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妊娠晚期应用替比夫定对乙型肝炎(以下简称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和对孕妇、婴儿的安全性分析.方法 选择HBsAg和HBeAg阳性,HBV DNA≥1×106copies/ml的孕妇118例,分为替比夫定组58例,对照组60例.替比夫定组自孕28周开始口服替比夫定600mg,1次/天,产后维持治疗6个月以上;对照组不服用替比夫定.比较两组受试者在孕28周、分娩时和产后6个月时血清HBV DNA水平;两组婴儿在出生后即刻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在出生即刻、1月龄和6月龄时肌内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各10μg.检测出生时、1月龄、7月龄时血清HBsAg及HBV DNA阳性率,以及7月龄时抗-HBs的水平.观察替比夫定组孕妇服药后的不良反应,新生儿的发育指标.结果 血清HBV DNA水平孕28周时,替比夫定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娩即刻替比夫定组(5.63±9.5)×103 copies/ml较对照组(2.60±3.50)×107 copies/m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时替比夫定组(0.56±1.94)×106copies/ml与对照组(2.28±2.26)×107copies/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孕妇所生婴儿7月龄时母婴传播率分别为0和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比夫定组孕妇服药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新生儿发育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未出现发育不良.结论 替比夫定片可以有效地阻断HBV母婴传播,且安全性高,不影响婴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HBV携带孕妇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在孕28周开始口服替夫定600mg/次,每天一次,至分娩后1个月停药,并在产前、产时和产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照组不给予替比夫定阻断治疗;两组孕妇所生婴儿于出生后即刻、1月龄是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200IU/次,出生即刻、1个月、6个月时按程序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Hebd) 10 μg/次,进行联合阻断.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分娩后血清HBcAb、HBeAg、HBV-DNA水平变化,并于婴儿出生后及6、12月龄取血测HBsAg,对比两组阳性率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清HBcAb、HBeAg、HBV-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前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分娩前血清HBeAg、HBV-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娩前血清HBcA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生后24 h内、6个月及12个月HB-sAg和HBV-DNA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比夫定联合HBIG、Hepd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减少婴儿HBsAg、HBV-DNA阳性率,同时配合有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的提高了母婴HBV阻断率,降低母婴垂直传播的发生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联合乙肝疫苗阻断胎儿宫内感染乙肝病毒(HBV)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3例诊断为中晚期妊娠(妊娠22~30周)合并乙肝孕妇,根据患者情况,分为治疗组(35例,口服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和对照组(18例,只应用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两组均在分娩后采取脐带血检测HBV血清学标志,24 h内给新生儿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U及乙肝疫苗10 μg,并分别于1?6个月时再次注射乙肝疫苗10 μg?结果:在分娩时检测,显示治疗组母亲HBV DNA定量减少,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恢复正常,1年后复查幼儿血清中HBsAg,治疗组幼儿HBV阳性为0,对照组幼儿HBV阳性者3例?结论:替比夫定联合乙肝疫苗治疗中晚期妊娠合并乙肝孕妇是有效?安全的,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可能性已被证买,但感染频率报道不一,本文报告本地区HBV宫内感染研究结果。材料与方法 1986年3月~1987年5月在苍山县人民医院妇产科进行产前检查以及妊娠5个月以上自愿引产的孕妇,RPHA法检测HBsAg滴度在1:16以上者共61例。其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期应用乙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对HBsAg阳性孕妇的乙肝病毒(HBV)宫内阻断作用及孕妇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将130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A,45例,于孕20、24、28、32、36周肌肉注射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HBIG)5次;治疗组B,45例,于孕28、32、36周肌肉注射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HBIG)3次;对照组(C组),40例,仅随访不用药。检测孕妇血清中HBVDNA含量及新生儿血清中HBsAg、HBVDNA阳性情况。结果孕期预防性应用HBIG被动免疫组孕妇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13.3%、1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5%。HBIG治疗可以减低孕妇血清HBVDNA含量,但A、B两组HBVDNA降低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根据母体HBVDNA含量分为5×103~4,5×105~6,5×107~8copies/ml三组,各组胎儿宫内感染率为2.2%、13.7%、52.9%,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应用HBIG能显著降低乙肝病毒宫内传播。孕妇血清中高HBVDNA含量是胎儿发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7.
抗乙型肝炎病毒药替比夫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乙型肝炎是世界范围内第9位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其传染性比艾滋病要大50~100倍。治疗从乙型肝炎转为慢性时开始,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防止不可逆的肝损伤的发生。慢性乙型肝炎的标准抗病毒治疗长期用药常产生耐药。因此,研究重点是开发新的直接抗乙型肝炎病毒药。从一系列简单的非天然核苷类化合物中找到的替比夫定,呈现强效选择性和特异性抗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性,已选作进一步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8.
何建宇  杨静 《四川医学》1998,19(2):138-138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产前诊断绵阳市中心医院(621000)何建宇杨静邓文斌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发区,人群中HBsAg阳性率高达13.8%,HBV母婴传播不仅造成人群中众多HBsAg携带者,而且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因素。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LDT)对控制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各型肝病活动和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7例ALT≥2×ULN,HBeAg阳性,HBV DNA≥1×105拷贝/毫升的慢性HBV感染孕妇(42例慢性乙型肝炎、2例慢性重型乙肝、3例乙肝肝硬化),于妊娠早期(12例)、中期(7例)、晚期(28例)在护肝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服用LDT,600mg,1次/天,新生儿出生后常规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和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观察分娩前后病毒学及生化学应答率、母婴并发症发生率、HBV母婴阻断率、婴幼儿发育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47例接受LDT治疗的慢性HBV感染孕妇,分娩前HBV DNA检测不到率、HBeAg转阴率分别为89.4%和17.0%,ALT复常率为87.2%;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低;所有新生儿7个月时检测HBsAg、HBeAg均阴性,并可测得抗-HBs,HBV母婴阻断率达100%;对新生儿经7个月以上随访,均发育正常;母亲分娩后继续治疗,病情稳定。结论 LDT能快速降低慢性HBV感染孕妇的HBV DNA水平,有效地控制肝炎活动、阻断HBV母婴传播,未见婴幼儿发育异常及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薄纯美 《实用新医学》2007,8(4):317-3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分娩新生儿实施母婴阻断的最佳方案,探索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通过总结我院2003年~2006年562例HBsAg阳性母亲分娩新生儿实施母婴阻断后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资料,根据不同阻断方案分成3组:基因联合组(第1组),宫内阻断组(孕妇自孕28周开始肌肉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C)为第2组,孕妇自孕20周开始肌肉注射HBIG为第3组)。结果第3组12个月龄时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前两组,与第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第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第3组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第2组;第3组12个月龄时HBsAb阳性率明显高于前两组,与第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第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第3组HBsAb阳性率明显高于第2组;12个月龄时HBsAb平均滴度第3组低于前两组,与第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第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第3组HBsAb平均滴度明显低于第2组。第3组慢性感染率和免疫失败率最低,与第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第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第3组慢性感染率和免疫失败率明显低于第2组;第3组新生儿出生时HBsAg检出率最低,与第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第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第3组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第2组;第3组新生儿出生时HBsAb检出率最高,与第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第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第3组HBsAb阳性率明显高于第2组。结论3种阻断方案中,第3组宫内阻断保护率最高,HBV宫内感染率最低,宫内阻断效果优于联合免疫,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宫内感染。产前多次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可减少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拉米夫定组和替比夫定组,拉米夫定组服用拉米夫定600mg,1次/d口服治疗,替比夫定600mg,1次/d口服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替比夫定组与拉米夫定组相比,HBV-DNA基线下降值、HBV-DNA低于检测下降、治疗应答、HBeAg转阴率、ALT复常率、病毒学应答率、原发治疗失数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替比夫定属于一种核苷类似物,具有很强的抗HBV作用,其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高、发生比较早,并且具有很好的耐药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阎晋  许彬 《海南医学》2002,13(4):26-27
目的:重视对妊娠期间孕妇HBV的筛查,积极预防,控制宫内感染,方法:采用集孕静脉血,用ELISA法做血清乙肝标志物HBsAg,HbsAg,HbeAg,HbcAb检测,用PCR法做HBV-DNA检测,对乙肝大三阳,HBV-DNA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采集脐静脉血,做乙肝标志物及HBV-DNA检查,结果:乙肝大三阳。,HBV-DNA阳性孕妇68例,所生新生儿脐静脉检测,54例(79.41%)为病毒携带者,其中HBV-DNA阳性42例(77.78%)。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发病率较高,母婴传播具有高度危险性,应注意孕期筛查,加强预防,早期诊断,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传播途径晋城市人民医院(048000)李安荣张卫玲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是指发生于受精卵形成至分娩发动前的子代HBV感染。其以新生儿外周血HBV抗原标志物阳性且不易被生后所采取的主、被动免疫措施所阻断为主要特征〔1〕。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5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26例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30例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比夫定600mg,每日一次口服.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及后在2周、4 周、12周的HBVDNA,治疗前后HBeAgHBeAb.结果 治疗组 HBVDNA阴转率2,4,1周分别为33.3%,76. 7%,86.7%,对照组分别为0%,3.8%,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结论替比夫定有较强的抗HBVDNA活性,且起效快,显著改善肝功能,适合重型肝炎患者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HBV DNA定量大于1×105拷贝/ml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入选此研究,23例予替比夫定600 mg/d;每3个月检测肝脏功能及HBV DNA的变化,同时与20例未抗病毒治疗病例进行比较。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替比夫定治疗组患者各指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明显的改善:HBV DNA在第4周降至4.83±0.70,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和Child-pugh评分在第12周分别降至(55.19±22.48) U/L、(36.81±22.11) μmol/L、(6.65±1.94)分,丙氨酸转氨酶在第24周降至(63.67±19.52) U/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白蛋白改善不明显,替比夫定组治疗2例病例于治疗的24周和36周出现病毒学突破,经检测为 rtM204I突变,给予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结论:替比夫定在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功能及降低 HBV DNA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仍有较高的病毒耐药突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妇女妊娠中后期的应用效果,为育龄乙型肝炎妇女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6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和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分娩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virus e antigen, HBeAg)双阳性,HBV-DNA≥1×107 copies/mL伴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孕妇390例,分为替比夫定组252例和对照组138例,比较两组肝功能的转归和HBV-DNA载量的变化,观察两组母婴不良妊娠结局,比较两组患者的母婴传播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替比夫定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显著下降(P<0.001),临产前、产后7个月、产后1年HBV-DNA载量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01);且不增加胎膜早破、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发生率(P>0.05),产后7个月、产后1年婴儿HBsAg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01),替比夫定使母婴传播率下降。结论:孕妇妊娠中后期替比夫定能有效阻断母婴传播,促进肝功能恢复,降低HBV-DNA载量,不增加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一、HBV的母婴传播率和宫内感染率 我国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很高,大约为10%~15%,孕妇携带率与一般人群相近,HBsAg(+)和e抗原(HBeAg)(+)的母亲(称为双阳孕妇)是高危人群,其围生期传播率平均可达85%,这些婴儿如果不经免疫干预,大约有90%今后将成为HBsAg携带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和分析替比夫定对乙型肝炎孕妇免疫功能、新生儿乙型肝炎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率和阻断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106乙型肝炎孕妇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研究组(n=63)和对照组(n=43)。研究组孕妇给予口服替比夫定治疗。对两组孕妇治疗前及分娩前的外周血HBV-DNA载量、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对两组新生儿的HBV宫内感染率、出生7个月时的HBV感染阻断成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对两组孕妇用药不良反应、剖宫产率及妊娠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对两组新生儿的孕周、体质量、出生1分钟Apgar评分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研究组孕妇治疗后的HBV-DNA载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均优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的HBV宫内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出生后7个月时的HBV感染阻断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孕晚期给予HBV-DNA载量较高的乙型肝炎孕妇口服替比夫定进行抗病毒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病毒载量和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提高阻断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替比夫定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对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孕妇妊娠后期母婴阻断的疗效,为孕期母婴阻断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6年10月于南通市3家医院收治的432例孕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DNA(hepatitis B virus DNA,HBV?DNA)>107拷贝/mL,包括对照组(143例)、替比夫定组(255例)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组(34例),孕妇孕晚期肝功能正常。比较3组新生儿出生时HBsAg阳性率及出生1年后婴儿HBsAg和HBV?DNA阳性率、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sAb)值以评估母婴阻断的效果。结果:替比夫定显著减少孕妇HBV?DNA载量,降低新生儿出生时HBsAg阳性率及1年后婴儿HBV感染率,增加出生1年后婴儿HBsAb值,较乙肝免疫球蛋白组疗效显著。结论:妊娠后期替比夫定有效阻断母婴传播,疗效优于乙肝免疫球蛋白。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替比夫定阻断高病毒载量乙肝携带孕妇母婴垂直传播效果,探讨妊娠期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阻断意义和疗效.方法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我院门诊检查HBsAg阳性孕妇测定其血清HBV-DNA含量均在106拷贝/ml以上的病例2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2例于妊娠28周至分娩期间一直服用替比夫定600mg,1次/天,对照组8例不用药物干预.观察所有孕妇孕期和分娩前HBV-DNA含量、HBV血清标志物情况.检测分娩后新生儿脐血中HBV-DNA含量、HBV标志物情况.结果20例乙肝病毒携带的孕妇中,实验组11例未检出HBV-DNA(<5×102拷贝/ml),1例HBV-DNA降至103拷贝/ml,对照组8例检出HBV-DNA仍维持在106拷贝/ml以上,所有新生儿均发育正常,实验组12例新生儿脐血中HBV-DNA<5×102拷贝/ml,HBsAg呈阴性.对照组仅1例新生儿脐血中HBV-DNA<5×102拷贝/ml,HBsAg呈阴性.结论替比夫定可以显著降低HBV-DNA载量,降低新生儿宫内感染几率,对阻断母婴HBV垂直传播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