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肾脏的交感神经支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大体解剖学方法和肾内注射HRP逆行标记神经元的方法,研究了猫肾脏的交感神经支配。发现了下述的待点。1.猫左、右侧腹腔神经节相互融合,呈半环状包绕在肠系膜上(前)动脉的起始处,于其融合部,各发出左、右肾支。肠系膜上神经节与右侧腹腔神经节融合。2.肾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分别位于腹腔神轻节,同侧主动脉肾神经节和T_(12)~L~4节段的交感干神经节内,並具有局部定位分布的关系。3.肾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主要来自腹腔神经节(82.08%),其次是主动脉肾神经节(12.76%),交感干神经节最少(5.16%)。4.肾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多呈圆形或椭圆形,交感干神经节中有少量呈梭形。5.支配肾周腹膜的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与肾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存在部位、数量和在各种神经节内分布形式均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相同发育阶段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外的生长特性。方法 胚胎小鼠(E14)于无菌条件下分别分离并收集皮层、纹状体、间脑、中.后脑和脊髓,各部分制备成单细胞悬液,接种在添加有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的无血清培养液内,神经干细胞克隆生成后,经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细胞特性,并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传代,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克隆生成和细胞的迁移特性。结果 在添加有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液中,少量接种的单个细胞会增殖并形成悬浮于细胞培养液中的细胞克隆。这些克隆具有生成新克隆并分化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能力。在相同发育阶段,皮层、纹状体、间脑均可生成悬浮的克隆,其中皮层生成的速度最快,纹状体、间脑较慢,中.后脑、脊髓生成克隆的速度最慢;生成克隆后,皮层克隆的贴壁能力最差,贴壁的克隆少有细胞从其底部迁出,纹状体、间脑克隆较易贴壁,贴壁克隆底部有明显的细胞迁出,中.后脑、脊髓生成的克隆不易悬浮,很快贴壁,在贴壁克隆的底部有大量的细胞迁出。结论 在无血清培养液中,神经干细胞可在体外增殖、传代并分化生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不同部位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外生成克隆的速度和细胞迁移性不同,这可能同体内特定部位细胞的发育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大鼠房室交界区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比较大鼠房室交界区各部之间的糖代谢及神经分布的差异。方法:SD大鼠心脏冷冻切片;行糖原,乳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单胺氧化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结果:(1)糖原:房室结,中心纤维体>房间隔,室间隔;乳酸脱氢酶:中心纤维体>房室结,房间隔,室间隔;琥珀酸脱氢酶,单胺氧化酶:室间隔>房间隔>房室结>中心纤维体;乙酰胆碱酯酶;房室结>>房间隔,室间隔,中心纤维体;(2)乙酰胆碱酯酶在房室束未分叉部光密度比其他部位高,其余染色在房室交界区各部无差异。结论:(1)房室交界区与心肌都具备有氧及无氧\代谢的能力,交界区糖原储备丰富;交界区各部间的代谢无差别;(2)副交感神经在房室束未分叉部的分布较其他部位多。  相似文献   

6.
小鼠肾脏发育中的细胞凋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郭敏  杜靖  穆长征  邵佑之 《解剖学报》2001,32(3):268-270,T010,T011
目的:研究小鼠肾脏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规律及形态学特点,方法:应用光镜、电镜技术和TUNEL法分别对不同胚龄、生后日龄小鼠肾脏细胞凋亡进行了观察。结果:皮质凋亡细胞多出现在生肾区S小体之间和是肾小体内,凋亡高峰期在胚龄14-18d之间,髓质凋亡细胞出现在肾小鼠管上皮内,凋亡高峰期在生后7d 左右。超微结构观察可见皮质和髓质凋亡细胞主要表现为核固缩,染色质凝集,细胞皱缩。皮质和髓质凋亡细胞结局为,被邻近细胞吞噬,或脱落到肾小管腔内,结论:小鼠肾脏发育过程中确有细胞凋亡;皮质中细胞凋亡与生肾区的出现和肾小体发育完善有关,髓质中细胞凋亡与髓质中肾小管和集合小0管的有发育完善有关。  相似文献   

7.
小鼠肾发育中层黏连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敏  张萍  席焕久 《解剖学报》2005,36(6):688-691
目的观察层黏连蛋白(LN)在小鼠肾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及层黏连蛋白与细胞极性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素亲和生物素一过氧化物酶连接法测定不同胚龄和日龄小鼠肾层黏连蛋白的表达。结果层黏连蛋白在肾组织中的表达随着胚龄增大和肾成熟程度而增加。在生后肾组织中的单个细胞、多个细胞无腔形成和多个细胞有腔形成时均有表达。在肾发育过程中层黏连蛋白表达于输尿管芽周围、肾小体基膜、肾小管基膜、肾小囊基膜和肾间质,且肾小管基膜着色早于肾小体基膜。结论在肾发生和成熟过程中,层黏连蛋白参与细胞极性的形成,层黏连蛋白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时空顺序,对基膜的发生、成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鼠胃不同部位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的中枢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世斌  卢光启 《解剖学报》1993,24(1):51-56,T007
  相似文献   

9.
猫十二指肠的植物神经支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佟晓杰  于频 《解剖学杂志》1990,13(2):100-103
用HRP逆行标记法研究猫十二指肠的植物神经支配。十二指肠的交感节后神经元位于腹腔神经节、肠系膜前神经节和双侧T_6-L_2交感干神经节。前二者和后者数量之比是18:1.腹腔神经节和肠系膜前神经节内的标记细胞有局部定位分布的特点,即多集中在节的右后半部。交感干神经节的标记细胞较集中分布于 T_8-T_(13),并以右侧占优势(占59.45%)。十二指肠的副交感节前神经元位于双侧的迷走神经背核,平闩上下各1mm范围内较为集中。  相似文献   

10.
大脑皮质棘器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电镜观察了猫和大白鼠大脑皮质中的突触2031个,其中在突触后成分或其他结构中具有棘器结构的有285个,对显示较为清楚的237个棘器,做了如下的观察和统计分析:1.组成棘器囊泡的类型有五种,其中以扁平囊型最多(74.26%)。组成棘器囊泡的排列样式不一,多数呈平行排列(83.97%);但也有呈蹄铁形、编带形或分散排列。2.组成棘器的囊泡数目变化较大,多数在3~6个之间,个别例可达10个以上。本文还观察到在一个侧棘中有时可出现2~3个(18例)棘器。3.棘器多位于轴棘突触的后成分中,但有的含有棘器的侧棘,在切片上不形成突触。在侧棘中的棘器,多数位于侧棘小头内;也有的位于侧棘小柄中;少数位于树突干或树突与侧棘的移行部。4.致密带的形态较为复杂,多数呈细条状;有的呈宽带状、斑点状、小颗粒状或云雾状。致密带多位于相邻两个囊泡之间;有少数例位于棘器的一侧;有的致密带的一端或其分支与囊泡愈合。  相似文献   

11.
猫舌腺副交感节前纤维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CT—HRP注入猫舌内,结果在上唾液核发现了酶标细胞。说明猫舌腺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来自上唾液核、该核位于面神经核平面,居面神经核的背侧,标记细胞松散而不失其集中,胞体较大、圆形、卵圆形。突起多而长。  相似文献   

12.
用成年猫15隻,将30~50%的HRP20~30微升注入右侧甲状腺侧叶。结果除在注射侧的颈上节、结状节、疑核、迷走神经背核以及C_(7-8)、T_(1-6)后根节发现标记细胞外,并在对侧疑核也发现少数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13.
小鼠肾脏髓襻细段发育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鼠肾脏髓襻细段发生发育及逐渐成熟过程。方法:应用光镜半薄切片和电镜超薄切片观察小鼠肾脏髓襻细段发育过程中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和结论:细段出现于胚胎后期,生后逐渐发育完善。上皮由立方细胞逐渐发育成扁平细胞过程中,细胞凋亡起着很大作用。细胞凋亡高峰时间发生在生后七天左右。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生后细段完善主要位于长襻肾单位的细段。结论:细段在胚胎晚期出现,生后发育。在这一过程中,特别是在细胞构筑过程中细胞凋亡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HRP逆行追踪与顺行溃变结合法对猫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丘脑-皮质通路在丘脑腹后内侧核内的突触联系型式进行了研究。在电镜下发现,丘脑腹后内侧核內有五种突触联系形式:(1)溃变轴突终末与HRP标记树突形成轴-树突触;(2)溃变轴突终末与HRP标记的胞体形成轴-体突触,上述两类突触型式为该通路在丘脑水平的直接突触联系方式,此外尚有(3)溃变轴突终末与非HRP标记的树突形成的轴-树突触;(4)HRP标记树突与非溃变轴突终末形成轴一树突触;(5)HRP标记树突与非HRP标记的含有突触小泡的突触前树突形成的树-树突触。本文首次报道了三叉丘系纤维与丘脑皮质投射神经元间的直接突触联系方式为轴-树和轴-体突触。同时也发现了以树突为中心的突触复合体,它是该通路在丘脑水平的一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5.
16.
用电镜对大鼠大脑视区皮质内锥体细胞树突侧棘的棘器作了观察,并分析了其微细结构。棘器是大脑皮质内侧棘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系由被嗜锇性的致密带或颗粒分隔的一些囊或管组成的,它们是复杂多形态的结构。棘器一般位于侧棘小头内,本文也报导了小柄内的棘器。突触后膜和棘器间可见有微丝连接,偶见棘器附近有核糖体。棘器膜性囊或管的形态与滑而内质网相似,说明二者系同源结构。几种形态的棘器中,Gray氏棘器和管形棘器仅见于哺乳动物大脑皮质内,未能在低位中枢神经系统内见到,因而认为棘器可能与脑新皮质的特异性功能有特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大鼠副神经脊髓核在中枢内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 HRP 逆行追踪法,研究了大鼠副神经脊髓核在中枢内的定位。在同侧延髓锥体交叉平面至脊髓 C_6 节段内,见到 HRP 标记细胞主要位于 C_2 和 C_3 节段(占61.15%)。标记的副神经脊髓核似为复合体,可细分为4个纵列亚核,即前角外侧核、前角前核、前角背内侧核和前角中央核等。在脊髓前角内,C_1 主要见于前角背内侧核;C_2 和 C_3 见于前角外侧核;C_4、C_5 和 C_6 见于前角前核。自 C_1 至 C_4 节段,标记细胞从内侧趋向外侧分布,C_5、C_6 则又趋向前方。据1例大鼠脊髓连续切片观察,在前角内测量49个标记的副神经脊髓核胞体,其大小约34~68μm。属α运动神经元(直径大于37.5μm)占65.3%;属γ运动神经元(直径小于37.5μm)占34.7%。  相似文献   

18.
用透射电镜对猫的孤束核胶状质亚核(SNG)的突触型式进行了观察,除看到已报导的轴—树突触、轴—体突触、树—树突触外,还发现该核内含有轴—轴突触及突触球等结构。SNG内轴—树突触最常见,而轴—体突触、轴—轴突触和树—树突触则较少。各类突触中的突触囊泡多为圆形清亮囊泡,而扁平清亮囊泡和大颗粒囊泡较少。扁平清亮囊泡多与圆形清亮囊泡共存于同一轴—轴突触终末内。轴—轴突触均为对称型突触,有时与树突或胞体相连形成轴—轴—树突触或轴—轴—体突触。突触球多为以树突和棘为中心的中心树突型突触球。此外在SNG内还观察到嵴突触,并联突触等连接形式。SNG内突触的复杂性表明传入冲动在该核中可能经过扩散、汇聚和突触前抑制等多种复杂的整合过程调节内脏活动。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