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乳腺癌患者术前化疗及不同麻醉方法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术前化疗及不同麻醉方法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乳腺癌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为化疗组,术前接受过三个疗程的化疗;B组为非化疗组,术前未给予化疗。A组又随机分为两个亚组,每组15例:AI为单纯全麻组;AⅡ为全麻复合硬膜外组。所有病例均于麻醉前,A组再于麻醉后1小时各抽取外周静脉血5ml置入密封试管中送做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A组麻醉前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刚性指数及全血粘度升高。与B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AⅡ组,红细胞变形指数增加,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麻醉前下降(P<0.01);而A I组只有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降低。结论:乳腺癌患术前化疗后存在红细胞变形力下降为特征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能明显改善血液流变,是此类患者麻醉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2.
探讨不同麻醉和镇痛方式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细胞免疫功能、应激水平的影响.选取我院201 7年2月至201 9年2月实施胃癌根治术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研究组手术采用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术后行硬膜外镇痛;对照组手术采用静脉全麻,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对比两组患者术后48... 相似文献
3.
两种不同麻醉方法用于乳腺癌根治术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的麻醉方法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乳腺癌病人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非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B组采用高位硬膜外麻醉。结果A组病人麻醉后MAP、HR相对平稳;B组病人麻醉后MAP下降(P<0.05)、HR减慢(P<0.05),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病人麻醉后呼吸抑制发生较重,SpO2在麻醉后、切皮时及切皮后10min均低于基础值。B组麻醉后亦有呼吸抑制,特别在切除腋窝淋巴结时由于静注氯胺酮而引起一过性SpO2下降。B组病人的术中知晓率及麻黄素和阿托品的应用率均高于A组(P<0.05或P<0.05)。结论非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具有操作简便、麻醉效果确切、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清醒快等优点,且避免了由气管插管所致的一系列并发症。但术中要严密监测,注意呼吸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不同麻醉方法对上腹部手术围术期儿茶酚胺的影响 总被引:61,自引:3,他引:61
30例胃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全麻、硬膜外、全麻加硬膜外三组,每组10例,对围术期血浆儿茶酚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全麻组和硬膜外组麻醉后、术中及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与入室时相比差异显著(P〈0.01);而混合组虽有增高,但与入室时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多巴胺无论在组内还是在组间比较均无差异。作者认为单纯全麻和/或硬膜外麻醉均不能有效地抑制上腹部手术引起的应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比较三种麻醉方式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率。方法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150例,随机均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组)、静脉全麻组(P组)和吸入全麻组(S组)。E组术中硬膜外间断推注1%利多卡因+0.3%甲磺酸罗哌卡因维持麻醉;P组术中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μg/ml维持麻醉;S组术中吸入1.6%~2.0%七氟醚维持麻醉。术后根据患者需要使用芬太尼镇痛和昂丹司琼止吐。记录术后24h内患者PONV发生情况。结果术后0~2hE组PONV发生率[2例(4%)]显著低于P组[14例(28%)]和S组[25例(50%)](P<0.01),P组显著低于S组(P<0.05);术后2~6hE组PONV发生率[3例(6%)]亦显著低于P组[16例(32%)]和S组[26例(52%)](P<0.01),P组显著低于S组(P<0.05);术后6~24h三组PONV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单纯硬膜外麻醉PONV发生率明显低于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7.
不同麻醉方法对胃癌患者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胃癌患者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36例择期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组(I组)、全麻组(Ⅱ组)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Ⅲ组),每组12例,分别于诱导前、术毕及术后1、3、5、7d取外周静脉血2ml,采用APAAP法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与诱导前相比,术毕、术后第1、3d各组CD3^ 、CD4^ 、CD8^ 、及CD4^ /CD8^ 均明显下降(P<0.05);术后第5d,Ⅲ组各指标恢复(P>0.05);术后第7d,Ⅰ、Ⅱ组各指标恢复(P>0.05)。Ⅲ组CD3^ 、CD4^ 及CD4^ /CD8^于术后第5d明显高于Ⅰ、Ⅱ组(P<0.05)。结论 硬膜外复合全麻能减轻围术期应激反应及麻醉药物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抑制,有利于胸腹部肿瘤病人免疫功能的及早恢复。 相似文献
8.
9.
10.
不同麻醉方法对乳腺癌根治术病人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麻醉方案对乳腺癌根治术病人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 (NK细胞 )的影响。方法 选择乳腺癌根治术病人 32例 ,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单纯全麻 ,Ⅱ组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 2h、术后 1d和 7d抽取静脉血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数量。结果 两组麻醉后 2hCD3+ 、CD4+ 、CD4+ /CD8+ 、NK细胞均有所下降 ,与麻醉前相比 ,Ⅰ组P <0 0 5 ;术后 1d下降较为显著 ,与麻醉前相比 ,Ⅰ组P <0 0 1,Ⅱ组P <0 0 5 ,组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术后 7d各组数据已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乳腺癌根治术病人麻醉、手术后细胞免疫功能有一过性的不同程度的抑制 ,其中以单纯全麻组更为明显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明显轻于单纯全麻组。 相似文献
11.
不同麻醉方法对乳腺癌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对乳腺癌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32例ASAⅠ~Ⅱ级行择期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全麻组;Ⅱ组为硬膜外加全麻组,诱导前硬膜外给2%利多卡因5 ml,继之行全麻诱导。全麻用药两组相同,Ⅱ组术中每50分钟硬膜外给2%利多卡因6~8 ml。术后24 h内用0.5%布比卡因镇痛,Ⅰ组术后肌注哌替啶镇痛。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30、90 min各取桡动脉血10 ml,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两组麻醉后309、0 min全血高切及低切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下降(P<0.05),但Ⅱ组这几项指标下降明显且持续时间长,且有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浓度的下降(P<0.05)。结论全麻加用硬膜外阻滞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更有利于预防术后上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胸腔阻抗法监测喉罩七氟醚吸入麻醉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60例ASA Ⅰ或Ⅱ级择期在全麻下实施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七氟醚吸入组(Ⅰ组)和丙泊酚静脉组(Ⅱ组).观察两组诱导及清醒情况.在麻醉诱导前(T0)、插入喉罩前(T1)、插入喉罩后即刻(T2)、切皮即刻(T3)、拔除喉罩前(T4)、拔除喉罩后即刻(T5)记录SpO2、PerrCO2、HR、MAP、每搏输出量(SV)、循环阻力(SVR)和加速指数(ACI).结果 两组清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时比较,T1、T2时Ⅰ组MAP、SVR均降低(P<0.05);T2时ACI明显下降(P<0.05);T1、T2时Ⅱ组HR减慢、MAP、SV、SVR均下降(P<0.05);T1~T3时ACI均下降(P<0.05),T1、T2时Ⅱ组MAP、SV均低于Ⅰ组(P<0.05);T2时HR慢于Ⅰ组(P<0.05);T1时ACI低于Ⅰ组(P<0.05).结论 七氟醚吸人麻醉用于乳腺癌根治术,血流动力学更趋稳定,手术期间可维持接近正常生理状态的心输出量和体循环阻力,全麻后苏醒平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纯静脉全麻、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全麻和硬膜外阻滞联合静脉全麻对开胸食管癌切除术患者免疫功能和远期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左开胸食管癌切除术患者120例,男74例,女46例,年龄40~75岁,BMI 20~2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单纯静脉麻醉组(G组)、硬膜外阻滞联合静脉麻醉组(EG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组(PG组),每组40例。EG组于T_(6-7)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并置管,注入0.5%罗哌卡因15 ml,每50分钟注射0.5%罗哌卡因5 ml。PG组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术侧胸椎旁神经阻滞,于T_4和T_7两点各注入0.5%罗哌卡因15 ml。三组均常规行全麻静脉诱导及维持,术后采用PCIA。记录术中麻醉药物、血管活性药物用量。于麻醉诱导前、术毕、术后24、48 h收集中心静脉血液10 ml,采用流式细胞仪测量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8~+浓度。随访患者术后治疗及复发情况,记录生存率和术后复发率。结果与G组比较,术毕时PG组、EG组瑞芬太尼用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24 h时EG组和PG组CD3~+、CD4~+细胞水平明显升高(P0.05)。PG组生存率明显高于EG组、G组(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静脉全麻及硬膜外阻滞联合静脉全麻,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全麻可维持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并改善术后细胞免疫功能及远期转归。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改良的皮下镇痛在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自控镇痛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观察评价.方法 将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皮下埋置套管针(patient-controlled subcutaneous analgesia of placement trocar,TCPCSA)组、皮下埋置三孔硬膜外导管(patient-controlled subcutaneous analgesia of placement epidural tube with three-holer,ECPCSA)组及静脉自控镇痛 (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组.镇痛泵药液配方:舒芬太尼100μg+2%利多卡因100 mg+地塞米松10 mg+0.9%生理盐水共计100 ml.负荷量为舒芬太尼0.1 μg/kg,单次给药剂量0.5 ml,按压锁定时间15 min,连续输注背景剂量为2ml/h.观察记录术中:芬太尼的总量及术后追加镇痛药物的名称与剂量;记录术后4、8、16、24、48 h各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Ramesay镇静评分(RSS);观察相应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次数(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术后48 h内有效镇痛泵按压总次数;术后镇痛副作用的发生情况;患者对镇痛总体满意度. 结果 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生命体征、VAS评分和RSS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PCSA组脱管率(0%)低于TCPCSA组脱管率(16.7%)与PCIA组(6.7%)的脱管率(P<0.05),ECPCSA组患者总体满意度(100%)高于TCPCSA组(80%)与PCIA组(73.3%)(P<0.05). 结论 改良患者皮下自控镇痛在乳腺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佳,副作用少,患者镇痛总体满意度高,具有便于固定、不易脱管等优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麻醉对术前化疗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拟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60例,年龄28~64岁,体重55~70 kg,ASA Ⅰ或Ⅱ级,临床病理分期Ⅰ或Ⅱ期.术前进行环磷酰胺-表阿霉素-氟尿嘧啶辅助化疗患者30例,随机分为CP组和CS组(n=15);术前未化疗患者30例,随机分为NCP组和NCS组(n=15).CP组和NCP组术中静脉输注异丙酚4~6 mg·kg-1·h-1,CS组和NCS组术中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呼气末浓度为1.5%~2.5%.分别于化疗前、麻醉前、术毕即刻、术后72 h时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水平,计算CD4+/CD8+,采用RT-PCR法检测血浆CK19 mRNA表达,计算患者肿瘤细胞微转移发生率.结果 与化疗前比较,乳腺癌患者麻醉前、术毕即刻及术后72 h CD3+、CD8+和NK细胞水平降低(P<0.05);与麻醉前比较,CP组术毕即刻CD8+和术后72 h时NK细胞水平降低,CS组术毕即刻和术后72 h时CD4+及NK细胞水平降低(P<0.05);与CP组比较,CS组术毕即刻CD4+/CD8+、术毕即刻和术后72 h时CD4+和NK细胞水平降低,(P<0.05);与NCP组比较,NCS组术毕即刻和术后72 h时CD4+和NK细胞水平降低(P<0.05);各组患者肿瘤细胞微转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异丙酚复合麻醉相比,七氟醚复合麻醉对术前化疗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和镇痛对开胸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细胞免疫功能及红细胞糖代谢的影响。方法 40例行择期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静脉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及术后硬膜外镇痛组(A组)和全静脉麻醉及术后静脉镇痛组(B组)。分别与于麻醉前(T0)、切皮后2h(T1)、术后4h(T2)、24h(T3)、48h(T4)抽取两组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浆Th1细胞和Th2细胞的比值。同时测定红细胞内磷酸果糖激酶(PFK)、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醛糖还原酶(AR)活性。结果 T3、T4时两组Th1、Th1/Th2明显低于T0时(P0.05),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5)。与T0时比较,T3、T4时两组PFK活性明显降低(P0.05),T3时B组G-6PD和AR活性明显升高,且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及镇痛能抑制Th0细胞向Th2细胞的过度分化,保护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并改善机体红细胞糖代谢。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切口持续浸润用于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的有效浓度。方法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100例,年龄40~70岁,ASAⅠ或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0.2%(R1组)、0.3%(R2组)、0.4%(R3组)罗哌卡因切口持续浸润组和地佐辛复合曲马多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组(PCIA组),每组25例。记录患者术后2h(T1)、4h(T2)、8h(T3)、12h(T4)、24h(T5)、48h(T6)时安静和90°翻身活动时的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及恶心、呕吐、头晕、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1~T6时R1组安静和90°翻身活动时VAS评分明显高于PCIA组(P0.05),R2和R3组VAS评分与PCI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1、R2和R3组Ramsay镇静评分均明显低于PCIA组(P0.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A组出现2例恶心呕吐,其余各组均未发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 0.3%罗哌卡因切口持续浸润对乳腺癌根治术后镇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两种不同麻醉方法对胃癌患者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麻醉方法对胃癌患者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G组)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C组),每组15例。两组分别于麻醉前(T0)、麻醉后(T1)、术后1h(T2)、术后1d(T3)、术后3d(T4)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后CD3、CD4、CD8、CD4/CD8均下降,术后3d,C组指标恢复,与G组有显著性差异。两组IL-6、TNF-α麻醉后无明显变化,G组IL-6术后1h升高,TNF-α术后1h至术后1d下降,C组TNF-α术后1h下降,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能减轻围术期应激及麻醉药物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抑制。 相似文献
19.
妊娠合并重症肝炎剖宫产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晚期妊娠合并重症肝炎行剖宫产术围麻醉期的麻醉处理。方法我院1990~2004年合并重症肝炎产妇行剖宫产术12例,ASAⅢ~Ⅳ级,按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全身麻醉组(G组,6例),硬膜外麻醉组(E组,6例)。收集资料包括两组产妇术前一般情况;术中出血量、尿量、输液量、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的变化;两组凝血物质使用及凝血功能的比较。术后母婴恢复情况。结果两组产妇术前的凝血功能比较,G组Plt值明显小于E组(P<0.05),PT、APTT则大于E组(P<0.05)。两组凝血物质使用无显著性差异。术中出血量、尿量、输液量、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术前、术后肝功能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应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选择麻醉方式。麻醉处理的要点在于维持呼吸循环的稳定,改善凝血功能及尽量应用对肝功能损害少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关穴联合膻中穴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术后早期疼痛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153例,年龄18~64岁,BMI 18.5~30.0 kg/m2,ASA 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单穴组(内关穴)、双穴组(内关穴和膻中穴)和对照组,每组51例。在麻醉诱导前30 min行经皮穴位电刺激(单穴组刺激内关穴,双穴组刺激内关穴和膻中穴,对照组不刺激),采用疏密波2/10 Hz,强度4~11 mA,持续时间30 min。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呼之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记录PACU内和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评分。
结果: 双穴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单穴组和对照组(P<0.05)。双穴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单穴组和对照组(P<0.05)。三组在PACU内及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与单纯电刺激内关穴比较,同时刺激内关穴和膻中穴明显减少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中的瑞芬太尼用量,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