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开放性与闭合性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为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收治的开放性(开放性骨折组)与闭合性(闭合性骨折组)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各100例,观察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检测术前、术后3 d时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结果术后15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7.50%,开放性骨折组和闭合性骨折组感染率分别为12.00%、3.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感染患者检出革兰阴性菌8株、革兰阳性菌4株;两组患者术后开放性骨折组血清CRP、TNF-α、IL-6、IL-8、IL-18高于闭合性骨折组(P<0.05);开放性骨折组与闭合性骨折组切口感染患者血清CRP、TNF-α、IL-6、IL-8、IL-18均高于本组无切口感染患者(P<0.05)。结论开放性相对于闭合性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更容易发生切口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术后血清炎症因子开放性骨折患者、切口感染患者升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术(VSD)联合综合护理对骨折创面感染患者局部创面微循环指标、炎症免疫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骨折创面感染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传统外科换药方法治疗,40例)和观察组(实施VSD治疗,40例),治疗期间均给予两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并观察2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指标(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创面换药次数、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局部创面微循环指标、血清炎症免疫指标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升高,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缩短,创面换药次数减少;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局部创面微循环流态、襻周、管襻、综合积分及血沉(ESR)、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 VCAM-1)、核因子-κB(NF-κB)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VSD联合综合护理应用于骨折创面感染患者的治疗中,可提升其临床效果,促进创面愈合,改善局部创面微循环,抑制炎症反应,提高患者免疫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情况及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后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指标水平变化及对患肢微循环恢复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出现感染者62例为A组;另选取同期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未感染者62例为B组;两组均行内固定或外固定支架治疗,根据术后骨折感染的治疗方法不同将A组分为A1、A2患者各31例,A2患者术后行抗感染药物常规治疗,同时行骨折创面消毒及无菌敷料更换等,A1患者行VSD治疗;观察骨折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比较分析A、B两组的细胞间黏附因子-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核因子KB的指标水平;比较A1、A2患者的相关指标水平检测,同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62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119株,以革兰阳性菌73株占61.34%为主;治疗后2d、4d、6d,A1患者的流态积分、管襻积分、襻周积分、总积分、白微栓率、管襻畸形率低于A2组,而A1组的襻顶血管直径、管襻长度均高于A2组(P<0.05)。结论对于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行VSD治疗,可有效清除骨折区域坏死组织及控制感染,对创面的愈合、肢体微循环修复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4.
朱丽 《现代保健》2010,(36):114-115
目的 探索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创伤感染创面的护理要点.方法 2007年10月~2009年5月,对22例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创伤感染创面的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结果 22例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的患者无护理并发症发生,治疗效果佳.结论 手术后维持患者适当的体位,持续恒定的负压吸引,密切的护理观察和引流管的管理是护理成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在四肢创伤复杂创面中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0月~2016年10月于本院住院的80例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VSD治疗(治疗组,n=40)和常规换药治疗(对照组,n=40),并根据整体疗效评价标准和功能障碍评价对比两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患者数分别为19、15、10、6例,总有效率为90%,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两组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67,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功能障碍及疼痛评分都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后结果显示,治疗组功能障碍和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 VSD技术和传统换药治疗均能改善四肢创伤复杂创面恢复,但后者可以减少患者痛苦,疗效更加显著,有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对出现感染创面的骨科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抽取42例出现感染创面的骨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21例.采用常规感染治疗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感染创面病情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感染创面症状控制时间和接受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对出现感染创面的骨科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及护理干预在预防开放性骨折及软组织感染中的疗效,给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医院就诊的开放性骨折患者60例,按数学随机方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骨折复位内固定或外支架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并且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术后只实施常规护理,记录对比两组感染情况及愈合时间,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感染3例,感染率10.00%,对照组患者中感染11例,感染率36.67%;患者治愈时间观察组为(17.48±1.24)d,对照组为(49.89±2.03)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及护理干预在预防开放性骨折及软组织感染中效果确切,能降低感染率,加快愈合速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在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与常规引流技术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择我院于2012年5月-2013年3月接收的70例骨科创伤感染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均为35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常规彻底清创术,根据对照组患者创面实际情况,每隔1~2 d更换敷料,创面较大的患者需要放置引流条,每隔5~6 d进行一次病原学检查,且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实验组则采用VSD敷料来覆盖创面,每次覆盖的时间是5~7 d,封闭负压吸引直到创面的肉芽丰满后进行创面植皮术,并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继续进行抗炎治疗.统计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愈合时间及其总疗效.结果 对照组29例(83%)伤口愈合良好且无渗液,6例患者的治愈效果较差,创面修复时间是7~13 d,平均愈合时间是10.2 d;实验组,33例(94%)患者伤口愈合良好且无渗液,愈合效果较差者2例,创面修复时间是5~9d,平均愈合时间是6.7 d.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伤口愈合率明显升高,伤口平均愈合时间明显缩短,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SD技术应用于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治疗时,能很好的修复创伤面,提高治愈率,其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引流技术,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VSD负压引流结合有限固定对Ⅲ度开放性骨折的感染控制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46例Ⅲ度开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观察两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感染控制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为(45.40±10.42) d,短于对照组的(50. 87±12. 73) d(t=2. 103,P0. 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感染控制优良率达100.00%,对照组为82.16%,组间差异显著(χ~2=4. 381,P0. 05)。对照组发生4例感染、1例骨折移位,其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1. 74%,采取相应措施后,情况均有所好转;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显著(χ~2=5. 61,P0. 05)。结论 VSD负压引流结合有限固定相比于常规的治疗方式有更好的临床效果,这种联合方式对于患者的感染控制及并发症发生效果良好,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科创面感染患者实施负压封闭引流与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52例骨科创面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负压封闭引流处理,观察组患者在负压封闭引流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88.5%,而对照组为65.4%,试验组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治愈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21.4±1.8)d、(32.6±4.8)d,对照组分别为(46.4±2.4)d、(48.6±6.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创面感染患者实施负压封闭引流与护理干预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不但使患者康复率上升,而且在治愈时间上有减少的现象,建议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开放性骨折感染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医院的开放性骨折患者200例为开放性骨折组,选取与开放性骨折患者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00名为对照组。对感染患者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且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测定两组研究对象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水平。结果 20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中感染45例,感染率22.5%;有41例培养出病原菌46株,其中粪肠球菌7株占15.2%、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6株占13.0%;开放性骨折组的CRP、IL-6、IL-10、TNF-α、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开放性骨折组感染患者的CRP、IL-6、IL-10、TNF-α、PCT水平均高于非感染患者(P0.05)。结论开放性骨折患者血清炎性指标水平升高,同时合并感染患者血清炎性指标水平升高则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术后慢性难愈性创面感染治疗中应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8月医院收治的78例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手术治疗后出现慢性难愈性创面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VSD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康复出院时间及术后白细胞计数、血沉及C-反应蛋白等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5.708,P=0.017);后期随访调查发现,试验组发生畸形愈合、患肢功能障碍及骨髓炎等并发症概率低于对照组(χ2=7.415,P=0.006);试验组患者康复出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沉及C-反应蛋白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术后慢性难愈性创面感染患者共检出8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51株占60.71%。结论 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术后慢性难愈性创面感染患者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效果较好,提升了创面愈合速率,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少,治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开放性骨折患者伤口感染的原因,探讨预防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调查2008-2009年收治并作过细菌培养的开放性骨折患者伤口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334例患者中发生伤口感染者共65例,感染率为19.5%,感染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分别占62.0%和32.9%;感染发生率以足部骨折和胫腓骨骨折较高,分别为24.6%和22.5%;有65.5%的患者在骨折后3 d内细菌培养阳性,≥5 d阳性的为34.5%;软组织损伤程度与感染的发生率依次为轻度(10.3%)、中度(17.3%)和重度(37.7%)。结论及时、彻底清创和应用抗菌药物,严格无菌操作,保持治疗环境的无菌化,是减少开放性骨折伤口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开放性胫骨骨折创面感染患者病原学分布特点及骨折愈合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2014年10月-2017年5月开放性胫骨骨折创面感染患者87例,取所有患者切口渗出物进行病原菌培养与鉴定,并根据患者状况给予对应内固定术治疗,于6个月后进行随访。统计并分析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87例骨折创面感染患者切口渗出物共检出病原菌127株,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28.35%(36/127)、15.75%(20/127)、14.17%(18/127);87例患者术后6个月共愈合64例,愈合率为73.56%(64/87),单因素分析结果: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受伤至治疗时间、软组织修复时机、是否应用VSD为骨折愈合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软组织二期修复、高能量致伤、骨折分型较高及受伤至治疗时间>6h为影响开放性胫骨骨折愈合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创面感染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影响开放性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因素为软组织二期修复、高能量致伤、骨折分型较高及受伤至治疗时间>6h,临床应针对影响因素及早实施对应干预措施,降低骨折延迟愈合及骨折不愈合发生风险,促使患者及早康复。  相似文献   

15.
开放性骨折创面处理与创面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调查开放性骨折创面处理与创面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88例骨科急性开放性创口于不同时间、不同阶段采样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未处理前,85.23%(75/88)的病例创面标本培养有细菌生长;刷洗后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2.95%(29/88);清创术后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7.05%(15/88)。发生创面感染18例,其中手术后医院感染13例。细菌种类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主要为葡萄球菌属、微球菌属、肠球菌属、链球菌属等,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首位。革兰阴性菌则以大肠埃希菌和假单胞菌属为主。结论 开放性骨折创面的初步清洗非常重要,能有效地减少细菌。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主要是手术后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研究开放性骨折患者创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骨折患者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3年5月887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疗期间的创口感染率进行统计,并对其中不同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并发基础疾病情况、骨折就诊时间、Gustilo分度及治疗方式患者的感染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887例开放性骨折患者发生创口感染27例感染率3.04%;年龄≥60岁、并发基础疾病、BMI>25.0kg/m2、骨折就诊时间>6h、Gustilo分度Ⅲ度、采用钢板或外固定支架患者的感染率分别为4.99%、8.87%、8.99%、12.20%、5.72%和4.24%,年龄<60岁、无基础疾病、BMI≤25.0kg/m2、骨折就诊时间≤6h、Gustilo分度Ⅰ度和Ⅱ度、未应用钢板或外固定支架患者的感染率分别为1.83%、1.32%、1.43%、1.57%、1.14%、1.58%和0.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性骨折患者创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及预防,可有效降低创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开放性骨折感染患者血清促炎及抗炎因子表达,为开放性骨折感染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医院诊治10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为骨折组、同期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正常人群为对照组,骨折组在入院后隔日、对照组在体检时抽血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I(sTNF-RI)水平,骨折组同时取创面分泌物行细菌培养。结果骨折组感染者21例,感染发生率为21.00%,培养出病原菌20株,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大肠埃希菌5株、表皮葡萄球菌2株、肺炎克雷伯菌1株,构成比分别占60.00%、25.00%、10.00%、5.00%;骨折组患者IL-6、TNF-α、IL-4、IL-10、sTNF-R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骨折感染患者IL-6、TNF-α、IL-4、IL-10、sTNF-RI水平分别为(35.45±5.71)ng/L、(42.65±7.89)ng/L、(56.11±13.54)pg/ml、(71.83±15.40)μg/L、(3983.55±945.71)ng/L,均高于骨折无感染患者(14.45±3.56)ng/L、(22.43±4.67)ng/L、(30.32±5.21)pg/ml、(50.15±11.01)μg/L、(2168.61±480.32)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性骨折患者血清促炎及抗炎因子表达均明显升高,骨折感染可加重机体促炎及抗炎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开放性创伤手术切口感染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分析,为临床诊断以及对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3月因腹部创伤发生感染的住院患者90例为感染组,同期行甲状腺切除术的未感染患者80例为非感染组,同期健康体检者80名为对照组,对感染和非感染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包括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手术后伤口感染的程度、术后是否出现伤口周围组织坏死,对各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多形核粒细胞CD64(PMNCD64)、血清可溶性CD86(CD86)和亲环素A(CyPA)水平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进行比较。结果各组ANC水平中感染组患者体内的ANC水平要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PMNCD64的水平显示,感染组患者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sCD86的水平,其感染组患者水平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非感染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yPA水平比较,感染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感染组和非感染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NC与PMNCD64存在正相关性(P<0.01);感染组患者的CRP、TNF-α、IL-6等炎性因子阳性率分别为97.8%、92.2%、95.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75%、2.5%、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性创伤手术感染患者血清相关炎性因子会显著升高,因此,对开放性创伤手术切口感染患者进行相关炎性指标的监测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分析骨科开放性伤口的细菌学特点及其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调查2008年11月-2011年5月收治的骨科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伤口感染发生情况,并分析感染患者的细菌学特点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共有54例开放性骨折患者发生伤口感染,细菌培养阳性患者共39例,细菌检出率为72.2%;共培养出9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56株占58.9%,革兰阳性球菌39株占41.1%;伤口感染病原菌的检出率由高至低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鲍氏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137%、137%、11.6%、8.4%、8.4%、7.4%、6.3%、6.3%.结论 骨科开放性伤口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对多种抗菌药物明显耐药;医务工作者应重视开放性创口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