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目前临床上对急性脑梗死分型的方法颇多,其中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OAST)亚型分类标准是国际上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分类标准,国内外应用较普遍。研究显示,TOAST分型法不仅是一种病因学分型方法,还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分层、治疗决策的选择、疾病预后等密切相关,因此对其深入性研究有着极为广泛、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钠肽与急性脑梗死改良TOAST分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20例脑梗死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人群测定血浆脑钠肽(BNP),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改良TOAST分型。发病第28天脑梗死患者进行Barthel指数评分,按照Barthel指数分为轻度依赖组、中度依赖组、重度依赖组。分析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浆BNP的差异,分析血浆BNP与改良TOAST分型的关系。分析轻度依赖组、中度依赖组、重度依赖组血浆BNP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血浆BN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按照改良TOAST分型,心源性脑栓塞(CE)型最高,其次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型、不明原因型(SUD)型,小动脉型(SAD)最低。在以Barthel指数分组中,重度依赖组血浆BNP最高,其次是中度依赖组、轻度依赖组。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BNP水平在改良TOAST分型的不同亚型中不同,说明脑梗死各亚型在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中存在差异,血浆BNP水平检测可协助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CISS分型应用价值,并比较其与TOAST分型的差异及意义.方法 2010年3月5日至2012年3月4日住院治疗的2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由2位高年资主治医生盲法进行CISS分型及TOAST分型;对分型不一致患者交由全科讨论后确定;比较分析两种分型法各亚型的构成比、差异.结果 ①CISS分型各病因学亚型的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主动脉弓粥样硬化2例,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166例)168例(70%),穿支动脉疾病24例(10%),不确定病因型10例(4.2%),心源性脑卒中型36例(15%),其他病因型2例(0.8%).其中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根据其病因进一步分为: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共计82例(占49.4%),动脉到动脉栓塞共计59例(占35.5.%),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共计22例(占13.3%),混合型有3例(占1.8%).②TOAST分型各亚型按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共计120例(占50%),小动脉闭塞型共计51例(占20.1%),不明病因型共计33例(占13.9%),心源性栓塞型共计34例(占14.2%),其他明确病因型有2例(占0.8%).③所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CISS及TOAST分型时,有68例(28.33%)患者的分型发生变化.结论 CISS分型与TOAST分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与TOAST分型相比,CISS分型在反映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面更准确,更有利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分析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发病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为预防青年缺血性卒中提供参考.方法 青年(18~45岁)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215例,其中男176例(81.86%)、女39例(18.14%).回顾性分析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吸烟史、饮酒史、卒中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卵圆孔未闭、房颤等可致心源性卒中的心脏疾病)、睡眠呼吸暂停、高尿酸血症病史,血液指标(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等).比较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上述各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影响因素.据临床特点及影像学[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头颅血管CTA和(或)MRA或DSA、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实验室检查进行病因分型(TOAST分型),比较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的TOAST分型比例.结果 男女性青年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睡眠呼吸暂停、高脂血症所占百分比比较,P均<0.05;糖尿病、心脏病、家族史所占百分比比较,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高尿酸血症为男女青年患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影响因素.TOAST病因分型中,男性、女性青年缺血性卒中均以SAA、LAA多见,两组比较,P>0.05.两组SOE比较,P<0.05,均以烟雾病多见.结论 青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青年缺血性卒中男性患者吸烟、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睡眠呼吸暂停、高脂血症方面的暴露高于女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高尿酸血症为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均以SAA、LAA多见,女性SOE型患者多于男性.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病人中由于地域的不同、年龄的不同以及病情发展变化的不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所起的作用,比较其可能存在的差异.方法 根据地域的不同分为江苏昆山组、山西太原组.根据年龄的不同分为青年组、中青年组、老年组.根据病情的发展变化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分别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太原市急性脑梗死病人有关危险因素中的吸烟、酗酒、三酰甘油异常人数比均高于昆山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有心房纤颤人数比低于昆山病人(P<0.05).与中青年病例组相比,老年组中有心房纤颤人数比多于中青年组(P=0.004);与老年组相比,吸烟人数比在中青年组较高(P=0.048).多元回归分析:进展性脑梗死病人中的糖尿病人数比、低密度脂蛋白异常人数比均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地域组相比,吸烟、酗酒以及三酰甘油异常是太原急性脑梗死病人的重要危险因素,心房纤颤是昆山病人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是青中年脑梗死病人的重要危险因素,心房纤颤是老年病人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异常可能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不同性别脑卒中病人常见危险因素及类型。方法分析不同性别脑卒中病人危险因素及卒中类型的差异,并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TOAST分型。结果女性脑卒中病人的平均年龄高于男性,高血压和心房颤动是女性脑卒中病人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和饮酒是男性卒中病人的重要危险因素。脑梗死及脑出血中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不同性别缺血性卒中病人TOAST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男、女脑卒中病人常见发病危险因素及类型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9.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的表达及与TOAST分型和OCSP分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4年11月该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0例(研究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10例(对照组),测量所有入选者血清IL-6水平,并观察其与TOAST分型和OCSP分型的关系。结果研究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OAST分型:心源性栓塞型(CE)血清IL-6水平最高,其次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AT),然后为不明原因型(SUD),最少的为小动脉型(SAD),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均P0.05);OCSP分型:IL-6水平最高为完全前循环梗死型(TACI),其次为后循环梗死型(POCI),然后为部分前循环梗死型(PACI),最少为腔隙性梗死型(LACI),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均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IL-6水平会出现改变,且不同TOAST分型和OCSP分型表达水平不同。 相似文献
10.
<正>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包括预防和治疗系统并发征,包括可以影响其病程的脑梗死发生7d内的相关因素感染(stroke-assoc iatedinfection,SAI)[1]。尽管SAI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最常面临的医疗问题,但是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关注的是发生在入院48h后的院内获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与急性脑梗死(ACI)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72小时内发病的ACI患者120例及正常对照组84例,分别检测血浆ET-1、空腹血糖、血脂7项、血压,并采用欧洲卒中评分(ESS)对发病初ACI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ACI组血浆ET-1为(183.27±56.63)pg/ml,对照组为(156.47±34.24)pg/ml,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ACI组内,按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史分组比较ET-1,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ESS及血脂7项与ET-1进行偏相关分析,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ACI患者早期血浆ET-1增高,提示ET-1可能参与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但其与脑血管病常见危险因素的关系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65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70例非脑梗死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颈动脉内径及脑梗死危险因素间的差异。结果两组研究对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77.5%),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15.0%),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7.5%)。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两组研究对象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间差异间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控制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各种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性质与各种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57例,对患者的年龄、高血压、吸烟、饮酒、血糖、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颈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进行记录,使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结果 分析后发现,不同年龄阶段,IMT存在差异,各年龄段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IMT值与LDL之间:R=23.328、标准化系数=0.810(t=13.415、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LDL的相关系数为:Sig=0.009,Exp(B)=4.758;与Fg的相关系数为:Sig=0.028,Exp(B)=0.999.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IMT逐渐增厚,成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浆纤维蛋白原(Fg)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具有相对独立性,对其进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脑梗死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炎症因子基因表达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28例脑梗死患者、65例对照组外周血进行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的测定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情况。结果脑梗死组IL-6、IL-10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不稳定斑块、高度狭窄的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稳定斑块组IL-6mRNA、TNF-α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L-10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基因表达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及其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VC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我院收治的78例经中文版蒙特利尔量表( MoCA)评定存在VCI的脑梗死患者作为VCI组,67例同期住院的不存在VCI的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VCI相关影响因素,包括高龄(≥70岁)和低教育(≤6年)所占比例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血管狭窄(>50%)、左侧梗死、多次梗死、大面积梗死、脑白质疏松、吸烟、酗酒、脑萎缩发生率,并将脑梗死后VCI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MoCA各项评分及总分。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VCI组患者高龄(≥70岁)、低教育(≤6年)所占比例及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狭窄(>50%)、左侧梗死、多次梗死、大面积梗死、脑白质疏松、酗酒、脑萎缩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70岁)〔OR=5.971,95%CI (0.750,0.902)〕、左侧梗死〔OR=4.861,95%CI (1.244,9.779)〕、糖尿病〔OR=3.563,95%CI (1.181,9.336)〕、血管狭窄(>50%)〔OR=3.013,95%CI (1.272,13.481)〕、大面积梗死〔OR=10.063,95%CI (1.416,33.295)〕、脑白质疏松〔OR=3.361,95%CI (1.580,16.339)〕、脑萎缩〔OR=2.794,95%CI (1.518,16.593)〕、酗酒〔OR=2.421,95%CI (2.403,55.444)〕及多次梗死〔OR=4.538,95%CI (1.165,13.550)〕是脑梗死后VCI的危险因素( P<0.05)。两组患者语言流.能力、命名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定向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VCI组患者记忆能力、视空间执行能力、注意及计算能力评分及MoCA总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高龄(≥70岁)、左侧梗死、糖尿病、血管狭窄(>50%)、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与非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非高血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亚型和预后。方法:根据高血压病史将97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高血压组(516例)和非高血压组(460例)。对危险因素、脑梗死亚型和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高血压组既往脑梗死史、腔隙性脑梗死和后循环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非高血压组高龄、心血管病和糖尿病明显多于高血压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和高龄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和后循环梗死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VC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我院收治的78例经中文版蒙特利尔量表( MoCA)评定存在VCI的脑梗死患者作为VCI组,67例同期住院的不存在VCI的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VCI相关影响因素,包括高龄(≥70岁)和低教育(≤6年)所占比例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血管狭窄(>50%)、左侧梗死、多次梗死、大面积梗死、脑白质疏松、吸烟、酗酒、脑萎缩发生率,并将脑梗死后VCI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MoCA各项评分及总分。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VCI组患者高龄(≥70岁)、低教育(≤6年)所占比例及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狭窄(>50%)、左侧梗死、多次梗死、大面积梗死、脑白质疏松、酗酒、脑萎缩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70岁)〔OR=5.971,95%CI (0.750,0.902)〕、左侧梗死〔OR=4.861,95%CI (1.244,9.779)〕、糖尿病〔OR=3.563,95%CI (1.181,9.336)〕、血管狭窄(>50%)〔OR=3.013,95%CI (1.272,13.481)〕、大面积梗死〔OR=10.063,95%CI (1.416,33.295)〕、脑白质疏松〔OR=3.361,95%CI (1.580,16.339)〕、脑萎缩〔OR=2.794,95%CI (1.518,16.593)〕、酗酒〔OR=2.421,95%CI (2.403,55.444)〕及多次梗死〔OR=4.538,95%CI (1.165,13.550)〕是脑梗死后VCI的危险因素( P<0.05)。两组患者语言流.能力、命名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定向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VCI组患者记忆能力、视空间执行能力、注意及计算能力评分及MoCA总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高龄(≥70岁)、左侧梗死、糖尿病、血管狭窄(>50%)、大面积梗死、脑白质疏松、脑萎缩、酗酒、多次梗死为脑梗死后VCI的危险因素,且VCI早期以记忆能力、视空间执行功能力、注意及计算能力下降为主。 相似文献
18.
《心脑血管病防治》2015,(5)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的亚型构成特点及其与OCSP分型的关系。方法连续登记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68例,比较TOAST分型和OCSP分型的特点。结果 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119例(32.34%),小动脉闭塞型和不明原因型各114例(30.98%),心源性19例(5.16%),其他2例(0.54%);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和不明原因型在OCSP亚型分布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表现为以腔隙综合征为主的多种临床表型。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和不明原因型是TOAST分型中的主要类型。OCSP分型不能提示病因。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发病危险性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发病危险性的关系。方法200例脑梗死患者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和欧洲脑卒中量表评分等指标,并与100例健康对照者相比较。结果脑梗死组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18.54±6.28μmol/L比10.35±3.64μmol/L,P<0.001);脑梗死组叶酸与维生素B12水平(分别为4.62±2.48μg/L、246.4±86.2ng/L)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36±1.58μg/L、348.3±58.4ng/L,P<0.001)。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发现同型半胱氨酸为脑梗死的独立致病因素。脑梗死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欧洲脑卒中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684,P<0.001),即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呈正相关。脑梗死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血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呈负相关(r=-0.448,P<0.001;r=-0.264,P<0.01)。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增加了脑梗死的发病危险性,并可加重其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