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导致会阴侧切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850例产妇临床资料,比较切口感染与年龄、基础疾病、阴道检查次数、产程、体质指数、分娩情况、切开时机、手术者工作时间、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等相关性.结果 会阴侧切产妇1850例合并切口感染50例占2.70%,影响切 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年龄≥35岁、合并基础疾病、阴道检查≥3次、产程≥10 h、体质指数>24.0、急诊分娩、切开时机过早或过晚、术者工作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导致会阴侧切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复杂,应针对危险因素实施相应的措施减少或避免切口感染的发生,避免高龄妊娠,产前积极治疗合并症,产程减少不必要阴道检查,防止滞产,孕期营养指导将体质指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急诊分娩,控制预防性全身应用抗菌药物,选择适当切开时机,提高缝合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娩会阴侧切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1月郑州市中心医院分娩会阴侧切术患者587例,统计纳入者临床资料、监测侧切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采用Logistic分析感染相关因素。结果感染23例,感染率3.92%。单因素分析中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生殖道感染、阴道检查、胎膜早破、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产程分别与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证实BMI、糖尿病、生殖道感染、阴道检查、胎膜早破、手术时间是导致分娩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的高危风险因素。纳入时(T0),感染者白细胞计数(WBC)与未感染者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高于未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疑似感染时(T1)、治疗24 h(T2)、48 h(T3)、治疗结束时(T4),感染者WBC、IL-6、TNF-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高于未感染者。结论严格控制产妇体重、血糖水平以及积极治疗生殖道感染、减少阴道检查次数、缩短手术及分娩时间,利于降低切口感染率,同时加强分娩会阴侧切术患者IL-6、TNF-α水平监测,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避免感染加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引起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有效预防措施。方法收集2011年8月-2013年7月妇产科经阴道行会阴侧切分娩的1 968例产妇资料,按照感染与未感染,选择切口感染的101例产妇与同时期行侧切切口未感染的100例产妇进行比较,通过单因素分析,对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1 968例经阴道分娩行侧切切口产妇发生切口感染101例,感染率为5.13%;体质量指数(BMI)、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感染组产妇,分别为(27.1±1.3)kg/m2、(13.6±5.7)d、(5 697.78±1 548.62)元,对照组分别为(24.1±1.4)kg/m2、(5.1±1.5)d、(2 896.55±648.97)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妊娠并发症、生殖道感染多、产程较长、阴道检查次数过多、胎膜早破、阴道助产血肿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相关,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消除影响因素,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资料:某女,34岁,因会阴切口胀痛6年余,进行性加重2年来本站求治。2000年患者在当地医院经会阴侧切术分娩一足月女婴,术后会阴切口无感染、红肿及脂肪液化,切口愈合良好,性生活无不适。约2年后感会阴切口处隐隐疼痛如针刺样,无规律,可耐受,未予处理,而后症状逐渐加重,坠胀感明显,经期前后明显,而后逐渐缓解。自行以高锰酸钾或洁尔阴、肤阴洁等洗液坐浴,口服抗生素,症状缓解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5.
会阴侧切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引起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会阴侧切切口感染和按1:2随机选择的无切口感染会阴侧切210例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率为1.23%,单因素分析共筛选出9个因素与切口感染有关,而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不能防止切口感染,与切口感染无关(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胎膜早破、体重指数高、合并基础疾病、阴检肛查多、缝合技术为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3.498、3.345、4.235、2.285、2.458.结论 及时处理胎膜早破、控制体重指数合理范围内、治疗基础疾病、阴检肛查根据实际慎重进行、提高缝合技术以预防与控制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6.
肖华平 《药物与人》2014,(9):309-309
目的:分析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井探讨有效的护理预防对策。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98侧术中采用会阴侧切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观察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分析感染危险因素,并探讨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结果.98倒患者中切口感染26例;患者自身有合并症、产程过长、环境污染、手术器械消毒灭菌不彻底、缝合技术不佳、术前准备不充分等均对切口感染的发生较大影响(P〈0.05)。结论:患者自身因素及临床因素均可导致会阴侧切切切口感染的发生,园此临床医师应为患者提供无菌环境,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流程,并对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进行处理,从而有效预防切口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胎儿体重呈上升趋势,初产妇的比例不断增多,在我国初产妇自然分娩会阴切开率占80%左右.虽然会阴侧切是产科常用的小手术,但也可能造成产妇感染.因此,应避免会阴侧切术后感染,进行预防及护理,制定护理对策,提高切口愈合率,减少医疗纠纷,进一步提高母婴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预防性治疗产妇会阴侧切缝合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以指导提升产妇临床预后。方法分析2012年4月-2014年4月医院收治的行顺产分娩且会阴侧切缝合术产妇8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6例与对照组4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产妇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在手术缝合后将珍珠粉均匀撒布于切口缝合处;比较两组切口感染率、切口愈合程度及会阴切口疼痛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切口感染率分别为0.45%、2.29%(P<0.05);两组愈合程度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h、1、2、3d切口疼痛评分比较,治疗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缝合后给予珍珠粉预防治疗会阴侧切缝合术后切口感染,临床疗效确切,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率,提高切口愈合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会阴侧切术对产妇的影响,探讨提高手术质量和降低侧切术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2000年和2006年会阴侧切率的变化;前瞻性调查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侧切术中,术后疼痛程度以及对产妇日常活动影响情况,并和对照组产痛比较。结果:2006年侧切率大于1995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1195,P<0.01)。VAS评分,术中疼痛(3.44±2.44)分,术后疼痛(4.55±1.72)分,产痛(6.93±1.64)分。术后疼痛影响产妇日常活动依次为坐、行走、排尿、翻身、排便、下蹲等,最常见是坐和行走。疼痛排序是术中<术后<产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加强孕产期健康教育,培训她们锻炼强壮盆底肌肉,严格掌握侧切术指征,降低侧切术率。同时提高手术质量,恢复解剖层次,减少手术合并症;完善麻醉镇痛措施,促进产后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引起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以降低产房会阴切口感染率,提高围产期质量安全. 方法 根据2009年1月1日-12月31日会阴侧切缝合术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引起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从各个环节予以预防控制. 结果 会阴切口感染率<1.00%,其中确诊感染病例24例,细菌培养结果条件致病菌>75.00%;引起会阴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与合并基础疾病、胎膜早破、阴检肛查过频、缝合技术、住院天数、卫生宣教欠缺等有关. 结论 加强围产期的质量控制,从生产的各个环节正确评估并识别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做好卫生宣教,能有效降低侧切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联合C-反应蛋白(CRP)在会阴侧切手术后,其切口感染的临床诊断及预测价值分析,为防治会阴侧切术后的切口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产科入院预备分娩产妇180例,观察并记录产妇侧切术后切口感染情况,采集感染产妇切口局部分泌物,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及培养。分析PCT及CRP指标水平对侧切术后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180例接受会阴侧切手术的产妇中,15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8.33%。切口局部分泌物共培养出11株病原菌,阳性检出率为73.33%(11/15),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会阴侧切术前,PCT和CRP检测呈阳性的产妇术后切口感染率分别为23.52%和15.15%,均高于检测呈阴性的产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会阴侧切术前PCT和CRP检测呈阳性的产妇,术后有较大的可能性发生切口感染;术前PCT联合CRP检测对预测术后切口感染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开放性创伤手术切口感染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分析,为临床诊断以及对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3月因腹部创伤发生感染的住院患者90例为感染组,同期行甲状腺切除术的未感染患者80例为非感染组,同期健康体检者80名为对照组,对感染和非感染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包括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手术后伤口感染的程度、术后是否出现伤口周围组织坏死,对各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多形核粒细胞CD64(PMNCD64)、血清可溶性CD86(CD86)和亲环素A(CyPA)水平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进行比较。结果各组ANC水平中感染组患者体内的ANC水平要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PMNCD64的水平显示,感染组患者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sCD86的水平,其感染组患者水平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非感染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yPA水平比较,感染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感染组和非感染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NC与PMNCD64存在正相关性(P<0.01);感染组患者的CRP、TNF-α、IL-6等炎性因子阳性率分别为97.8%、92.2%、95.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75%、2.5%、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性创伤手术感染患者血清相关炎性因子会显著升高,因此,对开放性创伤手术切口感染患者进行相关炎性指标的监测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感染可能性评分(IPS)、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在预测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中的应用价值,为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医院住院分娩的临产产妇200例,术前行IPS评分,测定血PCT与CRP,观察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率,切口感染者采集局部分泌物行细菌培养。结果 200例产妇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8例,感染率为9.00%,其中13例培养出病原菌,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72.22%,培养出病原菌13株,以大肠埃希菌7株为主,占53.85%;感染产妇IPS、PCT、CRP分别为(8.12±4.20)分、(0.06±0.03)ng/ml、(6.43±1.61)mg/L,高于非感染产妇的(5.10±2.41)分、(0.04±0.01)ng/ml、(5.19±0.9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IPS低风险与高风险产妇术后切口感染率分别为4.22%、32.35%,术前PCT阴性与阳性产妇术后切口感染率分别为2.78%、25.00%,术前CRP阴性与阳性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分别为4.76%、1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会阴侧切术前IPS评分高、PCT和CRP阳性产妇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风险性明显增高,IPS、PCT和CRP用于预测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产妇会阴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为切口感染的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医院足月分娩行会阴侧切的500例产妇临床资料,记录切口感染发生率、病原菌分布;调查产妇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导致会阴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500例产妇中共有12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4%;切口感染产妇送检标本分离出3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3株占35.1%,革兰阳性菌21株占56.8%,真菌3株占8.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0岁、体质量指数>30kg/m2、合并基础疾病及孕期并发症、产后住院时间>5d、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产妇手术切口感染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基础疾病、产后住院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是导致手术切口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会阴切口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控制影响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是降低术后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开放性骨折感染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医院的开放性骨折患者200例为开放性骨折组,选取与开放性骨折患者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00名为对照组。对感染患者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且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测定两组研究对象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水平。结果 20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中感染45例,感染率22.5%;有41例培养出病原菌46株,其中粪肠球菌7株占15.2%、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6株占13.0%;开放性骨折组的CRP、IL-6、IL-10、TNF-α、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开放性骨折组感染患者的CRP、IL-6、IL-10、TNF-α、PCT水平均高于非感染患者(P0.05)。结论开放性骨折患者血清炎性指标水平升高,同时合并感染患者血清炎性指标水平升高则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引起会阴侧切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预防与控制感染的有效措施.方法 根据2010年8月-2011年8月经阴道分娩行会阴侧切术的5914例足月妊娠产妇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引起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从各个环节加以预防控制.结果 会阴切口感染60例,感染率1.01%,细菌培养结果主要以粪肠球菌为主,检出28株占46.67%,其次是大肠埃希菌13株和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分别占21.67%和13.33%;引起会阴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与合并基础疾病、胎膜早破、阴检肛查过频、缝合技术、产程过长、卫生宣教欠缺等有关.结论 会阴侧切术切口感染与多因素有关,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积极治疗各种合并疾病,阴检肛查根据实际需要慎重选择,及时处理胎膜早破、提高会阴侧切缝合技巧、缩短产程,可以有效降低侧切感染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诊脑卒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对患者的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变化进行研究。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12月-2016年10月医院收治的急诊脑卒中患者286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和病原菌进行分析,并对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2(IL-12)、IL-18、IL-6和IL-8水平进行观察。结果 286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1例,感染率为14.34%;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为主;共培养分离病原菌5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0株占67.80%;革兰阳性菌16株占27.12%;真菌3株占5.08%;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合并糖尿病和抗菌药物使用是急诊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P0.001);感染患者TNF-α、IL-12、IL-18、IL-6和IL-8分别为(24.45±7.29)ng/L、(134.55±43.03)ng/L、(253.06±50.92)ng/L、(96.04±40.04)ng/L、(99.93±38.43)ng/L均高于非感染患者(P均0.001)。结论急诊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应引起临床重视,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为主,针对革兰阴性致病菌积极预防,有针对性地对易感染人群进行干预,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炎性指标与免疫应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96例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为研究组,选取100例未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剖宫产产妇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术前及术后3 d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管紧张素Ⅱ(AT-Ⅱ)、皮质醇(Cor)、胰岛素(INS)、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及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比例、CD4+T淋巴细胞比例、自然杀伤细胞(NK)比例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研究组产妇术后血清炎症因子、应激激素水平及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比例均较术前上升,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例、NK细胞比例均较术前下降,手术前、后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血清应激激素水平及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比例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例、NK细胞比例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表达上调与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应激指标相关,其炎症状态可能与免疫应激损害有关,临床医生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维持其机体稳态,从而达到促进康复、改善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