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上颌前方牵引治疗青少年骨性反He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铭 《口腔医学》2005,25(2):75-77
目的分析上颌前方牵引矫治青春快速生长期减速阶段的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反牙合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择12例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反牙合患者,在治疗前及使用上颌前方牵引器械解除反牙合后,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并进行投影测量分析.结果覆盖增加(3.90±0.40)mm(P<0.001),A点矢状方向增加(1.80±0.37)mm(P<0.05),B点矢状方向减少(0.60±0.19)mm(P<0.05),Wits增加(3.10±0.57)mm(P<0.05),ANB增加(3.00±0.57)°(P<0.05),其中41%为骨性改变,59%为牙性代偿.结论上颌前方牵引对于错过青春快速生长期,由上颌骨发育不足造成的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上颌前方牵引治疗青少年骨性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上颌前方牵引矫治青春快速生长期减速阶段的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反牙合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选择12例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反牙合患者,在治疗前及使用上颌前方牵引器械解除反牙合后,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并进行投影测量分析。结果 覆盖增加(3.90±0 .4 0 )mm(P <0 .0 0 1) ,A点矢状方向增加(1.80±0 .37)mm(P <0 .0 5 ) ,B点矢状方向减少(0 .6 0±0 .19)mm(P <0 .0 5 ) ,Wits增加(3.10±0 .5 7)mm(P <0 .0 5 ) ,ANB增加(3.0 0±0 .5 7)°(P <0 .0 5 ) ,其中4 1%为骨性改变,5 9%为牙性代偿。结论 上颌前方牵引对于错过青春快速生长期,由上颌骨发育不足造成的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基托粘结式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乳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例乳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的临床病例,采用基托粘结式上颌前方牵引器进行矫治,矫治前后均拍摄头颅X线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矫治后SNA增加(2.3±1.1)°,SNB减小(1.1±0.9)°,ANB增大(3.5±2.2)°,前牙反(牙合)全部解除;面凸角增加(4.3±2.1)°,全面凸角减小(4.8±2.6)°,患者侧貌由Ⅲ类凹面型变为直面型.结论 基托粘结式上颌前方牵引器可以有效地矫治乳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调整上、下颌骨间前后向的位置关系,改善患者软组织侧貌.  相似文献   

4.
粘接牙合垫伴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反牙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替牙期骨性反牙合的矫治方法与效果.方法对13例替牙期骨性反牙合儿童,采用牙列粘接牙合垫联合上颌前方牵引进行矫治,进行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13例患儿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SNA平均增加了2.47°±0.43°,ANB平均增加4.01°±0.27°,MP-SN平均增加1.06°±0.67°.结论牙列粘结牙合垫联合上颌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反牙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上颌前方牵引矫治Ⅲ类骨性错牙合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骨性反牙合的矫治方法与效果.方法对9例骨性反牙合儿童,采用上颌前方牵引装置进行矫治,力量300~500 g侧,方向向下向前与牙合平面呈20°角.结果 9例患儿均取得满意外形,SNA增加1.87°,ANB增加3.12°,MP-SN增加0.91°.结论上颌前方牵引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前方牵引在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应用及治疗前后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9名,应用前方牵引矫治前牙反[牙合],正畸前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SNA角增大4.2°,ANB角增加5.4°,NA-PA增加5.0°,A-VL增加6.1mm,SNB角减少1.2°,B-VL减少0.2mm,1-SN增加6.2°。结论:前方牵引可有效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抑制下颌骨生长,同时可导致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上前牙唇倾,下切牙轻度舌倾。  相似文献   

7.
骨性Ⅲ类错[牙合]是正畸治疗中难度最大的错[牙合]畸形之一,随着个体的生长,畸形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在替牙期采用前方牵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在替牙早期,由于牙冠萌出不足及牙齿处于替换的不稳定状态,使牵引的口内矫治器部分制作较为困难,固位效果不佳,针对这一问题,我科采用新型的弹性材料,制作包绕上颌全部牙齿及牙槽骨的夹板式[牙合]垫,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前方牵引对早期前牙反(牙合)患者软组织侧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矫治对早期前牙反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选择前牙反伴有颜面形态异常(审美线明显异常)的儿童60人,男27人,女33人,年龄范围8~11岁,平均年龄9.3岁,将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前方牵引治疗组,观察及治疗周期为11~13个月,平均12.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组矫治后的面突角、全面突角、下唇基角及鼻唇角明显减小,上下唇基角明显增大,上唇突点到审美线距离明显改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呈高度显著性,而上唇基角及下唇突点到审美线的距离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前方牵引矫治后面部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凹面型变为直面型或者接近正常面型,鼻、上唇、下唇以及颏部四者间的关系趋于协调,唇部曲线变得平缓、协调。  相似文献   

9.
前方牵引对于乳牙期骨性Ⅲ类错he牙颌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在乳牙期的应用以及治疗前后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选择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8名,男5名,女3名,年龄范围4.5-5.5岁,平均年龄5.2岁,患者前牙反(牙合),上颌相对于下颌后缩,乳磨牙末端呈现近中阶梯,不存在明显的功能性下颌移位.应用前方牵引矫治前牙反(牙合),进行正畸前后头影测量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对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前方牵引治疗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下颌骨轻度向下向后旋转、面形改善.SNA显著增大,平均增大2.0度.ANB角增大3.0度.治疗后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初步结果表明前方牵引治疗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十分有效,有利于Ⅲ类骨骼畸形的调整.长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在乳牙期的应用以及治疗前后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选择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8名,男5名,女3名,年龄范围4.5-5.5岁,平均年龄5.2岁,患者前牙反(牙合),上颌相对于下颌后缩,乳磨牙末端呈现近中阶梯,不存在明显的功能性下颌移位。应用前方牵引矫治前牙反(牙合),进行正畸前后头影测量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对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前方牵引治疗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下颌骨轻度向下向后旋转、面形改善。SNA显著增大,平均增大2.0度。ANB角增大3.0度。治疗后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 初步结果表明前方牵引治疗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十分有效,有利于Ⅲ类骨骼畸形的调整。长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骨性反(牙合)是上下颌骨的大小、形态异常而形成的一种严重颜面畸形,在生长期间随下颌的持续性生长而逐渐加重.前方牵引矫治骨性反((牙合)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阻断性矫治,治疗效果也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但由于结构的特殊性,戴用时间受到明显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前方牵引矫治儿童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颅面软组织的改建探讨前方牵引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方牵引治疗 15例 8~ 14岁安氏Ⅲ类骨性前牙反牙合病例 ,通过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前方牵引后侧貌改善较慢 ,一般需半年以上。矫治后上唇前移明显 ,下唇基部无明显后移。结论 :前方牵引对上颌软组织影响较大 ,上唇对硬组织变化的反应较为敏感 ,而对下颌软组织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3.
上颌前方牵引矫治Ⅲ类骨性错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骨性反牙合的矫治方法与效果。方法 对 9例骨性反牙合儿童 ,采用上颌前方牵引装置进行矫治 ,力量 3 0 0~ 5 0 0 g侧 ,方向向下向前与 牙合平面呈 2 0°角。结果  9例患儿均取得满意外形 ,SNA增加1.87° ,ANB增加 3 .12° ,MP—SN增加 0 .91°。结论 上颌前方牵引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采用拔除上下颌4个前磨牙矫治伴上颌拥挤的骨性反病例的临床效果,为临床矫治该类骨性反牙合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选取17~30岁伴上颌拥挤的骨性反牙合病例13例,拔除上、下颌4个第一或第二前磨牙,应用标准方丝弓固定矫治技术,分析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各项指标变化。结果:所有病例在矫治结束后磨牙尖牙均达到Ⅰ类关系,覆牙合覆盖正常。患者硬组织改变没有显著性(p≥0.05)。L1-MP角平均减小8.4°,U1-L1角平均增大11.7°,L1-NB角平均减小10.1°,L1-NB距平均减小5.2m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Li-E距、Li-H距、Li-RL2距平均减小量分别为3.3mm、3.3mm和4.5m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拔除4个前磨牙的方法矫治伴上颌拥挤的骨性反牙合病例是一种可尝试的矫治方法,矫治后咬合关系良好,侧貌变为直面型。  相似文献   

15.
骨性Ⅲ类错(牙合)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错(牙合)畸形,在我国儿童与青少年中的发病率约12.81 %.现临床上多使用上颌前牵引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其效果明显,但对于上颌前牵引口内矫治器的选择、支抗的选择、腭中缝扩展的影响、矫治时机及矫治后的稳定性等颇有争议.现就上颌前牵引近几年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方法 应用面框和改良颏兜前方牵引器对23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儿童进行早期治疗.结果 经过6~12个月的前方牵引以及二期固定矫治器的矫治,使前牙覆(牙合)覆盖以及侧貌得到显著的改善.结论 对轻中度的骨性Ⅲ类错(牙合)采取早期的前方牵引可促进上颌骨生长,前方牵引是Ⅲ类错(牙合)早期轿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加推磨牙远移治疗反伴牙列拥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前方牵引加推磨牙远移矫治器装置,对60例生长发育期以上颌后缩为主要表现的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进行矫治,分别于戴矫治器前(T1)、拆除矫治器后(T2)及矫治器拆除后1a(T3)取模型以及拍摄头颅侧面定位片测量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60例患者治疗前上牙弓长度严重不足,牙列拥挤,而治疗后牙弓长度明显加长,拥挤解除,治疗前后牙弓长度差异显著(P0.01),面型改善明显。治疗完成时和矫治器拆除后1a,牙弓长度无显著差异,未出现磨牙区牙列拥挤。结论:前方牵引加推磨牙远移可明显增加牙弓长度,解除牙列拥挤。  相似文献   

18.
前方牵引治疗不同骨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前牵引治疗不同骨龄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硬组织变化,并探讨骨龄与前牵引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75例上颌后缩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均采用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治疗。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并且根据治疗前头颅侧位片上颈椎成熟程度将其分为3组:生长加速期组(颈椎成熟度Ⅰ~Ⅱ期),生长峰值期组(颈椎成熟度Ⅲ期),生长减速期组(颈椎成熟度Ⅳ~Ⅵ期)。结果:生长加速期及生长峰值期2组间患者的上颌骨前移量没有明显差异;生长减速期患者上颌骨前移量减小,但其牙槽反应增加;3组间下颌向下后旋转、面下1/3高度增加、磨牙萌出量没有明显差异。结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诊断和治疗设计时应重视骨龄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弹性包绕式(牙合)垫加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反(牙合)的适用性及治疗前后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患者9例,平均年龄8.1&#177;1.5岁,患者前牙反,上颌相对于下颌后缩,应用弹性树脂材料制作包绕上颌全部牙齿及部分牙槽骨的包绕式(牙合)垫,中部连接螺旋扩弓器快速扩弓,加前方牵引矫治反(牙合)。在头颅侧位片上测量矫治前后牙、牙槽骨及颌骨的变化。结果弹性包绕式垫固位良好,腭中缝在2~3周内打开,前牙反在6~11个月内解除;上颌骨前移,下颌骨轻度向下后旋转,SNA平均增大1.9&#176;,ANB角平均增大2.8&#176;;治疗后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在替牙期采用弹性包绕式垫加前方牵引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简便、有效地治疗替牙期骨性反(牙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根据前颅底解剖结构的稳定性为基础建立参考坐标系,评价上颌骨前方牵引配合快速扩弓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方法:选择20例采用上颌骨前方牵引矫治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青少年患者为实验组,20例未进行任何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青少年患者为对照组,运用前颅底解剖结构重叠建立坐标系,对矫治(观察)前、后的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矫治后的上颌长度(Ptm-ANS)平均增加2.08 mm,对照组为1.34 mm,差异显著(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SNA和代表上颌骨相对位置的A-N具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的上颌骨矢状向相对位置(S-Ptm)平均前移0.23 mm,对照组为0.21 mm,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运用前颅底解剖结构重叠建立坐标系,可以更为全面地评价上颌骨前方牵引矫治后颌骨硬组织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