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单颌和双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0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5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按照患者矫治意愿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25例,其中观察组接受上颌单牙合拔牙矫治方案,参考组接受双颌拔除4个前磨牙矫治方案,分别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X线头影测量结果.结果 矫治前两组患者U1-FH、U1-AP、H角、UL-E、LL-E距离、Z角、SNA、SNB、AN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U1-FH、U1-AP、H角、UL-E、LL-E距离、Z角指标均出现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NA、SNB、ANB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U1-FH、U1-AP、H角减小程度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两组患者UL-E距离、H角、Z角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矫治疗程为(22.13±4.53)个月,与参考组的(22.65±5.0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颌与双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能够使上前牙内收,使软组织侧貌很大程度改善,然而单颌拔牙矫治方案效果更佳,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3.
任倩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5):390-392
目的探索不同拔牙模式矫正恒牙期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的适应证及其在治疗中的注意事项。方法恒牙期轻、中度骨性Ⅲ类错患者66例,根据拔牙模式不同分为5组:不拔牙组、拔除上下颌前磨牙组、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组、拔除下颌第三磨牙组、拔除下切牙组,均采用标准方丝弓和多曲方丝弓矫正技术及其他辅助治疗方法。结果 5种不同拔牙模式均可解除前牙反牙合,并将Ⅲ类磨牙关系调整为Ⅰ类(拔除下切牙组除外)。结论掌握不同拔牙模式的适应证及其在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通过Ⅲ类颌间牵引矫治骨性Ⅲ类错He后,颌面部硬组织的变化,探讨其矫治机制,以丰富骨性前牙反He的非手术矫治方法。方法:轻中度骨性前牙反He10例中男4例,女6例,12-14岁,用方丝弓矫治器加Ⅲ类颌间牵引矫正,治疗前后均摄头颅侧位片,并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上下前牙出现代偿性移植,下颌后牙明显远中竖直,上后牙稍微近中倾斜。上后牙与下切牙均升高,He平面变平。下颌稍向后向下旋转。∠SNB有所减少。结论:在方丝弓矫治技术中通过持续、适宜的Ⅲ类颌间牵引,可有效地矫治轻、中度骨性Ⅲ类错He。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PAR指数评价骨性Ⅲ类错骀畸形非拔牙矫治及不同拔牙方式的治疗效果,探讨影响正畸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治疗完成的骨性Ⅲ类错骀畸形的患者152例,通过PAR指数的评价分析非拔牙矫治、拔前磨牙矫治、拔磨牙矫治、拔下切牙矫治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拔前磨牙组和拔磨牙组极大改善程度分别为95.92%和93.75%,非拔牙组和拔下切牙组极大改善程度分别82.98%和75.00%。结论(1)拔前磨牙矫治比非拔牙矫治取得了更大的改善程度,尤其在牙齿排列和中线调整方面显示了充分的优势。(2)减数下切牙的拔牙模式应慎重使用,在确认拔除一个下切牙可以使Bohon指数接近或达到正常范围时,可选择该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口腔不良习惯导致前牙反颌,下颌前突为症状的安氏Ⅲ类错颌病因。方法随机问诊200人,考察患者家族史、口腔不良习惯、隔代带管情况、爷辈口内缺失及修复情况,分析安氏Ⅲ类错颌成因。结果无家族史患者中爷辈口内缺牙又未及时修复且由其带管的患儿,模仿口腔不良习惯导致安氏III类错颌占不良习惯因素的67%(占无家族史患者35%,总人数20%)。结论小儿行为模仿是安氏Ⅲ类错颌的一种不可忽视的病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用功能性矫治器,方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并比较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头影测量的变化.方法:对32例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恒牙列临界病例采用拔牙矫治,进行双期治疗.第一期利用功能性矫治器折制下颌骨生长,引导上颌骨正常生长;第二期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适当配合头帽、颏斗牵引限制下颌生长,直至达到前牙的覆盖,覆(牙合)正常.双两期相关的软硬组织进行X线头影测量.结果:利用功能性矫治器、方丝弓矫治器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使颌骨、牙齿、软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利用方丝弓矫治技术,选择合适的功能矫治器可以使恒牙列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临界病例拔牙矫治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韦盛豪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
目的:对比分析上颌单颌拔牙与双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的疗效。方法: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29例,15例采用双颌拔牙模式矫治,14例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模式矫治。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矫治后两组的UI-SN、上唇突度均明显减少,Z角明显增加(P<0·01~0·001)。矫治后单颌拔牙组较双颌拔牙组下颌切牙有较多唇向移位,但下唇突度仍有减少(P<0·05)。结论:两种拔牙矫治模式均能达到减少前牙覆盖,减小侧貌突度的矫治目的,但临床适应证不同。 相似文献
9.
10.
11.
韦盛豪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2)
目的:对比分析上颌单颌拔牙与双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工分类错抬的疗效.方法:安氏Ⅱ类工分类错抬患者29例,15例采用双颌拔牙模式矫治,14例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模式矫治.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矫治后两组的UI-SN、上唇突度均明显减少,Z角明显增加(P<0.01~0.001).矫治后单颌拔牙组较双颌拔牙组下颌切牙有较多唇向移位,但下唇突度仍有减少(P<0.05).结论:两种拔牙矫治模式均能达到减少前牙覆盖,减小侧貌突度的矫治目的,但临床适应证不同. 相似文献
12.
PAR指数评价安氏Ⅲ类错(牙合)拔牙与非拔牙的矫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PAR指数对安氏Ⅲ类错(牙合)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在我院正畸科经拔牙或非拔牙矫治结束的患者62例,对治疗前后的模型进行PAR指数测评.结果 安氏Ⅲ类错(牙合)拔牙组治疗前的总PAR指数大于非拔牙组,其中牙齿错位、反覆盖及中线的PAR指数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两组治疗后的PAR指数无明显差异;治疗前后减少的百分率中,咬合关系项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安氏Ⅲ类错(牙合)拔牙病例的错(牙合)程度较非拔牙病例复杂,主要表现在牙齿错位、反覆盖、中线不调等方面.但只要合理设计和治疗,拔牙与非拔牙病例都能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拔牙矫治更有利于咬合关系和中线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杨璐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2,43(1):36-41
目的 探析运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非拔牙掩饰性治疗成人轻中度骨性Ⅲ类错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8月—2021年8月本院收治的成人轻到中度骨性Ⅲ类错颌患者且自愿选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的患者共13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上的21项硬组织及17项软组织指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隐形治疗后软硬组织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 测量分析可得硬组织指标中SNB角变小,ANB角、B-Y轴变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NA、MP-FH、SN-MP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第一磨牙压低(1.94±1.8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切牙内收(1.352±0.6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FH变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组织指标中下唇到审美平面距离减少(3.74±2.77)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切牙的矢状向位置与上下唇的突度之间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颏部软硬组织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可以较为明显地改...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多曲方丝弓技术在矫正恒牙期骨性Ⅲ类错颌的作用。方法选择用0.46mm×0.64mm的方丝弓托槽,经过排齐,整平,关闭散在间隙后,最后使用MEAW技术,同时使用短三类牵引并加前牙垂直牵引。结果12例病人经过平均17~18个月的治疗,达到咬颌关系基本正常。结论骨性反颌以往在临床上多是通过手术的矫治MEAW矫治骨性三类错颌畸形,主要是通过牙齿的移动和牙槽骨的改变,通过磨牙的直立,远中倾斜,使磨牙关系的改善,为下前牙的舌向移动提供了宝贵的间隙。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骨性安氏III类错?患者经上颌慢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治疗的效果。方法:治疗组包括22例患者,开始治疗年龄平均为9.8岁,治疗时间0.7年,慢速螺旋扩大器扩弓每周旋转90°~270°,(90°相当于0.25?mm)前方牵引力值为600~800?g/侧,治疗结束时覆盖至少为2?mm。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1.4年拍摄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对照组为年龄、性别及下颌平面角匹配的未经治疗的骨性安氏I类错?骨面型正常儿童22例。结果:治疗组上颌骨前部较对照组每年前移量多1.6?mm,上颌骨后部较前部明显下移,下颌骨后下旋转同时下切牙直立。1.4年后上颌骨前部相对后缩、后部上移,抵消部分治疗效果。下颌骨的生长方向趋于正常,下切牙略唇倾。结论:上颌扩弓和前方牵引治疗骨性安氏III类错?有利于减轻错?程度。 相似文献
16.
安氏Ⅲ类错(牙合)是临床较为常见的错牙台畸形.据中华口腔医学会2000年的调查表明,中国人群安氏Ⅲ类错(牙合)乳牙列发病率为14.94%,替牙列为9.65%,恒牙列14.98%[1].它严重影响儿童颅面部正常生长发育,并随着个体的生长畸形有逐渐加重的趋势[2-3].由于安氏Ⅲ类错(牙合)对患者的口腔功能、颜面美观以及心理健康有较严重的影响,因此早期矫治尤为重要[4].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Ⅲ类错[牙][合]拔牙和非拔牙患者治疗前头影测量颅颌面软硬组织的不同,运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寻找影响拔牙选择的因素,以期为临床恒牙期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成功矫治的恒牙期Ⅲ类错[牙][合]患者79例(接受拔牙治疗36例,接受非拔牙治疗43例),治疗前均行头颅侧位X线摄片,然后应用Winceph7.0软件分析软、硬组织各项指标。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选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测量指标,运用逐步判别分析法筛选出主要指标,得出判别公式。结果两组间共12项测量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经逐步判别分析法筛选后得到5项主要指标:∠NAPg、∠ANB、∠L1-NB、ANS-Me及∠SN-MP。将得到的主要指标行统计学分析后得出个体指数(1S),IS=0.122∠NAPg+0.103ANS-Me-5.634。将两组患者IS值相加,取平均值作为该判别分析的临界值(临界值为0)。应用此公式对本研究进行分析,拔牙组判别准确率为94.4%,非拔牙组为95.3%。结论对恒牙期Ⅲ类错[牙][合]患者矫治前应重点关注颌凸角及前下面高,当IS〈0时可考虑选择非拔牙矫治,当IS〉0时可考虑选择拔牙矫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颌前方牵引联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安氏Ⅲ类骨性错颌的效果并分析效果的构成。方法选择15例恒牙列早期安氏Ⅲ类错颌患者,应用前方牵引联合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术前术后拍头影测量片。结果SNA角平均增加1.97°,ANB角平均增大2.87°,说明代表上颌骨前缘的A点前移,上颌骨向前生长。U1-SN角增大1.9°,说明直丝弓矫治器有效控制防止了上切牙唇倾。代表下颌突度的SNB角减小1.16,说明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结论前方牵引矫治器结合直丝弓技术是治疗恒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有效手段,但患者年龄的选择和配合很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FR-Ⅲ型功能调节器对不同年龄段骨性Ⅲ类错颌患者的矫治效果。方法30例替牙期骨性Ⅲ类错患者使用FR-Ⅲ型功能调节器进行矫治性治疗,根据患者不同年龄段将其分为小年龄组(5~8岁)和大年龄组(9~12岁),每组15例。并通过矫治前后侧的观察及X线检查结果进行统计。结果2组患者经过矫治后,多数指标有明显的改善,其中,小年龄组LI-MP、L6-MP、U6-PP指标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大年龄组治疗后比较,小年龄组MP-SN(34.7±3.8)、ANS-Me(56.5±3.5)、U 6-PP(21.6±2.1)、UI-NA(3.5±1.4)等项目改善效果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R-Ⅲ型功能调节器对处于生长高峰期的患者效果明显,在生长发育早期使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及其稳定性。方法选取我院33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并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影像学检查,对比患者各项软组织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鼻唇角、上下唇倾角、H角、Z角UL、Z角LL、上下唇基角、面型角以及全面凸角和软组织面角等多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经治疗后随访调查发现,患者复发率为6.1%。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治疗效果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