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唇组织缺损可以是由面部肿瘤在原发灶切除或由面部外伤造成,引起唇部形态及功能障碍。对于缺损长度大于5cm的应用A、B瓣或滑行瓣修复,术后畸形严重,进食困难,我科于2005起行前臂皮瓣修复唇部组织缺损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84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提高前臂桡侧游离皮瓣成活率的经验。方法:选择血供良好的左前臂桡侧皮瓣,先从设计皮瓣远端内侧及外侧1/3边缘切开皮瓣的切取和显微外科的血管吻合方法,术后严密观察皮瓣的色泽变化。结果:84例皮瓣修复中,78例完全成活,成活率93%;6例坏死。结论:前臂皮瓣的切取及血管吻合方法的改进可使皮瓣保持血流平衡,提高游离皮瓣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3.
柳佰富  杨晓黎 《甘肃医药》1994,13(2):99-100
我院外科自1988年至1993年应用各种皮瓣和轴型肌皮瓣修复深部组织缺损14例次。无论从功能恢复或外观方面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15~48岁。1.2 皮瓣类型 轴型肌皮瓣3例,推进旋转皮瓣6例,直接皮瓣3例,应用扩张器扩张成额外皮瓣2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评价鼻唇沟瓣修复鼻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患者应用鼻唇沟瓣修复其鼻唇部组织缺损。包括鼻尖、鼻翼、鼻背、上下唇等,沿鼻唇沟行走方向设计皮瓣,最大缺损范围约3.0cm×4.0cm。结果 18例皮瓣全部成活,所有患者对术后外形、颜色、触痛觉、温度觉满意,供区瘢痕隐蔽无畸形且皮瓣颜色和受区无明显差异。结论鼻唇沟皮瓣是鼻唇缺损修复的理想方法,就近取材,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唇沟皮瓣在鼻部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根据缺损部位、范围、形态、选择合适的鼻唇沟皮瓣修复鼻部组织缺损14例。结果:14例皮瓣全部成活,外观和功能满意。结论:鼻部组织缺损范围,用邻近鼻唇沟单、双皮瓣修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鼻唇沟局部皮瓣修复唇颊部缺损2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部是人体最重要的社交裸区,而唇颊部又处于面部的重要位置,因此,唇颊部的肿物、瘢痕、外伤缺损和畸形等就会对人的容貌和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并且要达到理想的美容修复效果仍存在较大难度,如方法不当可能会出现局部的畸形。甚至出现口角及鼻部的牵拉移位,影响最终手术效果。自2005年1月~2009年10月,我们应用鼻唇沟局部皮瓣修复唇颊部皮肤缺损23例,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Superficialiliaccircumflexarteryflapforrepairingskindefectofthedorsalhand手背部创面修复后不仅要求皮肤成活,而且也要求成活的皮肤有一定的弹性,但较普遍的问题是臃肿[1]。自199...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手指皮肤缺损修复重建的方法;方法:对甲床、指端、指蹼及指脱套伤形成的皮肤缺损,根据不同面积及部位进行显微外科皮瓣修复;结果:随访4-12月,142例、158指、24个指蹼,除4例皮瓣边缘坏死,余全部存活;指端皮肤两点分辨觉2.5-3.5mm;结论:手指皮肤缺损根据不同位置及面积进行显微修复,指端及掌侧皮肤缺损用手指皮瓣修复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手指部各种组织瓣转位术在指组织缺损修复部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94例102指,不同原因、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指组织缺损,分别应用带血管神经蒂的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中环指双叶岛状皮瓣、指动脉皮瓣、邻指皮瓣、指掌侧提升皮瓣、指部随意皮瓣、指端V-V推进皮瓣等方法进行修复。结果 经6月~4月随访,修复组织转位处皮肤无溃疡,感觉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指部组织转位修复指部组织缺损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灵活,成功率高,修复后组织结构、厚度、韧性、色泽与原组织相同,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手指长度,创伤小,对生活护理影响小。  相似文献   

10.
鼻唇沟皮下蒂皮瓣修复鼻唇缺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临床应用鼻唇沟皮下蒂皮瓣修复鼻唇缺损的方法及解剖要点,探讨其优缺点.方法根据临床应用鼻唇沟皮瓣的经验,在临床中应用皮下蒂鼻唇沟皮瓣修复多种类型的鼻唇部缺损.结果临床应用9例,全部成活,经过4个月~1年的临床随访,效果满意.结论灵活应用鼻唇沟皮下蒂皮瓣修复鼻唇缺损是修复鼻唇缺损的较为理想而且简单、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唇缺损修复的新方法。方法 设计带面动脉的滑行颊瓣一期修复大块唇缺损9例,其中外伤致下唇缺损3例,肿瘤6例,包括鳞状细胞癌4例,黏液腺癌1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缺损长度均在唇全长的1/2至2/3之间,均累及红唇和部分白唇。结果 9例复合唇组织瓣完全成活,7例随访(复诊)6个月~3年,唇形态及闭合功能良好,局部瘢痕不明显。结论 本手术方法设计合理,术后形态功能良好,是唇缺损修复的良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改进的鼻唇沟与颊组织瓣修复下唇大型缺损再造红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求理想的方法修复下唇缺损再造红唇.方法应用改进的鼻唇沟复合皮瓣--携带加宽的颊粘膜瓣修复下唇缺损同时再造红唇.结果我们应用这种新技术对5例下唇鳞癌切除后超过1/2以上全层下唇的大块缺损,作了修复红唇再造.所有病例均获手术成功,无并发症,外形和功能满意.结论此种复合瓣具有良好血运,带有感觉;颜色、质地较匹配、手术简便、安全可靠,是修复下唇缺损再造红唇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凯  卢保全  胡浩  徐锦程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1,26(2):117-118,F003
目的:探讨双侧唇裂修复的新方法。方法:采用改进的修复方法修复双侧唇裂17例,并运用新的评价标准对术后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1-5年随访,14例术后效果良好。结论:此法在重建上唇解剖结构及运动形态等方面均优于传统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以邻指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据患指缺损面积大小,在邻指上设计以邻指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患指,邻指创面植皮修复.结果:16例皮瓣全部存活.随访l~24个月手指外形良好,感觉、功能正常.结论:应用邻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具有设计合理、切取转移方便、供受区邻近组织结构合理、修复后指外形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窄蒂皮瓣移位在面部组织缺损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窄蒂皮瓣移位在面部组织缺损修复的价值。方法:采用带蒂邻近皮瓣,皮片移植,窄蒂侧颌颈皮瓣修复面部不同部位组织缺损,以其疗效进行观察评价。结果:临床治疗132例,带蒂邻近皮瓣移植46例,中厚皮移植68例,窄蒂侧颌以瓣移植18例。皮片移植1例部分坏死,邻近皮瓣移植远端皮瓣坏死。窄蒂皮瓣移植全部成活。结论:皮瓣、皮片移植修复面部组织缺损是一种常规的治疗手段,对面部形态和功能的改善,应选择最佳的修复方法是其治疗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报道下唇动脉岛状瓣修复双侧唇腭裂术后鼻唇畸形的效果。方法 以一侧下唇动脉为蒂,根据上唇缺损程度设计相应的下唇部复合组织瓣,Ⅰ期修复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15 例。唇瓣面积最小15 cm ×08 cm ,最大2 cm×12 cm 。结果 全部唇瓣均完全成活,外观十分满意。结论 下唇动脉蒂岛状复合组织瓣血供可靠,成功率高,术后外形好,是双侧唇腭裂术后鼻唇畸形的理想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一种新型头皮扩张方法修复大面积瘢痕性秃发,总结减少头皮扩张术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应用轴型头皮瓣扩张修复大面积瘢痕性秃发9例。结果:术后形态均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过充分术前设计、防止并发症发生的情况下,扩张轴型头皮瓣是修复大面积瘢痕性秃发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设计一种适合于下唇大部分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在Berard的下唇矩形切除术的术式上进行改良.形成一种新的下唇滑行瓣修复术。结果 5例下唇癌切除、改良下唇滑行瓣即刻修复的患者,术后下唇外形(即唇高、下唇的厚度、前庭沟的深度)均无明显改变。结论 改良的下唇滑行瓣修复术较适用于下唇缺损范围在l/2—2/3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修复颜面部组织缺损及鼻再造寻求新的供区.方法:以面动脉为蒂在下颌缘部设计所需大小和形状的岛状皮瓣逆行转移到面部缺损处,供瓣区直接缝合.结果:临床应用该皮瓣行全鼻再造6例,修复部分鼻缺损2例,面颊部皮肤缺损4例,均获成功,皮瓣全部成活,修复后局部外形佳,再造鼻形态较好,供区无继发性缺陷.结论:该皮瓣血管恒定,血供可靠,位置隐蔽,供受区邻近,肤色、质地一致,手术一次完成,是一种新颖的全鼻再造方法,也是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侧颌颈皮瓣在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沿同侧下颌缘设计由颌缘走向颏下的侧颌颈皮瓣,用于面部恶性肿瘤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最大皮瓣9 cm×6.5 cm。结果: 3例面部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应用同侧侧颌颈皮瓣修复创面,术后形态良好,效果满意。结论: 侧颌颈部皮瓣血供丰富,解剖层次表浅,手术简单易行,是面部恶性肿瘤切除创面修复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