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年前,我们提出在测量体外血栓形成时,统一采用37“C恒温[’]以便于比较。当时的考虑是因为人的体温是37“C,而血栓在体内也是在体温情况下形成的。为了深入研究体外血栓形成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研究了温度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在37”C时,测量体外血栓形成已经有许多年的历史,已为IM诊治、药物筛选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国外许多的文献表明,是在室温下测量人工血栓形成的。我们原来在基金申请时认为,如果形成血栓的有形成分不受温度的影响的话,那么,37”C和室温的其它相同条件下形成的血栓的重量也是相同的。经我们在37”C和…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西咪替丁(Cim)对血小板功能及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在体外,Cim与血小板温育后,测量血小板聚集、血小板生成丙二醛(MDA)、血小板内游离钙[Ca2+]i及血栓素B2(TXB2)含量。用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诱导血栓形成并观察Cim的促进作用。结果:Cim使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增加,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Ca2+]i、MDA升高,TXB2下降,使电刺激大鼠颈动脉闭塞时间(OT)缩短。结论:Cim增强血小板功能,促进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4.
5.
内皮舒张因子对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FeCl3损伤血管内皮导致的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模型上发现血栓段血管组织环磷鸟苷(cGMP)含量减少,其内皮依赖性的乙酰胆碱(Ach)扩血管作用减弱,而对非内皮依赖性的硝普钠扩血管反应无明显改变,病理形态观察可见动脉血栓形成和血管内皮严重损伤。用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LNNA处理后的动物明显地促进血栓形成,该作用可被一氧化氮前体L-精氨酸(L-Arg)所拮抗,用L-Arg处理后的动物显著减轻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6.
7.
血液介电参数与血液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4294A阻抗分析仪,在频率为0.01~100 MHz范围内测量了30例健康人血液样本的交流阻抗,同时测量了血沉(ESR)、红细胞比容(HC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血糖(BG)等血液学指标,在获得完整数据的基础上,我们利用线性相关分析方法分析ESR与血液介电参数的相关性;并以多元回归统计学方法分析HCT、BG及FIB对全血细胞介电谱参数的影响。统计学结果显示ESR与部分血液介电参数呈线性相关;HCT和BG对部分血液介电参数有影响,其中HCT是影响血液介电参数最主要的血液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很多突发的损伤(如烧伤、电击)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都可以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内皮下成分暴露,血栓形成.血管栓塞是一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可以引起心脏、大脑突然缺血导致猝死.前期研究已表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电击所致大鼠动脉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1-2].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的实验模型[3],进一步探讨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cid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aFGF)对大鼠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及量效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水溶性止血纺织材料是脱脂纤维素经化学处理而成,具有生物止血活性。作者研究了该类止血材料对血小板粘附及体外血栓形成的影响。止血纺织材料在液体中形成胶体颗粒并吸附激活血小板,参与止血过程,血小板粘附率约50%。体外血栓形成试验表明,在凝血机制发生障碍的情况下,S-99和S-100止血纺织材料仍能形成血栓,明显比海藻类止血材料要好。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研究人体外血栓形成对紫外线体外照射的效应。方法 :(1)紫外线 (UV)剂量 2 6 1.17mJ/cm2 、照射面积 12 0cm2 ,局部照射 2 0名脑血栓恢复期患者左侧臀部一次。(2 )检测其照射前后体外血栓形成的长度、湿重及干重、优球蛋白溶解时间、血小板粘附率、血小板聚集率、血浆纤维蛋白原。结果 :UV照射后 2h ,体外血栓形成的长度、湿重、干重较UC前明显缩短、减轻 (P <0 .0 1)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显著缩短 (P <0 .0 1)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下降 (P <0 .0 5 ) ,血小板功能较UV照射前无明显变化。结论 :(1)UV局部照射不影响血小板功能。(2 )UV对体外人血栓形成的效应与其激活纤溶蛋白溶解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2.
芪丹通脉片对大鼠血栓形成及血液粘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制剂芪丹通脉片(Qidan Tongmai Tablet,QDTMT)对Wistar大鼠体外血栓形成、凝血时间及血液粘度的影响。方法:用QDTMT混悬液给予Wistar大鼠连续灌胃7天,采血测定血栓长度、湿重、干重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酶原时间(K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液粘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QDTMTmax和QDTMTmid能明显缩短血栓长度(P<0.05~0.01)、减轻血栓湿重和干重(P<0.01),延长PT、KPTT、TT(P<0.05),降低全血中切、低切粘度(P<0.05)。结论:QDTMT具有抑制血栓形成,延长凝血时间,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其效应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iR-150 基因缺失对小鼠繁殖和血液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miR-150ko 小鼠观察该小鼠的窝产仔数和离乳率及生长曲线,测定其生殖指标;以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和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2 月龄miR-150ko 小鼠和正常对照C57BL/6J 小鼠血液细胞学和血清生化参数。结果:miR-150ko 小鼠窝产仔数与离乳率与C57BL/6J 正常对照小鼠相比均显著下降;miR-150ko 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间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中间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C57BL/6J小鼠相比显著升高;而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下降;miR-150ko 小鼠的血清葡萄糖、总胆固醇水平较正常对照小鼠显著增高。结论:miR-150 基因缺失可影响到小鼠的繁殖功能,并对某些血液细胞学指标及血糖、胆固醇水平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阿司匹林对光化学诱导的血栓形成性脑缺血时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光化学诱导大鼠血栓形成性脑缺血,以皮层脑电(EEG),全血血小板聚集,平均动脉压(MAP)及等容收缩(或舒张)期左室内压上升(或下降)的最大变化速度等血液动力学指标,探讨大、小剂量阿司匹林(ASA)地脑血栓形成时脑、心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脑血栓形成时全血血以聚集功能增强,EEG及心功能明显抑制经上述两种剂量ASA治疗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减弱、EEG改善;但心血管参数的恢复仅见于50mg/kg剂量 相似文献
15.
T型分叉血管中血液流动对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血流动力学角度研究T型血管分叉处血液流动的改变对血栓形成的影响。主要从血流速度、分支直径、T型分叉角度及血液粘度方面研究血液流动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同时结合相关医学病例,从多学科角度分析并验证医学研究中的有关血栓形成机理的猜测。方法 建立T-型动脉血管的几何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血管内流场进行数值分析研究,分析不同条件的流动对血栓形成影响。结果 在分叉血管附近的支血管和主血管中分别形成了两处较大区域的涡流区域,另外,在分叉交接处的下游位置也出现了一处较小的区域,这些区域速度较低,剪应力出现突然增大趋势,符合血栓形成,因此成为“最适成栓位置”。结论 血栓在“最适成栓位置”的形成还与分支血管直径、血管中血流速度、分叉角度以及血液粘度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β2GPI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栓形成的作用及对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血栓患者20例,单纯SLE患者30例,正常对照23例,采用AggRAM-四通道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β2GPI抗体.结果:SLE血栓组患者和SLE非血栓组患者抗β2GPI抗体滴度和抗体阳性率都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且SLE血栓组患者抗β2GPI抗体滴度和抗体阳性率高于SLE非血栓组患者;SLE血栓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比SLE非血栓组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SLE非血栓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正常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所有SLE患者中抗β2GPI抗体阳性组比抗体阴性组血小板聚集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β2GPI抗体和血小板聚集率升高可为SLE患者继发血栓性疾病提供辅助诊断;抗β2GPI抗体促进SLE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上升,加速SLE患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7.5%高渗盐水(HS)或低分子右旋糖酐40(Dx)进行液体复苏,观察和评价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胰组织微血栓形成和微循环障碍的变化和治疗效果。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4组,SAP组、HS组、Dx组于建模后经尾静脉持续注射4 mL/kg生理盐水、HS组及Dx组各2 h,另设假手术组(OS)。12 h后检测血清淀粉酶、血浆D-二聚体(D-dimer)、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GMP-140,同时测定腹水量,采集胰腺作普通病理检查并计数微血栓,部分作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1)SAP诱发后12 h,SAP组的存活率显著低于HS组或Dx组(P<0.05);治疗组存活数虽有不同,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2)胰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HS组或Dx组微血栓数、病理评分显著少于SAP组(P<0.05);腹水量、淀粉酶、D-dimer、vWF、GMP-140等检测结果也显示HS组或Dx组较SAP组显著改善(P<0.05或P<0.01);但HS组或Dx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JP2〗早期采用HS或Dx进行液体复苏能提高SAP大鼠生存率,胰腺病理损害减轻,胰组织微血栓数量减少,与出血、凝血机制紊乱相关的指标如D-dimer、vWF、GMP-140等改善。本研究未显示HS与Dx在改善SAP上述有关指标方面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19.
改构型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构型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odified acid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MaFGF)对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肝素组、MaFGF组(又分MaFGF1组、MaFGF组、MaFGF组),每组10只。于大鼠的股静脉分别注射生理盐水(0.5ml/100g)、肝素钠(0.1U/10023g),MaFGF1组(10U/100g)、MaFGF2组(100U/100g)、MaFGF3组(1000U/100g),给药后5min,用保护电极刺激颈总动脉,直至血压曲线逐渐消失,记录刺激开始至压力曲线消失的时间,即血栓堵塞时间。结果肝素组、MaFGF2组、MaFGF3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平均堵塞时间延长(P<0.05或P<0.01);肝素组与各MaFGF组之间比较,肝素的平均堵塞时间明显较长(P<0.001)。结论MaFGF可以延长大鼠动脉血栓形成的时间,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医学界越来越多地将高电位疗法应用于理疗领域,发挥对人体医疗保健及治疗疾病的作用.本实验根据临床高电位治疗仪的工作原理,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高压电场(high voltage electric field,HVEF),通过对持续12周的高压电场暴露Wistar大鼠的一般临床症状和外周静脉血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和白细胞分类等参数动态观察,以深入探讨这两种高压电场对血液学生理指标的影响及其长期应用的安全性.结果 表明,实验第6周和第12周时各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雌雄大鼠的血液学生理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压电场对大鼠外周血血常规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