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缩宫素配合血府逐瘀胶囊防治药物流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药物流产患者随机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两组均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孕囊排出后肌内注射缩宫素20 U,连用3 d。治疗组加服血府逐瘀胶囊,当晚6粒,2次/d,连服5 d。观察流产效果及孕囊排出后阴道流血量、阴道出血持续天数及月经恢复情况等。结果治疗组完全流产率为95.71%,对照组为92.8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孕囊排出后阴道流血量、阴道流血持续天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月经复潮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缩宫素配合血府逐瘀胶囊可提高药流效果,减少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量,缩短阴道出血时间。  相似文献   

2.
催产素加新生化颗粒用于缩短药物流产后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催产素加新生化颗粒用于缩短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及出血量的观察。方法选择我站门诊自愿药流的健康妇女4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00例,研究组在孕囊排出后肌注催产素20U,1次/d,连用3d并同时口服新生化颗粒12g/次,2次/d,连用7d。对照组在孕囊排出后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结果两组完全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出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阴道出血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催产素加新生化颗粒用于药物流产可以缩短阴道出血时间、减少出血量,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去氧孕烯炔雌醇联合护理干预对早期妊娠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70例早期妊娠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产妇均予以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进行药物流产,并予以去氧孕烯炔雌醇片1片/次,1次/d,连用3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流产的疗效、阴道出血时间、阴道出血量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妇女完全流产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88,P<0.05)。观察组妇女阴道出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χ2=7.74,P<0.05),阴道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χ2=8.39,P<0.05)。观察组妇女药物流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77,P<0.05)。结论去氧孕烯炔雌醇联合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药物流产的成功率,缩短阴道出血时间,减少阴道出血量,减少药物流产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方法终止早期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2011年我院门诊接诊的自愿药物流产且无禁忌证的早期妊娠妇女800例,将其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各400例。甲组孕妇给予口服米非司酮150 mg,首次剂量为50 mg,以后每12 h口服25 mg,共服4次,第3天晨起口服米索前列醇0.6mg。乙组孕妇米非司酮服法同上述,第3天晨起口服米索前列醇0.4 mg,2 h后,如未见胚囊排出,再口服0.2 mg米索前列醇。比较两组孕妇疗效、阴道出血时间、出血量、月经复潮时间。结果乙组完全流产者所占比例高于甲组,不完全流产者、失败者所占比例低于甲组(P0.05)。两组阴道出血时间、出血量、月经复潮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具有较满意的效果,将米索前列醇分次服用后的效果显著高于1次服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柴胡止血汤加减治疗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时间延长的效果。方法将78例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时间延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以"柴胡止血汤"加减治疗。对照组口服左氧氟沙星及安络血,疗程均为7 d。观察两组用药期间阴道出血量及月经恢复时间。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判定。结果观察组出血量明显减少,月经复潮时间明显缩短,有效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柴胡止血汤加减治疗药物流产后不规则出血效果确切,全方通过活血、养肝、行气清火等多角度立方,发挥疏肝解郁、活血止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医药治疗脑出血最佳疗效出血量的界定.方法 72只老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给药组,模型组和给药组又根据不同出血量分组.造模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安慰剂,给药组给予中药治疗.给药3 d后腹主动脉取血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S100浓度.结果 给药组血清S100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小量出血组(27, 40 μl)血清S100水平明显低于大量出血组(53, 67 μl)(P<0.05).结论 中药对脑出血后血清S100水平的调控有明显效果,可以保护脑组织的损伤,对小量脑出血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张梅  冯良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7,10(12):1185-1188
目的探讨益肾活血汤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腹腔镜术后氧化应激因子及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1~2015-12该院收治的7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皮下注射,观察组给予中药益肾活血汤煎服,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氧化应激因子、激素水平等指标。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激素(E2)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肾活血汤有助于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腹腔镜术后氧化应激反应,改善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瘀血阻络型患者的症状学、中医证候学、内镜下黏膜损伤程度、24h阻抗-pH监测以及复发率的影响,为临床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临床筛选出的63例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瘀血阻络型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雷贝拉唑20mg qd,铝碳酸镁2片tid,依托必利50mg tid。)、中药组(活血通降方每次1袋,每天2次)、针药并用组(活血通降方每次1袋,每天2次;足三里、中脘、内关、血海、合谷、公孙进行手法操作,每日1次,每穴行针2~3min,留针30~40min),疗程为8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24h阻抗-pH监测中记录Demesster评分、胃食管反流次数、阻抗通道反流次数、较长反流次数(5min)、最长反流时间、pH4的总时间。对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针药并用组在症状学改善方面明显优于中药组以及西药组(P0.05),中药组对于症状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针药并用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学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优于中药组(P0.05),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5),西药组改善不明显(P0.05);内镜下黏膜愈合方面,西药组优于针药并用组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阻抗-PH监测方面,针药并用组优于中药组优于西药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患者半年内复发率中医治疗组和针药并用组低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治疗组合针药并用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活血通降法联合针灸治疗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瘀血阻络型在改善消化道症状、中医证候、控制复发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益肾健脾活血化浊法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5月—2016年8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治疗组4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厄贝沙坦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肾健脾活血化浊法汤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ACR、Scr、TG、TC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ACR、Scr、TG、T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健脾活血化浊法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效果显著,有效促进患者尿蛋白减少,临床症状减轻,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中医综合方案治疗急性脉络膜前动脉(AChA)区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析因设计的研究方法,将120例AChA区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中药组、双活血组、中医综合组,每组30例。基础治疗组予以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抗血小板聚集,中药组在基础治疗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益肾通脉方颗粒剂,双活血组在基础治疗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银杏叶提取物两种活血化瘀注射液,中医综合组在基础治疗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银杏叶提取物以及益肾通脉方颗粒剂。将神经功能缺损(NHI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Index)评分、中医症状积分、临床进展发生率及临床有效率作为临床疗效的评价指标,将脑出血、死亡事件、肝肾功能异常作为不良事件的观察指标。结果 临床有效性评价:基础治疗组、中药组、双活血组、中医综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6.7%、76.7%、80.0%、93.3%,临床进展发生率分别为60.0%、50.0%、46.7%、23.3%。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治疗后14d,中药组、双活血组、中医综合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中药与双活血治疗后存在明显交互作用(P=0.046,P=0.040)。日常生活能力评价:治疗后14d,中药组、双活血组、中医综合组Bl评分均明显高于基础治疗组(P<0.05),中药与双活血存在明显交互作用(P=0.040)。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14d,中药组、中医综合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但中药与双活血未见显著交互作用(P=0.161)。结论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急性脉络膜前动脉区脑梗死安全高效,可显著减缓临床进展,降低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