住院病人。其中男性52例,女性11例。临床诊断按1987年全国肝癌协作会议标准,确诊PHC的年龄从16~72岁,平均年龄54.4岁。63例PHC患者中,40~69岁者54人(85.71%),30岁以下者6例(9.53%),70岁以上3例(4.76%)。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研究肝细胞癌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血清甲胎蛋825间的关系。方法选自本院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肝肝细胞癌患者128例。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甲胎蛋白检测并分析。结果128例肝癌患者合并HBV感染98例,占76.56%,酒精性19例占14.84%;其他原因11例占8.5%。98例原发性肝癌HBsAg(+)AFP升高81例占82.65%。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诱因以HBV感染为主。肝细胞癌患者AFP升高与HBV感染关系密切。临床上为降低肝细胞癌发生,应加强对HBV感染检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4.
王功成 《江苏医药》1994,20(8):449-449
1986~1993年,我科应用酚妥拉明静脉滴注,多巴胺、速尿腹腔内注射联合治疗顽固性腹水34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病例选择标准:1.确诊为肝硬化和/或原发性肝癌合并大量腹水者;2.住院6周以上,经严格内科治疗,腹水持续存在甚至增多者。本组34例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22~76岁,30~60岁30例,占88.2%。肝硬化失代偿期25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腹水聚增型)4例,原发性肝癌3例,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致血性腹水2例。符合本文诊断标准的患者住院后常规测体重、腹围和记录24小时出入量,检查腹水常规、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上述病例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体检的90例健康志愿者做对照,分析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点。结果9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包括肝区疼痛、乏力、消瘦、食欲下降、肝肿大等,男性患病率81.11%,女性患病率18.89%,40-68岁发病64例,占71.11%,肝硬化导致肝癌的比例为71.11%,乙肝病毒感染率为91.11%, HBsAg阳性、抗-HBe阳性和抗-HBc阳性是主要感染模式,占55.56%,原发性肝癌血清甲胎球蛋白(AFP)和α-L-岩藻糖苷酶(AFU)分别为(511.8±57.2)ng/ml和(39.9±20.3)U/L,两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P〈0.05)。结论中老年男性患者是原发性肝癌的高危人群,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是诱发肝癌的重要病因, AFP和AFU是其重要的临床检查指标,上述特点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的原发性肝细胞癌(PHC)患者117例均为本所住院病人,均符合全国肝癌防治协作会议拟定的 PHC 诊断标准,年龄最小12岁,最大67岁,40~60岁占71.79%(84/117)。男96例,女21例,男:女=4.75∶1.有病理诊断者86例占73.5%。Ⅰ  相似文献   

7.
肝性脑病112例诱因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原  石国庆 《贵州医药》2001,25(2):155-156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病症。发病机理不明确,缺乏特异有效治疗手段,死亡率高[1]。本文总结1995年1月至1999年6月收治的肝性脑病11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112例均符合肝性脑病诊断标准[2]。男性99例,女性13例,之比为76∶1,年龄14~72岁,平均(514±96)岁。12 原发疾病 肝硬化53例,占473%,其中肝炎性肝硬化34例,酒精性肝硬化14例,胆汁瘀积性肝硬化5例;原发性肝癌25例,占223%,重症病毒性肝炎21例,占188%,其他肝损害13例,占116%。肝硬化、肝癌均以45~60岁多见…  相似文献   

8.
不同病因肝硬化发展至临床诊断肝癌的病变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善姬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2):3365-3366
目的探讨肝硬化发展至肝细胞癌的平均临床过程.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3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的肝硬化病例资料和90例丙型肝炎病毒(HCV)相关的肝硬化患者发展至肝癌的资料,15例酒精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资料.分析不同病因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对肝硬化发展至肝癌的病程经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临床诊断HCV相关的肝硬化时的年龄(61.3±9.0)岁与临床诊断HBV相关的肝硬化时的年龄(56.3±11.4)岁相比较明显大,差异有显著性(P<0.01);同样较临床诊断酒精性肝炎肝硬化时的年龄(53.2±9.6)岁亦大,差异有显著性(P<0.01).HCV相关性肝硬化发展至肝癌的平均病程经过为(3.9±0.8)年,明显短于HBV相关性肝硬化发展至肝癌的平均病程经过(7.7±1.4)年.结论HCV相关的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年龄较HBV相关的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年龄较大;HCV相关的肝硬化发展至肝癌的时间较HBV相关的肝硬化发展至肝癌的时间短.  相似文献   

9.
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咳嗽变异型哮喘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对门诊以咳嗽症状就诊的282例患者采用Brightling等改进的慢性咳嗽病因解剖学诊断程序对慢性咳嗽患者进行病因初步诊断,依据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通过针对性治疗予以证实.结果咳嗽变异型哮喘占慢性咳嗽的36.79%;以40岁以上居多;有过敏史者占9.86%,与环境因素有关占28.17%,感染诱发占8.45%.结论咳嗽变异型哮喘是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感染和外界因素可以诱发,中老年患者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153例藏族肝硬化患者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2月~2010年3月住院确诊的藏族肝硬化患者15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153例患者中乙肝后肝硬化40例(26.1%),丙肝后肝硬化2例(1.3%),酒精性肝硬化42例(27.5%),酒精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所致肝硬化54例(35.3%),隐原性肝硬化10例(6.5%),其他原因肝硬化5例(3.3%)。肝硬化并发症为上消化道出血33例(47.8%)、原发性肝癌23例(33.3%)、继发感染17例(24.6%)、肝性脑病16例(23.2%)、肝肾综合症5例(7.2%)。结论 153例藏族肝硬化病因中,以酒精合并乙型肝炎病毒共同损伤所致肝硬化为主;并发症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其次为肝癌及感染;住院患者的肝功能多为A~B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在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PH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PHC组45例、肝硬化组46例、肝炎组50例和正常对照组42例,检测血清AFP、CEA和CA19-9水平(前3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检测).结果:PHC组血清AFP、CEA、CA19-9水平均明显高于肝炎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PHC组血清AFP、CEA和CA19-9阳性率分别为68.89%、44.44%、91.11%,3种方法联合检测PHC,阳性检出率达93.3%.结论:血清AFP、CEA和CA19-9联合检测具有互补作用,可提高PHC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检测AFP,采用速率法检测AFU、GGT,原发性肝癌组38例,良性肝病组49例和健康对照组62例并对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组AFP、AFU、GGT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良性肝病组AFP、AFU、GGT水平和健康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三者联合检测阳性率可达94.7%。结论 AFP、AFU、GGT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原发性肝细胞癌(PHC)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1例PHC及36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其血清VEGF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甲胎蛋白(AFP)的相关性及对PHC发生的判断价值。结果:PHC患者血清VEGF表达水平高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患者高于健康对照组(Hc=19.672,P〈0.05);血清VEGF与AFP呈正相关(r2=0.488,P〈0.05);血清VEGF、AFP预测PHC发生的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为0.819和0.774,二者均能预测PHC发生(P〈0.05);以VEGF≥106.6 pg/mL和AFP≥30.06 ng/mL作为预测指标,ROC为0.76(495%,CI为0.633~0.866),其特异性达86.1%;以血清VEGF和AFP为参数,拟合预测PHC发生的Logistic二元回归方程,模型方程拟合优度高(χ2=6.097,P〈0.05),预测PHC发生的准确率达78.9%。结论:VEGF和AFP可用于预测PHC发生,如二者联合作为预测因素,其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及甲胎蛋白(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原发性肝癌患者105例、慢性肝炎患者75例以及肝硬化患者39例为研究对象,分析DCP和AFP检测结果,并与病理金标准进行比较,评价两种方法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DC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80.95%,特异度为85.96%,与病理结果金标准的一致性好(Kappa=0.762);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88.57%,特异度为91.23%,与病理结果金标准的一致性好(Kappa=0.824);DCP和AFP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91.43%,特异度为96.49%;与病理结果金标准的一致性好(Kappa=0.883)。结论 DCP和AFP联合检测能够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与病理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IL-1及IL-6含量变化及其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的相关性,寻找HBV感染相关疾病的炎症活动指标。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56例、乙肝后肝硬化(LC)38例、原发性肝细胞癌(PHC)40例及正常对照40例血清IL-1、IL-6水平;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上述174例血清HBV-DNA。结果 CHB、LC及PHC患者血清IL-1、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3组之间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DNA阳性组和HBV-DNA阴性组IL-1、IL-6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HBV-DNA阳性组显著高于HBV-DNA阴性组(P〈0.05)。结论乙肝病毒感染者存在免疫功能调节紊乱,IL-1、IL-6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且其与HBV-DNA载量呈正相关关系,可作为乙肝相关疾病炎症活动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6.
姚涛 《华夏医药》2009,(3):229-231
目的研究3种血清检测指标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意义,以提高对原发性肝癌检测的敏感性。方法取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肝硬化患者50例,其它恶性肿瘤患者50例,健康志愿者60例血清,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AFP(甲胎蛋白),速率法检测AFU(a-l岩藻糖甘酶),γ-GT(谷胺酰转肽酶)。结果原发性肝癌各项指标与其它恶性肿瘤组,肝硬化组比较三顼都有明显差异。原发性肝癌组单顼AFP,AFU,γ-GT阳性检出率分别是74%,64%,68%。AFP,AFU,γ-GT诊断符合率分别是81%,84%,79%。联合检测敏感性达96%,与单顼AFP(74%)检测敏感性有显着差异(P〈0.01)。结论联合测定AFP,AFU,γ-GT可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的阳性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弄清慢性乙型肝炎自然病程中,免疫清除期肝组织的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与血清甲胎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和两两比较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肝组织炎症分级1、2、3和4级和纤维化Ⅰ、Ⅱ、Ⅲ和Ⅳ期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结果肝组织炎症分级1、2、3和4级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分别为(4.42±1.80)、(10.49±13.72)、(88.42±140.63)和(142.23±317.12)μg/L,四级之间两两比较,肝组织炎症分级1与4级、2与3级和2与4期存在差异(分别P=0.034、0.049和0.005)。肝组织纤维化分期Ⅰ、Ⅱ、Ⅲ和Ⅳ期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分别为(11.31±18.07)、(7.93±5.24)、(72.91±133.31)和(149.46±296.39)μg/L,四期之间两两比较肝组织纤维化Ⅰ与Ⅳ期和Ⅱ与Ⅳ期存在差异,(P=0.007和0.003)。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病程中,免疫清除期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与轻度甲胎蛋白升高相关,提示肝组织重度炎症或/和肝组织纤维化发展至第Ⅳ期(早期肝硬化)时,肝细胞伴随有异型增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140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重型病毒性肝炎病发年龄主要集中于30~50岁,且年龄与病死率成正比,老年患者病死率高达70%;②单纯HBV感染是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致病原因,占65.7%,病死率为45.7%。重叠病毒感染能明显加重患者病情;③重型病毒性肝炎按照脑病型、腹水型、混合型以及其他型分型,治疗效果有效率差异明显,分别为28.6%、41.1%、11.9%及55.6%;④肝炎治疗中并发症与转归有明显的关联;⑤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常伴有胰腺炎(2.1%)、糖尿病(22.1%)及胆结石胆囊炎(27.9%)等。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为肝性脑病,占55.0%;肝肾综合征,占37.1%;以及电解质紊乱,占46.4%。结论患者年龄、病因、临床类型、并发症以及伴随疾病的有无都会影响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转归。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11ACE)联合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无水酒精注射(PEI)治疗原发性肝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7年6月-2010年10月对30例不能手术治疗的HCC合并PVTT患者行TACE联合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PEI治疗。结果1个疗程治疗后行CT检查示:PVTT消失或缩小5例,占16:7%,癌栓未增大17例,占56.7%;25例AFP值升高患者中19例AFP值下降,占76%;随访0.5、1、2年生存率分别为86.7%(26/30)、53.3%(16/30)、10.0%(3/30),全部病例未出现出血、气胸、胆漏、肝功能衰竭、针道种植转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TACE联合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PEI治疗HCC合并PVT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李生  林英辉  潘元平  潘爱萍 《安徽医药》2013,17(10):1720-1722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浓度、α-L-岩藻糖苷酶(AFU)活性和异常凝血酶原(DCP)活性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法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AFP、AFU与DCP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良性肝病组进行比较。结果AFP、AFU任一阳性、AFP、DCP任一阳性、AFU、DCP任一阳性和AFP、AFU、DCP任一阳性诊断PHC的敏感性均高于AFP、AFU、DCP单项指标诊断PHC的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AFP、AFU、DCP任一阳性诊断PHC的敏感性为92.03%,但特异性仅为59.99%,显著低于AFP、AFU、DCP单项指标诊断PHC的特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AFU、DCP均为阳性诊断PHC的敏感性虽然仅为45.07%,但特异性为95.07%,显著高于其他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测定AFP、AFU与DCP能提高对PHC诊断的特异性与灵敏性,对PHC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