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m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院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两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STEMI连续病例.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住院期间药物治疗和再灌注治疗情况.对所有入选病例在入院后24小时内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心脏各腔室大小,评价心室功能.记录患者住院期间MACE的发生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动脉高压与STEMI患者院内MACE发生的相关性.过去两年累计入选STEMI患者227例.根据超声心动图估测肺动脉压力,将入选患者分为肺动脉压力正常组(肺动脉压力<40 mmHg,1 mmHg=0.133 kPa,n=189例)和肺动脉高压组(肺动脉压力≥40 mmHg,n=38例).结果 与肺动脉压力正常组比较,肺动脉高压组年龄较大(62.8±10.5)岁vs(68.4±11.9)岁(P<0.01),男性比例较少(85.7%vs 71.1%)(P<0.05),吸烟者较多(41.8% vs 60.5%)(P <0.05).两组在梗死部位、入院时Killip分级水平、GRACE评分和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水平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方面,肺动脉高压组使用正性肌力药物的比例高于肺动脉压力正常组(32.3% vs 50.0%)(P<0.05).与肺动脉压力正常组比较,肺动脉高压组射血分数较低(57.5%±6.3% vs 52.1%±5.4%)(P<0.01),室壁运动积分指数较高(1.45±0.22 vs1.83士0.34)(P<0.01),舒张期E/e'比例较高(11士1.3 vs 16士2.4)(P<0.01),三尖瓣反流速度较快(1.4士0.28m/s vs 2.9±0.37 m/s)(P<0.01).肺动脉高压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的比例较高(7.9%vs 21.1%)(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 提示,住院期间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主要包括STEMI合并肺动脉高压(OR=66.64,95%CI=5.078~15.713,P<0.01)、CK-MB峰值水平较高(OR=0.795,95%CI =-0.043~0.020,P<0.01)以及脑钠素水平较高(OR=0.958,95%CI=0.106~0.177,P<0.05).结论 合并肺动脉高压的STEMI患者院内MACE的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2.
张静  桑海彤 《临床荟萃》2012,27(24):2117-2120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率以及SIRS对肝肾功能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203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住院期间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以及临床评分进行随访记录,并以患者死亡和出现门静脉高压并发症作为随访终点.结果 81例患者合并SIRS.合并SIRS组黄疸发病率、细菌感染率、白细胞计数升高、血红蛋白降低、血清肌酐升高、丙氨酸转氨酶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心率、血清白蛋白降低和Child-Pugh评分升高密切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合并SIRS组病死率、门静脉高压出血发生率、肝性脑病发生率以及1型肝肾综合征(HRS-1)均显著高于未合并SIRS组患者(均P <0.01).死亡患者SIRS发病率显著高于存活患者(P<0.01).门静脉高压并发症患者SIRS发病率显著高于无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患者(P<0.01).SIRS和Child-Pugh分级评分是患者死亡(SIRS:OR=0.505,P<0.01;Child-Pugh分级:OR =0.412;P<0.01)和门静脉高压并发症(SIRS:OR=0.494,P<0.01;Child-Pugh分级:OR =0.309;P<0.01)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SIRS好发于中晚期肝硬化患者,且与门静脉高压并发症密切相关,合并SIRS的患者其病死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研究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住院治疗的PSS患者,对多项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56例PSS患者中有11例死亡,病死率为7.05%.单因素分析显示白细胞降低、补体降低、BUN异常、抗SSA抗体阳性、肺动脉高压与PSS患者死亡相关.Logistic回归显示白细胞降低(P=0.015,OR=7.241.95% CI 1.333~28.467)、补体降低(P=0.011,OR=8.690,95% CI 1.411~29.401)、高球蛋白(P=0.021,OR=4.649,95% CI 1.206~18.433)是pSS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积极控制PSS的疾病活动,早期的有效干预可能是控制PSS患者死亡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ASE)指南推荐的右心功能指标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存在和不存在肺动脉高压时的表现,探讨反映患者右心功能减退最敏感的指标,并分析其与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SLE患者43例,按照肺动脉收缩压的高低分为二组:SLE无肺动脉高压组24例(肺动脉收缩压≤35 mm Hg);SLE合并肺动脉高压组19例(肺动脉收缩压>35mm Hg).正常对照组22例.三组患者间年龄及性别构成均无显著性差异.对所有患者测定26项右心功能超声指标,比较各组间指标的差别,分析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对右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间比较有17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三尖瓣收缩期位移和三尖瓣血流E/A比值在SLE无肺动脉高压组已经较正常组降低(P=0.04和0.03).有11项指标能反映SLE合并或不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差别(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肺血管阻力升高者右心功能减退的可能性较肺血管阻力正常者高出6倍以上(odds ratio=6.18,P=0.02).结论 SLE患者右室功能受损的程度同肺血管阻力及肺动脉收缩压升高的程度相关.肺血管阻力升高是右心功能受损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早期低钾血症在临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182例百草枯中毒患者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百草枯中毒死亡的因素;根据入院时血钾浓度分为低钾血症组83例与非低钾血症组99例,比较2组生存率,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钾水平评估百草枯中毒患者存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低钾血症与死亡的关系.结果 182例患者中存活70例,死亡112例,病死率为61.53%;死亡组年龄,服毒量,入院时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糖、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清钾、CO2总量、阴离子间隙和尿百草枯浓度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毒量(OR=0.057,95%CI:0.916~0.975,P=0.016)、尿百草枯浓度(OR=1.937,95%CI:0.039~0.536,P=0.004)、血清钾(OR=-1.725,95%CI:1.259~24.995,P=0.024)、血肌酐(OR=0.048,95%CI:0.913~0.996,P=o.034)和阴离子间隙(OR=0.225,95%CI:0.654~0.976,P=0.028)是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血清钾为3.45 mmol/L时,预测百草枯中毒患者60 d存活的敏感性为91.4%,特异性为68.7%;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低钾血症组生存率(7.23%)明显低于非低钾血症组(64.65%)(P<0.05),低钾血症是百草枯中毒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OR=8.943,95%CI:4.082~19.593,P=0.000).结论 百草枯中毒早期低钾血症可能是爆发型百草枯中毒的特征,低钾血症可作为评估患者死亡风险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SLE患者外周血Th17及CD4+ CDhigh25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1、TGF-β和IL-10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09-2010年河南省人民医院56例SLE患者(非活动期26例、活动期30例)及28名健康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h17及CD4+ CDhigh25 Treg细胞水平;采用QRT-PCR检测RORγt mRNA和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检测血浆IL-17、IL-21、TGF-β和IL-10水平,并分析其与SLE的相关性.结果 SLE患者组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为(3.44±0.9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42±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P=0.000).SLE患者组外周血CD4+CDhigh25Treg细胞水平为(1.32±0.57)%,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的(2.07±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P=0.034).SLE患者的RORγt mRNA表达水平为(0.219±0.063),高于健康对照组的(0.087±0.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1,P=0.000);而SLE患者的Foxp3+ mRNA表达水平为(0.063±0.045),低于健康对照组的(0.128±0.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P=0.000).SLE患者组IL-17、IL-21、IL-10水平分别为122.4(60.5~188.3)、167.2(128.7 ~871.4)、51.3(20.9 ~123.7)ng/L,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7.1(18.1 ~86.2)、31.0(31.0~424.5)、33.5(16.4~54.1)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83、4.54、1.87,P均<0.05),TGF-β水平为31.0(31.0 ~168.6) ng/L,低于健康对照组的159.8(63.4~389.7)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87,P<0.05).SLE患者血浆IL-17水平与Th17细胞水平、SLEDAI积分、抗dsDNA抗体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21、0.581、0.512,P<0.05),与补体C3水平呈负相关(r=-0.543,P<0.05).CD4+ CDhigh25Treg细胞与SLEDAI积分呈负相关(r=- 0.423,P<0.05),与补体C3水平呈正相关(r=0.511,P<0.05).结论 SLE患者Th17细胞数量增高,CD4+ CDhigh25 Treg细胞数量减少,以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紊乱在SLE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急性重度外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寻找急性重度外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1日至2012年10月1日本院收治的急性重度外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30 d内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来寻找影响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1093例急性外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中有352例重度患者纳入本研究,早期病死率为14.49%(51/352);致伤原因以车祸伤(153例)和摔伤(117例)为主;死亡原因以呼吸衰竭(1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4例)、消化道出血(11例)居多.综合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15分,优势比(OR=11.595,P=0.000]、高损伤节段(OR=3.519,P=0.032)、低钠血症(OR =6.316,P=0.000)、神经源性休克(OR=6.209,P=0.000)、肺部感染(OR=14.627,P=0.000)、气管切开(OR=8.983,P=0.000)等因素为重度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而性别,年龄,是否手术,是否存在骨折或脱位、中枢性高热,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对急性重度颈脊髓损伤患者是否早期死亡无确切影响.结论 反映急性重度外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并发症的相关指标对预测患者是否早期死亡的意义更大;而年龄、手术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被削弱.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狼疮性肾炎(LN)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危险因素,探讨减少死亡率的策略。方法:以2003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住院期间死亡的LN患者56例为研究组,并与同期住院存活的LN患者129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死亡原因和死亡危险因素。结果:LN患者第一位死亡原因为SLE本身(53.5%),其次为感染(21.4%)及心血管疾病(17.9%);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的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衰竭进入透析、狼疮脑病、浆膜炎及感染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狼疮脑病、慢性肾衰竭、SLEDAI升高是LN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体重指数(BMI)是LN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SLE本身所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是LN的主要死亡原因,采取合理治疗措施,控制狼疮活动,积极治疗狼疮脑病、慢性肾衰竭,防止感染、纠正营养不良,可能有助于降低LN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DD)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31日因CHF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入选患者电话随访.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通过组间单因素比较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评价各因素与CHF患者死亡的相关性.结果 共155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平均年龄(64.62±10.45)岁,男性879例(56.64%),平均随访3年,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为1113例(71.71%)和439例(28.29%).2组组间基线资料比较发现性别、年龄、收缩压(SBP)、心功能分级、肌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RV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8项指标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VDD(OR=1.11,95% CI 1.07~1.14,P<0.01)、年龄(OR=1.03,95%CI1.02 ~ 1.05,P<0.01)、肌酐(OR=1.03,95%CI 1.01 ~1.06,P<0.01)、LVEF(OR=0.93,95%cI0.92~0.97,P<0.01)、LVDD(OR=1.13,95%CI 1.09 ~I.17,P<0.01)以及心功能分级(OR=1.17,95%CI 1.12 ~1.24,P<0.01)与CHF患者死亡相关.通过ROC曲线检验RVDD的预测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ROC)为0.805(95%CI0.798 ~0.812,P<0.01).结论 RVDD增大将增加CHF患者死亡风险.RVDD可作为CHF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科危重症患者心力衰竭患病率、心力衰竭特点以及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收集2006年10月至2010年6月入住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887例,54.2%为男性,年龄(69.83±13.57)岁。回顾性分析内科ICU患者心力衰竭患病率,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资料评价心力衰竭特点。调查心力衰竭基础心脏病因与危险因素,多元Logistic 回归探讨心力衰竭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在887例ICU患者中,≥65岁老年患者占74.1%,53%患者存在器官功能不全;(2)本组内科ICU患者心力衰竭患病率为22.8%(202例),完成超声心动图检测的187例心力衰竭患者中,62.5%(117例)左室射血分数>50%;(3)基础心脏病因分析显示,冠心病居心力衰竭基础病因首位(52.5%),其次为瓣膜性心脏病(17.8%),27.2%心力衰竭患者未发现明确器质性心脏疾病;(4)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OR=7.364,95% CI:4.979~10.890,P<0.01)、瓣膜性心脏病(OR=18.023,95% CI:9.280~35.002,P<0.01)、糖尿病(OR=2.154,95%CI:1.227 ~3.784,P=0.0076)、呼吸衰竭(OR=1.527,95%CI:1.045~2.229,P=0.0285)以及肾脏功能不全(OR=2.638,95% CI:1.621 ~4.294,P=0.0001)显著增加内科ICU患者心力衰竭发病风险。结论 心力衰竭已经成为危重症临床实践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发病受到多因素影响。警惕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对危重症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军  彭亚  毛锦娟  王钢胜  苏春燕 《华西医学》2021,36(11):1563-1569
目的 系统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继发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8月,收集关于慢阻肺患者继发呼吸衰竭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病例组为发生呼吸衰竭的患者(呼吸衰竭组),对照组为未发生呼吸衰竭的患者(非呼吸衰竭组),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各自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质量评价后,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6项病例对照研究,2417例患者,其中呼吸衰竭组856例,非呼吸衰竭组156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0.58岁,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0.18,0.97)岁,P=0.004]、年急性发作次数[MD=2.68次,95%CI(2.58,2.78)次,P<0.001]、年急性发作次数>3次[比值比(odds ratio,OR) =3.37,95%CI (2.40,4.73),P<0.001]、血清白蛋白水平[MD=-2.93 g/L,95%CI(-3.92,-1.94)g/L,P<0.001]、血清尿酸水平[MD=-59.91 mmol/L,95%CI(-66.57,-53.25)mmol/L,P<0.001]、院内感染[OR=4.53,95%CI (3.44,5.98),P<0.001]、未日常吸入糖皮质激素[OR=3.63,95%CI(2.95,4.48),P<0.001]、酸碱平衡紊乱[OR=13.22,95%CI (10.14,17.23),P<0.001]、慢阻肺病情极重[OR=1.82,95%CI(1.50,2.21),P<0.001]、心血管疾病[OR=2.73,95%CI (1.99,3.74),P<0.001]、肾功能不全[OR=3.62,95%CI (2.67,4.90),P<0.001]是慢阻肺继发呼吸衰竭的高危因素.敏感分析结果显示,meta分析结果较为稳定.结论 该研究结果可为及时识别慢阻肺继发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提供参考,通过采取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呼吸衰竭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结局.  相似文献   

12.
祝国风  黄敏  凌春华 《临床荟萃》2012,27(24):2121-2125,2129
目的 对现已完成的肺动脉高压联合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评价肺动脉高压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PubMed、Elsevier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ClinicalTrials.gov等中2001~2012年已完成的有关肺动脉高压联合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纳入排除标准收集相关资料.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由2名评价者独立评价所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纳入9个随机对照研究,包括979例肺动脉高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单药治疗组相比,联合用药组能改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加权标准差(WMD)=24.37 m,95%CI=11.24~37.50(P<0.01)、降低临床恶化率(RR =0.50,95% CI =0.31~0.83,P<0.01),但不能降低患者病死率(RR=0.55,95%CI=0.21~1.44,P>0.05).联合用药组与单药治疗组间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率和研究中断率(RR=0.86,95% CI =0.52~1.4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单药治疗相比,联合用药可提高肺动脉高压患者运动耐量,减少临床恶化,而且联合用药是安全的、易耐受的;但对患者病死率无影响.尚需更多大型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评价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谢万红  王鼎  张珂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24):3509-3512
目的 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入院治疗的89例SLE患者作为SLE组,根据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又将SLE患者分为活动组(37例)和稳定组(52例).另外,将60例健康志愿者纳入研究作为对照组.检测纳入研究者SAA、CRP、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分析组间差异及上述各项指标与SLEDAI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检测指标在SLE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SLE组SAA、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活动组SAA、CRP水平均高于稳定组(P<0.05).SLE患者SAA、CRP水平均与SLEDAI呈正相关(r=0.91、0.87,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用于SLE诊断,SAA的最佳临界值为6.70 mg/L,灵敏度为50.6%,特异度为90.3%,曲线下面积(AUC)为0.742;CRP的最佳临界值为2.12 mg/L,灵敏度为49.4%,特异度为90.3%,AUC为0.673.结论 SLE患者SAA和CRP水平升高,并且与SLEDAI相关,对于评估SLE患者病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水平与SLE活动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伟英  李广然  梁伟  阳晓  何新生  方芳  余学清 《新医学》2004,35(11):667-668,688
目的:观察SLE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SLE疾病活动性、血清免疫学指标的相关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4例活动期和21例静止期SLE患者的血清MIF浓度,并以18名正常人作对照,观察SLE患者血清MIF的改变及其与疾病活动性、血清免疫学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SLE患者血清MIF水平较正常人显著升高(P<0.01),活动期比静止期显著升高(P<0.01).血清MIF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双链DNA(double stranded DNA,ds-DNA)抗体、Ig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63,P<0.01,r=0.64,P<0.01,r=0.48,P<0.01);与血清补体C3、G4呈负相关(r=-0.57,P<0.01;r=-0.39,P<0.05);与抗核抗体无相关(r=0.16,P>0.05).结论:血清MIF浓度可作为SLE疾病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年龄6个月以上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室间隔缺损、大动脉转位和Taussig-Bing畸形患者的中期疗效。方法对86例年龄6个月以上的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室间隔缺损、大动脉转位和Taussig-Bing畸形患者行大动脉调转手术,观察术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肺动脉压力等,分析手术死亡、术后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住院死亡6例(6.98%),72例完成随访,死亡2例;存活者心功能NYHAⅡ级2例(2.86%),心功能NYHAⅠ级68例(97.14%);术后肺动脉压(30.5±13.0)mm Hg明显低于术前(64.9±13.0)mm Hg,经皮血氧饱和度(99.7±0.7)%明显高于术前(72.0±15.0)%(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肺动脉高压、一氧化氮吸入、血浆胶体渗透压监测是手术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OR=1.236,95%CI:1.080-1.415,P=0.002;OR=0.016,95%CI:0.001-0.345,P=0.008;OR=0.070,95%CI:0.006-0.829,P=0.035),手术年龄与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独立相关(OR=1.283,95%CI:1.073~1.536,P=0.006)。结论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大龄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室间隔缺损、大动脉转位和Taussig-Bing畸形患者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糖水平和血糖波动对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00例多发伤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72 h内平均血糖(GluAve)、血糖标准差(GluSD)、血糖变异率(GluCV).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249例)及死亡组(51例),比较两组间GluAve、GluSD、GluCV.将GluAve分为5个亚组(3.9 ~5.5、5.6 ~ 6.6、6.7~7.7、7.8~9.9、≥10.0 mmol/L)、GluCV分为4个亚组(<15%、15% ~ 30%、30% ~ 50%、>50%),分别分析不同亚组间院内病死率,并分析不同GluAve水平、GluCV亚组的病死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发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死亡组GluAve (mmol/L)、GluSD(mmol/L)、GluCV均高于存活组[11.31±4.38比8.50±3.40,2.85±1.94比1.87±1.67,(28.30±23.08)%比(20.90±13.70)%,均P<0.05].随GluAve、GluCV逐渐上升,病死率也逐渐升高(x12=26.332、P=0.000,x22=65.522、P=0.000).在GluAve 7.8 ~9.9 mmol/L亚组中,GluCV<15%亚组及GluCV >50%亚组的病死率分别为9.09%(3/33)与46.15%(6/13,P<0.01),而GluAve≥10.0 mmol/L亚组内相应病死率分别为21.05%(4/19)和61.54%(8/1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GluAve、GluCV为死亡危险因素[GluAve优势比(OR)=1.150,95%可信区间(95%CI)为(1.042,1.270),P=0.006; GluCV OR=1.022,95%CI为(0.999,1.040),P=0.040],而GluSD对死亡无影响.结论 GluAve、GluCV升高与多发伤死亡显著相关,控制血糖及血糖波动可能是减少多发伤死亡的重要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维生素D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62例SLE患者作为试验组,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维生素D、红细胞沉降率(ESR)、双链DNA(ds-DNA)、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维生素D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度评分(SLEDAI评分)、ESR、ds-DNA、IL-6、CRP、WBC间的相关性。结果经两样本t检验分析,维生素D在SLE活动组、稳定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维生素D与SLEDAI评分、ESR、ds-DNA、IL-6、CRP呈负相关(r=-0.492、P0.05,r=-0.345、P0.05,r=-0.368、P0.05,r=-0.352、P0.05,r=-0.336、P0.05)。结论维生素D的降低与SLE疾病本身及疾病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已有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是否能说明以肺部感染控制窗(PIC)为切换点的序贯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呼吸衰竭能提高疗效.方法:用关键词途径对2000-2012年CNKI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行文献检索,将对象为COPD所致呼吸衰竭患者、序贯通气以PIC为切换点、以序贯通气为实验组和以常规通气为对照组比较疗效的RCT文献作Meta分析.结果:10项研究共489例患者被纳入.实验组病死率6.97%,对照组19.57%,OR值0.31(95%CI:0.18~ 0.56),P<0.05.实验组VAP患病率6.56%,对照组42.55%,OR值0.11(95%CI:0.07 ~ 0.19),P<0.05.有创通气时间的WMD值11.44(95%CI:14.45 ~ 8.38),P<0.05.结论:PIC应用在序贯通气治疗COPD所致呼吸衰竭能降低病死率、VAP患病率和有创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为患者的个体化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文版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存质量量表(MLHEQ)评价16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房颤者躯体、精神以及总分明显高于窦律者(P<0.01);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独立相关因素为房颤(OR=1.311,P<0.01)、年龄(OR=1.016,P<0.05)、心功能(OR=1.238,P<0.01).结论:通过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女性患者家庭功能与抑郁情绪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疾病相关信息记录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和贝克抑郁自评量表,对合肥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风湿免疫科305例SLE女性住院患者进行研究.结果 56例(18.4%)患者存在家庭功能障碍;185例(60.7%)的患者存在抑郁情绪.患者的家庭功能总分及各维度评分与抑郁情绪评分均呈负相关(P<0.01).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功能障碍(OR=2.159,95%CI=1.104~4.220,P<0.05)、疾病负担与疾病活动程度是患者抑郁情绪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提高家庭成员对SLE女性患者的关爱,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轻患者的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