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抢救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4例不同病因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方法治疗,对比前后血小板、凝血因子、临床症状、体征和有关指标,评估血液净化的治疗效果.结果:4例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后血小板、凝血因子升高,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改善,其中,3例症状缓解,1例患者因原发病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血液净化是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连续性血液净化在急性重症中毒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剑鸿  刘晓楣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2):1894-1896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在急性重症中毒患者抢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总结我院2004年8月~2006年10月急诊ICU收治的接受CBP治疗的32例重症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接受不同的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肝肾功能、血清酶学、氧合等指标的变化进行对照研究。结果CBP治疗后,除血小板轻度减低外,患者的凝血指标、肝肾功能、血清酶学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缩短,生命体征明显改善。结论CBP对于急性重症中毒的救治具有重要作用,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中毒症状、肝肾功能、血清酶学及凝血指标,稳定机体的内环境,从而利于改善中毒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血液净化治疗产科DIC并MODS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血液净化治疗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产科DIC并MODS患者应用血液净化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血总胆红素(ST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Cr)、尿素氮(BUN)、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下降,无一例血液净化并发症发生,治愈4例,死亡3例。结论早期使用血液净化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发生在多种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的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严重并发症.如不及早预防,及时诊断,合理治疗,往往危及生命。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产科领域DIC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是产科严重并发症 ,是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 ,引起微循环广泛的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红细胞凝集 ,形成弥散性微血栓 ,因此引起循环功能障碍。凝血因子Ⅰ ,血小板及血浆中其他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最后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广泛出血、血管内溶血、组织坏死等变化 ,引起各脏器功能障碍 ,重者导致死亡。产科DIC是许多疾病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一个共同的中间环节 ,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 病因与发病机制1.1 妊娠期凝血功能的变化随孕周增加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多种凝血因子增加 ,如因子Ⅶ ,Ⅺ为正常的 …  相似文献   

6.
武家庆 《中外医疗》2010,29(29):35-36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8例成人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相关资料。结果 18例患者中治愈9例,显效5例,总有效率为82.4%,死亡3例,1例放弃治疗。结论 DIC是白血病常见及严重并发症,动态观察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值是诊断和治疗白血病合并DIC重要观察指标。采用适当方案积极治疗原发病、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和补充凝血因子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组严重的综合征,由于广泛性血管内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沉积,弥散性微血栓形成,导致多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以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从而产生凝血障碍.临床表现为全身皮肤、粘膜及脏器广泛性出血、坏死.重者可因颅内出血而致死.如抢救不及时,死亡率很高.我院收治1例恶性水肿型皮肤炭疽并发DIC患者,为此,特制定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指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某些严重疾病基础上,由特定诱因引发的复杂的病理过程.致病因素引起人体凝血系统激活、血小板活化、纤维蛋白沉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继之消耗性降低多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在凝血系统激活的同时,纤溶系统亦可激活,或因凝血启动而致纤溶激活,导致纤溶亢进.临床上以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等为突出表现.现就有关问题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中间病理过程。血液先处于高凝状态,多部位的血管,特别是微血管内发生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随着凝血过程的发展,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大量消耗,同时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简称纤溶),而发生多部位出血。本病分急性及慢性两类。急性的病势凶险,死亡率高;慢性的症状常隐匿,临床可不易发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62例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凝血诱发原因、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等,记录其治疗效果并给予统计学分析。结果:62例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因胎盘早剥所致比例最高(41.94%)(P<0.05);经临床对症治疗后有效率98.39%,无效率1.61%(P<0.05);新生儿存活率93.55%,死亡率6.45%(P<0.05)。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对高危病例积极给予各项干预措施降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率,疑似病例应提供各项检查措施及时确诊病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供正确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Coagulation。以下简称 DIC)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出血性综合征,其病理特点为微循环中发生血小板凝聚和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弥散性微血栓,消耗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和微循环障碍而导致出血、休克、器官损害等一系列表现,所以全面反映本症的名称是血管内凝血-纤维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并分析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诱发因素与临床治疗效果,以不断提高此疾病的治愈率。方法:我院2009年4月1日-2013年4月1日期间共诊断出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20例,上述患者分别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对患者的产科原发疾病进行积极治疗,去除导致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诱因;在患者高凝期积极给予肝素抗凝剂进行治疗,每次25-50mg,间歇给药,每日给药量为50-200mg之间;在患者消耗性低凝期给予其血浆和血小板等进行代替治疗,并适当运用小剂量肝素进行治疗;在患者纤溶期给予其适当的抗纤溶药物。结果:本组20例患者痊愈15例,好转4例,死亡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对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应及时诊断、去除诱因,并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运用肝素抗凝剂进行治疗,科学预防患者脏器衰竭,以最大限度的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在重症感染合并MODS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50例重症感染合并MODS患者实施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观察各项生命体征及相关指标。结果患者在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治疗下,各项生命体征稳定,治疗效果可靠。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可运用于MODS患者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围生期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凝血因子活性多数增高,凝血功能亢进[1],形成了易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理基础.我院对310名围生期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6项凝血指标进行检测,以动态监测凝血功能,预防DIC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危重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危重脓毒症患者30例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治疗24 h后,对患者进行血常规、免疫球蛋白、血气分析以及凝血功能检测,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记录患者病情。结果 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30例患者血流动力学维持稳定状态;治疗24 h后,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以及体温均有所降低,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在治疗48 h后,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显著下降,临床症状明显得到改善。治疗前和治疗48 h后,患者各项免疫功能参数明显升高(P0.05)。结论 对危重患者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能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使稳定机体内环境,有利于危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53例临床分析胡俊斌,宋善俊,邹萍,魏文宁武汉同济医科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430022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药物疗法中图法分类号R733.71,R55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引起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外科ICU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对76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外科ICU重症患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非常普遍,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诊断困难,病死率高.结论 对高危患者严密观察,早发现、早治疗,及时祛除诱因是救治关键.  相似文献   

18.
谭植华  刘丽君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5):83-83,149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滤过(CVVH)加血液灌流(HP)在治疗横纹肌溶解症中的作用。方法对明确诊断的15例横纹肌溶解症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患者,给予连续性血液滤过加血液灌流治疗,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15例患者连续性血液滤过加血液灌流治疗后肌红蛋白浓度迅速下降,转氨酶、肌酸激酶等逐渐恢复正常。急性肾衰、肝脏损害、代谢性酸中毒、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迅速得到控制。结论 CVVH联合HP治疗较单纯行CVVH治疗具有优越性,更有助于改善危重症患者的病情,提高生存率,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对横纹肌溶解症患者早期及时进行CVVH联合HP治疗对愈后影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以下简称DIC)是一种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复杂病理变化的重要中间环节。其特征是弥散性血管内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凝聚,导致继发性凝血因子消耗,从而引起休克、出血及栓塞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如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常危及病人生命。 随着对DIC本质及临床特点认识的深化,实验诊断的进步,它的重要性已日渐引起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性脑病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37例尿毒症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37例患者分别采用血液透析、高通量透析、血液透析滤过及连续性肾脏替代等治疗.结果 除1例患者放弃治疗,1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35例患者神经精神症状体征均消失.结论 充分的血液净化治疗是预防尿毒症性脑病的主要措施,早期及时地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