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30例健康者,40例高血压患者,32例高血压合并IFG患者的平均脉压(MPP)进行对比观察。结果:高血压+IFG组脉压升高明显,与单纯高血压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高血压+IFG组CVD及LVH事件明显增加(P〈0.05)。结论:脉压增高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IFG组患者脉压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有助于指导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平均脉压、心率变异及心律失常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平均脉压(24hpp)、心率变异(HRV)及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9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65例血压正常为对照组。结果根据24小时平均脉压(pp)分为两组24hpp≥60mmHg为Ⅰ组(n=48),24hpp<60mmHg为Ⅱ组(n=48)。①Ⅰ组、Ⅱ组与对照组比较时域指标(SDNN、SDANNIr、MSSD、pNN50)降低明显,频域指标(LF、HF降低,LF/HF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Ⅰ组患者的恶性、复杂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Ⅱ组及对照组。③Ⅰ组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明显,与Ⅱ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pp增高与HRV时域指标降低可反映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失衡,可早期预测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3.
4.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24小时平均脉压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左心室肥厚(LVH)与24h平均脉压(PP)和大动脉内径变化的关系。方法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并计算80例EH患者24h平均PP,左心室重量指数及主动脉根部内径。分LVH组和无LVH组,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24h平均PP和主动脉根部内径在EH有LVH组和无LVH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左心室重量指数与PP(r=0.3,P<0.01)和主动脉根部内径(r=0.5,P<0.01)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结论24h平均PP和大动脉内径增大,提示大动脉顺应性下降,在EH发生LVH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平均脉压与心脏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曾力群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5,21(5):270-27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 h平均脉压(ABPP)与心脏损害的关系.方法将486例EH患者行动态血压检测的结果按ABPP≥60 mmHg和ABPP<60 mmHg分为两组,将两组的多普勒加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中主动脉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室重量、左室重量指数、EF、E/A,以及两组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着脉压增大,出现心电图异常病例增多,心肌肥厚、心脏扩大、主动脉内径增大病例增多,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减退,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脉压增大,增加了对靶器官的损害,尤其是对心脏损害,进而造成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因此在EH治疗中积极控制脉压将能有效减轻心脏损害. 相似文献
6.
脉压(PP)作为心脑血管病发生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已越来越多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回顾性观察并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平均脉压(ABPP)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分析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4 h平均脉压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用动态血压监测24 h平均收缩压(MSBP)与舒张压(MDBP),它们之差为24 h平均脉压(MPP).根据MPP≥60 mm Hg或<60 mm Hg把207例高血压病患者分成2组,以超声探头测左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肌重量指数(LVMI)和左室射血分数(EF).以协方差分析校正MSBP和MDBP影响后比较两组间左室重构的指标.结果 在24 h平均脉压≥60 mm Hg组中,LVDd,IVSd、LVPWd和LVMI均较对照组高(P<0.05),即使校正了MSBP和MDBP影响后,这种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 h平均脉压增高是导致高血压患者左室重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与脉压、脉压指数的关系。方法 10 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检测血、尿β2 MG及尿白蛋白同时计算脉压、脉压指数 ,根据有无肾损分组检测脉压、脉压指数差异 ;根据脉压、脉压指数分组检测血、尿β2 MG及尿白蛋白。结果 PP >6 0mmHg的高血压患者血 β2 MG (4 2 4± 1 18)mg/L ,尿 β2 MG (1 17±0 88)mg/L ,尿白蛋白 (2 4 8± 7 3)mg/L ;PP <6 0mmHg的高血压患者血 β2 MG(2 5 6± 1 34)mg/L ,尿 β2 MG(0 4 2±0 10 )mg/L ,尿白蛋白 (18 3± 4 7)mg/L ;PPI >0 6的高血压患者血 β2 MG (4 5 6± 1 2 3)mg/L ,尿 β2 MG (1 0 9±0 5 6 )mg/L ,尿白蛋白 (2 5 3± 4 5 )mg/L ;PPI <0 6的高血压患者血β2 MG(2 4 9± 1 0 9)mg/L ,尿 β2 MG(0 33± 0 0 9)mg/L ,尿白蛋白 (17 4± 3 3)mg/L。结论 高血压合并早期肾损害患者脉压、脉压指数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24h平均脉压(APP)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对9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及心脏超声检查,根据有无LVH分为两组:LVH组和非LVH组,再以PP≥60mmHg、PP〈60mmHg分为2个亚组。结果LVH组与非LVH组24hAPP分别为(76.3±16.5)mmHg和(56.3±10.6)mmHg,收缩压分别为(156.4±7.26)mmHg和(146.7±11.0)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舒张压分别为(92.5±5.17)mmHg和(90.2±6.25)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60mmHg组LVH发生率较PP〈60mmHg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24hAPP与LVH密切相关,脉压增大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24小时平均脉压和左室肥厚之间的关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研究显示 ,脉压增加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采用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 (ABPM)测得 2 4小时平均收缩压 (MSBP/ 2 4h)、平均夜间收缩压 (MSBPN)和 2 4h平均舒张压 (MDBP/ 2 4h)及计算出的脉压 (PP)等 7项指标与左室重量指数 (LVMI)是否存在相关。一、资料和方法1.对象 :选择本院心内科门诊确诊为 1~ 2级高血压患者 16 3例 ,男 136例 ,女 2 7例 ,平均年龄 (5 9 3± 11 3)岁。2 方法 :采用美国 90 2 17 1B型动态血压仪。测得指标包括 :MSBP/ 2 4h ;MDBP/ 2 4h ;MSBPD (白天平均收缩压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4h平均脉压(24hPP)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18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24hPP水平分为A组(24hPP<40mmHg)、B组(40~50mmHg)、C组(50~60mmHg)、D组(60mmHg≤24hPP)四组,行超声心动图及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检查。结果高血压患者,随着24hPP水平的增宽,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左心室舒张早期和晚期最大血流速度的比(E/A)值减少、E峰减速时间(DT)值增加,24小时尿微量蛋白增多(P<0.05~0.01)。结论24hPP对左心室功能损害及肾功能损害有预测价值,高血压病患者随着24hPP增宽更易导致左心室肥厚、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减退及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9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脉压高低被分为≤60mmHg和〉60mmHg两组。超声心动图测量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求出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高脉压组年龄较大.LVMI显著高于低脉压组[(135.3±23.5:(115.7±25.2),P〈0.01]。结论:24h脉压高者更易发生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3.
脉压与脉压指数在老年高血压疾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数研究表明,对于老年高血压而言,脉压较收缩压和舒张压更能反映大动脉僵硬度的变化,并与冠心病、脑卒中、心电图异常、心室肥厚等心血管事件呈显著相关。而脉压指数,综合了血管的动态顺应性和固有顺应性,是一项值得期待的评价血管硬化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高血压患者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脉压 (PP)及脉压指数 (PPI)与蛋白尿的关系 ,并进一步评价各自在反映蛋白尿严重程度上的优劣和 (或 )一致性。方法 将所有研究对象按SBP≥ 180mmHg(6 8例 )、16 0~ 179mmHg(81例 )、14 0~ 15 9mmHg(5 7例 )分为 3组 ;按DBP≥110mmHg(5 9例 )、10 0~ 10 9mmHg(79例 )、90~ 99mmHg(6 7例 )分为 3组 ;按PP≤ 4 0mmHg(39例 )、4 1~ 6 0mmHg(6 1例 )、6 1~ 80mmHg(5 6例 )和大于 80mmHg(4 3例 )分为 4组 ;按PPI≤ 0 4 0 0(5 0例 )、0 4 0 1~ 0 5 0 0 (70例 )、0 5 0 1~ 0 6 0 0 (6 2例 )和大于 0 6 0 0 (17例 )分为 4组。采用全自动散射比浊仪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尿蛋白和血脂水平 ,比较各组蛋白尿的发生率。结果 各组间性别、年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随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脉压指数的增加 ,蛋白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水平和脉压指数与蛋白尿的发生密切相关 ,且 4者在反映蛋白尿的发生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1,29(8):733-739
目的观察非高血压人群平均动脉压水平对动脉硬化进展的影响。方法开滦研究自2006年开始,随后每2年进行一次随访,本研究选取了在第二、三、四、五次随访期间完成两次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测量并且第一次baPWV测量时为非高血压的人群作为观察对象。两次baPWV之间的差值作为动脉硬化进展的评价指标。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非高血压人群基线平均动脉压、随访期间平均动脉压变化对随访末的动脉硬化及随访期间动脉硬化进展的影响。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观察对象共11 697人,年龄(43.7±12.2)岁,其中男性6 284人,占观察对象53.7%。随访时间为3.66年,基线平均baPWV值为(1 346.17±239.85) cm/s,随访末平均baPWV值为(1 403.41±273.52) cm/s, baPWV进展均值为57.23 cm/s。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血糖、血脂等混杂因素后,基线平均动脉压每增加1 mm Hg,随访末baPWV增加8.64 cm/s, baPWV进展增加3.67 cm/s。随访期间平均动脉压每增加1 mm Hg,随访末baPWV增加5.15 cm/s, baPWV进展增加2.96 cm/s。结论在非高血压人群中,基线平均动脉压和随访期间平均动脉压的升高是影响动脉硬化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24 h平均脉压与心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24 h平均脉压与心功能的关系. 方法选择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72例,应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测定24 h平均脉压,放射性核素心血池显像技术测定左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 结果 24 h平均脉压与左心室射血分数(r=-0.46,P<0.01)、高峰充盈率(r=-0.41,P<0.05)呈负相关,平均脉压越大,心功能越差(P<0.05). 结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心脏功能与24 h平均脉压呈负相关,脉压可作为心功能受损的预测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左室质量指数(LVM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53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平均脉压(ABPP)分为≥60mmHg组和〈60mmHg组,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及左室舒张末内径,并计算LVMI,将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0mmHg组24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负荷值、夜间平均收缩压负荷值、24h平均收缩压负荷值及LVMI明显高于ABPP〈60mmHg组;24hABPP增大,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r=0.949,P=0.00)。结论脉压增大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时,不仅要控制血压在理想水平,还要尽可能缩小脉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与蛋白尿的关系,并进一步评价各自在反映蛋白尿严重程度上的优劣和(或)一致性.方法将所有研究对象按SBP≥180 mm Hg(68例)、160~179 mm Hg(81例)、140~159 mm Hg(57例)分为3组;按DBP≥110 mm Hg(59例)、100~109 mm Hg(79例)、90~99 mm Hg(67例)分为3组;按PP≤40 mm Hg(39例)、41~60 mm Hg(61例)、61~80 mm Hg(56例)和大于80 mm Hg(43例)分为4组;按PPI≤0.400(50例)、0.401~0.500(70例)、0.501~0.600(62例)和大于0.600(17例)分为4组.采用全自动散射比浊仪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尿蛋白和血脂水平,比较各组蛋白尿的发生率.结果各组间性别、年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随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脉压指数的增加,蛋白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水平和脉压指数与蛋白尿的发生密切相关,且4者在反映蛋白尿的发生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分析不同脉压的高血压(EH)者心率变异性(HRV)及其昼夜节律变化,探讨其自主神经功能损害与脉压关系.方法 ①将72例EH者(A组)按脉压<60mmHg和≥60mmHg分为A1组和A2组,并设正常对照组(C组)50例,比较A1、A2与C组组间HRV时域指标大小;②将A组中合并心衰者设为B1组,合并缺血者设为B2组,比较B1、B2、A与C组各组自身昼夜SDNN和R-R间距均值差异;③比较A1和A2组中心衰和缺血发生率.结果 ①与C组比较,A1组HRV时域指标前三项(SDNN、SDANN、SDNNI)有显著差异性(P<0.001及P<0.005),RMSSD有差异性(P<0.05),PNN50无差异性,而A2组五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性(P均<0.001);②A1与A2组间比较,除RMSSD无差异性外,余均有差异性(P<0.05);③A组较C组虽昼夜SDNN均值均下降,R-R间距均值均缩短,但自身昼夜节律变化尚存(P<0.01),而B1、B2组昼夜SDNN均值差异消失(P>0.10);④A2组中心衰和缺血发生率均高于A1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EH者随着脉压增大,心率变异时域指标降低,SDNN的昼夜节律变化差异减小,心衰和缺血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