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血清CD4+/CD8+、白细胞介素-5(IL-5)、维生素D水平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西部战区总医院儿科收治的哮喘患儿120例,根据是否感染MP将其分为感染组69例与未感染组51例,另外纳入同期体检健康儿童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及免疫球蛋白G(IgG)、IL-5、维生素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及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潮气量(Vt)、潮气呼气峰流速(PTEF)]。利用Pearson法分析MP感染患儿的CD4+/CD8+、IL-5、IgG、维生素D、hs-CRP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1)三组小儿的CD4+T、CD8+T、CD4+/CD8+及IgG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41.053、117.220、242.024、619.257,P<0.05);感染组和...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学工程》2015,(7):909-910
目的分析小儿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MP)及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0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 M),同时对MP阳性患儿(观察组)行免疫球蛋白(Ig M、Ig A、Ig G)检测,与同期行健康体检的30例儿童(对照组)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00例患儿中MP-Ig M阳性169例(33.8%),且MP-Ig M阳性率与患儿年龄相关(P<0.05),而与季节无显著关系(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Ig M[(1.5±0.6)g/L vs.(1.1±0.5)g/L]、Ig A[(0.9±0.7)g/L vs.(1.3±0.6)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Ig G[(8.1±2.8)g/L vs.(8.0±3.0)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14岁儿童更易感染肺炎支原体,而MP感染无明显季节性;免疫球蛋白可作为辅助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治疗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肺炎支原体感染和哮喘患儿IL-13、总IgE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6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6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C)培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3(IL-13)及血清总IgE水平,另设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支气管哮喘组PBMC培养上清液IL-13和血清总IgE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支气管哮喘组又较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在发病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患儿哮喘发作的关系及临床治疗效果,为治疗此症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7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临床资料,并选择同期就诊的75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其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将支气管哮喘组肺炎支原体阳性患儿分为A、B组,比较两组不同治疗的效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支气管哮喘组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为44.74%;上呼吸道感染组患儿感染阳性率为10.67%;经统计分析,两组患儿肺炎支原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哮喘组阳性患儿常规治疗组(A组)总有效率为41.18%;加用阿奇霉素组(B组)总有效率为88.24%;经统计分析,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诱发儿童哮喘的主要因素之一,常规行MP-IgM检测可明确患儿MP感染状况,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是治疗MP感染哮喘患儿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支气管哮喘患者肺炎支原体感染及其临床治疗方法,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3年2月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9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及386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相关性,根据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临床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率观察组为36.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肺炎支原体支气管哮喘患者哮喘复发率,显著高于未感染肺炎支原体支气管哮喘患者哮喘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关系密切,并且是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采用阿奇霉素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血清维生素A和维生素E 水平与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s)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200例MPP患儿,检测血清维生素A、E水平,给予相关治疗,随访1年,记录患儿RRTIs发生情况,分析血清维生素A、E水平与MPP患儿发生RRTIs的相关性.结果 20...  相似文献   

7.
孙伟红 《现代保健》2009,(31):42-42
目的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关系以及冶疗策略。方法儿童哮喘专科门诊及住院哮喘发作期患儿120例(哮喘组)及同期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20例(对照组),采用甘MP被动冷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结果哮喘组MP—Ab阳性62例,阳性率51.67%;对照组阳性29例.阳性率24.1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MP感染与儿童哮喘关系密切,MP导致呼吸道慢性炎症,进而改变呼吸道高反应性是最根本的机制。对喘发作期的患儿要考虑MP感染可能,应常规MP—AD检查.  相似文献   

8.
华巧娇 《中国妇幼保健》2023,(14):2582-2585
目的探究维生素D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的影响,旨在为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3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2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抗感染、吸氧治疗及硫酸特布他林片治疗,对照组患儿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气雾剂,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维生素D滴剂。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_(1))、用力肺活量(FVC)、FEV_(1)/FVC、日间哮喘评分、夜间哮喘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及白细胞介素-17A(IL-17A)表达水平的差异,同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FVC、FEV_(1)及FEV_(1)/FVC水平[观察组(1.18±0.19)L、(0.94±0.11)L及(83.28±3.44)%,对照组(1.18±0.17)L、(0.96±0.11)L及(83.18±3.2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01、0.963及0.225,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FVC、FEV_(1)及FEV_(1)/FV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儿FVC、FEV_(1)及FEV_(1)/FVC水平[(1.58±0.17)L、(1.41±0.13)L及(94.23±2.65)%]均高于对照组[(1.46±0.15)L、(1.32±0.17)L及(90.32±3.75)%],差异均统计学意义(t=5.956、4.458及9.317,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日间哮喘症状评分和夜间哮喘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日间哮喘症状评分和夜间哮喘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患儿日间哮喘症状评分和夜间哮喘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IL-4、IL-10及IL-17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IL-4和IL-17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血清IL-10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儿血清IL-4和IL-17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清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显效率(53.33%)和总有效率(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36.67%和84.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34、4.043,均P<0.05)。结论维生素D联合糖皮质激素能显著改善患儿哮喘症状严重程度和次数,有效提高支气管哮喘患儿的治疗效果,同时能够改善患儿肺功能、降低机体炎症水平,具有较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病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在2011—2012年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152例,将这152例患儿选为观察组,另选同一时期该院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00例,选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进行MP-Ab阳性检测,比较两组患儿的MP-Ab阳性率,同时对检测为MP-Ab阳性患儿进行分组治疗,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常规组采用一般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①对观察组和对照组MP-Ab阳性率的比较,观察组(44.7%)明显高于对照组(7.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常规组和治疗组治疗效果的比较,治疗组有效率(85.3%)明显高于对照组(44.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支气管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密切,且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确有疗效。  相似文献   

10.
马建良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5):5733-5734
目的:研究探讨肺炎支原体(Mp)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2009年小儿内科门诊及住院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支气管哮喘患儿150例为研究组,并以同期80例非Mp感染诱发的哮喘患儿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喘息特点、病程及药物治疗的反应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肺炎支原体诱发哮喘与支原体感染次数有关;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年龄多在1~6岁,平均3.8岁;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患儿喘息反复史、发热、咳喘时间对支气管扩张剂的反应、病程等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呼吸系统受累支原体感染诱发以肺炎为主,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应用平喘药物联合阿奇霉素效果良好。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重要因素之一,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哮喘要平喘药及早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特异性抗体与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关系.方法:观察组为本院住院儿童呼吸道感染的患儿282例,正常对照组为健康体检儿童46例.采集患儿血清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MP-IgM、MP-IgG、MP-IgA和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CP-IgM、CP-IgG,同时采集患儿咽拭子标本做MP培养和CP培养.结果:282例儿童呼吸道感染病例检测,MP特异性抗体ELISA法和MP培养法以及CP特异性抗体ELISA法和CP培养法阳性率分别为54.26%和36.88%、59.22%和37.94%.MP、cP特异性抗体ELISA法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MP、CP培养法(P<0.01).MP和cP特异性抗体ELISA法灵敏度、特异性均显著高于MP、CP培养法(P<0.01).MP、CP感染初期(1~16 d)出现的抗体以MPI~I和CPIgM为主;感染早期(13-25)出现的是MPIgA,MPIgG和CPIgG在此期也有;感染后期和恢复期(21 d之后)以MPIgG和CPIgG为主.MPIgG和CPIgG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单纯性支原体肺炎、单纯性衣原体肺炎与支原体和衣原体混合感染性肺炎在肺部的临床表现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为主.混合感染者肺外表现显著高于单纯性感染者(P<0.01).肺外表现主要是消化道和血液系统表现,其次是泌尿系统、皮肤眼部症状、关节运动系统的表现.在0~1岁、1~3岁、3~6岁、6~14岁各年龄组之间MP、CP单纯感染及MP CP混合感染病例分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3岁以后的感染病例较3岁之前的感染病例显著增多(P<0.01).结论:MP、CP特异性抗体检测ELISA法优于咽拭子培养法用于病原体诊断.多种特异性抗体同时检测可以提高病原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维生素D水平和Toll样受体3(TLR3)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相关哮喘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住院哮喘患儿138例为病例组,根据血浆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检测结果分为MP哮喘组(n=77)和非MP哮喘组(n=61),另选取同期体检儿童75名为对照组,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水平和TLR3基因rs3775290和rs3775291位点的基因多态性。结果 三组维生素D、CD_3+和CD_4+和CD_4+/CD_8+/CD_8+水平比较,MP哮喘组<非MP哮喘组<对照组(P<0.05);免疫球蛋白(Ig)A、IgM和IgG水平比较,对照组<非MP哮喘组2=0.668,P=0.716;χ2=0.668,P=0.716;χ2=0.029,P=0.864);三组TLR3基因rs3775290位点基因型分布与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D水平与儿童MP感染相关哮喘的发病具有相关性。结论 维生素D水平与儿童MP感染相关哮喘的发病相关,TLR3基因中的rs3775291位点携带G等位基因会增加哮喘的发生风险,但与MP感染相关哮喘的发病无关联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析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肺炎衣原体及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以降低哮喘患儿医院感染率。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儿科收治的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共180例,统计分析患儿哮喘病程长短与肺炎衣原体感染和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及其药敏检测结果。结果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22.2%、肺炎衣原体感染22.8%;其中哮喘病程≤3个月的患儿中肺炎衣原体的感染率为41.0%,比哮喘病程3~6个月和>6个月的患儿感染率高,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炎支原体在哮喘病程>6个月的患儿中感染率最高,为38.3%;患儿年龄≤3岁的肺炎衣原体和支原体的感染率分别为39.6%和33.3%,均高于年龄3~6、>6岁患儿;肺炎衣原体对红霉素耐药率最低,为17.1%,对四环素耐药率最高,为78.0%;肺炎支原体对红霉素耐药率最低,为22.5%,对庆大霉素耐药率最高,为77.5%。结论肺炎衣原体和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导致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病原体,其中患儿≤3岁,哮喘病程≤3个月和>6个月的患儿感染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的概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支原体感染对患儿肺外器官感染损害较大,而维生素D与损伤程度具有一定关系,本研究探讨血清维生素D和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肺外器官损害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6-01-01-2018-10-31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6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是否出现肺外器官损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2例,对照组62例。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及不同损害部位之间血清维生素D水平。结果观察组维生素D水平为(41.27±5.36)ng/mL,低于对照组的(64.38±8.2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95,P<0.001。患儿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系统、神经系统和泌尿系统血清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38.92±4.26)、(41.12±4.36)、(42.77±5.36)、(41.55±4.58)、(42.64±5.17)和(44.18±4.58)ng/mL,其中心血管系统维生素D水平最低,泌尿系统维生素D水平最高,F=2.649,P=0.027。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器官损害儿童维生素D水平明显下降,且与受损器官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分析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与凝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60例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收治的未合并肺部感染的肺癌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免疫指标(CD_3~+、CD_4~+、CD_4~+/CD_8~+、CD_8~+及NK细胞),应用Pearson法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IL-1β、IL-6及TNF-α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IB、APTT、PT及T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CD_3~+、CD_4~+、CD_4~+/CD_8~+及NK细胞均分别低于对照组,CD_8~+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IL-1β、IL-6及TNF-α分别与PT、CD_8~+呈正相关(P<0.05),与CD_3~+、CD_4~+、CD_4~+/CD_8~+及NK细胞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炎性因子和凝血功能均处于较高水平,免疫功能相对减弱,而炎性因子又与PT和细胞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67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治疗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49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分别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哮喘患儿的血清总IgE,并对各数据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儿血清MP-IgM阳性28例,阳性率为41.79%;对照组患儿中有6例血清MP-IgM阳性,阳性率为12.24%,两组患儿血清MP-IgM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MP-IgM阳性患儿的血清总IgE水平明显高于MP-IgM阴性患儿的血清总IgE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8,P<0.01);观察组MP-IgM阳性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明显高于MP-IgM阴性患儿的EO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5,P<0.01).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的重要原因,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存在相关性,对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应当行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指导临床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哮喘(BA)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γ干扰素(IFN-γ)、胸腺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ARC)变化及与感染程度关系。方法选取舟山市普陀区人民医院BA合并MP感染患儿64例为感染组,同期单纯BA患儿40例为未感染组。Logistic回归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VCAM-1、RBP、IFN-γ、TARC水平变化的价值。结果感染组血清VCAM-1、TARC水平高于未感染组,RBP、IFN-γ低于未感染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VCAM-1、TARC是BA合并MP感染发病独立危险因素,RBP、IFN-γ是BA合并MP感染发病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急性期重症、轻症、恢复期重症、轻症血清VCAM-1、TARC水平依次呈降低趋势,RBP、IFN-γ依次呈升高趋势(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IFN-γ曲线下面积为0.796大于VCAM-1、RBP、TARC,当RBP截断值>36.25时,敏感度为81.25%,特异度为55.00%。结论BA合并MP感染患儿存在血清VCAM-1、RBP、IFN-γ、TARC水平异常情况,且与感染严重程度关系密切,可为临床鉴别诊断、评估病情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