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伴左心力衰竭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钠素(atrialnatriureticpeptide,ANP)和脑钠素(brainnatriureticpeptide,BNP)二种因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AMIKillipⅡ级患者40例作为试验组,在AMI1周内行PCI治疗,另入选AMIKillipⅡ级未行PCI治疗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试验组患者于AMI48h内,PCI术后24h,术后1个月时,对照组患者在相对应的时间,采集肘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测血浆ANP及BNP水平。结果两组间ANP、BNP水平比较,试验组患者AMI48h内,血浆ANP、BNP水平均与对照组相似,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CI术后24h,术后1个月ANP、BNP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比较,试验组患者PCI术后24hANP、BNP水平较AMI48h内减低,但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CI术后1月ANP、BNP水平较术前明显回落,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在相对应的PCI术后24h,术后1个月这一时限ANP、BNP水平较AMI48h内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AMIKillipⅡ级患者经PCI治疗可使血浆ANP、BNP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及近远期疗效。方法196例AMI患者分为老年组(108例)和非老年组(88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冠脉病变特点、是否进行球囊预扩张、支架植入情况、近远期疗效。结果老年组患者多有冠心病史(44.4%vs23.9%,P=0.003);老年组梗死相关动脉(IRA)以LAD(50.9%)和RCA(44.4%)为主,非老年组IRA以LAD(59.1%)为主(P=0.005);两组IRA狭窄程度、病变形态无差异性(P均〉0.05);老年组常有2支或3支冠脉病变(80.6%),非老年组患者以单支病变为主(46.6%,P=0.001);与非老年组相比,老年组支架植入前常需进行球囊预扩张(89.2%vs72.3%,P=0.004),但植入支架直径、长度及血运重建程度无差异性。住院及随访期间老年组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及死亡率均较非老年组偏高,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AMI患者进行直接PCI安全有效,但与非老年患者相比,支架植入前常需进行球囊预扩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患者随机分为接受溶栓联合PCI治疗组和直接PCI治疗组,比较血管再通率、从疼痛到血管再通时间、病死率、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梗死率、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患者自发病至PCI时问比较无明显差异;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联合PCI治疗组PCI术前梗死相关动脉TIMI 3级血流者明显较直接PCI治疗组多;溶栓联合PCI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且术后TIMI 3级血流者多于直接PCI治疗组;PCI术后1周时溶栓联合PCI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直接PCI组;两组比较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溶栓后即刻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早期再通率高,心肌梗死面积小。更有利于保护心室功能,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AMI患者76例,分为急诊PCI组42例,未再灌注治疗组34例。同时检测入院即刻、入院后1、7、28d血浆BNP浓度进行比较。结果入院即刻两组患者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1d、7d和28d急诊PCI组BNP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诊PCI治疗能降低AMI患者血浆BNP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糖尿病伴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近期与远期预后。方法 339例连续行直接PTCA的AMI患者分成糖尿病组(63例)与非糖尿病组(276例),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间冠状动脉病变差异无显著性;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比较,近期随访中(1个月内)左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0.54±0.10)%vs(0.60±0.13)%,P<0.05,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增高(16.7%vs7.1%,P<0.05),但心脏性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远期随访平均(20.6±8.7)个月,糖尿病组非致命性心力衰竭与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增高(P分别为<0.05,P<0.01),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63.0%vs32.7%,P<0.01),且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降低(37.0%vs67.3%,P<0.01),但两组间总心脏性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7.4%vs3.9%,P>0.05);多变量分析显示,糖尿病因素及LVEF值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密切相关,是影响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但糖尿病是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降低的最重要的预测因素(RR4.15,95%可信区间l.29~15.62)。结论 AMI伴糖尿病患者直接PTCA治疗后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仍低于不伴糖尿病患者,但两组间总心脏性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与以往静脉溶栓治疗比较,直接PTCA对AMI伴有糖尿病高危患者在降低心脏性病死率方面仍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脑钠素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钠素(BNP)是一种神经激素,具有与心钠素(ANP)相似的结构和功能,对心血管的自我调节和血容量具有重要作用,其促尿钠排泄效应可引起血清钠离子水平降低,血液浓缩而导致血容量减少。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原发性高血压和心律不齐,如心房颤动(房颤)的患者中均发现BNP水平升高。我们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BNP浓度变化,旨在探讨其在急性脑缺血期血液动力学方面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7.
血浆脑钠素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过程中血浆脑钠素浓度的变化。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2 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即刻、入院后第 1、7、14天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浆BNP浓度。上述患者入院后第 1、7、14天 ,取心尖标准四腔切面 ,根据改良的Simpson法 ,测量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 ,取 2个心动周期的均值。结果  2 4例患者血浆BNP浓度在所测各时间点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12 7± 2 2 )ng/L ,血浆BNP浓度与时间对应的左室射血分数之间存在较密切的负相关 (r=0 6 9,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NP浓度显著升高 ,并在入院后 2 4h出现高峰 ,心肌急性缺血性损伤和收缩功能的降低可能是引起血浆BNP浓度升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浆脑钠素与左室重塑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血浆脑钠素与左室重塑的关系。方法  44例AMI患者分为依那普利组及常规治疗组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入院后 14d内血浆脑钠素水平 ;超声心动图测定同期及 3个月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 (LVEDVI)、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 (LVESVI)及左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 常规治疗组入院后即刻血浆脑钠素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1) ,5、14d较入院即刻进一步升高 (P <0 .0 5 )。AMI患者 5、14d血浆脑钠素水平与同期及 3个月LVEDVI、LVESVI正相关 (P <0 .0 5 ,0 .0 1)。与常规治疗组相比 ,依那普利组脑钠素与心室容积指数一致性下降。结论 AMI后早期血浆脑钠素升高与左室重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素(BNP)水平升高与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肌灌注及临床结果的关系.方法研究入选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0例,于PCI后采集血液检测血浆BNP水平,根据BNP中位数将患者分为2组,高BNP组(H组BNP≥152 ng/L)和低BNP组(L组BNP<152 ng/L).比较2组患者特征、心电图ST段回落、左室收缩功能和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结果H组较L组糖尿病患者多(65% 45%,P<0.05)、ST段回落减少(55%,90%,P<0.01),左室收缩功能降低[左室射血分数(52±13)%(61±11)%,P<0.01],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少[(146±32)ml(121±28)ml,P<0.01]、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竭发生增多(25%5%,P<0.01).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患者,血浆BNP的升高与心肌灌注受损相关,与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竭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TRA pPCI与TFA p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2 0 0 0年 9月至 2 0 0 2年 8月期间 ,2 0 8例 [男性 159例 ,女性 49例 ,平均年龄 (58 9± 11 9)岁 ]发病在 12h内的AMI患者 ,随机分为TRA pPCI组 10 6例 ,TFA pPCI组 10 2例。比较两种入径 pPCI各操作时程和疗效及术后出血、血栓 /栓塞和血管并发症 ;观察桡动脉痉挛发生率并评价药物预防和解痉效果。并随访比较TRA pPCI组术后 1个月双侧桡动脉内径和血流速度及桡动脉血管并发症。结果 TRA pPCI组和TFA pPCI组各 2例患者因入径血管困难而交叉调组。TRA pPCI组PCI处理病变血管 10 6支 ,其中完全闭塞病变 2 8支。TFA pPCI组PCI处理病变血管 10 2支 ,完全闭塞 3 4支。两组患者在桡 /股动脉穿刺时间、指引导管置入时间、病人到达医院至球囊开始扩张时间、总pPCI时程无明显差异 [(18 3± 3 3 )s比 (16 9± 4 2 )s ;(6 0± 1 6)min比 (5 8± 0 9)min ;(45 3± 19 6)min比 (42 8± 2 2 7)min ;(49 2± 2 4 1)min比 (46 5± 2 6 4)min ,P均 >0 0 5]。两组一次入径血管穿刺成功率、梗死相关动脉 (IRA)开通率和PCI成功率亦相似 (93 4%比 96 1% ;10 0 %比 1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直接PTCA)的成功率及有效性。方法42例发病在0.5~10h的老年AMI患者接受了直接PTCA,术后随访半年。结果40例患者中的45支梗塞相关血管(IRA)获得再通.成功率达95.2%(40/42),均达到TIMI-3级血流灌注,再通血管残余狭窄0%~20%。5例合并左心功能不全(Killip分级Ⅱ~Ⅲ级)及3例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住院期间1例死亡(病死率2.5%)。术后随访半年,6例直接PTCA成功患者(15.0%)心绞痛复发,再次PTCA后血管再通。结论直接PTCA治疗老年人AMI成功率高,病死率低,近期预后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2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伴2型糖尿病者和52例不伴有2型糖尿病者的研究显示,并发糖尿病者无胸痛、多支和远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概率明显高于不伴糖尿病者。经皮介入治疗老年AMI伴糖尿病者仍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脑钠素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钠素(BNP)是由心室肌细胞分泌的一种利钠激素,作为诊断心力衰竭的血清标志物,近年来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着重讨论BN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意义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出院死亡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413例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调查,随访终点为出院后全因死亡,记录患者出院死亡情况并分析影响出院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6.38±14.21月。随访期间共有27例死亡,43例失访,失访率10.4%。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年龄≥60岁(HR=8.927,P=0.037)和Killip分级Ⅰ级(HR=2.546,P=0.034)与STEMI患者PCI术后出院死亡相关。所有随访患者出院后1年、2年、3年、4年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4.9%、7.3%、7.9%、10.1%。年龄≥60岁组患者出院后1年、2年、3年、4年累积死亡率显著高于年龄60岁组(7.7%比0.7%,11.6%比0.7%,12.7%比0.7%,16.0%比0.7%,均P0.001)。KillipⅠ级组患者出院后1年、2年、3年、4年累积死亡率也比KillipⅠ级组高(12.7%比2.5%,19.8%比3.5%,19.8%比4.4%,26.5%比5.5%,均P0.001)。结论 STEMI患者PCI术后出院死亡率仍较高。年龄≥60岁和Killip分级Ⅰ级是STEMI患者PCI术后出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前后血浆脑钠素与心功能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前后血浆脑钠素(N-BNP)浓度变化及其与左室功能的关系.方法 64例首次确诊AMI的患者.分为PCI组23例,溶栓再通组23例,溶栓未通组17例,另设2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采血测定血浆N-BNP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左心室功能及左心室容积参数与血浆N-BNP水平的关系.结果 AMI各组患者血浆N-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4 h溶栓未通组患者血浆N-BNP水平显著高于PCI组和溶栓再通组(均P<0.01).AMI各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未通组患者较溶栓再通组和PCI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AMI各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室壁节段运动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PCI组、溶栓再通组比较,溶栓未通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后患者血浆N-BNP浓度显著升高,AMI患者IRA开通后血浆N-BNP水平明显下降,血浆N-BNP水平与左心室壁受累范围和心功能分级之间及心肌组织灌注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早期再灌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早期再灌注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血浆脑钠素 (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AMI患者 5 6例 ,胸痛发作 12h内成功再灌注者 (38例 )为试验组 ,再灌注失败或未进行再灌注者 (18例 )为对照组。ELISA法测定入院即刻、1、2、7、14、2 8d时血浆BNP水平。结果 :AMI患者血浆BNP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 ;试验组血浆BNP水平呈单峰曲线 ,对照组呈双峰曲线 ;再灌注可明显降低AMI患者BNP水平 ,第 7天时浓度升高不明显 ,未形成第 2个高峰。结论 :早期再灌注可明显降低血浆BNP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对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8例ST段抬高的AM I患者经静脉溶栓后常规行延迟PC I(延迟组),然后与经静脉溶栓后药物保守治疗(对照组)的34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住院期间和随访6个月时的临床不良事件和超声心动图的变化。结果与保守治疗比较,常规施行延迟PC I可以降低住院期间的病死率(0%vs15%,P<0.05),缩短平均住院时间(15 dvs28 d,P<0.05),减少住院期间心绞痛发作(5%vs35%,P<0.05)及再次心肌梗死(0%vs9%,P<0.05);还可以明显降低6个月病死率(3%vs12%,P<0.05)和再住院率(8%vs26%,P<0.05),防止左心室进一步重构,改善患者心脏功能。结论常规施行延迟PC I可以提高AM I患者住院期间和6个月的治疗效果,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原发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近期疗效。方法:204例AMI患发病0.5-26h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冠状动脉闭塞,仅对梗死相关血管直径行TPCA及原发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结果:全组204例患再通197例,成功率96%,发病至血管再通的时间1-27h,平均5.6h,PTCA失败7例,其中心包填塞2例,钢丝不能通过2 ,术中死亡2例(均发生在伴有心源性休克的前壁心肌梗死患),率为0.9%,5周内死亡2例(经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心功能未明显改善,死亡心功能不全),2-6个月死亡6例(因再发心肌梗死而死亡,总死亡率4.9%。结论:AMI后早期(6h内)成功的再灌注可挽求涉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和明显降低死亡率,即使 在较晚时间(>12h),病人仍有胸痛及ST段抬高,使梗死的血管再通仍可达到治疗的目的。早期充分的再灌注可明显改善患的预后,急诊TPCA治疗,可命名开通闭塞血管的届时时间提前,PTCA后残余狭窄甚微,再灌注血流充分,极少发生恢复期心肌缺务及心功能不全,在条件的大型A,TPTCA治疗AMI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尝试拟定最佳检测时间截点来指导临床预后评估。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心脏中心收治的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9例,根据干预方式分为急诊PCI组(n=50)和择期PCI组(n=39),分别记录术前、术后24~36 h、术后37~48 h的NT-proBNP床旁检测值和随访6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因NT-proBNP不符合正态分布,经自然对数(ln)处理后,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相关性检验。结果急诊PCI组患者NT-proBNP在术后24~36 h达到最高值,之后逐渐下降(P0.001);择期PCI组3个时间段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9,P=0.31)。虽然PCI治疗过程中NT-proBNP的变化有所不同,但不同的干预方案对NT-proBNP的总体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9,P=0.77)。术后24~36 h急诊PCI组的NT-proBNP水平高于择期PCI组(P0.001)。急诊PCI组6个月时LVEF值与术后37~48 h的NT-proBNP呈负相关(r=-0.8,P0.001),而择期PCI组LVEF与3个时间段的NT-proBNP值呈负相关(r=-0.9,P0.001)。结论急诊PCI患者术后37~48 h内的NT-proBNP水平可以较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预后心功能,择期PCI患者入院时的NT-proBNP水平可很好地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房颤动(AF)的发生率并评估AF对于该类患者的预后意义。方法 调查了1382例行PCI治疗的30d之内的AMI患者,并依据有无AF将其分为两组。结果 该类人群AF发生率为15.7%。与无AF患者比较,发生AF患者的年龄大,心功能Killip分级差,既往存在心肌梗死和脑血管病史的比率高,入院时心率增快(≥100次/min)和低血压[收缩压〈100mmHg(1mmHg=0.133kPa)]的发生率高,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亦增高。AF患者的住院期间病死率(11.1%对4.6%,P〈0.001)和1年病死率(22.1%对9.4%,P〈0.001)均高于无AF患者。Cox回归分析显示AF是1年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相对危险度2.54,95%可信区间1.81~3.57)。结论 AF是接受PCI治疗AMI患者的一个常见合并症,并且是影响术后1年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