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栓治疗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长期治疗的重点之一是预防脑卒中。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抗栓治疗分别使脑卒中发病率降低约60%和20%。血小板活化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认识血小板活化的血清标志物,包括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血栓素B2(TXB2)以及TXB2/6-酮-前列腺F1α(6-k-PGF1α)比值等,在抗栓治疗中的变化,有助于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危险分层和判断抗栓治疗的强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策略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选取高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100例。以患者房颤后是否出现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n=28例)与无脑卒中组(n=72例);同时根据脑卒中前患者治疗情况分为抗血小板治疗组(n=69例)、抗凝治疗组(n=20例)、无抗栓治疗(n=11例)。结果 脑卒中组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概率明显高于无脑卒中组,而接受抗凝治疗的概率明显低于无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血小板治疗组与抗凝治疗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房颤时间均为房颤后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龄房颤患者行抗凝治疗出血风险较低,对房颤后脑卒中有保护作用,可在高龄房颤患者中推广应用;而房颤时间则是影响高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据CHADS2评分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探讨口服阿司匹林抗凝治疗与口服华法林抗栓治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2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根据CHADS2评分进行分组,抗凝周期均大于6个月,其中40例评分〈2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组),评分≥2的患者中25例口服阿司匹林(2组)抗凝,17例口服华法林抗栓,分别随访是否有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及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1组1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5例,口服华法林治疗组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1例胃出血。结论根据CHADS2评分进行危险分层后,1组抗凝治疗安全有效,而2组抗凝治疗较口服华法林抗栓治疗不能有效地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房颤并发的脑卒中有较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房颤指南指出:抗栓治疗是房颤治疗中永恒的主题[1].而我国的华法林治疗率仅为2.0%,且治疗强度亦达不到要求.这与医师对其治疗的紧迫性及必要性认识不足和高估出血风险不无关系.提高抗栓治疗的认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将有关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浅谈对心房颤动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为3%~5%,房颤合并脑卒中致死致残率高,预后不良。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对房颤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的抗栓与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临床实践中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现状及分析。方法:调查2003年(225例) -2004年(280例)年间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房颤患者接受抗栓治疗的情况。结果:发现2年间高危因素有明显增加(由平均1.4个增加到1.8个),但接受抗栓治疗均以阿司匹林为主(64.8%与72.5%),服用华法林的比例很低(4.0%与6.25%),且剂量均偏低。结论:临床实践中房颤接受抗栓治疗达到标准的比例很低,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者较多,但剂量偏少,接受华法林治疗者很少,房颤的抗栓治疗尚需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7.
预防脑卒中是心房颤动 (房颤 )治疗中的重要问题 ,应用抗栓治疗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生 ,但房颤患者中华法林应用不足。近年来房颤患者脑卒中预防有新的药物和技术 ,如抗血小板药物联合运用、新的抗凝药物ximelagatran、左心耳堵闭技术等。  相似文献   

8.
预防脑卒中是心房颤动(房颤)治疗中的重要问题,应用抗栓治疗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生,但房颤患者中华法林应用不足.近年来房颤患者脑卒中预防有新的药物和技术,如抗血小板药物联合运用、新的抗凝药物ximelagatran、左心耳堵闭技术等.  相似文献   

9.
据估计,缺血性脑卒中约有20%是心源性脑栓塞。有研究认为,高达40%的心源性脑卒中与潜在的心脏来源的栓子有关。心脏瓣膜病(尤其伴心房颤动者)与脑卒中的关系已得到充分认识,心房颤动是脑卒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是普通人群的5.6~17倍和2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每年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为3%~5%,大约占血栓栓塞脑卒中的50%,房颤合并脑栓塞具有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及复发率高的特点。近年来已引起全球学者关注。但在基层医院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房颤患者抗凝比例太低,抗栓不正规,从而导致灾难时有发生,为引起基层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加强房颤人群的管理,特别是房颤抗凝的力度,笔者对我院80例房颤合并脑栓塞的临床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 抗栓治疗策略的变化 1.1 抗栓治疗地位的变化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病情进展,发作频率的增加,持续时间延长,缺血性卒中和全身血栓事件可显著增加,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窦性心律人群的5~6倍,其导致的卒中占全部卒中的15%左右[1],房颤主要的治疗目标是减少住院、死亡与卒中.因此,房颤治疗的三大原则重点也随之发生着改变,由最初的首先节律控制、其后心室率控制、最后抗栓治疗,发展到律、率控制齐头并进至今日抗栓治疗跃居第一位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