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d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图像研究测量下颌前牙区的颌骨形态和宽度,为临床种植手术提供治疗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2013年间50名成年受试者的CBCT检查结果,利用CBCT图像对下颌前牙区颌骨外形、唇舌侧宽度、近远中距离等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1.下颌前牙区颌骨形态唇侧均为凹形,最凹点位于下颌骨上中份,舌侧外形多样化,凸形比例最高。2.下颌骨前牙区颌骨唇舌侧宽度在下颌骨中1/2和下颌骨下缘较宽,在牙槽嵴顶和根尖区较窄。3.左右尖牙、侧切牙、中切牙于牙槽嵴顶的近远中距离是4.46~6.94mm,尖牙最长,侧切牙次之,中切牙最小。结论:下颌前牙缺失后,尤其是下颌侧切牙或中切牙个别缺失,如行种植修复近远中距离可能不足,易损伤邻牙;植入种植体等手术时应当注意下前牙区颌骨外形,避免因倒凹导致唇舌侧穿通;CBCT可作为下颌前牙区种植手术术前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病人男,21岁,学生,2007-05从宿舍上铺跌落,撞击到墙上,10min内就诊。检查:右下颌中切牙水平性半脱位,牙长轴与牙弓垂直,右下颌侧切牙与左下颌中切牙有轻度松动,上唇轻度水肿,内侧黏膜擦伤。X线片示:下颌前牙均无根折,无牙槽骨骨折和吸收,未见异物和病变。复位经过:局部用30mL/L过氧化氢液清洗牙周,一次性将牙齿复位到正常位置,有少量血液从牙槽窝内被挤出。酸蚀右下颌侧切牙和尖牙,左下颌中、侧切牙唇面,冲洗干燥,黏结正畸托槽。用0.5mm不锈钢片段唇弓和0.2mm结扎丝固定下前牙。嘱勿用前牙咬物,进软食2周。复查:术后1周,右下颌前牙无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对下颌前牙唇侧骨壁厚度及倾斜角度进行测量分析,为下颌前牙区的即刻种植术前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135例(男67例,女68例)下颌恒牙列完整的CBCT资料,分别测量牙槽嵴顶处(P1)、牙根中点处(P2)、根尖处(P3)3个位点的唇侧骨壁厚度、下前牙长轴与牙槽骨长轴的角度。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唇侧牙槽嵴顶处骨板厚度分别为(0.65±0.24)mm、(0.66±0.28)mm、(0.57±0.29)mm,根中处骨板厚度分别为(0.58±0.35)mm、(0.47±0.23)mm、(0.58±0.30)mm,根尖处骨板厚度分别为(3.45±1.28)mm、(3.87±1.25)mm、(4.60±1.32)mm;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牙体长轴与牙槽骨长轴角度分别为5.43°±2.30°、7.22°±3.12°、6.28°±2.65°;相同牙位左右侧之间、不同性别之间各测量值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下颌前牙唇侧骨壁厚度菲薄,下颌前牙倾斜角度较小,可为下颌前牙区的即刻种植术前设计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骨性Ⅰ、Ⅱ类不同垂直向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骨厚度和下切牙牙根位置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共收集324例个体,其中男性141例,女性183例。测量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骨厚度和下切牙牙根位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骨型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骨厚度与下切牙牙根位置,使用线性相关分析研究骨性Ⅱ类患者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皮质骨厚度变化趋势。结果:高角患者下颌前牙区皮质骨较均角和低角患者更薄,男、女性Ⅰ类高角根中唇舌侧厚度分别为0.50 mm、1.27 mm和0.35 mm、1.16 mm,低角为0.58 mm、1.82 mm和0.62 mm、1.77 mm( P<0.05, P<0.01),Ⅱ类高角根中唇舌侧厚度分别为0.38 mm、1.14 mm和0.51 mm、1.35 mm,低角为0.83 mm、2.28 mm和0.97 mm、1.93 mm( P<0.001)。且高角患者牙根距离唇舌侧皮质骨距离更近( P<0.05, P<0.01, P<0.001)。在骨性Ⅱ类患者中,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骨皮质厚度变薄( P<0.001)。 结论:高角患者下颌前牙区皮质骨较薄,骨性Ⅱ类患者尤其明显,因此临床上应防止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骨性Ⅰ、Ⅱ类不同垂直向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骨厚度和下切牙牙根位置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共收集324例个体,其中男性141例,女性183例。测量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骨厚度和下切牙牙根位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骨型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骨厚度与下切牙牙根位置,使用线性相关分析研究骨性Ⅱ类患者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皮质骨厚度变化趋势。结果:高角患者下颌前牙区皮质骨较均角和低角患者更薄,男、女性Ⅰ类高角根中唇舌侧厚度分别为0.50 mm、1.27 mm和0.35 mm、1.16 mm,低角为0.58 mm、1.82 mm和0.62 mm、1.77 mm( P<0.05, P<0.01),Ⅱ类高角根中唇舌侧厚度分别为0.38 mm、1.14 mm和0.51 mm、1.35 mm,低角为0.83 mm、2.28 mm和0.97 mm、1.93 mm( P<0.001)。且高角患者牙根距离唇舌侧皮质骨距离更近( P<0.05, P<0.01, P<0.001)。在骨性Ⅱ类患者中,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骨皮质厚度变薄( P<0.001)。 结论:高角患者下颌前牙区皮质骨较薄,骨性Ⅱ类患者尤其明显,因此临床上应防止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通过使用锥状束CT(cone-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来观察下颌前突患者下颌管的定位与走行,避免术中损伤下颌神经。方法:选取28例骨性Ⅲ类下颌前突患者(男10例,女18例),术前均使用CBCT机拍摄下颌管影像,从下颌孔至第一磨牙区域共分为5个层面测量,在每个层面分别测量下颌管内外径、下颌骨厚度、下颌管至颊舌侧骨皮质及下颌骨下缘的距离。测量结果采用SPSSl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颌骨的厚度自下颌升支到下颌角前部呈逐渐增厚趋势,自下颌第一磨牙位置往前牙区方向又有变薄趋势。下颌管入下颌孔后,从下颌升支到下颌体部内外径均呈逐渐变小趋势。下颌升支部颊侧骨皮质厚度呈逐渐增厚趋势,到下颌体部时又呈逐渐变薄趋势。在每一层测量值中,颊侧骨髓腔的宽度均大于舌侧。舌侧骨髓腔的宽度左右差异有显著性,下颌骨厚度、下颌管内外径及颊侧骨髓腔的宽度性别差异有显著性。下颌管与颊侧骨皮质的关系分为3种类型,分开类型占总测量平面(n=280)的92.5%,接触和融合型分别占6.07%和1.43%。结论:使用CBCT能够精确的显示下颌神经管的走行及与周边结构的关系。下颌神经管入下颌孔后先偏颊侧走行,随后再偏向舌侧。建议颊侧骨髓腔缺失的患者可采用垂直截骨术等其他术式,以避免神经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魏魁杰  徐欣  马跃 《口腔医学》2006,26(2):126-126
耳前区肿物通常为腮腺肿瘤,颞下颌关节囊肿(ganglioncyst of temporomandibular joint)临床上较为罕见。在病理类型上可分为腱鞘囊肿(ganglion cyst)和滑膜囊肿(synovial cyst)。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1例左颞下颌关节区腱鞘囊肿患者,现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女,45岁。因左耳屏前无痛性肿物半年余于2003年2月14日就诊。3个月前患者曾在当地医院就诊,摄曲面断层和颞下颌关节许勒式位片示:双侧下颌骨髁状突未见异常。患者否认外伤史,无听力障碍,无弹响杂音等关节自觉症状。口腔科检查:左颧弓下耳屏前触及一2.0 cm×2.0 cm大小肿块,质地偏硬,…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锥形束CT研究海口地区下颌前牙的根管形态,为牙体牙髓病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海南口腔医院影像科CBCT影像资料库中男性、女性各300例,按年龄分6组:12~20、21~30、31~40、41~50、51~60、61~70岁,每组男、女各50例。采用配套软件处理,根据Vertucci分类法观察下颌前牙根管系统的构型。结果: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多根管率分别为11.75%、23.5%和10.41%,下前牙的多根管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多根管发生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1),下颌尖牙多根管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前牙多根管时,其根管分叉至解剖性根尖的距离,下颌中切牙为(8.56±2.08)mm,下颌侧切牙为(9.43±1.93)mm,下颌尖牙为(10.60±2.01)mm。不同牙位之间比较,该距离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间比较,仅下颌中切牙根管分叉至解剖性根尖的距离有统计学差异(P=0.020,P<0.05)。不同年龄组间比较,下颌侧切牙和下颌尖牙的根管分叉至解剖性根尖的距离有统计学差异(P=0.004,P=0.04,P<0.05)。结论:下颌前牙单根多管发生率在10.41%~23.5%区间、多根管发生率和年龄相关性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成人双侧Ⅲ度唇腭裂患者前牙反牙合治疗中应用小型下颌双侧后退位牙合板,适度后退下颌骨,评价其矫治前牙反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小型下颌双侧后退位牙合板治疗48例成人双侧Ⅲ度唇腭裂术后前牙反牙合患者。在打开咬合的同时后退下颌骨,亦可同时侧方调位下颌骨,并同时粘固上下颌牙列托槽进行牙列的排齐整平。正畸治疗结束后进行缺牙区义齿修复。结果:患者侧貌在戴用后退位牙合板后明显改善,下颌骨整体后退,反牙合矫治时间较普通牙合板明显缩短。使患者避免了正颌手术。随访2年以上疗效稳定。结论:小型下颌双侧后退位牙合板适用于下颌可适度后退的成人双侧唇腭裂术后前牙反牙合患者。下颌骨整体地有效后退缩短了矫治时间,也使上颌扩弓的难度明显减少。该牙合板结构小巧不影响上下颌牙列托槽的粘固,是较固定反式TBA更为理想的装置。  相似文献   

10.
1991年3月我科收治1例右下颌骨角化囊肿伴有右侧多发性肢体表皮样囊肿的病例,提示二者在发生起源方面可能存在某种联系。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34岁。因右侧下颌区逐渐膨隆就诊,初步诊断为右下颌骨囊肿,收入院治疗。患者既往健康,无手术及外伤史。口腔专科检查:右侧下颌角区域及体部膨隆,以下颌体部明显,皮肤色泽正常,无压痛,质地较硬,与周围皮肤无粘连。右侧下颌牙齿(?)均有不同程度的松动。右耳前有一肿物,皮色正常,无压痛,有弹性,与基底组织无粘连,约有0.5cm×0.5cm×0.5cm大小。右手鱼际上端及右下肢腓侧中1/3处各有一皮下肿物,分别约为0.2cm×0.2cm×0.2cm和1cm×1cm×1cm大小。右耳前肿物以9号针头穿刺检查抽出少许乳白色豆渣状内容物。 右下颌骨X线侧位片显示:下颌骨体部沿长轴方向有近似椭圆形骨质吸收区,累及牙根,但无明显吸收及移位。骨吸收区下缘见有半月型切迹。下颌升支部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29岁,因下颌前牙稀疏求治。检查: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发育正常。面部对称无畸形,上下颌牙列咬合关系正常。33至43牙列稀疏,31、41缺失,其余上下颌恒牙均已萌出,且位置正常。X线牙片显示下颌缺牙区牙槽骨内无埋藏恒牙。经询问,患者无拔牙史和外伤史,无长期服药史。患者述其母亲下颌恒前牙也稀疏。约见患者父母,其母亲下颌恒前牙缺失情况与患者相同,亦为先天性缺失,其父亲无此情况。患者母亲述其妊娠期间无感染史及服药史,患者婴幼儿时期无传染性疾病及其他严重疾病史,家族中其他成员有无先天性下颌恒前牙缺失情况不详。患者母女两代均有先天性下颌恒前牙缺失现象,可能为遗传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12.
病人女,62岁,因下颌前牙松动,来我科要求拔除后进行义齿修复,检查:31,32,41,42,43牙松动(+++),探及明显牙周袋,牙龈红肿。诊断:牙周炎。处置;司康杜尼下颌前牙区局部浸润麻醉,分别拔除下颌前牙,进行顺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下颌前牙区血管神经管网系统的走行,提高对下颌切牙神经及其小分支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研究104例患者CBCT影像学资料,观测下颌正中舌侧管、下颌舌侧副管和下颌颊侧管三者同下颌切牙神经管的关系。纳入标准:读取矢状截面、冠状截面、水平截面、任意截面、曲面断层等多个不同的截面图像,能够明确观测到下颌切牙神经管、下颌正中舌侧管、下颌舌侧副管和下颌颊侧管的存在。结果:(1)观测到下颌正中舌侧管同下颌切牙神经管相通15例;双侧下颌切牙神经管相通22例;下颌舌侧副管或下颌颊侧管同下颌切牙神经管相通104例,共184支。结论:(1)下颌切牙神经会发出多个小分支于前磨牙、尖牙、切牙等相应牙位处的颊舌侧骨面,这些小分支的走行管道就是下颌舌侧副管和下颌颊侧管;(2)下颌正中舌侧管是从下颌骨舌侧到内部的一段趋向于消失的管道,并不与下颌切牙神经管相通,部分情况下会同下颌切牙神经吻合或者颊舌向贯穿下颌骨;(3)下颌正中舌侧管并非下颌切牙神经管发出的从下颌骨体内走行到骨面的小分支通行管道,而是来自口底区域的血管神经束发出的分支从软组织进入下颌骨体内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测量前牙宽度问的比值,研究其间是否存在特定的比例关系,为临床美学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实验对象常规取模,倒模,利用圆规及游标卡尺在模型上测量前牙的近远中宽度.多次测量,得到每个前牙宽度的平均值.使用SAS6.12软件包对相关数据分别进行团体t检验、配对t检验及REG回归分析.结果:上、下颌前牙宽度间的比值为0.618或1.618,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宽度阃的相关系数有显著差异(P=0.0001).结论:上、下颌前牙宽度间不存在黄金比例,但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52岁,汉族,已婚,闽惠安县螺阳镇农民,因“右下颌骨包块1年,生长加快并伴下唇麻木3个月”,于2009年1月入院。临床检查发现患者右侧面下1/3处隆起,皮肤色泽及温度无异常,张口不受限,右下颌骨可扪及5cm×4cm,骨性包块,无动度,于周围组织无粘连,口内右侧下颌牙龈膨隆,前庭沟变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分析下颌骨颏孔前区颌骨内的重要解剖结构,提出下颌颏孔前区种植相关手术的安全区域。方法 选取104例患者的CBCT图像资料,观察颏管、下颌切牙管、下颌舌侧管和舌侧孔。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计算均数和标准差。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颏管的发生率为55.29%,平均长度为1.12 mm。舌侧孔及舌侧管的发生率为94.23%,直径平均值为1.77 mm。从下颌第二前磨牙至中切牙,下颌切牙管距唇(颊)侧骨板的距离均小于距舌侧骨板的距离。结论 建议在颏孔前区种植手术或者颏部取骨时,以双侧颏孔前缘6 mm以上,唇侧骨厚度(取骨时)3 mm以内为安全界限;而在下颌前牙区种植时,种植体长度不超过14 mm。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下颌对刃位、侧向咬合位颞下颌关节的运动解剖形态,为颞下颌关节病变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将8例新鲜尸头摆置成对刃位5例、下颌侧向咬合位3例,以颞下颌关节为中心,切割成8cm×8cm×10cm的标本块,利用生物塑化技术,制成斜矢状位、斜冠状位、轴位塑化断层标本共16套。下颌侧向咬合位工作侧、非工作侧关节形态改变与对刃位相对照。结果:下颌侧向咬合位工作侧,髁突在关节窝内向后、向上、向外移位,关节盘位置无变化,关节盘双板及后带受压;非工作侧,髁突向下、向前、向内侧移位,关节盘后带位置向下移位,无前移位,关节盘中带外侧位居上下关节面之间,明显受压变薄。结论:关节盘并非随髁突作同步同向运动。关节盘在髁突作滑动运动时发生移位;当转动运动、滑动运动复合出现时,关节盘发生移位;而在关节窝内发生的转动运动,关节盘不发生移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下颌骨偏斜患者下颌管的走行、位置及其与周围骨板的毗邻关系,下颌骨的形态特征,并与正常人群进行比较,为下颌骨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纳入下颌骨偏斜的成人患者29例作为病例组,个别正常成人29名为对照组。进行CBCT扫描,利用In Vivo 5软件对下颌骨进行三维重建,定位标记点,测量下颌骨形态以及下颌管在其内的三维走行。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不同人群下颌骨形态及下颌管走行特点及差异。结果:1下颌支下颌管外侧壁到颊侧骨皮质的距离(BP)在0、1、2平面偏斜侧显著较对照组小(P<0.05);舌侧骨皮质厚度(LC)在各层面测量值均为偏斜侧>偏斜对侧﹥对照组,在1、5平面偏斜侧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相对于偏斜对侧和对照组,偏斜侧下颌管更靠近颊侧而远离舌侧骨板,在第一磨牙处偏斜侧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3偏斜(对)侧与对照组的下颌孔位置、下颌支/体长度有显著差异(P<0.05)。4对照组下颌骨体截面高度、宽度、皮质骨厚度各测量值左右侧无显著差异(P>0.05),三维形态左右基本对称,但病例组两侧部分测量值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下颌骨偏斜畸形患者的下颌管整体走行较正常人更靠近颊侧;偏斜侧下颌支/体长度明显较对侧小,下颌骨偏斜畸形患者下颌骨形态发育不对称,在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扭转变形。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下颌前牙区应用窄直径种植体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下颌前牙区植入窄直径种植体的患者149例,种植体227颗。检查指标包括种植体存留率、并发症情况、美学评分及边缘骨吸收。结果:窄直径种植体存留率为98.68%;随访期间软硬组织情况较好,美学效果均较为满意;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为(0.28±0.41) mm,口腔卫生情况、牙周病及吸烟是影响骨吸收的风险因素。结论:下颌前牙区应用窄直径种植体的临床效果理想可靠。严格控制风险因素、合理制定种植方案、定期随诊维持疗效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正常人群下颌管的三维定位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CT进行下颌管的三维定位测量研究,为牙种植术等提供临床解剖学依据。方法:对50例正常人下颌骨进行螺旋CT扫描,在预定截面上测量下颌管至颊、舌、牙槽嵴顶以及下颌骨下缘的距离,测量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颌骨左右两侧各组测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下颌管至舌侧骨板的距离比下颌管外缘至颊侧骨板距离小,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下颌管上缘至牙槽嵴顶的距离较下颌管下缘至下颌骨下缘的距离大,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下颌管在下颌骨后牙区走行中偏向舌侧骨板,而且距离下颌骨下缘较近。当下颌骨的垂直高度不足时,下颌管的颊舌向位置就十分重要,第二磨牙区种植一般伤及下牙槽神经的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