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多数常用中药的化学成分研究已很深入这一前提,尝试运用虚拟筛选方法辅助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即把待研究中药所含的所有已确证结构的化学成分构建为分子库,与根据其功效而确定的各种靶点模型进行虚拟对接,筛选出理论活性成分后,再以药理实验数据进行验证,从而较全面地揭示代表相应功效的化学成分群。在初步的实践研究中,将由桑类中药510个化学成分构成的分子库分别与治疗消渴和利尿的靶点进行对接,结果显示:(1)对α-葡萄糖苷酶和碳酸酐酶XII有理论活性的成分分别远多于胰岛素受体和盐皮质激素受体;(2)部分化学成分对于α-葡萄糖苷酶的预测结果得到了文献实验数据的支持;(3)部分成分对多个靶点均显示较强的理论活性。虚拟筛选方法为阐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快捷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药炮制化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炮制是一种古老的化学制药方法,它来自中医辨证用药的总结。中药经炮制后,由于水浸、加热及酒、醋、药汁等辅料的处理,可以使生药的某些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有的成分被浸出,有的成分发生反应转化成新成分。有的成分浸出量的增或减,直接影响中药的药性和疗效。随着各学科的发展,新辅料、新工艺、新设备的诞生,以中药为先导化合物,经过分解、置换、异构化等反应改变药物的化学成分含量和药理活性的现代中药炮制技术引起很多化学工作者的重视。中药炮制化学是一门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结合传统中药炮制技术研究中药炮制中化学成分变化的一…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近年来各类中药化学成分的微生物转化机制、转化途径和各类化学成分的转化实例,认为中药化学成分经微生物转化后起到了结构修饰的作用,可提高药效成分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同时产生了重要的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参考文献32篇。  相似文献   

4.
针对学科领域对中药化学发展现状的困惑,强调中药化学是中药研究的物质基础,是贯通中西医理论与中西医疗法相结合的突破点;目前,尽管对中药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相对滞后,但中药化学成分制备与分析技术已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有可能对一个中药中的所有溶出成分进行表征,如能获取这样的图谱,完全可以通过化合物成分的组合模拟一味中药,从而实现"化学中药"。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发酵中药将成为中药研究的新内容[1]。微生物与中药相结合,通过微生物发酵传统中药,使微生物中丰富的酶系与中药中复杂的化学成分反应,可能会产生一些中药中不具有的成分或改变一些成分含量的变化,从而可能为活性化合物的筛选提供一种新的途径。三七皂苷是三七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本实验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Ehrenberg)Cohn对三七须根进行发酵,对发酵后三七中的皂苷成分进行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人参皂苷Rh4在三七中未见报道,也未在三七原料药中检测到该化合物,说明该化合物是通过发酵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痛风、麻风病等疾病都与补体系统的过度激活密切相关,目前上市的补体抑制剂尚不能达到高效、低毒的要求.中药以其成分复杂、双向调节等诸多特点,使在其中筛选出符合临床需求的补体抑制剂成为可能.本文对已发现中药补体抑制活性成分的体内外药理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分析了中药活性成分作为补体抑制剂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中药止血药应用历史悠久,且资源分布广泛,常见的就有300余种,在其研究中发现了大量的止血活性成分。已知的中药止血成分几乎囊括了各类化学成分,包括氨基酸、生物碱类、萜类和甾体、酚类和黄酮类、鞣质、醌类、苯丙素类、脂类、有机酸类等。按植物化学分类学对已报道的一些中药止血成分进行分类综述,为研究发现新的止血成分和开发止血新药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鬼针草是一味具有广泛药效学作用的临床常用中药,除具有较好的降血压、免疫调节、抗炎、抗纤维化、抗氧化等作用外,也表现出较好的抗肿瘤作用,然而现阶段对其抗癌活性成分的筛选还不够全面,其复方制剂中鬼针草的具体药理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鬼针草主要活性组分为黄酮类成分,组分中各化合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致使组分的代谢组学研究相对滞后。随着中药化学成分分析技术的发展,药物代谢酶、代谢基因多态性等细胞分子学研究更为深入,该研究过程既是促进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也促进了中药发展现代化、国际化,相信鬼针草的药效学研究可以作为一个长远的中医药药效探索发展方向,以便使其多方面的药用价值得以开发。  相似文献   

9.
泽泻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传统中药。综述了近年来泽泻的化学成分研究概况,含泽泻的中药方剂,单味泽泻及其活性成分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中药药效成分是中药治病的基础,而中药化学成分纷繁复杂,要在海量的数据信息中探索发现这些成分之间的组合规律直至筛选出有效成分组合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介绍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性研究治疗冠心病中药化学成分所形成的一些思路,认为选用数据挖掘方法处理中医文献中海量信息,进行治疗冠心病中药化学成分筛选具有较强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从系统水平研究石菖蒲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计算机网络药理学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中筛选石菖蒲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活性成分,并构建药物-靶标-疾病网络.结果 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出石菖蒲活性成分20种,显示该中药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与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和帕金森综合征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结论 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的石菖蒲网络可以将该中药化学成分的聚类、差异以及有效成分与相关靶标及疾病的复杂分子作用机制可视化.  相似文献   

12.
中药药效成分是中药治病的基础,而中药化学成分纷繁复杂,要在海量的数据信息中探索发现这些成分之间的组合规律直至筛选出有效成分组合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介绍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性研究治疗冠心病中药化学成分所形成的一些思路,认为选用数据挖掘方法处理中医文献中海量信息,进行治疗冠心病中药化学成分筛选具有较强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细胞膜色谱法是一种可在体外模仿药物与靶点相互作用的生物色谱方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活性成分的筛选中。通过概述细胞膜色谱技术的发展过程,详细总结了细胞膜色谱法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筛选及安全性评价过程中所针对的疾病、靶点及涉及的细胞类型、中药和化学成分类型,并探讨其在应用过程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姜是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经过长期的演变,目前作为中药使用的主要有生姜、干姜、炮姜和姜炭,其药用植物来源均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通过本草考证及现代文献检索,分别从药用源流、性味归经与功效、加工方法、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明确4种姜入药分化的历史沿革与变迁和性、味、归经与功效的演变规律。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对4种姜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缺乏对比研究;(2)尚未认识到具体的单体活性成分;(3)未认识到四姜产生区别的实质性因素。认为深入开展药性物质研究将是从根本上明确四姜差别的关键所在,并建立"病证-效应-生物样本分析"结合研究功效物质的系统方法,在对证、有效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含药生物样本(血、脏腑组织等)获得对中药功效物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及其规范标准,为开展同类中药的研究作出示范。  相似文献   

15.
固体脂质纳米粒(SLN)是近年正在发展的新型给药系统.介绍了SLN作为一些药理作用明确的中药活性成分载体的应用研究进展,包括水飞蓟、雷公藤、紫杉醇、鬼臼毒素、槲皮素等成分,并提出了当前SLN应用于中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纳米中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马钱子能否作为治疗骨关节炎(OA)的潜在药物靶标.方法 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中根据口服生物利用度(OB)和类药性(DL)筛选出马钱子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应的靶基因;检索GeneCards、OMIM等数据库筛选OA疾病的相关靶点,应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基因-疾病...  相似文献   

17.
经皮给药系统是继口服、注射给药系统之后最有发展潜力的给药系统之一。中药经皮渗透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单体成分、单味药及复方的主要成分。本文主要对中药挥发油类、生物碱类、醌类、黄酮类、三萜类等主要成分的经皮渗透特性进行了总结归纳。不同中药化学成分的体外透皮吸收最为常见的研究方法为Franz垂直扩散池法。实验动物皮肤和渗透介质的选择是关键的影响药物体外透皮扩散实验结果的因素。中药化学成分复杂,药味的配伍更为经皮渗透增添难度,而且经皮给药体外渗透特性的研究方法未统一,对中药不同类型成分的透皮特性难以归纳和分析,今后的研究应采用指纹图谱技术探讨透皮成分群,并与主成分含量测定相结合,探讨常用外用中药的不同类型成分的渗透规律及差异,解决单一成分研究的不足,为中药经皮渗透特性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药汤剂是多味药组成的复方,化学成分多样,在煎煮过程中,各类成分进行复杂的反应。这些反应对成分的溶出、分解以及产生新的生存物.关系极大。各成分之间的复合作用.几乎同时发生并互相影响,直到形成一个稳定的化学系统。这是纯化学药品以及单味中药制剂所不能具备的特点。近年来,人们对汤剂的研究.发现汤剂中多味药台煎时,某些化学成分可以通过改变溶液的表面张力.而能改变和增大其它成分的溶出率。如以大青龙汤试验观察生石膏成分的溶出率,发现生石膏在麻黄甘草的影响下,比同量石膏单煎液高29.7%。说明群药合效与单味药分…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报》2019,(4):737-741
经皮给药系统是继口服、注射给药系统之后最有发展潜力的给药系统之一。中药经皮渗透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单体成分、单味药及复方的主要成分。本文主要对中药挥发油类、生物碱类、醌类、黄酮类、三萜类等主要成分的经皮渗透特性进行了总结归纳。不同中药化学成分的体外透皮吸收最为常见的研究方法为Franz垂直扩散池法。实验动物皮肤和渗透介质的选择是关键的影响药物体外透皮扩散实验结果的因素。中药化学成分复杂,药味的配伍更为经皮渗透增添难度,而且经皮给药体外渗透特性的研究方法未统一,对中药不同类型成分的透皮特性难以归纳和分析,今后的研究应采用指纹图谱技术探讨透皮成分群,并与主成分含量测定相结合,探讨常用外用中药的不同类型成分的渗透规律及差异,解决单一成分研究的不足,为中药经皮渗透特性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药现代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毒成分的问题,但其确定一直没有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基本上处于探索阶段.结合中药的用药特色和现代药学研究成果,从中药原形化学成分的肠内细菌生物转化,到原形化学成分及其肠内细菌生物转化产物的肠吸收和转化、肝脏代谢、肾脏排泄等串联的研究模式来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和有毒成分,可能是一条适合中药特点的途径,亦是中药实验医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