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中缺血修饰清蛋白(IMA)水平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变化规律,从而评价IMA在PCI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心内科拟诊为ACS并择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50例患者的标本,检测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0min、6h、12h血清中IMA的浓度的变化。结果 PCI术后即刻IMA水平继续较术前增高,且与PCI术中球囊扩张次数、扩张压力、扩张时间呈正相关,30min IMA水平开始下降,6h渐降至正常,12h恢复到基线水平。结论 IMA水平与心肌缺血程度呈正相关,并为临床上PCI手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手术效果的判定和手术成功率的评估提供客观的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缺血修饰清蛋白(IMA)是机体缺血时血清清蛋白末端序列发生改变所形成的生化产物,其可在心肌缺血早期诊断,与其他生化标志物联合检测能提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的诊断价值,以及对ACS的预后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但IMA有诊断时间窗窄、特异性不高的特点,限制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现就IMA的临床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方法:治疗组48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对照组28例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两组患者术前24h,术后4h、术后24h和1周分别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结果:治疗组术后QT间期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QT间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支架置人术后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降低。  相似文献   

4.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PCI)是对在12h以内发生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除药物溶栓治疗外的另一种更安全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方式。从症状出现到再灌注的时间是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预测因素,所以临床应尽量使从患者就诊到球囊充盈的时间小于90min。我们合理安排了急诊PCI术前准备工作,制订了术前准备护理程序,缩短了术前准备时间,为患者尽快进入介入室行PCI术创造了有利条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PTCA手术前后临床和心电图的变化。方法 45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行PTCA手术的患,对其手术前后心电图的ST段偏移、QTc、T波、心律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术中并 的发生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PTCA术后,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患,心电图ST段偏移减轻(P〈0.05),QTc缩短(P〈0.05),T波亦有明显改变。(2)患临床症状大多在开通即刻减轻直到消失。(3)  相似文献   

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均采用手工或机械压迫的方法对股动脉穿刺点进行止血,加压包扎及卧床制动时间较长,增加了出现并发症的危险.血管闭合装置可以快速止血并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因此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国内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经验不多.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中国人PCI术后应用一种常用的血管闭合装置-Angio-sealTM血管闭合器进行止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心理问题筛查问卷、自我管理知识问卷和一般资料调查表,对200例支架植入术后6~12个月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得分为(80.48±12.08)分,得分率为59.61%,且受自我管理知识、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心理因素的影响。结论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处于较低水平,且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这为制订自我管理干预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的社会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医学应对问卷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对428例PCI术后3年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组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发生率为70.3%,在职业和工作、家庭外的社会活动、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方面达到正常的比例较低。影响社会功能的因素为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屈服应对、总体社会支持水平、家庭人均月收入、睡眠质量(P<0.05)。结论 PCI术后患者远期社会功能状况还有待改善,应针对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改善PCI术后患者远期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Perclose血管缝合器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日趋成熟,但经股动脉径路手术患者回病房后需卧床12~24小时,与卧床相关的并发症及身体不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冠状动脉造影(CAG)和介入治疗(PCI)的更广泛开展.血管缝合器的应用改善了这一现象,本研究旨在评价Perclose血管缝合器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近年来的发病率显著增加。现代治疗已使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加支架置入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不留瘢痕等特点.在降低了冠心病病死率的同时,也缩短了住院时间,使治疗的结局更多的是经缓解后的存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仅以病死率作为研究终点则不能很好地评价治疗效果,还应注重恢复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生存质量已作为衡量PTCA加支架置入术患者治疗效果的一个新的重要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陈旧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长期疗效。方法选取7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合并不同程度并发症的患者,介入组42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药物组36例常规药物治疗,对比治疗1后年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及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年之后,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介入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与药物组相比,介入组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 PCI可明显缓解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1989年加拿大医生Campeau[1]成功行首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初步验证了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TRI)检查与治疗的可行性.1993年,Kiemenij等[2]报道了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确立了TRI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地位.现TRI技术已在临床中广泛开展.Bagger等[3]研究显示,经桡动脉穿刺是进行介入性和诊断性冠状动脉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替换途径.相对股动脉穿刺,TRI易于接受,具有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特点[4-5].TRI术后桡动脉穿刺部位局部压迫止血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术后康复.现对经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对TRI术后患者止血护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的左心房容积追踪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治疗前、后左心房功能的变化。方法分别于PCI术前和术后3个月应用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通过左心房容积追踪技术分别获得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最小容积(LAVmin)、收缩期左心房充盈速率峰值(dv/dtS)、舒张早期左心房排空速率峰值(dv/dtE)及舒张晚期左心房排空速率峰值(dv/dtA),并计算左心房排空分数(LAEF),同时测量30例正常人的相同参数作为对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MI组术前患者dv/dtS、dv/dtE、LAEF、LVEF均明显减低(P<0.05),LAVmax、LAVmin均明显增大(P<0.05),dv/dt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较,患者dv/dtS、dv/dtE、dv/dtA、LAEF、LVEF均升高(P<0.05),LAVmin明显减低(P<0.05),LAVmax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术后3月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v/dtS、dv/dtE减低,LAEF、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Vmax、L...  相似文献   

14.
中药防治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研究证实,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术后血管再狭窄主要包括血栓期、炎症期、增生期、基质沉着、血管重塑期[1],已成为严重影响远期疗效的主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中药有多成分、多效应的特点,已有研究显示,中药可作用于血管再狭窄的多个病理环节,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对230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湿敷,观察穿刺疼痛及外周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选择右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作为穿刺点,以穿刺点为中心用3cm×4cm的纱布浸透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湿敷,1h后进行桡动脉穿刺和导管操作。本组共发生重度疼痛5例,外周血管痉挛8例,前臂肿胀2例,拔鞘过程发生迷走神经反射1例,术后没有发生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的患者。此法可以减轻桡动脉穿刺时的疼痛,降低经桡动脉行PCI患者治疗时外周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术(PCI)后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变化与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的关系.方法 因STEMI 行急诊PCI 患者25 例,术后第1 、3 、7 、14 、28 天时采集肘静脉血,测定血清VEGF 含量.第28 天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VEGF 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MI 后第3 天患者VEGF 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0.05 ),第14 天左右达高峰,第28 天时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第28 天时,血清VEGF 与LVEF 呈正相关.结论 AMI 患者行PCI 治疗后,血清VEGF 水平明显持续升高,与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及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有关,可改善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Angio-Seal血管闭合器和Starclose闭合器在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封堵穿刺点的即刻成功率、术后24小时及术后1周与穿刺有关并发症。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77例,其中135例予Angio-Seal血管闭合器封堵穿刺点,142例予Starclose血管闭合器封堵穿刺点,比较二者术后即刻封堵成功率、术后24小时及1周内穿刺点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局部皮肤破溃感染、动脉夹层、迷走反射等与穿刺有关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手术成功率、止血时间及制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Starclose组与穿刺有关并发症6例,Angio-Seal组14例(P〈0.05)。术后1周Starclose组与穿刺有关并发症8例,Angio-Seal组18例(P〈0.05)。结论 Starclose血管闭合器封堵股动脉穿刺点较Angio-Seal闭合器更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冠心病血管重建患者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及预后。方法入选2003年7月1日至2005年9月30日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PCI或CABG)存活出院并完成随访的5461例患者,根据有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无危险因素组376例,有危险因素组5085例。记录患者临床基础资料、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随访期间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结果男性占76.9%(4199例),平均年龄(60.0±10.4)岁,平均随访549d。无危险因素患者年龄偏大、BMI低(P<0.000);冠状动脉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血管开口病变、LAD近端、左主干和慢性闭塞病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危险因素组CABG患者多且完全血管重建率高(P=0.002)。随访2年,无事件生存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88%vs.87%,P=0.061)。随访期间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中,无危险因素患者β受体阻滞剂、ACEI和他汀类药物使用率显著低于有危险因素组患者。结论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冠心病血管重建患者,尽管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但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程度与有危险因素者相同,一旦病变发展到需要做血运重建时,远期预后并不优于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而这些患者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的使用率显著不足,提示临床上对于无危险因素的冠心病患者应同样重视和加强二级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腔内血管成形术(TA)后再狭窄的部分机制及防治。方法对家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AS)狭窄段行TA,对TA前后及正常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进行培养,并加入穿心莲提取物对培养进行干预,观察其VSMCs的细胞计数和125碘一尿嘧啶脱氧核苷(125 I—UdR)参入变化。结果 TA后40小时的VSMCs数值较AS—VSMCs增加不明显,但两者较正常VSMCs明显增加;加入血小板后,各组VSMCs的数值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显著性;加入穿心莲预处理后的血小板组的VSMCs数值较未处理的血小板组明显无差异。结论 AS—VSMCs及TA后VSMCs增殖均较正常VSMCs加快;血小板促进TA前后VSMCs的增殖;穿心莲可明显减弱血小板对VSMCs的促增生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我院1999-03~2003-05切割球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52例,总结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本组男42例,女6例,年龄41~79岁,平均(58±7)岁.其中AMI 12例,陈旧性心肌梗塞1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15例,劳力定性心绞痛9例.合并糖尿病12例,高血压18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