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疟原虫(malaria parasite)是引起疟疾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红细胞内。常用的疟原虫染色法有:瑞氏染色法、吉氏染色法。传统的单一染色法存在某些缺陷,如瑞氏染液是用甲醇配制的,偏于酸性,染出的疟原虫标本易褪色,保存时间较短,多用于临床诊断。吉氏染液是水溶性的,疟原虫标本需经甲醇固定后再行染色,染色时间较长,而且需要特定的缓冲液。以上两种单一染色法制作的疟原虫标本,虫体结构着色不均匀,在教学实验课上使用效果不理想。教学需要的疟原虫标本应使其结构清晰、颜色鲜明、有对比性、保存时间较长。为  相似文献   

2.
青蒿琥酯联合蒿甲醚治疗脑型疟疾3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型疟疾是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疟原虫经血流侵入人体内肝细胞寄生、繁殖,成熟后又侵入红细胞内繁殖,使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疟原虫侵入脑内毛细血管引起脑型疟疾,是疟疾最严重的类型之一,主要发生于恶性疟疾,偶见于间日疟和三日疟。脑型疟的主要临床表现有高热、畏寒、呕吐、谵妄、抽搐、昏迷,严重者可发生脑水肿、呼吸衰竭或严重并发症而死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瑞氏染色法与姬氏染色法对疟原虫的镜检效果。方法:收集检出恶性疟原虫4名患者的抗凝血液4份,共制作血涂片80张,根据数字奇偶随机法分为瑞氏组和姬氏组,每组40张血涂片,瑞氏组采用瑞氏染色法,姬氏组采用姬氏染色法,比较两组镜检效果。结果:瑞氏组有4张血膜发生脱落,均为厚血膜;姬氏组共有9张血膜发生脱落,其中薄血膜3张,厚血膜6张。两组未脱落的血膜均着色成功。姬氏组整体染色效果稍优于瑞氏组,姬氏组染色疟原虫小滋养体的核、胞质分辨率较高,且疟色素明显,颜色明亮,虫体结果较分明。结论:姬氏组整体染色效果稍优于瑞氏组。瑞氏染色法适用于临时性和少量标本的检验;姬氏染色法适用于获得染色质量好或者大批量标本染色。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江苏发现有变异的间日疟原虫(据张奎等1977、1979年报道),主要特征为间日疟原虫滋养体期具有多核、同期和不同期的重复感染,部分疟原虫游离于红细胞外,受染的红细胞胀大变形等。据此,1980年10月起,我们复查了历年保持的广西间日疟原虫薄血膜制片标本。在查片镜检中也发现了这种变异的间  相似文献   

5.
周围血涂片染色镜检疟原虫仍是当前确诊疟疾最可靠的方法。其中厚血膜用以检出疟原虫,薄血膜用于虫种的鉴定。目前常用的染剂为吉氏和瑞氏染剂。但由于若干因素的影响,可导致原虫的漏检,特别是对于低原虫血症,所以病原诊断一直是疟疾防治工作中实际存在和亟需加以研究的问题。本文谨就疟疾病原诊断的应用方面综述如下。常用血检方法申影响疟原虫检出的若干因素一、周围血液中疟原虫的密度一般认为,每立方毫米血液  相似文献   

6.
海南疟疾发病率居全国首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 ,大量非疟区易感人群进入海南疟区 ,在流动人口聚集点引起疟疾暴发 ,为控制疟疾的发病与扩散 ,我们在 1992~ 1997年对进入垦区的省内外流动人口中“四热病人”或者居住在疟疾病灶点者采耳垂血涂厚薄血膜各一个 (厚血膜直径 1cm左右 ) ,编号登记 ,染色后镜检疟原虫并分类 (下简称血检 )。 6年共血检 6 4 4 5 7人次 ,检出疟原虫性阳性 4 5 91例 ,阳性率为 7 12 % ,其中间日疟 30 4 0例 ,恶性疟 15 34例 ,混合感染 17例 ,分别占发病总数的 6 6 2 2 %、33 4 1%、0 37% ;间日疟与恶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多种实验室方法综合诊断昭通市疟原虫疑似病例,为疟疾防治提供参考。方法用疟原虫检测试纸条(immune colloidal gold technique,ICGT)先做快速检测,然后按照镜检标准制作厚、薄血涂片,经常规吉氏染色后在油镜下(×1 000)的薄血膜观察疟原虫形态,鉴定虫种。最后针对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4种疟原虫的18s rRNA基因进行巢式PCR扩增。结果 10份县区采集的疑似病例,快速试纸条1532未做,3份可诊断为恶性疟,其它6例皆不能明确诊断;显微镜下4份可明确诊断为恶性疟,其中1201为高密度恶性疟,3份可明确诊断为间日疟,1649县级初次镜检误诊为间日疟,省级镜检确诊为卵形疟,1532县级初次镜检误诊为恶性疟,省级镜检未发现疟原虫;所有病例皆经省级采用巢式PCR扩增,4份确诊为恶性疟,3份确诊为间日疟,1649确诊为卵形疟,1532和A无条带。经快速检测、镜检、巢式PCR,证实昭通市2013年9月以来报告的10例疟疾病例分别为3例间日疟、4例恶性疟、1例卵形疟、2例阴性。结论基层镜检技术不稳定;胶体金法诊断结果不能作为确诊依据,镜检准确性依赖于镜检人员技术水平,剿式PCR法诊断最为准确;疟疾确诊需逐级复核和多种实验室方法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8.
郁涛 《西部医学》2018,30(6):798-802
【摘要】目的 探讨巢式PCR应用于检测低密度疟原虫血片DNA的方法。 方法 以健康人抗凝血为稀释液提取不同浓度梯度间日疟原虫血片DNA,测定其最低检出限,将一份含有高密度间日疟原虫的抗凝血样按照1:10、1:100、1:1000、1:2000、1:4000、1:8000、1:16000、1:32000比例进行稀释,制成9个浓度梯度血样。每个浓度血样按照厚血膜5ul、薄血膜2ul同时制作2张血片,连续稀释(9个稀释度)一份含有高密度间日疟原虫的EDTA抗凝血样本,制作标准血片,同时进行所制得的血片中厚、薄血膜通过显微镜计数后,分别用以提取DNA,进行和巢式PCR检测。 结果 间日疟原虫血片厚血膜的检出限为1:16000(08个虫/μl血),薄血膜检出限为1:100,与镜下计数水平一致。 结论 巢式PCR适用于低密度血片中间日疟原虫DNA的检测,具有较高的检测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疟原虫血膜瑞氏染色法与姬氏染色法的优缺点。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12月,疟原虫阳性患者3例,及未找到疟原虫患者7例为研究对象,每人抽取静脉血液2 m L为一份,每份血液样本制作疟原虫血涂片10张,共制得100张血涂片,随机分配50张做瑞氏染色,50张做姬氏染色。待血膜自然干燥后,变换顺序交由2位形态学经验丰富的医生镜检观察。结果瑞氏组中厚血膜脱落数为5张,薄血膜脱落数为2张;姬氏组厚血膜脱落数为6张,薄血膜均未脱落,从镜检来看,瑞氏组细胞胞质显示不清,有粘连,血膜背景暗红色,虫体结构模糊,颜色暗淡不清晰,核呈红褐色,浆呈暗蓝色,核质显示不清;姬氏组胞质显示清楚,少粘连,血膜显示背景青蓝色,虫体结构清晰,颜色鲜亮,核呈鲜红色,浆呈天蓝色,核质显示清楚。结论通过两组血膜结果比较,姬姆萨染色的疟原虫血膜稍优于瑞氏染色的疟原虫血膜。  相似文献   

10.
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经按蚊叮咬传播,临床特点为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继之大汗,反复发作者可伴贫血和脾大.近两年我科收治疟疾病例10余例,均有疟疾流行区居住或旅行史,经治疗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1分类和流行病学 1.1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即: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恶性疟. 1.2传染源 病人和无症状的血中有配子体的人是疟疾的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11.
疟疾的发作是由于进入红细胞内发育成熟的疟原虫裂殖子周期性破坏红细胞所引起的。由于疟原虫的种类不同,疟原虫裂殖子在红细胞里生长成熟的时间不同,故发作的时间也就长短不一样。间日疟裂殖子发育成熟的时间为48小时,每48小时挤破红细胞释放裂殖子1次,故呈间日定时寒热发作。三日疟为72小时,故隔2天发作1次;卵形疟  相似文献   

12.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及卵圆疟原虫四种。由恶性疟原虫感染的恶性疟疾在地处热带和亚热带的南欧、北美洲、非洲国家及我国西南山区各省较为常见。我院于2002年冬季收治输入性恶性疟疾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 疟疾是由疟原虫在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引起的发热性传染病,以按蚊为其传播媒介。依据感染原虫种类可分为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和卵形疟四种,有时也出现两种以上原虫感染的混合型疟疾。 疟疾的临床主征为发热、贫血和脾肿大。通过血塗片检出原虫、鉴别虫种是确诊的可靠方法。镜检时常用的染色方法为姬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疟疾参比实验室应用巢式PCR技术诊断输入性三日疟的效果。方法采用巢式PCR对2015-2017年湖北省网报疟疾病例和疑似病例血标本进行疟原虫核酸检测,筛查三日疟阳性标本,并与疟疾快速诊断试剂盒(RDTs)检测结果、吉氏染色显微镜镜检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67例网报输入性疟疾病例中,经巢式PCR共检出15例(4.1%)三日疟病例。在这15例三日疟病例中,省级疟疾参比实验室镜检13例诊断为三日疟,1例为间日疟,1例为卵形疟;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镜检7例为三日疟,8例为间日疟;RDTs方法阳性6例;阴性9例。结论在输入性三日疟的诊断和分型上,巢式PCR明显优于RDTs和镜检法,RDTs不能取代镜检对罕见疟疾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5.
疟原虫血片吉姆萨染色法的改进寄生虫学教研室伍斌,言敢威,曹爱莲关键词间日疟原虫;染料与染色;天青染料;方法疟原虫(Pv)染色制片的方法较多,但由于疟原虫染色受到缓冲液pH值、气温、血膜厚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难于获得十分满意的效果,即使同一批标本,...  相似文献   

16.
疟疾性肾炎较少见。我院自1965年7月至1985年10月间,共治现症疟疾病人958例,其中间日疟疾性肾炎11例,现报告如下:1.诊断标准:11例在血片中均找到间日疟原虫,颜面浮肿,蛋白尿(++)以上,合并镜下血尿和/或管型尿和/或肾功能不全。2.一般资料:11例中,男8例,女3例。年龄<10岁1例,10~20岁4例,>20岁6  相似文献   

17.
寄生人体的疟原虫共有4种,即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原虫,均属细胞内寄生(或寄生于人体肝细胞和红细胞内),体积小.  相似文献   

18.
哺乳类疟原虫生活史中最为隐蔽并难于研究的是红细胞外期,如人类的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内期虽早1890年即已发现,但其红外期则在1949年才查明。至于与间日疟的复发及长潜伏期有密切关系的休眠体阶段更是80年代初期才被观察到。我国的疟疾种类以间日疟为主,并证明各地均兼有长、短潜伏期的病人,但越往北方,长  相似文献   

19.
疟防工作中正确、快速地诊断疟疾极为重要,迄今为止,确诊疟疾仍然赖于镜检病原体的方法,即常用的厚、薄血膜检查疟原虫的方法。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亦曾提出“在疟疾的寄生虫调查方面只有厚血膜用作常规检查”。但在常规厚血膜染色过程中,溶血、染色和冲洗等步骤往往使疟原虫腐蚀破  相似文献   

20.
朱凌  张新华等 《医学文选》2002,21(2):181-182
疟疾仍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性疾病之一。传统认为疟疾破坏血液成分主要是溶血反应 ,破坏红细胞。我们在临床上发现疟疾常伴有血小板减少的现象 ,我院近 5年收治的疟疾病例中 ,伴有血小板减少者 7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 6例 ,女性 1例。年龄 1 8~ 3 5岁。其中 6例为战士 ,均在广西边防部队服役 ,1例为部队干部家属因去过边境连队探亲回来后发病。 5例确诊为间日疟疾 ,2例确诊为恶性疟疾 ,4例患者在末稍血中查到疟原虫 ,3例先在骨髓中找到疟原虫 ,然后在血中也找到疟原虫。1 .2 首发症状及查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