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12导联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d与QTcd)变化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222例ACS患者为ACS组,92例因胸痛、胸闷症状行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排除冠心病者为对照组。比较观察ACS组与对照组、ACS组不同疾病类型分组、不稳定心绞痛(UA)组不同冠状动脉狭窄评分分组以及行PCI术治疗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QT离散度和QTc离散度值。结果 ACS组患者QTd、QTcd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UA组显著高于STEMI组和NSTEMI组,NSTEMI组显著高于STEMI组,3分组显著高于1分组和2分组,2分组显著高于1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患者术后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的QT离散度对于ACS患者的不同病变类型、程度评估以及对PCI术前、术后的预测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后QT离散度(QTd)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间成功实施PCI的AMI患者78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志愿者6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在PCI前及术后2周检测QTd和HRV相关指标,对照组在入组时检测。HRV指标主要包括24 h全部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每5 min 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及正常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 MSSD)、相邻R-R间期相差≥50 ms占总窦性心率的百分数(PNN50)等。结果 QTd及QT矫正离散度(QTcd)在正常对照组及AMI患者PCI治疗前后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0.300,F=499.095,P0.05),观察组治疗后QTd及QTcd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但仍高于正常水平(P0.05)。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与对照组之间有关SDNN、SADNN、r MSSD及PNN5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3.068,F=69.145,F=89.471,F=45.27,P均0.05)。治疗前后HRV时域各指标比较,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仍低于正常水平(P0.05)。结论 HRV及QTd联合分析,可对AMI患者诊治和预后做相对准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SOTBT)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收集82例急性STEMI行直接PCI治疗患者,根据SOTBT分为3h组、3~6h组、6h组,测量各组PCI术前、术后24h、术后72h心电图QTd及心率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比较各组间QTd及QTcd的变化差异。结果:PCI术前,SOTBT3h组的QTd及QTcd较SOTBT 3~6h组和SOTBT6h组明显延长(P0.05或P0.01);3组PCI术后24h及72h的QTd、QTcd均较术前显著缩短(P0.05或P0.01);术后24h,随着SOTBT的延长,QTd及QTcd缩短值逐渐下降,SOTBT3h组的变化最大,QTd缩短值为(32.5±11.2)ms,QTd平均缩短率为43.6%,QTcd缩短值为(35.5±11.8)ms,QTcd平均缩短率为44.6%,分别与其他2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2hQTd及QTcd在术后24h的基础上有进一步下降,但变化在各组并不显著。结论:直接PCI治疗能显著缩短急性STEMI患者的QTd,与SOTBT 3~6h组和6h组相比,SOTBT3h组QTd缩短更显著,且在PCI术后的最初24h缩短幅度最大,表明急诊PCI患者SOTBT越短,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病变部位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l)患者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correcteqd QT dispersion,QTcd)的影响.方法 对确诊的130例AMI患者于入院第5~10天行PCI治疗,其中单支血管病变68例(包括左前降支30例、右冠状动脉20例、左回旋支18例),多支血管病变62例,与100例同期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分析术前1 d和术后1 d的标准18导联同步心电图QTd及QTcd.结果 AMI患者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延长(均P<0.05),且多支血管病变组QTd、QTcd较单支血管病变组延长(均P<0.05).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对QTd和QTcd无明显影响(均P>0.05).PCI术后QTd和QTcd较术前缩短(均P<0.05),而单独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对QTd、QTcd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AMI患者QTd、QTcd明显高于正常人,且随着血管病变范围增大而变异增大,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对QTd、QTcd无影响.成功的PCI能显著减小AMI患者QTd以及QTcd.  相似文献   

5.
刘文文  王兰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16):2361-2364+2368
目的 分析血府逐瘀汤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13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血府逐瘀汤。比较两组疗效,记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QTd,并计算校正QTd(QTc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室舒张功能[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E)、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峰值(A)、E/A、E峰减速度时间(DT)、等容舒张时间(IVRT)],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胸痛、胸闷、心悸、面色青白、唇舌紫暗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各项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QTd、QTcd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QTd、QTc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E、E/A较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10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5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疗程7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QTd、心率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变化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1周后QTd、QTcd较治疗前明显缩短,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能明显降低QTd、QTcd,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改善预后;QTd、QTcd可作为判断抗凝成功的可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胡慧英  李志刚 《临床荟萃》2012,27(4):280-283
目的 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特点与趋势,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探讨QTd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范围的关系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PCI对其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寻找一种评价PCI术预后的有效无创方法.方法 已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60岁冠心病患者679例,分为冠心病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单支或多支病变,狭窄程度≥50%)536例.对照组(同期住院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程度<50%)143例.术前分别描记两组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d、校正QT离散度(QTcd).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狭窄程度≥75%的393例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并再分为3个亚组:单支病变组176例,双支病变组118例,3支病变组99例.对照组:同期住院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程度<50%患者143例.PCI各组术前、术后1天、7天,分别检测QTd、QTcd,进行比较.结果 冠心病组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组的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尿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QTd和QTcd明显比对照组延长(P<0.01),冠心病3个亚组的QTd和QTcd在术前、术后1天和术后7天均呈逐渐下降趋势,3个亚组在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支病变组术前QTd(48.52±12.35)ms,术后1天(41.23±13.35) ms,术后7天(41.12±12.61) ms,术前QTcd(55.34±15.81)ms,术后1天(48.62±14.93) ms,术后7天(48.23±13.65) ms;双支病变组术前QTd(53.26±16.95) ms,术后1天(44.54±14.63)ms,术后7天(43.96±15.32) ms,术前QTcd(59.41±16.72)ms,术后1天(50.35±15.43) ms,术后7天(49.94±15.35)ms;3支病变组术前QTd(58.43±13.72) ms,术后1天(52.82±13.66)ms,术后7天(52.76±13.32)ms,术前QTcd(65.91±18.53)ms,术后1天(60.21±16.38) ms,术后7天(60.19±15.74) ms.结论 QTd、QTcd在冠心病患者明显升高,PCI术后明显降低,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有关.说明QTd、QTcd可以作为临床上预测心肌缺血,评估PCI术后预后的有效无创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QTd及QTcd)的影响。方法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抗心肌缺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5%葡萄糖加葛根素500mg静脉滴注,1次,d,连用2周。结果治疗组QTd和QTcd明显较对照组降低。结论葛根素能缩短QT离散度,改善缺血心肌电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对 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予美托洛尔治疗 ,比较治疗前后QT离散的变化 ,并与对照组 2 4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用药后与用药前比较 ,QTd、QTcd明显下降 (P <0 .0 1) ,治疗后 ,治疗组较对照组QTd、QTcd明显降低 (P <0 .0 5 )。美托洛尔不但能改善心肌缺血 ,而且能降低QTd ,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和复杂室性心律失常(CVA)的影响。[方法]对55例老年AMI患者在发病6h内予以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AMI溶栓再通组与溶栓非再通组治疗前后QTd和QT离散度校正值(QTcd)以及两组溶栓前和溶栓治疗后7d内CVA事件发生率。[结果]AMI溶栓再通组治疗7d后QTd和QTcd较非再通组显著减少(P〈0.05),非再通组治疗前后QTd、QTed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通组CVA事件的发生率亦显著低于溶栓非再通组(P〈0.05),非再通组治疗前后CVA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可减小AMI患者的QTd或QTcd,减少CVA的发生;QTd或QTcd可作为观察溶栓和再灌注效果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1.
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QT间期及QT离散度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对患者QT间期和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5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行超声心动检查并于透析前、后行心电图检查,测量计算QT间期、校正QT间期、QTd、校正QTd(QTc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HD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显著增加(P<0.01);两组间最大QT间期(QTmax)无明显差异,校正后MHD患者最大QT间期(QTcmax)延长(P<0.05),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有极为明显的增加(均P<0.01):透析后QTmax、QTcmax、QTd、QTcd均较透析前明显延长(均P<0.05);MHD患者透析前QTd与其LVMI、透析前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和0.34,P<0.05).结论:MHD患者LVMI增加,QTcmax、QTd、QTcd延长,透析后更加显著.血液透析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平板运动心脏负荷试验诱发患者心电图ST段缺血型改变时QT离散度(QTd)和校正QT离散度(QTcd).方法 选掸临床疑诊为冠心患者进行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试验,诱发心电图ST段呈缺血型下移者35例(缺血组),测量运动前、运动后缺血型ST段下移达最大值时及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时QTd及QTcd,与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ST段无缺血型改变者35例(正常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缺血组在运动后ST段下移达最大值时QTd、QTcd分别为(57.60±11.74)及(76.62±9.35)ms,与运动前及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时的QTd、QTcd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正常组运动后即刻QTd、QTcd对比同样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正常组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及运动后6 min时QTd、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平板运动负荷试验诱发冠心病患者心电图ST段呈缺血型改变时QTd、QTcd明显增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时存在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的不稳定性,是导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年轻单纯性腹型肥胖者的QT离散度(QTd、QTcd)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18~35岁单纯性腹型肥胖者38例(肥胖组)及年龄、肥胖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体重者34例(对照组),分别测量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QTd、QTcd值;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有否斑块.结果 肥胖组血压、体质指数、腰臀比、QTd、QTcd均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QT离散度>50 ms者发生IMT异常的危险度高于QT离散度<50 nm者(OR=7.0,P<0.05).结论 年轻人单纯性腹型肥胖者QT离散度大于正常参考值,颈动脉内中膜异常;QT离散度>50ms时其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增加;提示QT离散度可作为预测心血管病变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发病 12h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 78例患者 ,按溶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 (5 0例 )和未再通组 (2 8例 ) ,测定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 (QTd)、校正的QT离散度 (QTcd) ,并观察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溶栓前两组Q T离散度无差异 ,溶栓后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再通组 (P <0 0 5 )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溶栓前再通组与未再通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溶栓后再通组显著低于未再通组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行有效的静脉溶栓治疗可缩短QTd、QTcd ,改善心肌电稳定性 ,并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平板运动心脏负荷试验诱发患者心电图ST段缺血型改变时QT离散度(QTd)和校正QT离散度(QTcd).方法 选掸临床疑诊为冠心患者进行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试验,诱发心电图ST段呈缺血型下移者35例(缺血组),测量运动前、运动后缺血型ST段下移达最大值时及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时QTd及QTcd,与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ST段无缺血型改变者35例(正常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缺血组在运动后ST段下移达最大值时QTd、QTcd分别为(57.60±11.74)及(76.62±9.35)ms,与运动前及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时的QTd、QTcd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正常组运动后即刻QTd、QTcd对比同样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正常组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及运动后6 min时QTd、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平板运动负荷试验诱发冠心病患者心电图ST段呈缺血型改变时QTd、QTcd明显增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时存在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的不稳定性,是导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QT间期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中的变化,观察QT间期离散度(QTd)、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与碳氧血红蛋白(COHb)、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I(cTnI)及肌红蛋白(Mb)的关系. 方法选取我院住院的ACOP患者104例,另取98例本院内科患者为对照组.在入院时和出院时行心电图检查,分别测量QT间期, 计算QTd 和QTcd,并测定CK、CK-MB、LDH、cTnI及Mb.分析QTcd与CK、CK-MB、LDH、cTnI和Mb的相关性.结果 入院时两组Q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两组QTd和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毒组QT、QTd和QTcd出院时较入院时显著下降(P<0.01).入院时QTcd与COHb(r = -0.288,P=0.019)、cTnI(r = -0.297,P=0.007)、CK-MB(r=0.262,P=0.020)和Mb(r=0.248,P=0.012)相关,而与CK和LDH无相关性.结论 ACOP可以引起患者QT间期延长,当QTcd升高时与患者的心肌损伤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张艳霞 《中国临床研究》2014,(11):1337-1338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1月住院的AMI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AMI常规治疗(抗血小板、抗凝、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硝酸酯类药物),有适应证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静脉应用磷酸肌酸钠。观察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和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频发室早、短阵室速、持续性室速和室颤发生率均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后QTd和QTcd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QTd和QTcd为(64.17±4.14)ms及(71.33±6.52)ms,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71.30±5.22)ms及(77.82±7.65)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磷酸肌酸钠可使AMI患者QTd和QTcd显著降低,能否确实减少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补阳还五汤对冠心病QT离散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冠心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予补阳还五汤治疗,每日1剂;对照组40例予硝酸异山梨醇酯(消心痛)片治疗,每次10mg,每日3次。2组均于用药前及用药3周后记录心电图QTd、校正QT离散度(QTcd)及临床症状观察。结果对照组经消心痛治疗3周后,其心率(HR)、QTd、QTcd、QTmax、QTmin、QTm、QTcm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用补阳还五汤治疗3周后,HR显著减慢(P<0.01),QTmin、QTm延长(P<0.01),QTd、QTcd、QTcm显著缩小(P<0.01),而QTmax无变化(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能降低心肌细胞兴奋性,减慢HR和复极化的离散度,有利于冠心病者心肌电活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从而有效地降低其猝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炙甘草汤加减辅助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功能、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将103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按入院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2例。2组均给予降压、抗凝等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给予美托洛尔联合炙甘草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率等]、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31%比72.55%,P<0.05)。2组治疗后LVDd、心率、QTd均显著降低,LVEF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炙甘草汤加减辅助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效果显著,可显著降低患者的LVDd、心率及QTd水平,升高LVEF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6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未服用他汀类药物)。观察6个月后所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QTd、心率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QT间期最大值(QTmax)、QT间期最小值(QTmim)的变化。结果:两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后QTmax和QTd、QTcd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5),辛伐他汀组减少尤其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显著QTd增加,辛伐他汀可显著降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d,从而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