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和白细胞介素-10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Th1型细胞因子IL-18和Th2型细胞因子IL-10血清水平,进一步探讨慢性荨麻疹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0例皮肤变应原试验阳性的荨麻疹患者及20例正常人外周血血清IL-18和IL-10水平。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IL-18水平低于正常人(P<0.05),IL-10水平高于正常人(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机体免疫有关,Th1/Th2失衡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慢性荨麻疹的作用机制,对30例吸入组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并观察疗效,用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清IFN-γ和IL-13的水平。病例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IL-1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特异性免疫治疗后IFN-γ水平上升,IL-13水平下降,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差异(P<0.01,P<0.05)。血清IL-13与IFN-γ水平无直线相关关系(r=-0.128,P>0.05)。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吸入性变应原阳性慢性荨麻疹患者有效;过敏性荨麻疹患者体内存在T辅助细胞亚群功能失衡;特异性免疫治疗可能通过免疫调节达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对30例吸入组皮肤试验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并观察疗效,用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IL-4和sVCAM-1的血清水平。结果病例组经特异性免疫治疗3个疗程,有效率83.33%。病例组治疗前IL-4和sVCAM-1血清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和0.01),经特异性免疫治疗后浓度下降,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差异(P<0.01和0.001)。sVCAM-1与IL-4血清浓度无直线相关关系(r=0.0268,P>0.05)。结论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安全有效。IL-4和sV-CAM-1可作为监测慢性荨麻疹病情变化指标之一。特异性免疫治疗可能是通过免疫调节达到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特异性免疫治疗(SIT)对慢性变应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对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在临床、病史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皮肤点刺试验(SPD、血清特异性IgE(sIgE)抗体检测(unicap法)及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对病程在半年以上、尘螨SPT阳性且sIgE抗体≥2级、ASST阴性的262例患者,在给予抗组胺药物基础治疗的同时,采用长效尘螨变应原制剂进行SIT治疗。在SIT治疗开始时、0.5年及1年时分别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和血清sIgE检测。结果:SIT后大多数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血清屋尘螨sIgE抗体明显降低。0.5年时随访221例有效,41例无效(有效率为84.35%),1年时随访243例有效,19例无效(有效率为92.74%)。结论: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屋尘螨抗体阳性的慢性变态反应性荨麻疹有良效。  相似文献   

5.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特异性IgE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IVT过敏原体外检测系统在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特异性IgE水平的作用。 方法 对 7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进行特异性IgE检测。 结果 吸入性血清过敏原阳性率为 70 .2 7% ,最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为狗牙根、黑麦、梯牧草、六月禾、户尘螨、粉尘螨等 ;食入性血清过敏原阳性率为 64 .94% ,最常见者为牛奶、花生、大豆、蟹、虾等。大部分患者对 2种以上过敏原过敏。结论 IVT法适用于慢性荨麻疹病因的筛查 ,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斯奇康)联合特异性免疫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肌肉注射斯奇康2ml,隔日1次,15次一疗程,半年后肌注第二疗程,同时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1年,对照组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1年后观察特应性IgE抗体及致敏原转阴情况。结果治疗组特应性IgE抗体及致敏原转阴与对照组相比大部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联合特异性免疫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荨麻疹     
20070816 43例急性荨麻疹患血清ECP和TIgE的水平及相关性分析;20070817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慢性荨麻疹患血清白介素-18和白介素-10水平的影响;20070818 西警利嗪联合西咪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20070819 依匹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206例;[编按]  相似文献   

8.
慢性荨麻疹患者特异性IgE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放射过敏吸附试验(RAST)对荨麻疹患者进行特异性IgE(sIgE)抗体检测,以了解荨麻疹患者的食物和环境的过敏原,为荨麻疹提供病因学诊断,对检测出的过敏原临床上采用避免接触或特异性脱敏治疗可望获得满意疗效。1对象及方法对浙江省人民医院2000年1月~2002年1月皮肤科门诊诊断为慢性荨麻疹的部分患者,采用IVT(invitrotest)过敏原体外检测试剂盒(北京海奥万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美国ASI公司生产),以测定患者血中35种吸入性抗原和13种食物性抗原。2结果吸入性过敏原sIgE抗体阳性率前5位分别是粉螨35…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本地区慢性荨麻疹患者各种常见特异性IgE(sIgE)的阳性检出率。方法:采用MastcLA-1变应原检测系统对94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及25例健康者进行检测。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sIgE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同时发现慢性荨麻疹患者粉尘螨及屋尘螨的sIgE阳性率最高,分别为38.3%和31.9%,其次为蘑菇、家尘、青霉菌属及蟑螂,分别为24.5%、18.1%、17.0%及16.0%。结论:尘螨、蘑菇是本地区慢性荨麻疹患者常见的变应原。  相似文献   

10.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特异性IgE的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其病因复杂,治疗效果不好。传统的过敏原检测方法主要为皮试,该方法易诱发严重的局部或全身反应,同时存在较多的影响因素。笔者科室从2001年12月起采用IVT过敏原体外检测试剂盒,对39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进行特异性IgE(SIgE)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临床资料39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中男20例,女19例,平均年龄40.5岁(7~72岁)。平均病程10.6个月(2个月~3年)。病史中,1例患者家中养犬,1例患者家中养猫,2例患者在饮用牛奶后发病,其他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CU)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水平和 IL-33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3例CU患者依据自身血清皮肤试验(ASST)结果进行分组,取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三组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水平和 IL-33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63例CU患者中,37例ASST阳性(58.73%),26例阴性(41.27%)。相比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2.437 ±0.120) mg/L],ASST(+)组 [(25.797±7.756) mg/L]和ASST(-)组[(30.605±9.101)mg/L]均明显增加(t值分别为10.25、10.58,P值均<0.05),但ASST(-)组与ASST(+)组两组间无明显差异(t=1.39, P>0.05)。ASST(+)组血清中IL-33含量 [(0.237±0.037)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0.069±0.001) pg/mL],t=7.78,P<0.05,而ASST(-)组IL-33水平[(0.112±0.028) pg/mL]无明显变化(t=2.63, P>0.05),ASST(-)和ASST(+)间有明显差异(t=4.69, P<0.05)。结论:CU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水平及ASST(+)组IL-33水平升高,可能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失衡,在CU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粉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慢性荨麻疹患者CC型趋化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4例粉尘螨过敏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粉尘螨注射液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或单用咪唑斯汀治疗。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治疗前、后以及正常对照血清中调节激活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细胞因子(RANTES)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水平。结果:两组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血清RANTES和MCP-1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各自治疗后第16周末(P分别〈0.001和0.05)及正常对照(P均〈0.001);联合治疗组在治疗后第16周末的RANTES和MCP-1水平以及每周咪唑斯汀用量的评分均显著低于单用咪唑斯汀组(P〈0.01)。结论:RANTES和MCP-1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可能与其使RANTES和MCP-1下调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慢性荨麻疹(CU)患者血清中IL-35及IL-17的表达。方法: 病例组60例,根据荨麻疹活动性评分标准评价疾病严重程度,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ELISA法检测CU患者与对照血清中IL-35和IL-17的水平,分析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U患者组血清IL-35水平为46.73±17.19ng/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的73.78±25.51ng/L(P<0.05);CU组IL-17表达水平为18.03±8.88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3.29ng/L(P<0.05)。疾病严重程度评分与IL-35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IL-17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IL-35和IL-17可能与CU的发病及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患者血清中白介素(IL)-31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4例CU患者(其中sIgE阳性和阴性各32例)和32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清中IL-31水平。结果:CU sIgE(+)组血清IL-31水平均值为(18.8±9.1)ng/L,slgE(-)组为(19.1±7.9)ng/L,分别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12.9±5.8)ng/L],二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U slgE(+)组中,14例螨虫过敏组患者的IL-31水平均值为(21.4±6.3)ng/L,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5)。结论:CU患者体内IL-31水平升高,可能参与CU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结果与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的关系,探讨ASST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5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同时进行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及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对两组的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5例CSU患者螨虫组合(屋尘螨/粉尘螨)血清特异性IgE抗体与ASST总阳性率分别为47.87%和58.03%,ASST阳性组和阴性组中螨虫组合血清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4.46%和66.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ST阳性程度与对应螨虫、屋尘、狗、大豆、虾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CSU患者部分常见变应原血清特异性IgE抗体与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结果呈负相关,建议将ASST纳入常规CSU临床检测,ASST阳性的患者可以不进行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CSU)患者血清中25(OH) D和IL-25的水平。方法:电化学发光方法和ELISA分别检测40例CSU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血清中的25(OH)D和IL-25水平。结果:CSU组血清25(OH) D水平为(19.48±7.41) ng/ mL低于对照组的(23.23±6.43) ng/mL,(P<0.05)。CSU组血清IL-25水平 为(124.59±19.32) pg/ mL高于对照组的(107.33±14.57) pg/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25(OH)D和IL-25水平可能与CSU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IL-31水平与瘙痒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61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和59名健康体检者血清IL-31的含量,视觉模拟量表评价患者瘙痒程度。结果:荨麻疹患者血清IL-31水平为28.63±15.38 pg/mL高于对照组的1.74±0.30pg/mL,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轻度、中度及重度瘙痒组IL-31水平分别为17.82±14.77 pg/mL,34.28±10.39 pg/mL和37.68±15.18 pg/m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瘙痒程度可能与血清IL-31的表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以B细胞多克隆活化且伴大量自身抗体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T细胞可调节B细胞的功能且SLE中大多数自身抗体的产生为T细胞依赖性,依据所产生细胞因子的不同Th细胞主要分为Th1、Th2两类[1],人们研究发现SLE中存在着T细胞亚群的异常和细胞因子的异常[2-5],本研究着重检测SLE患者血清IFN-γ(Th1型细胞因子)以及IL-4、IL-10(Th2型细胞因子)的水平,旨在了解其改变情况并初步探讨它们与SLE疾病活动性和肾脏损害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