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闭合性肠和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7年9月至2013年9月我院30例经手术证实闭合性肠和肠系膜损伤患者资料,比较分析手术结果与多层螺旋CT增强表现。结果 30例患者手术结果肠道穿孔12例,其中3例不止1处穿孔,CT诊断肠道穿孔9例(9/12);肠系膜撕裂伴系膜血管断裂出血6例,CT诊断6例(6/6);肠壁及肠系膜血肿10例,CT诊断10例(10/10);肠壁及肠系膜散在多发性点状出血13例,有7例CT诊断肠及肠系膜挫伤(7/13),另外5例无明确阳性发现。其中11例表现为肠和肠系膜多发损伤。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诊断肠和肠系膜损伤有重要价值,并且部分能够判断损伤程度和部位,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诊断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病变所致老年缺血性肠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临床确诊的老年缺血性肠病患者的MSCTA图像,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建(CPR)等多种后处理重建方法分析SMA病变、肠壁及其他腹部影像学特点。结果急性肠系膜缺血11例,临床表现为急性腹痛,MSCTA直接征象为SMA管腔内低密度充盈缺损。慢性缺血13例,表现为与进食有关的慢性腹痛,MSCTA表现为SMA多发或局限性钙化斑块。常见的CT间接征象包括肠壁厚度、肠壁强化减弱、肠腔扩张。肠壁积气、肝静脉及门静脉积气为晚期征象。结论MSCTA能显示SMA病变类型、肠道及其他腹部异常表现,为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肠缺血中肠系膜及其血管的MD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林  冉慕光  管祥林 《当代医学》2009,15(32):91-93
目的探讨肠缺血中肠系膜及其血管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肠缺血患者的肠系膜及其血管的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表现,所有病例经手术、临床病理或DSA造影证实。结果CT表现:肠系膜水肿18例,肠系膜积气2例,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7例,肠系膜血管充盈缺损5例,肠系膜主干血管增粗2例,节段性肠系膜小血管充血21例,节段性肠系膜小血管缺血7例,肠系膜静脉积气2例。另可见其他表现:肠壁增厚25例,肠管扩张26例.肠腔大量积液23例.肠壁异常强化25例,肠管形态异常10例.肠壁积气3例,腹水和气腹12例。结论肠系膜及其血管的CT改变是诊断肠缺血的重要依据,CT检查具有重要的价值,并可提示肠缺血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张德生  何剑 《浙江医学》2019,41(15):1667-1668,167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肠及肠系膜损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肠及肠系膜损伤患者39例,回顾其临床资料和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总结分析其CT表现。结果39例患者中肠道破裂15例,肠系膜损伤6例,均经手术证实,余18例经保守治疗痊愈。多层螺旋CT表现为肠管连续性中断6例,对比剂外溢7例,肠腔外积气15例,肠壁增厚24例,肠壁强化异常9例(强化减弱4例,强化增加5例),肠系膜渗出17例。肠壁连续性中断、对比剂外溢、肠腔外积气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结论多层螺旋CT可多方位、直观地显示肠及肠系膜损伤的部位及范围,提供丰富的诊治信息,是诊治肠及肠系膜损伤的首选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腹内疝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例CT诊断为腹内疝,并经手术证实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CT检查采用平扫及双期增强,并进行了容积再现(VR)重组后任意切割、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处理。结果7例腹内疝中,5例有腹部手术史,7例均表现为肠梗阻,其中4例合并小肠扭转显示肠管和血管的“漩涡征”,2例出现肠绞窄,表现为肠管强化减弱、肠壁水肿、腹腔积液;5例显示疝口,并有肠聚集、移位、肠系膜血管走形异常。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和多种方法重组对腹内疝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腹内疝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腹内疝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例CT诊断为腹内疝,并经手术证实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CT检查采用平扫及双期增强,并进行了容积再现(VR)重组后任意切割、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 IP)处理。结果 7例腹内疝中,5例有腹部手术史,7例均表现为肠梗阻,其中4例合并小肠扭转显示肠管和血管的"漩涡征,"2例出现肠绞窄,表现为肠管强化减弱、肠壁水肿、腹腔积液;5例显示疝口,并有肠聚集、移位、肠系膜血管走形异常。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和多种方法重组对腹内疝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结肠癌多排螺旋CT检查影像学表现,进一步探讨CT在结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诊治的结肠癌34例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回顾分析其CT平扫及增强影像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探讨多排螺旋CT在结肠癌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34例进展期结肠癌患者中,多层螺旋CT(MSCT)显示升结肠10例,降结肠4例,乙状结肠14例,横结肠2例,肝曲2例,脾曲2例。长度范围<3 cm 1例,3.1~5 cm 12例,>5 cm 21例,平均长度(6.2±1.7)cm。肠壁增厚32例,平均厚度(14±6)mm(3~5mm 1例,6~10 mm 9例,11~20 mm 22例,>20mm 2例)。全部病例管腔不等度狭窄(3~10 mm),肠周脂肪间隙浸润呈条索状或云絮状密度增高影20例;肠壁外片状软组织密度影1例,邻近脏器侵犯1例。淋巴结肿大12例,其中1例已钙化,考虑陈旧性。结论 MSCT显示进展期结肠癌的病灶及鉴别诊断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对肿瘤肠外浸润程度及明确淋巴结转移方面还有欠缺,需结合临床及其他影像学手段才能作出较准确的术前分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7例误诊为肿瘤的肠道非肿瘤性病变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 收集7例术前CT误诊肠道肿瘤,但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为非肿瘤性病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CT及病理组织学结果 ,回顾性分析每例患者的多层CT表现及误诊原因.结果 7例患者中包括:肠缺血1例,肠结核2例,克罗恩病1例,憩室炎合并脓肿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回盲部慢性炎症1例.3例患者病变肠管累及回盲部,1例位于回肠末段,1例位于乙状结肠及回肠末段,2例位于乙状结肠;7例患者病变肠管肠壁呈偏心性、非对称性增厚,1例肠缺血患者CT平扫为稍高密度,增强后呈轻度强化,6例患者平扫为等或稍低密度,增强后增厚肠壁呈不均匀性强化者3例,呈分层样强化者2例,其中1例慢性炎症患者CT横断位为不均匀强化,冠状位呈分层样强化.6例患者合并肠周脂肪间隙模糊、密度增高,2例患者肠旁多发肿大淋巴结,其中1例肠结核患者合并肠旁、肝门区等多发环形肿大淋巴结.结论 肠壁偏心性、非对称性增厚的非肿瘤性病变容易误诊为肠道肿瘤,应结合临床、内镜及完整影像资料如多平面重组图像、病变肠管的受累长度、强化方式、肠旁的情况综合全面分析,可望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肠出血与缺血疾病的CT征象,探讨64层螺旋CT诊断肠出血与肠缺血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内镜检查、DSA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肠出血与肠缺血疾病患者的CT表现。按照临床及CT表现分为两组:第一组肠出血组42例,另一组肠缺血组21例,分析CT直接及间接征象。结果第一组炎症性肠病18例,肠道肿瘤13例,溃疡8例,血管畸形3例;另外一组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3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5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6例、肠扭转3例、肠套叠2例、绞窄性肠梗阻2例;出血直接征象对比剂外溢到肠腔,间接征象只显示病变本身改变,未见对比剂外溢。缺血直接征象血管腔内充盈缺损或血管腔狭窄;间接征象包括肠管不强化、肠壁积气等有特异性,肠扭转可见漩涡征。结论肠道出血性病变多于缺血性病变,炎症、肿瘤、血管畸形大部分表现为出血;血栓形成、栓塞、狭窄、套叠及扭转表现为缺血;CT增强直接及间接征象有利于明确诊断;CTA重建还可以发现责任血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肠病变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临床病理证实小肠病变的CT表现特点。结果:13例中肠癌2例,肠道平滑肌肿瘤5例,十二指肠腺瘤1例,肠道炎症5例,其他主要CT发现肠梗阻10例,腹水1例,腹腔大血管周淋巴结肿大2例,1例肠系膜受侵。结论:CT的价值在于配合小肠插管双对比造影直接显示肠壁和向壁外发展的情况,其CT的直接征象为肿块、肠壁增厚、肠腔变窄。  相似文献   

11.
刘明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6):103-105
目的分析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评价其对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证实的肠及肠系膜损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分析病变部位、范围、形态、密度改变,并根据Janzen方法对病变严重程度分级。结果肠壁增厚25例;肠系膜区脂肪呈云雾状密度增高32例;肠系膜血肿24例;腹腔、腹膜后和肠间积液、积血28例;腹腔游离积气21例。结论肠及肠系膜损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是早期诊断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在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临床及腹部CT资料,分析肠系膜淋巴结的大小、数目及分布,肠系膜的形态、密度,肠系膜血管改变及肠壁厚度。结果: 6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中有1例为原发性,5例为继发性,其中4例继发于小肠炎症,1例继发于末端回肠炎。CT表现均为沿肠系膜血管呈簇状分布的肿大淋巴结,在原发性患者中位于右下腹,而在继发性患者中右下腹与左腹部均有分布,且原发性患者肿大的淋巴结短径小于继发性。结论: 多排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肠系膜淋巴结大小、分布及肠壁增厚,对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朱军海 《吉林医学》2010,31(36):6805-6805
目的:探讨CT检查在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对8例经临床手术确诊的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中,粘连性肠梗阻2例、肠套叠2例、肠扭转1例、内疝3例。CT表现:肠系膜血管闭塞;肠系膜及其血管水肿扩张;局限性肠壁增厚、分层;肠腔积液;肠曲形态改变;小肠"漩涡征"、"鸟嘴征"、"锯齿征"及强化异常等表现。结论:CT诊断绞窄性肠梗阻较为敏感,肠壁增厚、肠系膜积液、腹水对诊断绞窄性肠梗阻具有定性性诊断价值,为临床手术术前诊断提供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原发性肠脂垂炎的特征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搜集我院2012至2016年间由CT提示并之后随访诊断为肠脂垂炎的24例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病变与结肠的位置关系、病变的大小、脂肪中心是否有高密度存在、邻近肠壁改变等征象。并对5例复诊患者的CT与第一次CT进行比较。结果肠脂垂炎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乙状结肠周围,最常见的位置为结肠前方;各病灶均表现为邻近肠壁的类圆形脂肪密度病灶,边缘有完整或不完整环形软组织密度,13例病变内部可见点状或小片状软组织密度影;24例病灶周围均可见模糊渗出,21病变邻近腹膜可见不同程度增厚;仅2例病灶局部肠壁增厚。在5例随访患者的CT图像上观察到病变大小、内部密度变化及内部高密度征的大小都随时间发生改变。结论肠脂垂炎具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CT能够发现病变,确定病变部位、范围及周围肠管表现,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亚莉  宋莉  付兵 《四川医学》2011,32(9):1471-147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扫描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3月~2011年3月32例CT检查资料、手术病理结果齐全的绞窄性肠梗阻的CT影像,分析其对诊断绞窄性肠梗阻有价值的CT征象。结果诊断绞窄性肠梗阻有意义的CT征象有: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淤血;漩涡征及鸟嘴征;肠壁积气征;肠曲排列异常;肠腔积液密度增高;腹腔积液及血性腹水;腹腔游离气体;肠壁强化异常;肠系膜血管栓塞。结论螺旋CT扫描是术前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重要方法,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I)合并肠坏死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将68例AOPI患者按其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分为3组:轻度中毒组(27例)、中度中毒组(20例)、重度中毒组(21例),并进行CT检查.结果 重度中毒组:肠腔扩张积液15例,肠壁增厚3例,薄纸样肠壁改变6例,肠壁积气6例,门脉积气6例,肠壁密度减低3例,胃壁积气3例,胸腔、腹腔积液2例,双肾及脾脏内多发气泡影1例.中度中毒组显示肠腔扩张积液6例,肠壁未见增厚及密度的改变,门脉系统未见异常.轻度中毒组所有影像学检查未见肠壁及肠腔明显异常改变,门脉系统未见异常.结论 腹部CT能够反应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所致的肠损害,是一种诊断肠坏死的快速、敏感、可靠及无创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永霞  马跃虎  田丽 《海南医学》2009,20(8):118-119
目的评价螺旋CT对急性肠及肠系膜钝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3例急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分析与总结畅及肠系膜急性钝伤螺旋CT扫描的征像表现。结果13例患者中,CT显示肠壁增厚7例,腹腔游离气体3例,肠系膜浸润1例,肠系膜血肿8例(其中显示假性动脉瘤和肠系膜旋转昕致漩涡征各1例),腹腔积液8例。8例合并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结论螺旋CT在急性肠及肠系膜钝伤中是一种诊断价值非常高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肠及肠系膜损伤各种CT征象对治疗方案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手术组及19例保守治疗组肠及肠系膜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9种CT征象,即肠壁连续性中断、肠壁增厚、肠壁异常强化、肠壁血肿、肠系膜血管内造影剂外溢、肠系膜脂肪渗出、肠系膜血肿、肠外积液及肠外积气,采用调差表方式根据9种CT征象的有无进行诊断。应用配对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对手术组术前CT诊断结果与术中所见及病理进行对照研究,应用R×C表资料的卡方检验对手术组和保守治疗组各CT征象进行对照分析,当P0.01时,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前CT诊断结果与术中所见及病理结果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c2=5.8182,P=0.01590.01),CT诊断BMIs准确率达90%,手术组小肠损伤达75%。手术组与保守治疗组各CT征象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c2=148.2682,P=0.00000.01)。肠壁连续性中断、肠壁异常强化、肠壁血肿、肠系膜血管内造影剂外溢、肠外积气仅见于手术组。结论肠壁连续性中断、肠壁异常强化、肠壁血肿、肠系膜血管内造影剂外溢、肠外积气的出现,提示有手术指征,但必须综合分析诸CT征象,间隔6-8小时CT复查对于特异性不高CT征象诠释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肠道淋巴瘤(primary intestinal lymphoma,PIL)的多层螺旋CT表现,以提高此类肠道肿瘤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原发性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CT征象,包括肿瘤部位、累及肠管长度、肠壁增厚程度、动/静脉期强化程度、淋巴结数目及大小。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8例PIL位于小肠,5例回盲部,4例同时累及回肠末端和升结肠,4例升结肠,2例直肠。病灶累及肠段范围较长或呈多节段分布,均表现为不同程度肠壁增厚,部分病例可于狭窄肠腔内见残留气体影,少数继发肠套叠、肠梗阻、肠内瘘。大多数病灶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动脉瘤样扩张及淋巴结“夹心面包”征是肠道淋巴瘤特征性表现。结论 原发性肠道淋巴瘤具有特征性CT表现,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27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仁义  张霞萍  叶孟 《重庆医学》2007,36(7):637-63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 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纤维内窥镜(7例)、手术(20 例) 证实的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结果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中胃15例,小肠9例,大肠3例.原发性胃淋巴瘤 CT 表现可分为3类: (1) 弥漫浸润型9例;(2)节段型6例;(3)息肉型本组资料0例.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后中度均匀强化.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的CT 表现分为2类:(1)肠壁增厚型7例;(2) 肿块型5例, 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后轻到中度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27例中有4例合并肠套叠,9例合并有腹腔均匀强化肿大淋巴结.结论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 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对本病正确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