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书庆  毛家仁  潘晓琦 《江苏医药》2012,38(19):2310-2311
目的 评价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PTCD)及胆管内支架置入术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观察和评估PTCD术后联合化疗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3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后放置外引流管加或留置内支架引流管临床资料,观察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的变化.符合化疗标准患者,根据病理诊断选择化疗方案给予化疗,2-3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36例患者均经皮经肝穿刺手术成功.PTCD治疗后TBIL、DBIL和IBIL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20例患者术后符合化疗标准,CR 0例,PR 7例,SD 3例,PD 10例,总有效率(CR+PR=35%);临床反应率(CR+PR+SD=50%).结论 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创伤小、安全、有效,是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同时为化疗创造时机.  相似文献   

2.
王胜 《黑龙江医药》2002,15(5):413-413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由各种恶性肿瘤引起的不同部位的胆管狭窄或闭塞,而致临床上产生黄疸的一组病例。其被发现时多已晚期,能做外科根治术的也仅占7%左右,姑息性分流术也仅适用于19%的病例。且外科分流术的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病死率相当高。自1974年国外开始采用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以来,已成为对该病姑息治疗的一种常用方法,使无法行旁路分流术的病人亦获得减黄的治疗机会,但它存在着携带引流袋及引流瓶的缺点。给病人带来心理和生活方面的负担,病人因引流损失大量胆汁,导致消化不良征候群等缺点。80年代后期,金属内支架(金属内涵管)的问世,解决了胆道内支架长期放置的问题。由于金属内支架组织相容性好,不易被胆汁阻塞,可长期保持通畅,不易脱落,且操作简单,置放途径灵活,病人痛苦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改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及经皮胆道支架置入在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33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采用改良PTCD,并在当时或1~3周后行经皮胆道可膨式金属支架置入.结果 改良PTCD成功率100%,支架置入成功率90.9%(30/33).随访1~29个月,中位生存14.8个月.6例随访期间出现发热、黄疸,其中1例重置PTCD后症状缓解,1例抗炎、利胆治疗后症状消失,1例重置PTCD管后黄疸短暂消失,渐出现混合性黄疸,另3例因肿瘤广泛浸润、转移、恶病质,不宜再次PTCD引流.结论 (1)经皮胆道支架置人术的选择性应用,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有效方法,并能原位恢复胆道的生理连续性;(2)改良PTCD操作是支架置入的前提条件和放置失败的引流保证,也为胆道再梗阻提供了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联合胆道支架治疗晚期肿瘤患者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3例晚期消化道肿瘤并发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PTCD组(n=52)和PTCD联合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组(PTCD+胆道支架组,n=6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第3天、7天、30天肝功能变化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患者术后门诊随访3个月。结果 两组术后肝功能均明显改善。与PTCD组比较,PTCD+胆道支架组术后第3天DBIL、TBIL、ALB显著下降,术后第7天DBIL、TBIL、AST显著下降,术后第30天DBIL、TBIL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有并发症发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患者在随访期间死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良好的操作技术和严格把握内支架指征的情况下,PTCD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安全可行,可有效促进肿瘤患者肝功能恢复,为肿瘤诊治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超声内镜引导下胆道引流术(EUS-BD)与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两种方法对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失败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1年3月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ERCP失败后行EUS-BD的29例梗阻性黄疸患者(EUS-BD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相同时间段、相同适应证的接受PTBD的3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纳入PTBD组。比较两种方法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有效率、并发症、术后1个月内再干预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EUS-BD组中,25例患者获得技术成功(86.2%),其中25例临床有效(100%);PTBD组中,28例患者获得技术成功(93.3%)(P>0.05),其中25例临床有效(89.3%)(P>0.05);2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US-BD组并发症发生率16.0%,PTBD组为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率EUS-BD组显著低于PTBD组(4.2%vs25.0%,P<0.05)。EUS-BD组术后住院时间为(13.6±7.8)d...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不能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53例,男30例,女23例,平均年龄67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全部行PTCD治疗。结果 53例患者均胆道穿刺成功,置入引流管。血清总胆红素下降至50μmol/L以下46例,无明显下降5例,升高2例。结论 PTCD缓解梗阻性黄疸效果明显,为不能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安全/有效方法,但对于合并肝细胞性黄疸患者治疗效果差。  相似文献   

7.
<正>恶性梗阻性黄疸是由于各种恶性肿瘤引起的不同部位胆管的阻塞或受压狭窄所致。此类肿瘤常见有:胆管癌、胰头癌、壶腹癌以及肝门部转移癌等。本文通过对72例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术临床应用的总结,对PTCD术在阻塞性黄疸患者中的可行性和成功率进行分析探讨,以利提高PTCD术在临床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在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超声引导下对19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结果PTCD术1次成功18例,2次成功1例,总成功率100%,未出现出血、胆漏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PTCD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在治疗梗阻性黄疸术后中临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以往在某院梗阻性黄疸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用术患者40例,应用统计学描述和统计推断分析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结果:采用术前术后对患者的主要肝功能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术后ALT、AST、ALP相比术前均显著降低(t=22.38,30.02,20.86;P0.01);术后TBIL、DBIL亦显著降低(t=17.89,8.71,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5%。结论: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不仅安全并且有效,其术后并发症也明显较低,因此在临床上应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胆道金属内支架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对80例恶性胆管梗阻患者选择适当的胆管穿刺,成功后利用导丝引导置入胆管支架。术前术后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结果术后造影所有病例胆道均开通,术后2周TBIL由36~410mol/L降至16.2~53.8mol/L,较术前有明显下降,AKP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结论经皮肝穿刺置入内支架是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创伤小,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皮肝脏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术后胆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特点,以及不同抗菌药物对主要病原菌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42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行PTC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针对其中101例发生术后胆道感染的病例,分析细菌培养结果及耐药情况,评价抗菌药物治疗效果。结果 101例患者术后发生胆道感染,67例细菌培养结果阳性,共培养出细菌94株,其中G-菌62株(65.96%),G+菌32株(34.04%),主要致病菌包括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阴沟肠杆菌等。G-菌中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大肠杆菌的耐药率较高;G-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和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G+菌对达托霉素、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率较低。我院PTCD术后感染治疗的总体有效率为88.1%,67例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结论 我院PTCD术后胆道感染的抗菌治疗基本合理。建议医生积极行标本细菌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针对主要分离菌中的G-菌,头孢曲松耐药率高,治疗效果欠佳,建议医生减少头孢曲松的使用。对G+菌中的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可使用糖肽类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介入性经皮胆道内引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 对 43例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引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内引流方式有内外引流管、金属内支架或塑料内涵管。结果 单纯内引流者 2 8例 ,2 5例置入金属支架 ,3例置入塑料内涵管 ;置入内外引流管者有 15例。术后 1周血清总胆红素 (TBIL)从术前的 5 0 1 6± 198 4μmol/L降至 2 30 7±138 5 μmol/L(P <0 0 0 1) ,碱性磷酸酶与丙氨酸转氨酶均下降明显 (P均 <0 0 0 1)。 3例于术后 1个月内死亡 ,均与胆道引流无直接因果关系。跟踪随访 36例 ,平均随访 5 9个月 ,7例仍存活 ,2 3例(6 3 9% )总胆红素降至正常范围。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引流术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可明显缓解黄疸、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并可改善肝脏功能 ,有限地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采用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9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对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同时对超声引导在经皮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穿刺,成功率为100%.本次研究中40例患者经治疗,其总胆红素[(249±135)μmol/L]、直接胆红素[(72±26)μmol/L]等相关生化指标同治疗前[(429±213)μmol/L、(151 ±81)μmol/L]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超声监控下实施穿刺,可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能够有效改善黄疸相关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水平,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 PTB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降黄效果,分析影响疗效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2011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12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均行PTBD,术后均跟踪随访,比较术前、术后1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差异,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卡氏功能状态量表( KPS)评分、术前胆管扩张程度、术前肝功能、术前总胆红素水平、术前胆管感染、Bismush分型、术后并发症、梗阻部位、单双侧引流方式等可能影响降黄效果的因素资料,进行术后1周总胆红素与不同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治疗后1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降黄效果显著87例(71.31%),降黄效果欠佳35例(28.69%),平均生存期为(11.60±2.15)个月。②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KPS评分、肝功能、总胆红素水平及术后并发症是影响降黄效果的主要因素(P<0.05,P<0.01)。结论 PTB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效果确切,术前改善体能、积极保肝治疗、早期行PTBD及术后预防感染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恶性梗阻性黄疸国内外较常见介入治疗是采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和内支架置入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胆管阻塞问题,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能争取手术时机,降低手术风险,为放疗、化疗创造条件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我院2003年1月~2006年7月共为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和内支架置入术,效果满意,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符建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3):1994-1994
本文主要探讨我院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内胆管穿刺引流(PTCD)的临床应用价值,肝外胆管阻塞或狭窄致肝内胆管扩张,引起患者黄疸,进一步肝功能出现异常,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对于大多数阻塞性黄疸患者肿瘤不能手术切除,或者已发生转移,为了有效地改善症状,对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内胆管穿刺引流术,临床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6例经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方法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相关资料,所有病例均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确定胆管狭窄部位及程度,选择合适的支架,在透视引导下置入支架,并分别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黄疸情况、肝功能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6例均置管成功,达到黄疸减轻,肝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的目的。置入支架后早期并发症主要为高淀粉酶血症、急性胰腺炎。支架置入后期有2例并发支架堵塞。结论经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见效迅速,痛苦小,并发症少,相对经济的姑息疗法。  相似文献   

19.
胆道支架置入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置入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三明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施行经皮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共置入12枚支架,其中2例胆道多段狭窄置入2枚支架,国产自扩式金属内支架10枚。10例均先行外引流3~7d后再植入支架。有6例肝门部病变在右肝内胆管置入支架后,黄疸症状改善不明显,行左肝管穿刺外引流后黄疸消退。本组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100%。结论经皮胆道内支架置入术相比外科姑息性胆肠吻合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操作容易,创伤小,更容易为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ERDB)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对比56例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症状及检查指标。结果 5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ERDB后自觉症状均明显改善,并且血清胆红素及转氨酶明显下降。结论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来说是简便、安全、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