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腹腔镜辅助下全结直肠切除术治疗结直肠多发性疾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全结直肠切除术治疗结直肠多发疾病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在腹腔镜辅助下进行的全结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2例,息肉癌变2例,结直肠多发癌3例,慢性溃疡性结直肠炎2例,慢性顽固性便秘2例。结果:11例腹腔镜辅助下全结肠切除术均成功,手术时间约(348±47)m in,术中出血量约(187±68)m 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65±18)h,辅助切口3~5 cm,术后无腹腔出血、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随访6~24月,大便5~12次/d;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在熟练掌握腹腔镜操作技术和开腹大肠切除技巧的前提下,完成腹腔镜辅助下全结直肠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结直肠息肉的疗效。方法良性息肉行腹腔镜辅助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腹腔镜辅助结肠镜下息肉切除困难者或有风险者可选用结肠镜辅助腹腔镜下肠段切除术,复杂病例采用混合术式(腹腔镜辅助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结肠镜辅助腹腔镜下肠段切除术)。结果腹腔镜辅助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14例,手术时间55~158min,平均103min。结肠镜辅助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2例,手术时间分别为182、206min。结肠镜辅助腹腔镜降结肠部分切除术(降结肠多发息肉,其中1枚息肉为无蒂息肉)1例,手术时间98rain。混合术式2例,手术时间分别为102、166min。19例术后随访10~48个月,平均28个月,无一例息肉残留、复发或再次手术。结论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结直肠息肉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间入路法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2年1月间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普通外科接受中间入路法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术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除1例(4.8%)因腹腔内严重粘连而中转开腹外.余20例患者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237.1±64.2)rain,术中出血量(90.0±77.7)ml,术后排气时间(2.7±0.8)d,术后住院时间(11.8±5.7)d。术后并发症3例(14.3%),其中吻合口瘘、淋巴漏和吻合口狭窄各1例。随访时间4~60(中位22)个月,死亡2例,其中1例于术后5个月死于肿瘤进展.1例死于多器官衰竭。结论应用中间入路法行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可简化手术步骤、维持外科层面、缩短手术时间,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经验较为丰富的单位开展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与肛管吻合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疗效。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12月对15例FAP施行全结直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与肛管吻合术。先行腔镜下全结直肠的游离,离断直肠,然后将回肠断端构建J形储袋,经肛门放置直线管状吻合器,拉下回肠,完成贮袋肛管吻合。结果 15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辅助下全结直肠切除术、回肠J型储袋与肛管吻合。手术时间(112. 4±32. 3) min,术后住院时间(9. 9±2. 5) d。术后病理4例息肉恶变。术后1例出现盆腔感染,穿刺引流后好转。15例平均随访28个月(3~60个月),术后随访1年时,大便次数(3. 3±1. 4)次/d,基本成形,无肿瘤复发及死亡。结论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与肛管吻合是治疗FAP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为9例FAP患者行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经验,并观察其安全性、术后患者康复情况及短期随访结果。同期5例开腹全结直肠切除术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及术中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160~250 min,平均195.56 min,略长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50~300 ml,平均138.89 ml,与开腹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口长度4~6 cm,平均5.11 cm,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2~4 d,平均2.78 d,显著优于开腹组;术后住院7~20 d,平均12.11 d,与开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例低位吻合患者出现吻合口漏,余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7~40个月,无肿瘤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死亡。结论:具有丰富的腹腔镜及开腹手术经验的术者行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术安全、可行,患者创伤小,康复快,近期效果良好,但尚需进一步的病例积累及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并拖出式直肠黏膜剥离术治疗FAP及U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并拖出式直肠黏膜剥离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及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自2007年12月至2009年9月,应用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治疗FAP9例及UC4例,除2例因直肠癌变行回肠造口外,其余11例均在腹腔镜下游离全结直肠后,将直肠外翻拖出后行直肠黏膜剥离,再将回肠J型储袋与齿线行手工吻合。结果 13例手术均在腹腔镜辅助下成功完成,平均手术时间(248.8±27.8)min,平均出血量(61.0±27.7)ml,辅助切口平均长度(3.8±1.0)cm,术后2~3d排气。所有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超过4个月,肛门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拖出式直肠黏膜剥离并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是可行、安全及微创的,在保证对疾病治疗彻底性的同时,能取得较满意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纤维结肠镜辅助下腹腔镜结肠手术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术中纤维结肠镜定位技术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中采用纤维结肠镜定位辅助完成全部7例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结果:术中采用纤维结肠镜定位后,3例乙状结肠息肉行单纯息肉切除术;2例乙状结肠息肉恶变行乙状结肠切除术;2例乙状结肠癌合并息肉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切除包括息肉在内的肠管)。结论:术中采用纤维结肠镜定位操作安全、定位准确,能降低因定位不准确而导致的手术失败,提高此类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全结直肠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05年5月~2008年10月,对13例家族性大肠息肉病和3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实施腹腔镜下全结直肠切除手术。其中2例合并下段直肠癌。前9例分离顺序为乙状结肠、直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盲肠;后7例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小肠"J"贮袋肛管吻合术10例,直肠癌根治回肠造口术2例,回肠-直肠吻合术4例。结果16例均成功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80~540min,平均269min。出血量50~500ml,平均200ml。术后排气时间12~48h。住院时间14~20d。无腹腔出血、粘连性肠梗阻、尿潴留、内脏血管器官损伤等并发症。全组随访4~38个月,除2例回肠造口外,余14例出院后3个月内大便6~15次/d,半年后大便能控制在3~6次/d。1例回直肠吻合者术后8个月复查直肠息肉复发,电切后随访2年未再发。2例直肠癌无切口种植转移,其中1例直肠癌术后8个月肝、肺转移死亡,另1例随访3年无肿瘤复发。结论腹腔镜下全结直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大肠息肉病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结肠镜诊治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2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及腹腔镜结合结肠镜处理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腹腔镜、结肠镜处理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直肠癌患者结肠镜检查结直肠息肉检出率为24.10%,显著高于同期结肠镜检查结直肠息肉的总检出率12.19%(P<0.01)。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术前、术中行结肠镜息肉切除术14例;术前结肠镜下注射亚甲蓝标记或术中结肠镜引导下,腹腔镜行直肠癌根治术的同时行含息肉结肠部分切除术5例;直肠癌合并升结肠息肉恶变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同时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息肉靠近直肠癌一并行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2例。结直肠息肉切除率为100%,无并发症发生。22例术后随访0.5~4年,2例死于肿瘤转移,20例存活,无肿瘤或息肉复发。结论:直肠癌患者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较高。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术前或术中有必要行结肠镜检查,根据息肉情况选择结肠镜息肉切除或腹腔镜下息肉切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直肠多发疾病患者行腹腔镜辅助下全结直肠切除术中的循证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3例腹腔镜辅助下行全结直肠切除术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即确定需要循证的护理问题,检索相关文献,对查出的文献进行分析,选出最佳证据,指导护理过程。结果患者手术经过顺利,术后无腹腔出血、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随访6~24个月,大便3~4次/d;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循证护理能提供临床护理的理论依据,使护理措施科学化,为手术成功及患者康复提供了基本保证,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腹腔镜下结直肠癌及肝转移癌一期同时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一期同时切除结直肠癌和肝转移癌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完成的腹腔镜下结直肠癌和肝转移癌一期同时切除手术的1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对该术式的可行性(中转开腹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安全性(术后并发症)及疗效(术后恢复、复发及生存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全组11例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无中转开腹病例。手术时间(284.6±28.8) min,术中出血量(322.7±75.4) 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9±0.7) d,术后住院时间(12.3±1.9) d。全组患者术后未出现肠瘘、胆瘘、腹腔大出血、腹腔感染及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3~35月,除1例患者因肿瘤转移死亡外,其余病例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对于经过选择的合适病例,腹腔镜下同时切除结直肠癌和肝转移癌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治疗32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3例;平均(56±22)岁,中位年龄56.8岁;Dukes分期A期2例、B期13例、C期17例。结果:30例顺利完成腹腔镜辅助手术,其中Miles术6例,Dixon术24例,中转开腹2例。手术时间平均(180±5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00±100)ml;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平均(48±12)h;术后无出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6例患者出现轻度尿潴留,4例发生吻合口漏,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住院(8±2)d。结论:熟悉解剖结构,腹腔镜操作技术熟练,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操作安全、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辅助腹腔镜胃癌D:根治术中的淋巴结清扫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中心胃肠外科2010年12月至2012年9月间,采用自行设计的手术操作系统所实施的111例手辅助腹腔镜胃癌D: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自左向右、伴随肿瘤一并完整切除的淋巴结清扫模式(逆向卷席式淋巴结清扫模式),即手辅助腹腔镜下完成胃近端区域淋巴结清扫后,在预切除线切断胃或食管,将切除组织移出腹腔外,在直视下完成其他区域的淋巴结清扫.完整切除肿瘤组织,最后进行消化道重建。结果全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6.8±0.3)em;术中出血量(238.4+113.6)ml;手术时间(171.9±23.3)min。手术切缘残端均无癌残留,病理检获淋巴结数(17.2+5.7)枚/例。术后并发症10例(9.0%),围手术期死亡1例(0.9%);术后住院时间(10.1±3.7)d。结论逆向卷席式淋巴结清扫模式可以避免开腹与腹腔镜手术模式的多次转换,有利于手辅助腹腔镜胃癌D:根治术操作流程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两孔全胸腔镜手术在老年肺部疾病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2009年10月~2013年12月,采用两孔全胸腔镜手术治疗48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其中肺叶切除术6例,肺楔形切除术22例,肺大疱切除及胸膜固定术20例。结果45例两孔完成手术,1例中转开胸手术,2例改为三孔手术。手术时间20~180 min,(52.6±33.8)min。术中出血量10~250 ml,(75.3±52.9)ml。术后胸腔引流时间5~14 d,(7.2±3.2)d。术后住院时间8~16 d,(10.4±3.8)d。术后肺持续漏气6例,肺不张2例,肺部感染3例,心律失常5例,余患者术后恢复顺利。结论对老年患者行两孔全胸腔镜手术诊治胸部疾病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行腹腔镜保胆取息肉术治疗胆囊息肉的临床效果与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为29例胆囊息肉患者行腹腔镜保胆取息肉术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患者共取出息肉63枚,息肉直径3.512.9 mm,其中胆固醇性息肉23例(79.3%),炎性息肉2例(6.9%),腺瘤样增生2例(6.9%),腺瘤2例(6.9%),腺瘤患者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平均(58.3±12.1)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0.3±3.1)ml,术后平均住院(4.2±0.8)d。术后随访612.9 mm,其中胆固醇性息肉23例(79.3%),炎性息肉2例(6.9%),腺瘤样增生2例(6.9%),腺瘤2例(6.9%),腺瘤患者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平均(58.3±12.1)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0.3±3.1)ml,术后平均住院(4.2±0.8)d。术后随访636个月,1例(3.4%)息肉复发,余者均未发生异常。结论:腹腔镜下保胆取息肉术治疗胆囊息肉具有患者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等优点,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右侧入路应用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9月间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的17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右侧入路92例(右侧入路组),左侧入路86例(左侧入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并根据体质量指数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对于体质量指数大于或等于24 kg/m^2的患者,右侧入路组(35例)较左侧入路组(31例)手术时间缩短[(227±17) min比(262±23) min],术中出血量减少[(73±9) ml比(84±8)ml],清扫的淋巴结数增多[(35±4)枚比(30±5)枚],术后镇痛药使用时间缩短[(2.1±0.1)d比(2.6±0.4)d],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提早[(2.2±0.2)d比(2.8±0.6)d],肠功能恢复加快[(3.6±0.3)d比(4.2±0.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及总住院费用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体质量指数小于24 kg/m^2的患者,右侧入路组(57例)与左侧入路组(55例)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术后随访3~24个月,无一例肿瘤复发或死亡.结论 右侧入路对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尤其是对于肥胖患者,右侧入路较左侧入路手术用时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且能清扫更多的淋巴结。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辅助结肠次全切除在重度功能性便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结肠次全切除(laparoscopic assisted subtotal colectomy,LASC)联合改良Duhamel手术治疗重度功能性便秘(severe functional constipation,SFC)的效果。方法2005年6月~2007年10月,我们对100例SFC患者行LASC联合改良Duhamel手术,在腹腔镜下完成全结肠游离,在下腹部做小切口进腹,行保留回盲部的结肠次全切除,升结肠直肠侧侧吻合。结果LASC完成98例,中转开腹2例。98例LASC腹腔镜下手术时间(76±23)min(48~125min),总手术时间(170±42)min(140~225min),术中出血量(35±18)ml(10~160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42±12)h(25~52h),无切口感染、吻合口漏等并发症。术后1周内,2例轻度脱水,2例不全性小肠梗阻,经保守治疗缓解。96例无并发症者术后住院时间(7.0±1.5)d(5~11d)。术后1年,90例便秘症状均明显缓解(大便次数1~3次/d),7例腹泻(大便次数4~6次/d),3例有轻度便秘复发(大便次数2~3d一次)。术后1年胃肠生活质量(GIQOL)指数(109±20)分(满分144分),而术前仅为(94±23)分。83例对排便频率感到满意。结论LASC联合改良Duhamel手术是治疗SFC的有效方法,LASC创伤小,对机体内环境影响少,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符合损伤控制的理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直肠肿瘤致结肠梗阻支架植入治疗后再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行支架植入治疗的21例结直肠肿瘤致急性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支架植入情况、肠梗阻症状、相关疾病缓解情况、腹腔镜手术结果等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21例左半结肠梗阻患者中17例支架植入成功;支架植入后肠梗阻症状均在24h内得到缓解。支架植入后患者Alb、Hb获得明显改善,酸碱失衡、水电解质紊乱获得纠正,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缺血、肺部感染均有明显改善,麻醉风险明显降低(P〈0.05)。心律失常、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内科疾病则改善不明显(P〉0.05)。4例支架植入治疗失败患者,1例支架导致结肠穿孔,3例因完全梗阻未能植入,均行急诊Ha~mann手术。所有肠梗阻症状缓解患者顺利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手术时间为(142±38)min,出血量为(29±11)mL,远切缘距肿瘤距离为(3.8±0.3)em,左髂区斜切口长度为(6.2±2.8)cm。术后无吻合口瘘发生,排气时间为(2.4±0.6)d,进食时间为(3.8±1.6)d,术后住院时间为(17±4)d。21例患者随访6个月至2年,1例术后1年因脑血管意外死亡;2例发生肿瘤肝转移,目前仍在维持化疗中。其余18例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肿瘤导致的结直肠梗阻经支架植入治疗使肠梗阻缓解后再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腔镜下甲状旁腺全切(endoscopic total parathyromectomy,ETP)联合部分甲状旁腺组织前臂移植(parathyroid tissue autotranspIantafion,PTA)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2004年6月-2009年6月72例SHPT经胸前路径行腔镜下全部甲状旁腺切除,同时将20枚1-1.5mm。大小的健康甲状旁腺组织移植于患者前臂肌膜下。结果71例ETP联合PTA顺利完成,无术中及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平均119.9rain(85-155rain),术中出血量平均39.7ml(10-60m1),下床时间平均1.2d(0.5-2.0d),住院时间平均4.7d(3-8d)。1例因术中出血中转开放手术,术后发现声音嘶哑,经保守治疗后缓解。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生化检查(甲状旁腺激素、碱性磷酸酶、血钙、血磷等指标)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72例随访10个月-5年,平均3.8年,2例术后甲状旁腺亢进症状复发,二次手术后痊愈。结论ETP联合PTA治疗SHPT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