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内因决定外因——正气先虚,邪再凑之。《索問評热病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是指受病之先,必定是在人体正气不足之处,或身体因种种因素作用,以致抗病能力减弱时,外邪才可乘虚而入。因为祖国医学在病因学說上极重視内在因素,主张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必須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如《素問遺篇刺法論》:“正气內存,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篇》。“风雨塞热,不得虛,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虛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虛相得,乃客其形”,这都是說明正气先虛,邪再凑之的重要經文根据之一。  相似文献   

2.
生病、早衰决定因素是内因(正气不足)。《评热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刺法》亦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凋内因是疾病与健康的根据,重视内因在发病学上的重要性.但《内经》不是唯内因论者,不排除外因所起的作用,如《上古天真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相似文献   

3.
以前我在西医学习中医班时期,曾于《福建中医药》六卷四期发表“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文,认为本句经文可有三方面的意义:一、内因决定外因——正气先虚,邪再凑之,因而发病;二、外因影响内因——邪气过盛,相对正虚,正不胜邪,同样得病;三、外因累及内因——邪气侵入,正气续虚,损害人体,急须救治。后来看到该刊七卷三期有两篇“对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文的意见”,主要是不同意本句经文可有后二方面的意义;有的并认为我所举例说明邪气过盛,相对正虚的“厉气”,有其特殊的规律,不能概括在本句经文的发病机制之内;还有提出一些引证经文不够恰当,及经文中标点不够合理的问题。这真是意外的收获,没有想到我这篇短  相似文献   

4.
本院于去年十月組織了中医辨証論治研究小組,提出以“脏腑病的辩証論治”作为研究中心,并从“肝病的辨証論治”入手。我們認为,疾病种类虽多,但总不外乎外感、内伤两門。外感固然能造成内伤,而内伤更易引起外感。外因发病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如果脏腑机能健全,正气充沛,外邪就不易侵入而致病。重視脏腑病变,适当地加以处理,是維护正气的主要措施,符合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  相似文献   

5.
一、概說: 虚实是祖国医学八綱辨証論治理論体系中診疗工作重要組成的两綱。虚实是指邪正盛衰而言,《內經》謂:“邪气盛則实,精气夺則虛”,說明实是指邪气盛,虛是指正气虚,邪实是病势增劇,正虛是机能衰弱。正气是指机体的生理机能和抗病能力,在平时为調节机能,邪气是指外感六淫和內伤七情等致病因素。祖国医学对发病机制及病理机轉的理論,是以邪气(致病因素)和正气(机体)两方面的盛衰消长來說  相似文献   

6.
《福建中医葯》六卷四期所刊登的孙文发医师《論邪之所凑,其正必虚》一文,我們讀后对孙医师的論点,有不同的見解。所謂“正气”,就是人体的“元气”,或叫做“真气”,它是人体生理活动的机能,而且具有抗御病邪的力量。“邪气”就是不正之气,是指一切可能致病的因素。如果人体的正气充沛,体质强壮,那末抗御病邪的力量也强。《内經》所說“其气必虚”的“气”,正是指着人体的“正气”。所以疾病的发生与否,主要是决定于“正气”的足与不足。丹波元簡  相似文献   

7.
慢性骨髓炎,属于祖国医学的附骨疽类型。在成因和証狀方面,祖国医学有明确的認識,內經刺节真邪論:“……虛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內著?て淙?則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則內腐肌为膿,內伤骨为骨蝕”。中国医学大字典称“……此証由体虚之人,露臥风冷,浴后乘涼,寒湿侵襲,或房欲之后,盖复單薄,寒邪乘虛入里而致”。总的,必須体虚之人,三阴不足,寒邪才能乘机侵入,致气血凝結而成此証。即內經:“邪之所凑,其气必虛”之謂也。在証狀方面,中国医学大字典謂“……生于大腿外例,属足三阳經,初觉塞热往来,儼如感冒,随后筋骨疼痛,不热不紅,甚則痛如錐刺,筋骨不能屈伸动轉。久則寒郁为热,腐肉成膿,而外形仍腫胖无头,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就东垣脾胃学说对抗老强身的意义 ,结合脾实质研究 ,作进一步探讨 ,供同道参考。   1 祖国医学的脾 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决定着人体健康和寿命的长短。中医病因学在发病方面认为 ,疾病的发生与否 ,取决于人体正气的盛衰。如果“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反之“邪之所凑”则“其气必虚”。然而 ,正气盛衰与脾胃这个后天之本是息息相关的 ,东垣继承和发展了《金匮》四季脾旺不受邪这个论点 ,这就强调了保养机体本身 ,即内因以脾胃为主的决定性作用。所谓正气 ,是指机体应有的防御机能是由先天之精、后天水谷之气相互化生而成…  相似文献   

9.
中医经典中的治未病与未病先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中医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疾病的形成固然与外在邪气侵袭人体有关,而人体正气不足更是疾病的发生的关键。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相似文献   

10.
中医虚实理论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邪之所凑与其气必虚的反思“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是中医发病学理论中的一个常用术语 ,是解释人体为什么会患病的经典理论依据。运其中之“气”字 ,是指正气 ,“虚”是指正气虚 ,这是众所周知的。问题是对“虚”的理解 ,绝大多数医家皆囿于正气亏虚的一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炎續发或并发于白喉,运用中药进行治疗,是在西医的明确診断下,根据中医辨証論治的方法进行的。从中医辨証的角度看,这一疾病在“藏象”关系上属于心肺腎三經,而以心經为主,肺经症为治病邪盛逆犯心經之原,腎經症为“邪长”正消”水尅火的大逆証,心經证大体又可分“正实邪实”,“邪实正虛”“邪却正虚”三个不同的类型。所謂肺經证:初起咽喉白腐自落,鼻孔流血再潰,則两月直视,肢厥神倦,黏汗自出,肺气上脫,神明立傾而不治。所謂“腎经水尅火”之候,为咽白不脫,或脫而随生,吹药无涎,或白膜周延紫色,同时少气大热,热上燙心,煩悶不安,欬逆呕吐,汗出如  相似文献   

12.
月經病是中医妇科四大証之一,临床上极为多见,《内經》及历代医书,均有論述,堪称完备。但病情变化多端,一般认为:經来不調而色淡者属血虛,色紫成块者属血热,先期者多属于热,后期至者多属于寒,經水先后无定者,是气血不和而血不循經,經行先腹痛属气滯,經行后腹痛属血虛等等,这种病因分析,还必須結合患者的生活起居,情态苦乐,体质丰羸等,进行平脈辨証,而不能一概而論。正如程钟龄氏所说:“方书以超前为热,退后为寒,其說近似,然亦不可尽拘也。假如脏腑空虛,血水淋漓不断,頻頻数见,岂可便断为热。又如內热血枯,經脈迟滞不来,岂可便断为寒。必須察其兼症:如果脈  相似文献   

13.
病因为本,症状为标,急慢性病都要询问病因,审证求因,“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正气为本,邪气为标,“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就将疾病的内外因联系起来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外感发热病,必须分清是风、火、暑、湿、燥、寒以及温疫之杂气,厉气为  相似文献   

14.
《外科正宗》内治重脾胃特色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科正宗》是一部代表明代以前外科学伟大成就的重要文献。该书作者陈实功,字流仁,又号若虚,明·崇川人(今江苏南通市)1555ry1636年间。其‘吵【病内治,治内尤重于脾胃”的学术思想至今仍对疮荡的辨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形成了陈氏外病内治之特色。1论疮疡病因重脾功能历代论范疡病因,一般分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而陈氏尤其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认为疮疡发病多是因为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不能拒邪所致。“昔者承平,令时扰捷,所以动静世务不同,劳逸机关已异,当原受病,从外而来;今之受病,从…  相似文献   

15.
<正> 中医学十分重视正气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作用,早在《内经》就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康复主要决定于内因——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伤寒论》一书亦贯穿着这一思想。一、疾病发生重视内因《伤寒论》重视内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如99条(条次据湖北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选读》,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版)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伤寒論的六經,是辨証論治总的綱领,与八網紧密結合着,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六經与八綱必須結合运用,才能辨证精确,論治洽当。例如太阳表証,必須进一步探求其属表虛或表实,才能用桂枝湯或麻黄湯来治疗。又如少阴虛証,同样要进一步分清其属虚寒或虛热,才能立法处方。又如以“下利”来讲,“自利不渴”属脏有寒,“下利而渴”則为里有热,以脉来讲,脉象滑而数的属热;脉象沉而无力的属寒。就“自利不渴”来讲,也有两种情况,若伴手足自温,脉沉而迟,为病在太阴;若伴手足厥冷,脉沉而微,则病在少阴。除此而外,当在寒热极盛之时,往  相似文献   

17.
风温,又名冬温,是发生于冬春两季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温病学范围。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等疾病均可参照风温进行治疗。 风温病的发生,按照中医学“正气存内,邪不可于”的发病学原理,亦包括外因和内因两方面的因素。外因即自然界产生的邪气,在春季气候温暖多风,冬令气候反常极易形成风热病邪;内因即人体正气亏虚,此时若起居不慎,就容易感受此种邪气而得病。因此在冬春之季,首先要采取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8.
胃病的主証是痛、吞酸、呕吐、恶心、噯噫、嘈杂、痞滿諸侯。以痛来說,有胃寒、胃热、胃虛,胃实,郁結之不同,而郁結之痛又有“上逆”、“中結”、“下郁”的差別。若論其因,外感时邪可以兼发胃痛,內伤血虛也可并发胃痛,而伤酒、伤食、瘀血、停痰也能导致胃痛,妇女經水不利及妊娠也可病胃,儿童虫积也可胃痛吐水。为了辨証的方便,姑以“証候”为杠杆,审証察病,必  相似文献   

19.
石卫东 《光明中医》2011,26(3):421-423
人之有病,是正邪斗争的结果,“正邪相搏”即是此意。如果正气旺盛,虽有邪气侵入,可以不发病。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祖国医学的治病特点,就是调整正虚邪实,扶正祛邪,使未病者不发病,使已病者得以愈。  相似文献   

20.
肝炎早期(主要甲肝急性期)属于祖国医学“黄疸”之“阳黄”范畴。传统认为本病的早期治疗“忌补”。然而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内因(正气)与外因(邪气)两方面同时作用的结果。一般说来,正气旺盛,邪气不易侵入,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相对虚弱不足以抵抗外邪时,邪气即乘虚侵入导致疾病的发生,亦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见,肝炎早期似已存在正气不足的病理状态,由此治疗急性肝炎不可拘泥于“肝炎早期忌补”的传统中医思维程序。未尝不可攻补兼施,扶正以祛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