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有部分患者的滤过泡在术后早期即会发生功能不良,表现为早期滤过泡瘢痕化或瘢痕倾向以及包裹性囊状滤过泡,眼压升高,如不及时诊断并给予合适的治疗,往往导致滤过手术的失败。2002年1月-2006年3月,我科门诊采用针刺分离术联合滤过泡旁球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5-FU)治疗青光眼,滤过术后早期滤过泡功能不良患者4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小梁切除术的降眼压效果有赖于形成和维持一个具有足够滤过功能的房水通道,但术后滤过通道中纤维增殖和瘢痕形成,致使部分患者尤其具有高危因素者滤过失败.笔者对22例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功能不良的青光眼患者,采用滤过泡针拨联合5-氟尿嘧啶(5-FU)结膜下注射进行治疗及护理,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目前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方法,其目的是通过手术在球结膜下形成长期有功能的外滤过泡,但有些患者因种种原因滤过泡功能障碍致手术失败,其中滤过泡瘢痕化是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年轻的患者,Tenon筋膜肥厚,伤口愈合反应活跃,其发生滤过泡瘢痕化更明显。我们经历了2例年轻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1个月后眼压升高,结膜下组织纤维化,经隔日滤过泡旁球结膜下交替注射5-FU及地塞米松,并联合指压按摩,滤过泡恢复滤过功能,眼压降至正常。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小梁切除术的降眼压效果有赖于形成和维持一个具有足够滤过功能的房水通道,但术后滤过通道中纤维增殖和瘢痕形成,致使部分患者尤其具有高危因素者滤过失败。笔者对22例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功能不良的青光眼患者,采用滤过泡针拨联合5-氟尿嘧啶(5-FU)结膜下注射进行治疗及护理,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光眼滤过手术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术方法之一 ,术后发生浅前房是常见的术后近期并发症 ,与手术成功及预后密切相关。加强此类患者的观察与护理至关重要。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996年 9月至 1998年 10月观察青光眼滤过手术 90例 ,10 8只眼 ,男 36例 ,女 5 4例 ,平均 6 0 5岁。术后并发浅前房 2 6只眼 ,占青光眼滤过手术的 2 4 1% ,其中脉络膜脱离 16只眼 ,引流过畅 9只眼 ,恶性青光眼 1只眼。浅前房均发生于术后 1~6d ,经过治疗于术后 9d内全部形成前房 ,2 6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2 2 5d ,均痊愈出院。1 2 方法 青光眼滤过…  相似文献   

6.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青光眼治疗,其目的是通过建立新的房水引流途径而降低眼压。手术后结膜下组织纤维化和滤过泡瘢痕形成,是滤过手术失败的最常见和最主要的原因。对此,我们加强了术后观察,早期行眼球按摩,保持滤过道通畅,减少滤过道瘢痕形成,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2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以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以下简称滤过术)加术后早期眼球按摩治疗82例青光眼患者。其中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3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50例,继发性青光眼5例,发育性青光眼2例,激素性青光眼1例,开角型青光眼1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抗体对兔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家兔双眼制作小梁切除术模型,随机选取家兔一眼作为抗体组,分别于手术完成当时和术后第5天予以结膜下注射CTGF抗体。另一眼作为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予以结膜下注射PBS。术后1、3、5、7、10、14d分别观察滤过泡形态。结果:术后1、3、5d两组滤过泡均弥散隆起。术后7、10和14d对照组滤过泡逐渐扁平、局限、瘢痕形成,而抗体组滤过泡维持较好、瘢痕形成时间较晚。结论:CTGF抗体结膜下注射可抑制兔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纤维化,CTGF抗体可能成为一种提高滤过手术成功率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8.
青光眼滤过手术是目前药物及激光治疗以外重要治疗方式,其目的在于形成功能性滤过通道,从而充分引流房水。但青光眼术后巩膜纤维化和结膜下滤泡瘢痕化是导致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现从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抗代谢药物、植入物应用、靶向机制、新型生物分子材料应用及表观遗传学研究5个方面来综合分析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抗瘢痕化的进展现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评价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时以不同给药方法并用干扰素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行小梁切除术的 5 2眼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采用术中干扰素湿棉片敷贴给药 ;另一组于术毕及术后第 3、5、7、14天在滤过区旁结膜下注射干扰素。随访时间9~ 12个月。结果 :( 1)术后第 9~ 12个月 ,结膜下注射组平均眼压为 13 .3± 3 .9mmHg ,术中应用组为 13 .0± 4 .7mmHg。两组无显著差异。 ( 2 )滤过泡形态均以Ⅱ型为主 ,功能性滤过泡在结膜下注射组占 92 .3 % ,术中应用组占 5 7.7%。两组有显著差异。 ( 3 )两组主要并发症为短暂性角膜上皮缺损。结论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并用干扰素能有效改善滤过功能 ,提高手术成功率。术后结膜下注射给药法的临床疗效优于术中敷贴给药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调控眼压在正常水平的方法。方法对52例(55只眼)小梁切除术后患者用眼球按摩、拆除巩膜瓣缝线及注射5-FU等综合疗法并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观察12~24个月,眼压均稳定在正常值内。结论综合疗法可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使眼压稳定,提高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青光眼滤过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术后浅前房 ,而脉络膜脱离 (choroidaldetachment,CD)是导致青光眼滤过术后持续性浅前房的主要原因[1] 。结合我院 1999年 1月~ 2 0 0 2年 7月的临床资料 ,对青光眼滤过术后发生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并探讨其护理对策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1999年 1月~ 2 0 0 2年 7月我院共行青光眼滤过手术 337例 ,术后发生CD 8例 (10眼 ) ,占 2 4 %。其中男 5例 (7眼 ) ,女 3例 (3眼 ) ,年龄 5 1~ 73岁 ,平均年龄 (6 5 .2 5± 5 .5 8)岁。1 2 手术方式本组 6例 (8眼 )均行巩膜瓣下小…  相似文献   

12.
马玉环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2):1471-1472
滤过手术是青光眼手术治疗中最常用的方式,其成功与否是以能否建立有效的永久性房水流出通道来评价的,临床上以形成的功能性滤过泡为特征,限制和调节滤过性手术滤过通道的愈合是青光眼手术获得成功的重要设计.其中术前对炎症的控制,术中减少对组织的损伤,术后抗炎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巩膜瓣可调线的缝置在手术中起到很大作用,是青光眼手术值得推广的一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前抗青光眼手术主要是用滤过方法。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是常见的术后近期并发症,它不仅会导致术眼的炎症反应、白内障、角膜的损伤、虹膜的前后粘连以及眼内压升高,而且与手术的成败密切相关。作者1993年12月~1998年12月收治青光眼患者住院手术102例136眼,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02例136眼中,男49例,女53例,平均年龄61.2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67例72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0例58眼,开角型青光眼1例1眼,继发型青光眼5例5眼,滤过手术全部为小梁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前局部和全身使用降眼压药物治疗,急性发作时加用消炎痛或激素口…  相似文献   

14.
李慧玲 《护理研究》2009,(6):1548-1549
青光眼是一种以眼压增高、视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常见眼病.滤过手术是多种类型青光眼手术治疗方法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建立新的房水引流途径使眼压降至正常水平。该类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手术后术区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沉积、滤过泡瘢痕形成,阻碍滤过外口。为了保持滤过道通畅,有效控制眼压,提高手术成功率,2005年1月-2007年1月由专职护士早期进行规范的跟球按摩护理.并随访观察至术后6个月,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非穿透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8例(24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采用经上方巩膜瓣下非穿透小梁切除结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一期植入术治疗,观察眼压、视力、滤过泡状态及并发症。随机选用同时期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一期植入术患者29例(29眼)做对照。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平均眼压、手术并发症、术后视力、滤过泡形成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平均眼压、手术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视力、滤过泡形成情况同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非穿透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满意,手术后反应轻,是较为理想的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术式。  相似文献   

16.
侯俊红  王贺喜  王巧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1):2571-2572
后房直接沟通的滤过手术是一种新的青光眼手术方式.由于该手术方式是将后房与前部睫状体引流道相沟通,故称为"经睫状体滤过术".我们采用经睫状体滤过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17例17眼,取得一定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罗莉蓉 《中国疗养医学》2010,19(12):1112-1113
青光眼是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药物及手术治疗均不能根治,对药物不能控制眼压的青光眼和不适合药物治疗的青光眼均需手术治疗。小粱切除术自Cairns于1969年首先应用于临床以来,已成为目前经典的手术,但该手术存在缝线过紧过松、滤过泡下瘢痕形成等,早期出现很多并发症。如术后早期浅前房、持续性低眼压、脉络膜脱离等,临床上处理起来颇为棘手。  相似文献   

18.
常规的青光眼滤过手术能很好地控制大部分青光眼的眼内压[1].但难治性青光眼指虽经常规滤过手术或联合应用抗代谢药物甚至睫状体破坏手术以及附加最大耐受量抗青光眼药物的联合治疗而依然难于将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那些青光眼[2].我科自1999年6月~2001年12月,对34例难治性青光眼行青光眼阀植入术,术后眼压控制理想.但因影响手术成功率的因素很多,术后并发症有时较为严重[1],现将我科34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时的护理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滤过术的疗效。方法对21只眼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棉片覆盖于结膜瓣下5min。结果应用丝裂霉素C术后眼压Ⅰ类手术成功19眼,功能性滤泡17眼。术后常规并发症减少。结论青光眼滤过手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术后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浅前房是青光眼滤过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999年1月至2006年1月,我科对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发生浅前房的患者进行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270例376眼术后发生浅前房26例26眼(占6·9%),男12例,女14例,年龄47~79岁,中位年龄63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9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5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例。均在显微镜下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判定:术后5天前房未恢复正常或前房形成后又变浅。按照Speath分级法:浅Ⅰ度16例,中央前房形成,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相接触;浅Ⅱ度8例,除瞳孔区的晶体前囊未与角膜内皮相贴外,整个虹膜面都与角膜内皮相贴;浅Ⅲ度2例,前房消失,整个虹膜和晶体面均与角膜内皮相贴。其中滤过过强17例,占65%;结膜渗漏4例,占15%;睫状体脉络膜脱离3例,占12%;恶性青光眼2例,占8%。1·2治疗方法①非手术治疗:充分散瞳,1%阿托品眼液与美多丽眼液交替点眼,结膜下注射散瞳合剂,静脉注射脱水剂,滤区加压,即在眼垫外相当于滤过区加一条状纱布卷,然后用绷带轻轻加压包扎,并包扎双眼制动。②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1周无明显改善者可手术,滤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