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程美莲  严卫国 《安徽医药》2015,36(7):819-820
目的 探讨12导动态心电图在病窦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经临床确诊的40例病窦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的动态心电图结果。结果 观察组最快心率,最慢心率、24 h平均心率和24 h总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交界性逸搏心律及慢快综合征等心律失常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导动态心电图可全面观察患者心律和心率变化,显著提高心律失常检出率,是早期诊断病窦综合征一项必不可少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在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诊断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在医院2015年10月至2018年1月期间诊治的接受起搏器植入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79例作研究对象,予以24 h动态心电图、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就2种诊断方法对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准确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本组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共79例,24 h动态心电图对本组患者术后的心律失常检出率是98.73%,高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心律失常检出率89.87%(P <0.05);②24 h动态心电图对上述心律失常类型的诊断准确率分别是100.00%、100.00%、94.12%、100.00、100.00%,均高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85.71%、92.31%、76.47%/83.33%、81.25%,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均P> 0.05)。结论 24 h动态心电图在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诊断中的运用效果确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应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9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87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Holtwin12 Dms.Hoter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于患者置入心脏起搏器的2周内开始监测其24h心电图表现,同时定期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心电图检查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 24h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起搏器间歇性功能异常检出率分别为43.7%、3.4%,起搏器引起的心律失常检出率分别为29.9%、5.7%,24h动态心电图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χ2=12.056,χ2=9.247,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更为准确的判断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起搏器间歇性功能异常及心律失常情况,为临床随访监测起搏器植入后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动态心电图(DCG)24h连续检测心律失常患者心电图的结果,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疑为一过性心源性症状患者232例自愿接受本次调查,均作普通心电图和12通道动态心电图,对比两种监测方法的检出率。结果 24h动态心电图对多种异位心率失常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经χ2检验P<0.05;各系统疾病患者心律失常是常见的现象,各类心律失常中以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结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采用24h DCG无创检测心律失常,能够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孟睿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13):1561-1562
目的 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监测和诊断意义.方法 对458例患者用24 h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检查,并对其心律失常进行归纳对比分析.结果 458例患者常规心电图的心律失常检出率为56%.24 h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检出率为100%,室性早搏:动态心电图检出338例,占73.8%,其中室早二、三联律164例,...  相似文献   

6.
彭小红  张小岗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2):3392-3393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测起搏器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2例安装起搏器的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仪检测起搏器功能,分析起搏、感知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并与常规心电图对照.结果:起搏器功能异常动态心电图仪共检出29例(其中间歇性感知功能异常24例),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出4例,根据动态心电图结果进行相应临床处理后,部分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异常消失.结论: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异常多为间歇性的,动态心电图对间歇性感知异常的检出率较高,是起搏器随访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患者103例,随访分析动态心电图(DCG)对起搏器功能异常及心律失常的检测意义。结果 103例患者共发生起搏器感知功能异常17例,起搏功能异常7例,心律失常67例。除2例感知功能异常和1例心律失常是在常规心电图中发现以外,其余均在DCG中发现。根据DCG结果对起搏器进行相应调整和结合临床处理后,88例异常情况中有76例(86.36%)起搏及感知功能异常状况、心律失常情况有所改善或消失。结论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进行DCG监测,可了解起搏器工作状态,及时发现起搏器功能障碍,明确患者症状与起搏器功能障碍、心律失常的关系,为排除起搏器故障、调整优化起搏器参数等提供重要依据,且较常规心电图检出率高,是患者随访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张艺  郭春锋 《安徽医药》2018,39(2):193-195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对其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精神科确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60例,依据服用药物的不同,分为氯丙嗪组112例、氯氮平组117例和利培酮组121例,所有患者均持续服药6个月。观察3组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及类型,不同服药时间(服药4周、8周、24周)3组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分布状况。结果 氯氮平组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73.50%),高于氯丙嗪组(47.32%)和利培酮组(17.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氮平组窦性心动过速发生率(46.15%)高于氯丙嗪组(32.14%)、利培酮组(6.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24周,氯氮平组的心电图异常率(73.50%)高于氯丙嗪组(47.32%)、利培酮组(1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丙嗪、氯氮平、利培酮均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电图产生影响,其中,氯氮平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24h 动态心电图( DCG )和常规心电图对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10月_2013年10月收治的心脏病、高血压等患者120例,分别采用常规心电图( ECG)检查和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对患者的不同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24h 动态心电图监测出室性早搏48例,房性早搏59例,室早二联律18例,房早二联律20例,阵发房性心动过速8例,窦性停搏3例,心肌缺血51例。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出室性早搏26例,房性早搏30例,室早二联律6例,房早二联律7例,阵发房性心动过速0例,窦性停搏0例,心肌缺血32例,明显低于24h 动态心电图的检出率,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24h 动态心电图能够发现常规心电图检查过程中不易发现的问题,对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且住院期间进行DCG检查和12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查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常规心电图检查发现4例起搏功能障碍,均为感知功能异常,检出率为4.08%;DCG检查发现起搏功能异常4例,感知功能异常5例,误感知2例,一过性起搏周期改变1例,检出率为12.24%,优于常规检查。结论:DCG更容易发现起搏功能异常,便于及时、及早发现严重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1.
李伟 《中国当代医药》2013,(19):191-192
目的比较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7月~2012年7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0例,采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结果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心肌缺血的阳性率为90.00%,高于常规心电图52.2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短阵室上速、房室传导阻滞阳性率(75.56%、76.67%、34.44%、20.00%)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45.56%、46.67%、8.89%、6.6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可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诊断的准确率,协助临床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并比较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冠一tD病患者73例,均行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监测,以常规心电图为对照组、动态心电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冠心病心律失常检出阳性率及具体检出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检测阳性率为7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8%(x2=6.78,P〈0.05);观察组室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室性期前收缩成对,房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房性期前收缩成对,房室传导阻滞及短阵室上速等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与常规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对于冠心病心律失常临床检出阳性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动态心电图检查、常规心电图应用于冠心病伴心律失常的诊断效果。方法:对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某院治疗的70例冠心病伴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研究,按照诊断方法分为两组,常规组35例给予常规心电图检查,动态组35例给予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的阳性检出率及诊断结果。结果:常规组阳性检出率为62.86%低于动态组85.71%,动态组检出率更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组心律失常的检测(如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等)检出率均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伴心率失常诊断,相比于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诊断更具优势,准确率更高,更具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益心复脉颗粒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18年10月-2020年4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缓慢性心律失常的3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0例)及对照组(100例),对照组予常规化学药治疗,观察组在化学药基础治疗上,加服益心复脉颗粒15 g/次、3次/d,均服用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24 h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最慢心率、心搏总数、早搏次数等疗效性指标,以及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心率提升、心律失常改善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中共发现5例不良事件,观察组3例(1.56%),对照组2例(2.08%),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益心复脉颗粒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缓慢性心律失常效果明显,可明显提升患者平均心率、最慢心率、心搏总数,改善心律失常,缓解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舒肝解郁胶囊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脏神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商洛市中心医院90例心脏神经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口服稳心颗粒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舒肝解郁胶囊治疗,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各症状评分、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经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两组患者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非特异性STT改变的发生率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CL-90量表总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舒肝解郁胶囊联合稳心颗粒可有效改善心脏神经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心理健康状态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3月~2009年9月在笔者所在科室住院的60例SSS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选5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24h的总心率、最高心率、最低心率和平均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率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心律失常主要以显著窦性心动过慢、偶发房性期前收缩、偶发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停搏等为主。动态心电图的诞生提高了心电图的临床检测价值,在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能力上比普通心电图提高10倍以上,故将它作为诊断SSS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运用动态心电图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41例冠心病患者,对所有患者分别实施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阳性检出率和诊断认可度情况。结果动态心电图诊断阳性率为85.37%,高于常规心电图的6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5, P<0.05)。动态心电图诊断的实用性评分为(92.17±5.96)分,安全性评分为(93.22±6.37)分,均高于常规心电图的(78.61±4.33)、(80.47±5.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运用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能够有效提高阳性检出率,且具有较高的诊断认可度,可以在临床诊疗中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其临床价值较显著。  相似文献   

18.
苏杭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20):3145-3147
目的 对比分析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与常规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效果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心内科接诊的80例符合SMI诊断标准的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患者.实验组采用动态心电图对患者进行诊断,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图对患者进行诊断.诊断后,对两组患者SMI阳性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实验组患者的阳性反应进行观察记录.结果 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的SMI阳性检出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阳性反应发作时,会出现规律性的活动,发作时间也有一定的规律.结论 采用Holter可连续记录受检者24~48小时的心电变化,记录仪轻巧,检查期间受检者随身携带而不影响其日常生活与工作,尤其对SMI诊断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功能性早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年4月-2013年3月到日照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功能性早搏患者90例,随机分成美托洛尔组、稳心颗粒组、联合治疗组,每组均为30例。美托洛尔组口服美托洛尔片12.5 mg/次,2次/d;稳心颗粒组口服稳心颗粒1袋/次,3次/d;联合治疗组口服美托洛尔片和稳心颗粒,用法用量同以上两组。3组均持续治疗4周。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疗效、动态心电图疗效,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及心电图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症状疗效美托洛尔组、稳心颗粒组、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6.6%、83.3%、96.7%;联合治疗组与另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疗效美托洛尔组、稳心颗粒组、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3.3%、63.3%、76.6%,联合治疗组与另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功能性早搏有较好疗效,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稳心颗粒和美托洛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