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省名中医刘方柏教授临证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本文介绍刘教授运用柴胡桂枝汤合达原饮治疗不明原因发热案例。临床上,无论少阳证还是邪伏膜原,病位均在半表半里,其热型及证候特点亦多相似之处,而治疗则各有侧重。临床发热既久,病常相兼。柴胡桂枝汤重在调达枢机、和解少阳,达原饮则侧重透达膜原、疏利化浊。  相似文献   

2.
对于发热,周平安教授在其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主张辨证论治与辨病相结合,在注重经典理论临床应用的同时,善于将中西医药理论融会贯通,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把握疾病的本质,真正达到“治病求本”.在外感热病方面,周教授认为在北方地区发热的基本病机为表寒里热,表里同病.表寒里热,热毒郁闭,是其病机特征,散寒解表、清热透毒、表里双解为其治疗大法;对于内伤发热,则在明辨虚实、缓急的基础上,注意外感邪气透发,采取扶正达邪总则,以“清”“透”“泄”三法给邪以出路,而治疗现代医学中结缔组织疾病发热以及不明原因发热,多采用益气解毒清热透邪法,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疗急性发热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热是内科多种疾病的常见临床症状之一.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发热和长期发热.前者多为外感病邪所致,后者多由内伤而使阴阳失调所致.下面就急性发热的中医治疗谈一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不明原因发热是指医师在诊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临床信息均未能找到发病原因的疾病。目前,该疾病已成为医学界非常棘手的难题。西医学认为,不明原因发热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临床化验和检查结果均为阴性,为临床工作不能提供有效信息,因此,在治疗上主要以退热为主。而在中医学领域,可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四诊合参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体征予以辨证用药。就不明原因发热而言,中医药治疗不是一味的使用退热剂,而是根据患者的寒热虚实予以不同的治疗原则。而和解少阳法对治疗表证未解,邪热入里,正邪相争于半表半里之间,邪扰少阳引起的不明原因发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垂体炎是指非继发于其他疾病而发生的垂体炎性病变,临床发病较罕见。本文报道以温病暑湿辨病辩证治疗为主,以发热、乏力、多饮、多尿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垂体炎1例,以暑伤津气,暑湿内蕴,余邪留滞,气机不舒辨证遣方用药,患者发热、乏力等不适症状明显改善,多饮、多尿等症状在明确诊断原发性垂体炎后加用西药治疗明显改善。中医药辨病辨证思路对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的治疗有突出优势。  相似文献   

6.
李桂贤教授从湿温论治不明原因反复发热,注重利湿化浊,分消湿热毒邪,常用甘露消毒丹化裁治疗,可覆杯而愈.  相似文献   

7.
朱良春老师应用甘温除大热法亦有独到之处 ,今选其别阴阳、分虚实、师李氏甘温除大热之法而不用补中益气汤之方之治验 2则并浅析体会 ,以论证中医内伤热病学说涉及到临床各科的事实。以期引起学者注意运用中医的甘温除大热法则 ,治疗现代医学所不能解决的内伤发热诸证 ,如所谓功能性发热 ,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发热 ,血液病发热 (如白血病、败血病 ) ,中毒性心肌炎 ,各种结核病、癌肿发热 ,肝胆病发热 ,泌尿系以及手术后发热 ,产后发热或所谓原因不明发热及发热待查等 ,并用中医治疗内伤发热的优势 ,论证中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8.
蔡元龙  梁凤云 《河南中医》2012,32(7):816-817
六经辨证不仅是发热性疾病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证型的概括,也可作为某些杂病的辨证纲领.笔者临证根据六经辨证治疗过敏性鼻炎、不明原因长期发热、小儿夏季热、少阴病戴阳证等疑难杂证,辨证准确,用药精当,取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吴家顺  梁伟 《光明中医》2016,(24):3554-3556
不明原因发热临床常见,且往往难以找到确切病因,西医对此无特别有效治疗方法。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常常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不明原因发热,临床证候纷繁,阴虚证并不少见,气血亏虚者亦不少,但以湿温所致者最多见,病程较长,发热具有典型朝轻暮重特点,抗生素疗效欠佳。中医通过辨别其湿与热的权重,感受秽浊之邪的轻重,以及阴液的损伤程度,给予清热化湿,化浊解毒,兼以滋阴生津之法,疗效尚可。  相似文献   

10.
刘林  王垂杰  王辉 《中医杂志》2013,54(2):102-103
介绍国医大师李玉奇治疗热入血室经验.认为热入血室证为原因不明的发热,每以日晡热为多,为感邪后邪热传经入里,邪伏阴分所致,治宜养阴透热,引邪外出.善用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1.
发热是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其中不明原因发热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重点。自2021年以来不明原因发热的患儿数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如何解决此类发热成为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小儿发热根据张机(字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分为太阳发热证、少阳发热证、阳明发热证。其中不明原因发热大多发病急骤,反复高热,传变迅速,患儿就诊时病邪可能处于太阳表证,或处于少阳证,或处于阳明里证,或太阳、少阳、阳明合病。王晓燕教授总结十多年的临床经验,参阅大量医学文献,多方筛选,精心设计配伍了三阳清解液,全方共奏辛凉解表、和解少阳、清泻阳明三阳同治的功效,起到既病治病、既病防变、未病先防的退热作用,为临床诊治不明原因发热提供了有效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2.
发热疾病在临症中经常遇到,尤其是原因不明的发热病症,诊治往往非常棘手。中医对此如果辨证施治准确,选方恰当,却可获取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曾应用《伤寒论》柴胡桂枝汤加味治疗一例长期发热而原因不明的患者,获得了热退病除的效果。摘要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患者张××,男,6岁。因发热3月余,于1987年2月6日收住入院。病史:原因不明发热3月余,上午体温37.8℃,下午体温39~40℃。体温接近正常对面色萎黄,体温升高时面色发红,退热时汗出较多,伴见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口不干,微有神疲。二便如常。一年前有“疟  相似文献   

13.
李颖  张纾难 《世界中医药》2014,9(8):1023-1025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法对不明原因发热的疗效,探讨不明原因发热中医诊疗的新思路。方法:将38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18例,治疗组予对症退热治疗+益气养阴中药口服,对照组予对症退热治疗,疗程15 d。结果:治疗组在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中医证候积分、体温稳定时间、治疗0 d、5 d、10 d、15 d及治疗结束10 d后随访的平均体温、患者满意度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益气养阴法治疗不明原因发热疗效肯定,患者满意度高,为不明原因发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临床上凡是没有外感六淫之邪的发热,都属于内伤发热的范围.现代医学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结核病、慢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所引起的发热,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都可以用内伤发热的理法方药来辨治,能够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在临床上常遇见一些发热性病人,高热久治不退,其病机常表现为邪在少阳、痰热中阻之证。而笔者拟用蒿芩清胆汤化裁治之取效满意。今将运用该方治疗高热34例小结如下: 一、临床一般资料本组34例高热病人中,败血症发热2例,病毒感染发热3例,胆囊炎发热4例,疟疾发热3例,小儿夏季热2例,原因不明  相似文献   

16.
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随环境的改变都有新特点,单纯的抗生素治疗疗效欠佳.国医大师伍炳彩抓住临床中湿热所致发热的关键要素,气虚湿热蕴结的病机,治疗时融伤寒温病法于一体,方证相应,灵活化裁准确把握,疗效显著,为湿热所致不明原因发热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开拓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发热或因外感,或因内伤日久,是机体功能失衡的一种表现.王秀莲教授治疗发热经验丰富,临床上针对发热误治、高热不退以及不明原因日久低热等各种类型的发热,辩证精细准确,结合患者的前期用药、治疗史,通过寒温并用,宣气化湿、透邪于外等方法,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发热患者非常多见,现代医学认为发热的原因十分复杂,有感染性,有非感染性;中医学认为发热有外感发热,内伤发热。对于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是许多医者在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本文介绍一例长期发热患者的治疗,一波多折,过程艰辛,最终运用清暑益气汤治疗而愈。  相似文献   

19.
不明原因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难治性病症,方邦江教授认为不明原因发热中医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在治疗不明原因发热时应明确病因,分清证型,明确本虚标实,调和阴阳,同时注重顾护正气。  相似文献   

20.
张占玲 《环球中医药》2010,3(4):273-274
1小儿长期发热的病因 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感染性疾病、风湿性疾病、体温中枢功能不全等疾病均可有发热表现。针对病因治疗多可获效。但临床上常有些患儿持续高热1~2月,通过各种检查和实验室指标均难以明确诊断,诸法治疗不退;另有些患儿,高热退后,持续低热不退,治疗亦颇为棘手。究其根本,正虚邪恋成为小儿长期发热的主要病机,而气虚为重要因素。气虚则“无阳以护其营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