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目的:观察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在肝移植围术期的应用。方法:19例行原位肝移植术晚期肝病患者,观察在术前(T0)、手术60min(T1)、无肝10rain(T2)、新肝5min(T3)和新肝120min(T4)5个时间点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血小板计数(PLT)、纤溶酶活性(PL),同时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凝血速率(clotrate)及血小板功能(PF)变化。分析Sonoclot监测结果与常规监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1)与T0比较,T3时ACT、APTT明显延长,PL明显升高,PLT及PF均降低(P〈0.05)。(2)ACT与APTT,凝血速率与FIB浓度在T0~T4明显相关(P〈0.05);PF与PLT计数在T0和T4明显相关(P〈0.05),而在T1~T3无明显相关性(P〉0.05)。(3)Soncolot能够及时反映机体纤溶亢进及低凝状态。结论: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能对肝移植围术期凝血-纤溶系统作出较为快速、准确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在肝移植围术期的应用.方法:19例行原位肝移植术晚期肝病患者,观察在术前(T0)、手术60 min(T1)、无肝10 min(T2)、新肝5 min(T3)和新肝120 min(T4)5个时间点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血小板计数(PLT)、纤溶酶活性(PL),同时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凝血速率(clot rate)及血小板功能(PF)变化.分析Sonoclot监测结果与常规监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1)与T0比较,T3时ACT、APTT明显延长,PL明显升高,PLT及PF均降低(P<0.05).(2)ACT与APTT,凝血速率与FIB浓度在T0~T4明显相关(P<0.05);PF与PLT计数在T0和T4明显相关(P<0.05),而在T1~T3无明显相关性(P>0.05).(3)Soncolot能够及时反映机体纤溶亢进及低凝状态.结论: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能对肝移植围术期凝血-纤溶系统作出较为快速、准确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在肝移植围术期的应用。方法:19例行原位肝移植术晚期肝病患者,观察在术前(T0)、手术60min(T1)、无肝10min(T2)、新肝5min(T3)和新肝120min(T4)5个时间点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血小板计数(PLT)、纤溶酶活性(PL),同时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凝血速率(clotrate)及血小板功能(PF)变化。分析Sonoclot监测结果与常规监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1)与T0比较,T3时ACT、APTT明显延长,PL明显升高,PLT及PF均降低(P<0.05)。(2)ACT与APTT,凝血速率与FIB浓度在T0~T4明显相关(P<0.05);PF与PLT计数在T0和T4明显相关(P<0.05),而在T1~T3无明显相关性(P>0.05)。(3)Soncolot能够及时反映机体纤溶亢进及低凝状态。结论: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能对肝移植围术期凝血-纤溶系统作出较为快速、准确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原位肝移植术(OLT)中的抗凝与纤溶功能的改变.方法 对14例肝病患者施行肝移植手术中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功能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结果 发现在OLT术中,抗凝系统活性经历从升高到降低,随后重新升高的过程.纤溶系统随手术进行而加强,并且在重新灌注5min和灌注1h时达到最高点.结论 准确及时地监测肝移植过程中止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变化是进行有效调控出凝血平衡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原位肝移植术(OLT)中的抗凝与纤溶功能的改变。方法对14例肝病患者施行肝移植手术中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功能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结果发现在OLT术中,抗凝系统活性经历从升高到降低,随后重新升高的过程。纤溶系统随手术进行而加强,并且在重新灌注5min和灌注1h时达到最高点。结论准确及时地监测肝移植过程中止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变化是进行有效调控出凝血平衡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老年冠心病患者止凝血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检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活性(PAI:A)及D-二聚体(D-D)、P-靠拢素(P-Selectin)、组织纤溶酶原激活性活性(t-PA: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活性(PAI:A)及-D二聚体(D-D),并与对照组比较。老年冠心组的TAT、vWF;Ag、P-Selectin、PS、Ag、t-PA:A、PA  相似文献   

7.
本文检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蛋白C抗原(PC:Ag)、蛋白S抗原(PS:Ag)、P-选择素(P-Selectin)、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活性(PAI:A)及D-二聚体(D-D),并与对照组比较.老年冠心组的TAT、vWF:Ag、P-Selectin、PS:Ag、t-PA:A、PAI:A、D-D显著升高(P<0.05).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TAT、t-PA:A、PAI:A、D-D升高更明显,并与稳定型心绞痛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老年冠心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凝血系统激活、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性增加及继发性纤溶亢进.  相似文献   

8.
原位肝移植围术期凝血指标及血小板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肝脏移植手术已成为目前治疗晚期肝病的惟一有效措施。研究手术期间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出、凝血功能的变化,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2 0 0 0—2 0 0 3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终末期肝硬化原位肝移植患者10 0例,其中男97例,女3例;年龄2 5~6 3岁。供肝均来自颅脑损伤死亡者,热缺血时间5~10 min,冷缺血时间3~12 h,用器官保存液( UW液)灌注保存。1.2 方法:手术开始后,分别于无肝前期,无肝期15、30 min,开放期15、6 0 m in及术毕各时段从桡动脉采血。采用STA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法国)和东亚全自动血球计数仪( K 4 5 0 0型,…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作为终末期肝病首选治疗措施,原位肝移植术(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备受亲睐。但围手术期的止凝血紊乱,是影响手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充分认识接受OLT术患者的止凝血特点,及时检测及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纤维蛋白原对肝外科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在肝移植手术过程中的变化及补充纤维蛋白原(Fib)对肝外科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9例肝移植患者,分别检测术前,术中无肝前期(Ⅰ期)、无肝期(Ⅱ期)和供肝期(Ⅲ期)及术后第3d的凝血酶原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和Fib。57例肝切除术后第3d PT高于13.0s,Fib低于300mg·dl-1,随机分成应用Fib组和对照组,隔天静脉滴注Fib 1~2g。结果:肝移植组术中Ⅱ期PT、KPTT明显延长,Fib显著下降,与术前、术后相比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尽管术中Ⅲ期凝血指标有所改善,但与术前、术后相比差别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伴有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且PT延长的患者,应用Fib能够使PT时间缩短,Fib水平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移植术中凝血因子明显减少,凝血指标明显异常,尤以无肝期明显。在补充其他凝血因子的同时,选择性应用Fib更有助于改善肝外科术后凝血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特利加压素对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50例肝硬化肝移植患者分为特利加压素组(n=30)和去甲肾上腺素组(n=20),麻醉方法相同,监测血流动力学、尿量和手术前后肾功能的变化。结果:与去甲肾上腺素组化,特利加压素组血流动力学较稳定(P<0.05),术中术后尿量较多(P<0.05),术后血肌酐水平较低(P<0.05)。结论:特利加压素可改善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并有助于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目前常用人工肝治疗方法: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和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olecular adsorbent recirculatint system)联合肝移植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的经验。方法 对7例慢性肝脏功能衰竭患者分别应用上述三种人工肝方法治疗15人次,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氨等指标,并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变化。人工肝支持治疗后接受原位肝移植治疗。结果 人工肝治疗后多数患者的乏力、纳差、腹胀等症状明显缓解,7例均顺利进行原位肝脏移植,其中6例成活。结论 人工肝可明显改善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术前状况,为肝移植赢得时间和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肝肺综合征患者肝移植术中体、肺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终末期肝病肝肺综合征(HPS)患者肝移植术中体、肺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26例HPS患者为HPS组;20例无低氧血症、无原发心肺疾病的原位肝移植术患者为对照组。两组病例均接受改良背驼式原位肝移植术,观察术中体、肺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术后转归。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HPS组术前心排量(CO)较高,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楔压(PAWP)、体循环阻力(SVR)及肺循环阻力(PVR)均较低;术中SVR、PVR均较低,而PAWP在新肝期较低。(2)与术前相比,HPS组CO在新肝15min时较低,新肝30min后无差异;对照组在新肝15min时差异无显著性,新肝30min后上升。(3)与术前相比,HPS组PVR在新肝30min后差异无显著性,SVR下降;对照组在新肝30min后PVR、SVR均下降。(4)HPS组患者围术期死亡6例,死亡率为23.1%,对照组全部存活。结论:HPS患者肝移植围术期表现为高心排量、低体及肺循环阻力的状态,其围术期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4.
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在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APOLT)动物模型基础上,观察其对猪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初步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结扎胆总管的方法复制猪胆汁性肝硬化动物模型,6只健康良种幼猪作为供体组,6只肝硬化模型猪为受体组,肝移植采用APOLT术。术中观察血流动力学和生化指标;术前、术后当天及7d观察门静脉压力、血胆红素及肝功能,同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门静脉最大流速及流量。结果 胆总管结扎8周后见肝脏假小叶形成,小叶周围结缔组织增生明显,有胆栓及胆泥沉积,证实胆汁性肝硬化模型成功。6只猪APOLT术后5只存活。术后7d动物活杀病理检查见移植肝形态、色泽正常,各吻合口无扭曲、漏血和血栓形成;移植肝部分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萎缩或消失,肝小叶内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中央静脉周围肝小叶细胞浊肿,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受体肝无明显变性及坏死。术后7d存活猪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察发现,移植肝门静脉血流比宿主肝门静脉血流增多,回流通畅,移植肝功能良好。血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明显好转,术后7d门静脉压力与术前相比显著降低。结论 APOLT术对门静脉高压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是一种较有希望的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成分输血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成人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的变化及输血对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肝移植术前肝功能Child分级均为C级 ,出凝血功能均存在异常的 19名患者通过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等成分进行纠正。无肝期采用体外静脉转流 ,术中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出凝血功能变化及出血量 ,根据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各项出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 ,给予相应的输血处理 ,分别以术后生存情况和围手术期输血量分组 ,分析各种输血因素对移植术中、术后的影响。结果 在术前肝功能分级、出凝血功能、手术方式、方法、时间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 ,输血总量、红细胞用量、冰冻血浆用量与术后存活率呈明显负相关 ,偏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75 18(P <0 .0 1)、- 0 .710 4 (P<0 .0 1)、- 0 .5 14 4 (P <0 .0 5 )。死亡组输血量明显高于存活组 ,差异显著 (P <0 .0 5 ) ;输血量≥ 10 0 0 0ml组死亡率明显高于输血量 <10 0 0 0ml组 ,差异显著 (P <0 .0 5 ) ;所有病例中无一发生输血后巨细胞病毒 (CMV)感染、颅内出血。结论 术前充分纠正出凝血功能异常 ,术中进行动态监测 ,及时通过各种血液成分在品种和剂量上的合理输注进行调控及应用去白细胞输血等新技术 ,可保证原位肝移植手术顺利进行 ,有效降低输血总量 ,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大鼠肝移植模型是难度较大的一类动物模型,对肝移植基础研究的重要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成功建立该模型对于初学者尤其困难,本实验室2004年7月至2005年4月间改良Kam ada法[1]双袖套式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96例,为相关的移植免疫基础研究提供了稳定的动物模型。本文就建立该模型  相似文献   

17.
原位异体肝移植36例术后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倩红  冯凌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4):2423-2424
目的:通过对原位异体肝移植患者的术后观察,及时发现护理问题,制定相应护理措施,保障肝移植后的护理安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对2001年5月~2005年12月36例实施原位异体肝移植的患者,术后重点观察早期排斥反应,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和管道护理,预防感染。结果:36例实施原位异体肝移植患者,33例康复出院,3例死亡。其中2例死于并发感染,1例死于急性排斥反应。结论:肝移植术后观察是早期发现护理问题的关键,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早期反应采取有效的处理是保障肝移植患者康复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邝燕华  黄顺伟  钟安敏 《现代护理》2006,12(20):1896-1897
目的探讨对原位肝移植术后患者进行物理治疗,减少肺部感染的疗效。方法从2004年4月~2005年9月将196例肝移植患者分为2组,A组常规护理,B组常规护理并采用呼吸肌功能锻炼、胸部振动、叩击、有效咳嗽等方法预防肺部并发症,并观察疗效。结果B组在物理治疗干预的情况下,呼吸道感染有明显下降。结论物理治疗能改善呼吸功能,降低肺部感染率,尤其对免疫抑制的危重患者,还可以加强背部皮肤护理,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I)检查原位肝移植(OLT)术后移植肝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并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急性排斥反应的意义.方法 16例原位肝移植,于术后测量HA-V、HA-RI、ACC、AT、PV-V及描述肝静脉波形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其中11例在1个月内行细针穿刺组织学活检.结果 1例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其肝静脉波形呈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特征.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很好地提示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出现和转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