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鞍上脑膜瘤与垂体腺瘤MRI鉴别要点。方法分析11例经手术证实的鞍上脑膜瘤的MRI征象与病理证实的17例垂体大腺瘤进行对照。结果11例鞍上脑膜瘤均显著强化,长脑膜尾征8例,包绕颈内动脉使其狭窄5例,蝶鞍扩大7例,垂体柄不能辨认7例,肿块与垂体分界不清5例,无腰征。17例垂体大腺瘤7例显著强化,但不均匀,短脑膜尾征8例,推压颈内动脉使其外移10例,蝶鞍扩大14例,垂体柄不能辨认17例,仅1例见到垂体结构,腰征13例。结论长脑膜尾征,瘤肿瘤明显均匀强化,无腰征是鞍上脑膜瘤特征性表现,对于鉴别鞍上脑膜瘤与垂体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垂体腺瘤与鞍区脑膜瘤的MRI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MRI检查对垂体腺瘤与鞍区脑膜瘤的鉴别诊断,有助于临床采取正确治疗方法。方法经MRI检查和手术证实的垂体腺瘤患者45例,鞍区脑膜瘤5例,分析垂体腺瘤与鞍区脑膜瘤的信号特点、生长范围及生长方式。结果垂体腺瘤组中32例肿瘤突破鞍隔向鞍上生长,其中21例视交叉受累;26例向下破坏鞍底进入蝶窦;17例向一侧或两侧侵犯鞍旁和海绵窦,推压或包裹颈内动脉。鞍区脑膜瘤组中鞍隔脑膜瘤2例,鞍旁脑膜瘤3例。结论MRI能鉴别垂体腺瘤与鞍区脑膜瘤,对临床确定正确的手术入路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席汉氏综合征(SS)的垂体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临床确诊的15例SS病例的垂体MRI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蝶鞍及垂体的MRI平扫和增强表现.结果 15例皆表现为蝶鞍无扩大的空蝶鞍,垂体柄可见,无明显偏移,强化明显,垂体后叶信号未见明显异常.其中完全空蝶鞍3例,鞍内未见腺垂体组织,垂体柄下端呈“游离”状,悬挂于蝶鞍内.部分空蝶鞍12例,2例腺垂体均匀萎缩,形态尚规则;10例不均匀萎缩,鞍内可见不规则形态的残留腺垂体组织,薄片状贴于鞍底,平扫呈等T2等T1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腺垂体后部皆可见残留垂体组织与垂体柄相连,其中仅见腺垂体后部残留3例,腺垂体后部合并其它部位残留9例.结论 MRI表现为蝶鞍无扩大的空蝶鞍而垂体柄形态正常、腺垂体组织消失或呈不规则形态萎缩是SS的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鞍隔脑膜瘤(DSM)的分型以及手术方法的选择与治疗结果的关系。方法:CT扫描提示为垂体瘤和鞍结节脑膜瘤并向后发展者,用MRI复查筛选共发现DSM20例,其中9例为A型(居鞍隔上垂体柄前),5例B型(居鞍隔上垂体柄后),2例为C型(居鞍隔下蝶鞍内),4例为混合型(累及鞍隔上下和垂体柄前后)。结果:20例均行手术治疗,17例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功能障碍。结论:MRI是诊断DSM的最好方法,有助于鉴别诊断、分型和手术方法的选择。鞍隔脑膜瘤的手术较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更为困难。  相似文献   

5.
陈立忠  陈晓黎  徐敬峰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3):341-342,F0003
目的探讨鞍区脑膜瘤的MRI表现特点与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以提高鞍区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分析16例MRI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特点与病理类型的关系;并总结与其他鞍区肿瘤的鉴别要点。结果 16例鞍区脑膜瘤中,病灶位于鞍旁9例,鞍结节5例,鞍隔2例;上皮型10例,过渡型3例,纤维型2例,血管瘤型1例;T2WI示2例纤维型呈稍低信号,3例上皮型呈等信号,其余均呈稍高信号;大多数均匀强化,并见脑膜尾征。结论尽管鞍区脑膜瘤具有典型MRI信号特征,信号特点与病理类型也有一定关系,但仍需与鞍区其他肿瘤进行有效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空蝶鞍的MRI表现,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作垂体MRI检查资料完整的92例空蝶鞍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蝶鞍呈球形扩大45例。鞍内呈脑脊液信号且与鞍上池相通,垂体变薄紧贴鞍底或鞍背,信号均匀,高度≤3mm 57例,≤2mm 35例。矢状位呈新月形57例,呈弧线状35例。垂体柄居中80例,轻度左偏5例,轻度右偏7例,拉长直达鞍底92例。鞍底骨质轻度变薄下陷42例。视交叉受压上抬5例。冠状位垂体左右径〈10mm,上缘平直30例,凹陷62例。视交叉与垂体距离拉长,垂体柄居中,加上压向鞍底的垂体,呈“工”字形30例,呈“锚”形62例。结论MRI检查是发现空蝶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鞍区生殖细胞瘤的关系,并探讨鞍区生殖细胞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对1例鞍区生殖细胞瘤孕妇患者行MRI检查误诊为垂体大腺瘤,结合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鞍区生殖细胞瘤,总结鞍区生殖细胞瘤的影像诊断特点,并与鞍区其它肿瘤(垂体大腺瘤、脑膜瘤)进行对比研究,并对妊娠合并生殖细胞瘤相关文献回顾分析。结果本例鞍区生殖细胞瘤发生于孕37周的孕妇,MRI影像于垂体窝内见一等T1稍长T2软组织信号肿块,增强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突向鞍上池,双侧海绵窦受压,蝶鞍扩大。患者急诊行剖宫产术,3天后急诊全麻下行内镜经鼻蝶肿瘤切除术,标本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诊断为鞍区生殖细胞瘤。结论妊娠合并鞍区生殖细胞瘤非常罕见,其影像表现容易误诊为垂体大腺瘤及脑膜瘤,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综合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膜瘤CT及MRI表现,总结对脑膜瘤征象的认识,以提高对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47例,对其影像学特点与发生部位、病理类型等进行总结。结果病变位于额部21例,额颞交界处7例,顶部3例,颞部3例,右桥小脑角3例,右额骨内1例,大脑镰旁5例,鞍旁4例;WHOⅠ级30例,WHOⅡ级16例,WHOⅢ级1例;脑膜瘤大部分密度均匀,在CT上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的明显强化;17例瘤周脑实质出现明显水肿;4例瘤内见较多的钙化;34例可见脑膜尾征;23例见"瘤脑面重度强化带"。结论脑膜瘤在CT、MRI检查中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术前基本上可明确诊断;非典型影像学表现则需与脑部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空蝶鞍症是指鞍隔孔扩大或鞍隔消失、垂体萎缩而使鞍内形成一空腔,其临床症状酷似垂体腺瘤,两者易混淆,甚至在头颅CT中也难以和垂体卒中相鉴别,招致不必要的手术痛苦。我们曾遇见1例因被误认为垂体卒中而行手术、后证实为空蝶鞍症的病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的MRI影像特征,提高该疾病的影像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2年7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34例经过病理证实的60岁以上桥小脑角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其与内听道的相对位置关系并分型,总结其MRI影像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34例患者中位于内听道前区(Ⅰ型) 9例;位于内听道区(Ⅱ型) 18例,其中部分覆盖内听道开口(Ⅱa) 7例,完全覆盖内听道开口(Ⅱb型) 11例,Ⅱb型中肿瘤组织伸入内听道内8例,均未见内听道扩大;位于内听道后区(Ⅲ型) 7例。肿瘤平均最大截面积约7.5 cm2。增强后26例明显均匀强化;8例强化不均匀,其中4例囊实性病灶呈显著的不均匀强化。出现脑膜尾征21例。结论 MRI多序列检查能够对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的诊断提供全面的影像资料,明显均匀强化并脑膜尾征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但更应按照肿瘤与内听道的相对位置进一步分型和分析。老年患者肿瘤多较大,肿瘤与内听道及周围神经的关系、侵入程度及内听道是否扩大是鉴别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和神经鞘膜起源肿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枢性尿崩症(central diabetes insipidus,CDI)的脑部MRI影像学表现及其特点,并借以逐步提高医师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2003年4月-2004年4月行头部MRI检查并诊断为CDI的患者24例,其中8例手术证实,7例进行了Gd-DPTA增强扫描。结果24例确诊病例中,MRI上表现为鞍区占位者为17例(其中包括垂体腺瘤、颅咽管瘤、生殖细胞瘤、组织细胞病X等),其病变均累及下丘脑-垂体系统,3例在影像学上仅表现为空蝶鞍,2例表现为鞍区术后改变。原因未明仅表现为单纯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垂体柄不连续2例。结论中枢性尿崩症病因复杂多样,最常见于垂体腺瘤、颅咽管瘤、生殖细胞瘤、鞍区术后、组织细胞病X等,在MRI影像学特征中后叶高信号消失对CDI的诊断有较高价值,对CDI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中,MRI应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鞍区病变相关的形态变化规律。方法:运用高场强的MR扫描机,连续观测14例垂体微腺瘤、12例大腺瘤、1例生殖细胞瘤和11例空蝶鞍,研究鞍区相关结构的形态改变。结果:垂体腺瘤大致呈膨胀性生长,推压周围结构;而生殖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周围结构很早即可出现信号改变。空蝶鞍可以发生在鞍膈上,也可以出现在鞍膈下。结论:垂体柄的形态变异大,既可以偏斜,也可以折曲。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不能依赖于垂体柄的偏斜及垂体腺的局部高起与否。多数大腺瘤周围可以识别垂体腺组织。一般呈薄片状位于肿瘤的上面、后面和两侧。作者根据空蝶鞍是否存在膈下蛛网膜下池而分为Ⅰ型、Ⅱ型,再按空虚是否完全而分出Ⅰa、Ⅱa型和Ⅰb、Ⅱb型。由于中国人鞍结节较平坦,真正的“前置型”视交叉较少见。能否安全通过视交叉一颈内动脉间隙手术操作可以参考冠状位MR片。  相似文献   

13.
良性脑膜瘤的MRI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刚  雷鸣  于韬  刘凡  路鹏 《当代医学》2011,17(28):46-47
目的探讨良性脑膜瘤的MRI影像学征象。方法选择经脑外科收治并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单发良性脑膜瘤患者67例。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进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回顾性分析观察本组良性脑膜瘤的分布部位、大小、形态学特征、信号特征和强化模式。结果本组良性脑膜瘤病例67例,在MRI平扫影像上有63例得以显示。本组良性脑膜瘤在MRI增强扫描影像上均得以显示,高度强化36例,占53.73%;中等度强化17例,占25.37%;轻度强化2例,占2.99%;不均匀强化12例,占17.91%;51例可见脑膜尾征(76.12%),18例可见瘤周水肿(26.87%),17例可见脑脊液/血管间隙改变(25.37%),5例同时出现附着部位骨质的硬化,1例同时出现骨质的吸收。结论良性脑膜瘤具有特有的MRI诊断特征。将这些影像学特征应用于脑膜瘤良恶性的鉴别,具有突出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黄色瘤样垂体炎临床上极少见.1例33岁女性患者,因头痛、视力障碍、停经入院,实验室内分泌学检查提示皮质功能减退;MRI检查表现为鞍区占位,T1WI呈等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增强后病变明显均匀强化,垂体柄增粗,视交叉被向上推压移位,左侧海绵窦受侵,肿块包绕左侧颈内动脉,冠状位上略呈“三角形”.术前诊断为垂体腺瘤,在全身麻醉下行鞍区及鞍上占位病变切除术+视神经减压术,病理检查表现为镜下见间质泡沫细胞、淋巴浆细胞、粒细胞明显增生,支持黄色瘤样垂体炎.黄色瘤样垂体炎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其最典型的MRI特点是垂体柄增粗及由于增粗的垂体柄、侵犯海绵窦而在MRI冠状位上表现为“三角形”.分析其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囊性脑膜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囊性脑膜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囊性脑膜瘤的MRI平扫、增强表现,采用Nauta分型标准进行分析.结果:15例囊性脑膜瘤MRI均表现为囊实性占位灶,发病部位均位于脑外,病灶紧贴硬脑膜,病灶实性部分的MRI信号较均匀,增强后病灶实性部分显著强化,囊液部分无强化.11例见脑膜尾征.Nauta Ⅰ型1例,NautaⅡ型12例,NautaⅣ型2例.结论:MRI能很好地显示囊性脑膜瘤的脑膜瘤影像学特征,有助于囊性脑膜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MRI对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有头颅MRI检查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原发性空蝶鞍患者36例进行研究.采用矢状面T1WI、冠状面T1WI,横断面T1WI、T2WI,9例行钆对比增强扫描.结果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患者蝶鞍的MRI表现主要有鞍区增大、鞍底下陷、鞍内为典型的长T1、长T2脑脊液信号;垂体受压变扁紧贴于鞍底,受压垂体信号无异常改变,垂体柄延长直达鞍底.其临床表现主要有:顽固性头痛、头晕、视力障碍、内分泌紊乱等症状.结论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具有典型的MRI表现,MRI可清晰显示空蝶鞍,MRI应作为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鞍区脑膜瘤MRI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45例鞍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鞍区脑膜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45例鞍区脑膜瘤患者中,MRI检查共检出42例,检出准确率为93.33%;45例病例中与垂体分界明显的有29例,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与垂体分界模糊的有11例,呈不规则形,边界不清楚。肿块宽基底,T1WI上显示等信号,T2WI上呈等或略高信号,明显强化。邻近脑组织受压位移,合并有不同程度脑水肿;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 MRI可显示鞍区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在定性、定位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的MRI特征。方法报告1例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该例淋巴细胞性垂体炎MRI表现为鞍区占位性肿块,境界清楚,边缘较光整,大小约2.3cm×2.1cm,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垂体后叶短T,高信号消失。增强扫描呈显著均匀一致强化,可见3条脑膜尾征分别向前、后下及乳头体方向延伸。肿块突破鞍隔,长入鞍上池,视交叉明显受压上抬。全麻后行右侧翼点入路鞍区肿块切除术。结论淋巴细胞性垂体炎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可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康传红   《中国医学工程》2012,(2):128+133-128,133
目的分析空蝶鞍的临床表现、CT及MRI征象、病因机理及临床应用,评价CT及MRI诊断SAH的意义。方法本文分析了我院37例空蝶鞍的CT及MRI征象和临床表现,并进行交互对比式归纳和总结,其中采用颅底薄层螺旋CT扫描、轴矢状位T1WI/T2WI、FLAIR、冠状位T1WI扫描。结果空蝶鞍的CT表现主要有蝶鞍扩大,垂体窝壁骨质变薄,垂体窝内为脑脊液样低密度影填充,且与鞍上池沟通,增强扫描无强化。空蝶鞍的MRI表现主要有蝶鞍扩大,鞍底下陷,鞍内脑脊样信号,垂体受压变扁紧贴于鞍底,垂体柄后移。结论 CT诊断空蝶鞍有一定局限性,但经过薄层螺旋CT扫描后二维重建后处理亦可明确诊断;MRI因其检查的多方位性、多成像方法性,故可以准确诊断空蝶鞍。因而CT为临床检查的主要筛查手段,MRI应成为其临床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甲减的垂体MRI及临床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7例原发性甲减的垂体、蝶鞍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临床表现及临床治疗,从而提高对该疾病所致的垂体、蝶鞍MRI表现的认识,特别是对垂体MRI表现的认识,避免误诊的发生.方法:分析7例原发性甲减的垂体、蝶鞍MRI表现、临床表现及临床治疗.结果:本组病例MRI表现特征:垂体增大,酷似肿瘤,上缘隆突其信号表现为等信号,后叶高信号受推压,增强扫描显著强化;蝶鞍扩大,鞍底下移,视交叉受压上抬,鞍背骨质吸收,蝶窦发育差.7例患儿均以身材矮小就诊,临床检验T3、T4均降低,TSH显著增高.经抗甲减治疗1~3月后临床表现明显好转.MRI复查:垂体体积明显缩小.结论:原发性甲减有较典型lf缶床表现,原发性甲减后通过反馈调节,垂体异常增生;颅脑MRI表现为垂体异常增大,此时应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及生化检查,不要误诊为垂体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