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MGIST)的CT表现及其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MGIST的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1例MGIST均为单发,发病部位包括胃11例,小肠7例,直肠3例。根据MGIST的形态与生长方式可将其CT表现分为4型:腔外型9例,腔内型3例,腔内外型4例,以及厚壁型5例。肿瘤直径小于5cm者5例,而大于5cm者16例。除2例肿瘤表现为均匀密度外,其余19例肿瘤为不均匀密度,伴有明显坏死、囊变及不规则形或分叶状边缘。增强扫描肿瘤呈中度或显著不均匀强化。瘘道形成与瘤内钙化各见于2例。CT扫描发现肝转移2例,网膜转移1例及伴发肠梗阻2例。结论MGIST随其生长方式而有不同的CT表现,而这些影像特征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方法 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对照.结果 位于食管1例,胃7例,小肠12例,结肠5例,肠系膜4例,由于肿瘤巨大,不能分辨来源1例,多发2例,起自胃肠道及其系膜.肿瘤最小1.5 cm×1.5 cm×1.0 cm,最大约45 cm×45 cm×32 cm.32例中恶性21例,潜在恶性6例,良性5例.肿瘤平扫密度不均匀,2例可见钙化.17例肿瘤与周围脏器分界不清;增强扫描根据肿瘤的强化方式,分3种类型:I型,动脉期大致均匀强化,延迟扫描肿瘤全部强化,静脉期强化略高于动脉期.II型,肿瘤实性部分结节状强化,结节之间可见线状低密度影.III型,动脉期肿瘤周边线状强化,静脉期强化范围增大,呈"花环状",延迟扫描肿瘤中心低密度区仍无强化.结论 CT表现与大体病理标本有很好的相关性,在GIST的诊断、分期及随访中很有价值,但确诊仍需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增强CT中不同部位胃原发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形态学定性和定量指标对胃原发GIST术前危险度评估的分类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1年9月—2020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3例具有完整术前CT增强扫描图像的胃原发GIST病灶,根据危险度分级将病灶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按照原发病灶部位分为胃底、胃体、胃窦组。分析3个部位组增强CT中胃原发GIST形态学定性(生长方式、轮廓、边界、有无破裂、坏死或囊变、溃疡、钙化、肿大淋巴结、器官侵犯、粗大血管征、强化方式以及强化均匀度)和定量指标[(1)病灶CT值,包括平扫(CTN)、动脉期(CTA)、静脉期(CTV)、延迟期(CTD)、增强峰期(CTmax)、动脉期绝对增强值(CTA-N)、静脉期绝对增强值(CTV-N)、延迟期绝对增强值(CTD-N)、静脉期同平扫的比值(CTV/N)以及延迟期同静脉期的比值(CTD/V)。(2)病灶形状:角A、角B、角C、角D、最长径(DAB)、肿瘤形状角度比值(SAR)],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风险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胃底组在边缘(χ2=12.604...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多层CT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多层CT影像学特征及术前多层CT在预测GISTs良恶性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6例GISTs的术前多层CT和病理诊断资料,并对肿瘤发生部位及各项CT特征(生长方式、强化和瘤内坏死程度)与病理恶性度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胃GISTs25例(占63.9%)、小肠12例(占33.3%)及结肠1例(占2.8%)。其中,24例GISTs(66.7%)为高度恶性,12例(33.3%)为低度恶性。CT影像与病理对照分析,肿瘤形态不规则、浸润性生长和严重瘤内坏死更多见于高度恶性胃肠道GISTs(P〈0.05);肿瘤生长部位和强化程度与GISTs的恶性程度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GISTs的多层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轮廓、生长方式和坏死程度对预测GISTs恶性程度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23例,临床表现及CT表现(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边缘、生长方式、增强特点、邻近脏器受侵、转移、腹水等征象)。结果23例均为单发,16例良性、7例恶性;病变位于胃11例,小肠8例,结肠3例,直肠1例;肿瘤直径0.8~15.9cm,平均7.3cm大小。18例呈圆形或类圆形,5例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边界较清。均匀性强化12例,11例不均匀强化。腹水2例,肝转移2例,1例腹腔淋巴结转移。结论良性胃肠道间质瘤CT特征为胃肠道壁的软组织肿块,肿瘤多比较小,圆形,边缘光整清楚,密度均匀,增强后呈均匀轻度强化。恶性GIST常见腹水、肝内转移灶、分叶状肿块、中心液化坏死及不均匀明显强化等征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结果本组中胃间质瘤7例,小肠间质瘤16例,结肠间质瘤2例,直肠间质瘤1例,难以确定部位者5例。31例中良性3例,交界性6例,恶性22例。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均匀实性者6例,不均匀实性者14例,囊实性混合者11例,有2例有钙化灶。增强扫描有3例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内有斑点状变性坏死灶;25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肿块内可见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区。3例良性者为均匀类圆形实性肿块,直径<5cm。交界性与恶性者形态、大小、密度等无明显差别,肿瘤直径均>5cm。结论对胃肠道间质瘤CT检查有助于发现肿块,定位准确,帮助判断肿瘤的良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以及与肿瘤危险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并与肿瘤危险程度分级进行对照。结果 极低危险组4例,低度危险组18例,中度危险组17例,高度危险组14例。性别、年龄与肿瘤的危险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的大小、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有无转移灶与肿瘤的危险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的生长部位、生长方式及与胃肠道是否相通与危险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的大小、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有无转移可以判断肿瘤的危险程度,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42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26例,小肠12例,乙状结肠及直肠各1例,肠系膜2例。肿块横径1.2~22.0cm,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多向消化道腔外生长。平扫密度均匀8例,均匀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34例,呈不均匀强化,其中1例见点状钙化。CT检出肝脏转移1例,椎体及肾脏累及1例,前列腺受累1例,输尿管受累1例。本组病例术前诊断准确率为93.9%(39/42)。误诊为腹腔占位1例,后腹膜肿瘤1例,胃癌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能较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特征,以及与胃肠道的关系,并了解周围组织浸润情况,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5~78岁,平均48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者20例,腹部包块者9例,黑便者11例,肠梗阻者3例,贫血症状者7例。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与肿瘤危险程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以及与肿瘤危险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并与肿瘤危险程度分级进行对照。结果:42例中胃部24例,小肠12例,结肠1例,胃肠外5例,4例见肝转移。高度危险17例,中度危险12例,低度危险12例,极低危险1例。肿瘤发病部位与肿瘤的危险程度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5)。肿块大小与肿瘤的危险程度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肿块形态、边缘情况、密度及强化方式与肿瘤的危险程度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块生长方式及强化程度与肿瘤的危险程度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点,肿瘤发病部位、大小、形态、边缘情况、密度、强化方式可用于判断肿瘤危险程度,对治疗方案和随访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影像学表现,探讨CT征象对侵袭危险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的GISTs 58例.X线检查11例,CT检查52例,其中5例同时行X线和CT检查.影像征象由2名高级职称医师阅片确认,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58例病理上良性18例,恶性40例.良恶性间质瘤在病灶大小、边缘轮廓、生长方式、强化方式、强化程度、远处转移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5 cm)、边缘分叶、混合型或腔外型生长、强化不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周围浸润和远处转移对恶性间质瘤诊断的敏感度分别 为82.5%、69.4%、94.4%、83.3%、86.8%、36.1%、25.0%,特异度分别为72.2%、93.8%、43.8%、68.8%、78.6%、100%、100%,准 确度分别为79.3%、76.9%、78.8%、78.8%、78.8%、55.8%、48.1%.结论 GISTs有较明显的影像学表现及特征,CT征象对其良恶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We report on two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 The important tumor size and the marked tissular hypersignal seen on T2-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MRI)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magnetic resonance (MR) features strongly indicating diagnosis of GIST.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0例直肠间质瘤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结果:10例直肠间质瘤中恶性7例,交界性3例。肿瘤均位于直肠中下段,肿块最大径3~9cm,平均5.8cm。CT表现为盆腔内边界清楚的类圆形肿块,呈腔内外膨胀性生长,实性部分中度强化,肿块局部与直肠壁相连,其中8例呈锁征,6例病灶内可见低密度坏死灶,坏死区与肿块实质区分界模糊。10例均未见腹盆腔肿大淋巴结及肝或腹膜转移。结论:直肠间质瘤具有相对特征性的CT表现:肿块呈腔内外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肿块部分与直肠关系密切,呈锁征。掌握这些CT表现有利于提高直肠间质瘤的诊断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的X线和CT表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钡餐造影和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钡餐造影和CT表现,其中经数字化胃肠钡餐造影15例,多层螺旋CT检查16例。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中,胃部16例,小肠14例,直肠1例。恶性20例,良性10例,交界性1例。良性肿块直径均小于5cm10例(10/10),恶性肿块直径大于5cm17例(17/20),小于5cm3例(3/20)。钡餐造影表现为胃肠黏膜皱襞推压变平或破坏13例(13/15),偏侧性充盈缺损或肠壁不清、缺失、肠腔狭窄14例(14/15),病变区可见溃疡形成,位于腔外或部分腔外6例(6/15)。CT均可见软组织块影(16例),位于腔内或腔外,呈圆形或分叶、不规则形。良性密度均匀,呈均匀性强化,恶性密度大部分欠均匀,肿块内可见低密度坏死灶11例,明显不均匀强化,胃间质瘤肿块内可见钙化影5例。结论:钡餐造影和CT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偏侧性腔壁不清或缺失以及肠腔狭窄,黏膜皱襞推压变平或消失,肿块内的钙化及腔外钡斑或溃疡是其诊断重要的征象,CT在诊断和鉴别良、恶性上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IST)的MS CT征象与其危险度评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GIST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21例中,极低危险度3例,低危险度9例,中危险度2例,高危险度7例.CT能明确肿瘤部位.极低危险度和低危险度的GIST肿瘤直径<5 cm,形态规则,腔内生长,密度均匀,强化均匀;中危险度的GIST肿瘤直径>5 cm,形态规则,密度较均匀;高危险度的GIST病灶直径多>5 cm,多呈腔内外生长,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坏死区无强化.结论:CT扫描能清楚显示GIST的发生部位、肿块大小、形态、密度及生长方式,对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imaging features of anorect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with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correlation. CONCLUSION: Anorect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re mesenchymal neoplasms that typically arise in the muscularis propria of the intestinal wall. The cross-sectional imaging appearance is that of a well-defined mural mass that may have an exophytic component and may invade adjacent structures. A prominent intraluminal component is a rare fe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