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2例GIST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为胃肠间质瘤,肿瘤发生于胃78例,小肠45例,结直肠19例,盆腔和后腹膜10例.临床表现为腹痛108例,消化道出血53例,腹部包块88例.超声内镜阳性率为85%(72/85),CT阳性率为48%(73/152).免疫组化:CD117和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98.7%(150/152)和90.1%(137/152).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姑息性手术94例,根治性手术58例,无手术死亡病例.135例获随访,术后复发41例,其中17例出现肝脏转移,均服用伊马替尼,疗效显著.结论 CD117和CD34是GIST的诊断性标志物,外科手术是GIST治疗的首选方法,对无法切除的晚期患者及术后复发患者应及时应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34例胃肠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对CD117,CD34,SMA,S-100染色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胃肠间质瘤主要分布在胃和小肠。34例中良性21例,低度恶性8例,恶性5例。胃肠间质瘤中有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以CD117和CD34阳性为主。结论:CD117,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GIST位于胃25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19例,结肠4例,直肠3例。超声内镜确诊率68.8%(11/16);双源CT检查7例,阳性率71.4%(5/7)。CD117阳性率88.7%(47/53),CD34阳性率66.0%(35/53)。病理诊断良性间质瘤16例,交界性9例,恶性28例。本组均行肿瘤局部切除或局部消化道部分切除。53例随访6~72个月,16例良性间质瘤患者全部存活,28例恶性及9例交界性间质瘤患者中2例于术后10个月复发,4例术后18个月发生转移,10例术后36个月死亡。结论超声内镜结合双源CT是临床诊断GIST的主要方法,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外科手术是GIST治疗的首选,对恶性或潜在恶性的胃肠间质瘤患者需行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34例胃肠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对CD117,CD34,SMA,S-100染色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胃肠间质瘤主要分布在胃和小肠。34例中良性21例,低度恶性8例,恶性5例。胃肠间质瘤中有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以CD117和CD34阳性为主。结论:CD117,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56例胃肠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CD34,SMA,S-100染色特点分析。结果 56例胃肠间质瘤中50例CD117和47例CD34标记阳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28%和83.93%。结论胃肠间质瘤是胃肠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CD117和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伴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胃肠间质瘤伴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其免疫表型,并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 16例患者,GIST(胃肠间质瘤)术前及术中诊断均为0例,术后诊断16例。GIST危险度分级示:极低危险12例(75.0%),低度危险4例(25.0%),中度及高度危险均为0例。GIST免疫表型:CD117阳性14例(87.5%),DOG-1、CD34阳性16例(100.0%),SMA、S100、Des均为阴性。结论胃肠间质瘤和食管鳞状细胞癌同时发生非常少见,术前发现困难。其中胃肠间质瘤以早期病灶为主,恶性度低。以手术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24例胃肠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CD34、SMA、S-100染色特点分析。结果24例胃肠间质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其中21例CD117和18例CD34标记阳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和75%。结论胃肠间质瘤是胃肠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CD117和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吴英光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7):905-906,916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确诊的4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48例均行手术治疗,37例位于胃部肿瘤行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1例位于小肠肿瘤行相应的系膜及肠管部位切除,并检测免疫组化指标CD117、CD34、SMA、S-100。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切除率达100%,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率为94.4%,CD34阳性率为70.8%。48例患者中40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率为83.3%,8例死亡。结论:CD117和CD34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GIST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螺旋CT有助于手术前诊断;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何美文  于鼎  白植军  刘铮 《吉林医学》2010,31(20):3189-3190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治疗的GIST患者17例,采取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7例患者平均年龄54岁,不同程度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部隐痛、腹部包块及贫血。均行手术治疗,肿瘤位于胃13例,小肠3例,直肠1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7例为良性,10例为低度恶性和恶性,免疫组化表型以CD117、CD34及Vim-entin阳性率较高。结论:GIST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纤维内镜、超声内镜、B超、CT等检查的综合应用有助于术前诊断,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表型分析。  相似文献   

10.
周秀怀 《吉林医学》2013,34(12):23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综述4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点、免疫病理结果、手术治疗方法和结果予以分析。结果:GIST可以出现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但多发于胃(25/42)和小肠(9/42),临床常见症状为上腹部痛(35.7%)、腹部包块(30.9%)和黑便或呕血(16.6%),免疫组化检测CD117和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95.2%和73.8%,大多数患者进行了原发肿瘤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复发或转移率为11.9%。结论:GIST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多,病理诊断及CD117及CD34标记阳性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早期手术切除仍是关键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黄春军  吴伟主  崔巍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9):993-993,100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 方法收集52例GIST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52例平均年龄5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部隐痛、腹部包块、排便习惯改变及贫血.4例经超声内镜检查确诊.52例均行根治性手术,肿瘤位于胃34例,小肠ll例,结直肠2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免疫组化表型以CD117、CD34阳性率较高. 结论 GIST的术前诊断有赖于纤维内镜、超声内镜、B超、CT等检查的综合应用,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表型分析.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 GIST患者21例,采取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1例患者平均年龄51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包块等。均行手术治疗,肿瘤位于胃16例,小肠5例;术后病理诊断8例良性,2例潜在恶性,11例恶性,免疫组化以CD117、CD34及 Vimentin阳性率较高,分别为90.4%,85.7%, 95.2%。结论 GIST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法,分子靶向治疗可缓解肿瘤复发,改善预后。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诊断;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戚兰  杨艳芝  张宇  张艳萍 《中外医疗》2009,28(18):36-36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5例胃肠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CD34检查。结果5例胃肠间质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其中3倒CD117和2例CD34标记阳性。结论胃肪间质瘤是胃肠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CD117和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叶性肿瘤4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宝健  闵文 《吉林医学》2011,32(13):2640-264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叶性肿瘤及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46例胃肠间叶性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CD34、SMA、S-100、NSE、CD31、Desm in染色特点分析。结果:42例胃肠间质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其中36例CD117和32例CD34标记阳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和76%。结论:胃肠间质瘤是胃肠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CD117和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标记物的表达特征,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40例经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 117、CD34、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胃肠道间质瘤表达的阳性率.结果 CD117阳性率为92.5%,CD34阳性率为77.5%,NSE阳性率为82.5%.30例同时表达CD117和CD34.CD34的表达与部位有关.结论 GIST中的CD117表达敏感性高于CD34,CD117、CD34、NSE联合应用足以明确诊断大多数GIST.根据肿瘤大小、细胞形态、核分裂像及结合免疫组化结果可对GIST危险性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6.
胃肠间质瘤6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66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6例GIST患者,其中发生于胃42例、小肠18例(其中十二指肠9例、空肠3例、回肠6例)、结肠3例、回肠系膜3例。66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术后病理:良性或极低恶性15例、低度恶性18例、中度恶性15例、高度恶性18例。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72.7%,SMA阳性率18.2%,S-100阳性率22.7%,vimentin阳性率90.9%。结论胃肠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较困难,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DOG1、CD117和CD34等在胃肠间质瘤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40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DOG1、CD117、CD34、SMA、S-100的表达情况.结果 40例GIST中DOG1、CD117、CD34阳性率为97.5%、 92.5%、 80%.SMA,S-100阳性率分别为7.5%和5%.结论 DOG1和CD117的联合应用在GIST的诊断中可以大大提高敏感性,但是DOG1和CD117表达与GIST的良恶性程度和组织学类型无关.DOG1蛋白是一种较为敏感和特异的GIST辅助诊断抗体,对指导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等靶向药物的应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2000~2005年38例行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术前经CT或消化道造影诊断为GIST,8例小肠间质瘤患者中5例经肠系膜血管造影证实,2例经胶囊内镜证实,1例经急诊手术证实。按风险分级标准极低风险6例、低风险10例、中风险7例和高风险15例。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17阳性率为86%、CD34阳性率为82%。术后25例得到随访,其中10例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3~24个月。结论CT及消化道内镜检查对术前诊断帮助较大,而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检测是诊断GIST所必需的;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格列卫为GIST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化CD117、CD34、Vimentin、A,ctin标记.结果 52例GIST中男24例、女28例,平均年龄53岁.患者常有腹部不适.反复腹痛、便血、腹部包块,有的呕血.肿瘤大小不等、实性、体积大者有囊性变,瘤体边界清楚,突出黏膜者有形成溃疡.52例GIST中以梭形细胞为主,部分为上皮样细胞组成,混合型及印戒状瘤细胞少见.免疫组化示CD117阳性占76.9%、CD34阳性占84.6%,多数瘤细胞Vimentin呈不同程度的(+).结论 GIST是一种独立性疾病,术后易复发,CD117、CD34是其确诊的最重要标记物,瘤细胞对Vimentin也有良好的表达.肿瘤的大小、核增殖活性是评价其良恶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食管、胃间叶源性肿瘤(GIMTs)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评估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声内镜(EUS)在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行外科手术治疗的36例食管胃间叶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37份标本均为经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内镜检查,20例行钡餐造影检查,另有5例行CT检查,术后标本行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37份标本中29份为间质瘤,8份为平滑肌瘤。超声内镜与钡餐等其他辅助检查相比,诊断正确率更高。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间质瘤CD117、CD3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7%和96.7%, 平滑肌瘤中 CD117、CD34为28.6%和42.9% 。结论:超声内镜是诊断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的重要术前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