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人认为精神分裂症的自杀是由于大剂量服用某些抗精神病药,其自杀可能是抗精神病引起的静坐不能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并发症,但有些抗精神病药如三氟塞吨能减少自杀率。抗抑郁药因其抗抑郁性质而有助于预防自杀,有自杀行为的情感障碍病人常因维持或预防治疗时剂量不足而出现自杀。锂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预防自杀的药物,对反复发作的情感障碍预防自杀率达20%。本文为一回顾性研究,将一组有自杀行为的出院精神病人与一对照组作比较,以了解精神药物治疗是否可降低自杀率。方法:患者为出院一年内有自杀行为的精神病人。对照组须和病人组同年出院,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通过自制调查问卷对成都市青羊区358例登记在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根据患者既往是否有自杀行为,分为有自杀行为组和无自杀行为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发生过自杀行为的占23.5%;有幻觉及妄想(OR=1.857,P0.05)、服药不依从(OR=2.320,P0.01)、照护者对疾病知识完全不了解(OR=2.816,P0.05)是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风险高,患者有幻觉妄想症状及治疗不依从、患者照料者对该病不了解是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六类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及有两害行为的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的出院信息特征,为社区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3月-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出院的所有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六类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及有两害行为的其他精神障碍患者,对患者出院时医生填写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出院信息单进行分析。结果 1该院出院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以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为主,分别占47.55%、43.00%。2存在两害行为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占52.73%,两害行为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P0.01)。3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907,P0.01)。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起病年龄在14~25岁的分别占57.19%、52.77%,住院次数≥2次的分别占67.55%、64.25%,病程≥5年的分别占64.38%、60.33%。结论 1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是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的重点。2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起病年龄早,住院次数多,病程长,两害行为发生比例高。  相似文献   

4.
精神障碍是导致青年自杀的重要因素,边缘人格障碍BPD作为准自杀行为的一般原因,具有很高的致死性,同时有情感障碍或物质使用障碍者,危险性更大。据报导1961至1980年(BPD)患者自杀数量日益增加,在15至20岁年龄组中,自杀率达7.6%。为此本文对1984年至1987年间58名瑞典城市青少年的自杀情况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58例连续发生的瑞典自杀青年,男女之比为2:6,平均年龄23.2岁(15~29岁)。通过与患者、患者父母、同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天津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连续化“专全结合”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2020年由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明确诊断并接受社区随访管理的6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包括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将患者分为由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负责指导的连续化“专全结合”管理模式组(试点组),共计1435例,以及由其他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负责指导的非连续化“专全结合”管理模式组(非试点组),共计3514例。以规范管理、规律服药、病情稳定、发生危险行为情况来评估患者管理效果。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试点组规范管理(99.02%vs.97.89%)、病情稳定(91.85%vs.85.83%)患者比例高于非试点组(P<0.01),规律服药(89.97%vs.90.10%)、发生危险行为(0.35%vs.0.46%)情况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控制一般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试点组患者规范管理率高于非试点组患者(OR=2.08,95%CI:1.11~3.92),规律服药率高于非试点组(OR=1.56,95%CI:1.23~1.99)。结论连续化“专全结合”管理模式能提高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规范管理率及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6.
抑郁症与焦虑障碍共病临床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调查抑郁症和焦虑症障碍的共病率,以及对临床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入组对象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SDS)和临床大体量表(CGI)评估.观察流行病学资料,焦虑和抑郁症状群、自杀状况.用情感性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检查提纲中有关焦虑障碍的诊断清单评定患者合并的焦虑障碍.结果 共入组508例患者,首次抑郁发作为269例(53.0%),294例(57.9%)有过自杀观念,55例(10.8%)曾有自杀行为.45例(8.9%)伴精神病性症状.HAMD量表总分平均为(32.6±7.7)分;HAMA量表平均为(21.0±7.3)分,其中78.5%患者大于14分.抑郁症患者焦虑障碍的共病发生率为68.9%(350例),16.7%共病多种焦虑障碍.焦虑障碍种类分布以广泛性焦虑障碍为主,为56.1%.焦虑对抑郁症的临床严重程度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但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在共病与非共病之间未见统计学意义.36.0%患者同时伴有躯体疾病.结论 抑郁症与焦虑共病在临床上是常见的现象,合并的焦虑障碍以广泛性焦虑障碍为主,1/3的患者合并躯体疾病,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7.
WHO(1999)估计 ,至 2 0 0 0年全世界约有 10 0万人自杀死亡 ,约 10~ 2 0倍于此数的人自杀未遂[1] 。精神疾病患者自杀率为 5 1/ 10万 ,较一般人口大 6~ 12倍[2 ] 。现对我院住院期间出现自杀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研究。1 对象与方法研究组为 1988~ 2 0 0 1年期间在我院住院自杀未遂的 5 6例精神疾病患者 ,按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4版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版进行再诊断 ,其中精神分裂症 16例 ,情感性精神障碍 2 4例 ,创伤后应激障碍 8例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 6例 ,人格障碍 2例 ;男 2 0例 ,女 36例 ;年龄 15~ 5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及生物学指标.方法:以抑郁症患者入院时有无自杀行为分为自杀组和无自杀组.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生活事件量表(LES)及自行编制的自杀行为调查表对入组患者进行调查;酶法测定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结果:共10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自杀与既往自杀行为、内向性格、生活事件、严重的抑郁(尤其是绝望感明显,存在严重的认识障碍)有关;两组的血脂水平差异无显著.结论:既往自杀行为、内向性格、生活事件、严重的抑郁是抑郁症患者自杀的主要危险因素;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可能与血脂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伴自杀行为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64例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伴自杀行为患者进行分析,并与564例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无自杀行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组在性别、婚姻状况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在文化程度、居住地、病前有无生活事件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在临床症状方面,研究组的幻觉、思维障碍、抑郁症状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冲动行为、情感平淡、意志减退2组则无显著性差异.发生自杀未遂者以服用精神科药物居多,发生地点多于家中,多数患者自杀前有表示过其自杀意图.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伴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为幻觉、思维障碍、抑郁症状、病前生活事件等.多与患者沟通及时发现其自杀意图,严格控制药物来源为有效地预防其自杀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西藏自治区林周县重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状况.方法:2019年5月对林周县全人群重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开展筛查;对筛查出的疑似重性精神障碍患者以《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为诊断标准进行入户面对面访谈以确诊;并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